《诗经》中的酒文化浅析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i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经》305篇中,与美酒有关的就有38篇,占十分之一强。酒在《诗经》中所具有的独特意蕴内涵,形成鲜明的文化特质。这些意蕴内涵具体表现在祭祀、宴饮、赞颂、讽刺、饯行、寄托、代指等多方面,包含了贵族与平民等不同阶层,日常生活与节日礼仪等不同社会方式,爱憎与离愁等不同情感。可以说,《诗经》中有众多诗篇成为先秦时期酒文化的载体,透过这些诗篇及诸多意象,充分呈现出先民以酒为核心的民俗画卷及文化内蕴。
  【关键词】《诗经》;酒;文化;民俗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了酒,它便频频地进入人们的生活。而且由于人们对它的重视以及在欢庆、祭祀等场合的运用,它已经不仅仅只是一种饮品,而是更多地被赋予了一种文化意义,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酒文化。
  《诗经》一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是一部巨型的历史画卷,它展现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涉及各阶段、阶层的人物活动与思想感情,内容丰富多彩。有反映被剥削人民悲惨命运以及他们为此所作的反抗斗争的,也有反映沉重的兵役和劳役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的,还有讽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更有直抒劳动场面生活情景的,而关于婚姻爱情的诗歌也占其相当的比重。这些诗一部分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民歌,另一部分是出自士大夫文人之手的优秀作品,它们均透视般地显现了大动荡时代的社会本质,奠定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这些诗篇中关于酒的记载就有38篇,占十分之一强。具体来讲,“风”有十五国风,属地方曲调,共160篇,而其中提到酒的有6篇;“雅”有大雅和小雅,属于朝廷“正乐”,共105篇,有28篇中有关于酒的记载;“颂”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属于伴舞的祭歌,共40篇,其中4篇有酒出现。从比例上来讲,“酒”在“雅”中出现的频率高于“风”“颂”的,而在“颂”中出现的频率高于“风”的。由此可见,统治阶级的达官贵人饮酒较普通民众频率高;而祭祀活动这种较正式的场合较日常生活需要酒的次数多,但即便是普通老百姓,只要高兴了有值得庆祝的事了,酒便会适时地出现。可以说,从先秦起,酒便不只是一种普通的饮品,而是用在特定场合表达特定情感的东西,具有象征意义和寄托意义。
  《诗经》中关于酒的记载,有很大一部分是痛斥讽刺贵族统治阶级的腐败与骄奢淫逸的,同时也反映出了人民生活的悲惨与穷困潦倒。《頍弁》有这样的记载:“死丧无日,无几相见。乐酒今夕,君子维宴。”这反映的是一种抓紧时间及时饮酒寻欢作乐的心态及行为。《鱼丽》通篇都是描写贵族老爷餐桌上的美酒佳肴的。“鱼丽于罶……君子有酒,旨且多。鱼丽于罶,鲂鳢。君子有酒,多且旨。鱼丽于罶……君子有酒,物其多矣,维其嘉矣!物其旨矣,维其偕矣!物其有矣,维其时矣!”味道香甜、品种繁多的美酒,各种质量上乘的美食,还有那山珍海味和各种时鲜食物,都是应有尽有的,多么富足!可是从另一个方面来思考,普通老百姓的餐桌上有这些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其讽刺揭露之效果一目了然。《正月》是一首愤世嫉俗的诗,大约是一位有远见但无权势的贵族青年所作。他对荒淫误国的周幽王、嫉贤害能的群小,痛恨之极;为自己怀才不遇反遭其害而愤愤不平;同时还为自己处于乱世而惴惴不安。总之,全诗中交织着诗人悲愤、恐惧、孤独、绝望的复杂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周末年黑暗的统治。而“彼有旨酒,又有佳肴。洽比其邻,婚姻孔云。念有独兮,忧心殷殷”是极鲜明的对照,于对照中极显达官贵人的奢侈与豪华。他们饮着美酒吃着美味,与邻居以及亲戚关系融洽,可诗人自己呢?孤单一人连个诉说愁苦的人都没有。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身份地位的原因吧。字里行间,不满与痛斥就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大东》也是借差距来抒发悲愤之情并不乏讽刺的。统治者将老百姓的粮食布帛都搜光,而不管百姓的死活,自己却锦衣玉食。这是何等的荒淫无耻!“或以其酒,不以其浆……不以其长”,他们有美酒可以痛饮,而百姓连薄酒都难尝;他们身上佩戴的是圆瑞玉,可百姓是难以戴上的。《鱼藻》有载:“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我在镐京,饮酒乐岂……王在在镐,有那其居。”王在镐京的盛大群宫中,整天饮酒享乐。《荡》是一首托古讽今之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大约是这样的:西周王朝经“成康之治”以后,便逐渐衰落,传至周厉王时,国家已经存在严重的隐患。而周厉王本人又是一个贪婪残暴的昏君,他一方面任用奸猾的贪人,大肆搜刮人民的钱财;一方面又遍置特务,实行恐怖政治,弄得人们路上见面只能用目光打招呼。在这种情形之下,人民终于忍无可忍,终于在公元前842年把周厉王赶到彘。这首诗大约就是作于这稍前。全诗共八章,都是严厉的痛斥。第五章有诗句云:“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天下不湎尔以酒,不义从式。既衍尔止。靡明靡晦。式号式呼。俾昼作夜。”借文王之口,道出了其做坏事丧尽天良,不分昼夜地饮酒作乐,以致连黑夜白天都分不清的德行。讽刺!还是讽刺!
  《诗经》中关于酒,还有一个特指意义,那就是“酒”与“食”联用,代指操持家务。《斯干》是周王为新宫的建成举行隆重的庆典,大臣们都来祝賀时其中的一位大臣写的祝贺的诗。本诗除了对新宫的直接赞美外,还写到生了子女之后应该如何教育,以及对他们所寄予的希望:男子成为天子、诸侯,女子则成为贤妻良母。这也算是别出奇想,诗人不仅祝福主人多生男女,而且连还未出生的孩子的前程也都祝福到了。原诗是这样写的:“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礼,唯酒食是议,无父母治罹。”看来中国封建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早在先秦就已如此明显了。生了儿子就让他睡在高床之上,连玩的都是玉的家伙。生了女儿呢?就让她睡地上,而且不给她衣服穿,只用布包好,给她从小就教着纺线,让她听公婆的话,学会操持家务,不给父母添麻烦就可以了。“唯酒食是议”意思就是“会操持家务就可以了”。“酒食”既操持家务。
  综上所述,不论是达官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只要是有值得庆祝的事情了便会饮酒;不管是自己喝还是贡献出来让他们心目中的神灵来喝,只要是有要表达的爱憎情感了也会用酒,而且离愁别绪更需要用酒来浇灌。更为玄妙的是一句关于酒的诗句,便可显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总之,从《诗经》中看酒,就可见当时的政治、经济、民风、礼节、习俗、人民的爱恨情仇,所以说,《诗经》的确是研究我国先秦民俗与礼仪文化的重要文献,尤其是对酒文化的研究,更具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程俊英.诗经赏析[M[.成都:巴蜀出版社,1989.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针对高中语文新课改背景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语文作業优化设计的现状,提出作业作为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应该随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而不断优化的观点,指出语文教师在更新作业设计观念的基础上,要着眼学生能力发展,更新作业设计的内容和形式,使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载体。本文立足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主要从尊重个性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凸显主体地位,设计开放性作业;培养探究精神,
【摘要】关于《红楼梦》中的人物塑造,前人解析出不少的认识和方法。本文认为,对于这些认识和方法,有更本质的描述可以加以概括,即“角度灵活”和“层次丰富”,大部分的技巧都可以被这两点涵盖。  【关键词】红楼梦;人物塑造;角度;层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但在作者笔下,每个主要人物形象都被塑造得活灵活现、各有各的神采。作者
【摘要】专注力是具有人脑意识的个体有意地集中于一个事物或活动的能力。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专注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学生沉迷于智能手机的当下,如何把学生从智能手机的“旋涡”拉回到学习、生活中来,让学生把专注力更多地投放到课堂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已成为每个一线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究的重要课题。据此,本文在阐述专注力概念的基础上简要说明小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专注力的意义,并对在
【摘要】说明文等实用类文本的教学,要抓住文本的语言,通过语言的品读来理解、体会写作的对象,进而把握作家的思想情感(虽然有些文本情感表达不是很明显);通过语言的品读来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也就是说,说明文这种实用类文本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是它的语言,是它独特的言语方式,而不是其他的,这样才能让语文课有语文性,让语文课成之为语文课。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景泰蓝的制
【摘要】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通过记游来进行说理。人生要立志高远、全力以赴、不畏艰 险、勇于攀登、建功立业,“务在有补于世”。在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志”是前提,“力”是基础,“物”不可或缺。要成功,须做到“志”“力”“物”三者的统一。尽管是王安石出游的心得,但它却道出了一个深刻而带有普遍性的哲理:凡事要想取得成功,一定要处理好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关键词】志;力;物  【中图分
期刊
【摘要】在传统教育体系中,“混龄”一词较为新颖,其在幼儿园这一学前教育过程中有着巨大的内在应用价值。在农村地区实施混龄幼儿教育,整合教育资源,突破农村幼儿园教育的瓶颈,助力幼师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据此,本文对农村幼儿园混龄幼儿的教育策略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混龄教育;农村幼儿园;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程改革
【摘要】本文以心理学理论为研究基础,对心理剧干预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进行了实践研究。  【关键词】心理剧;干预:人际关系;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假设  本研究在实验前,假设心理剧干预可以使小学生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该假设将在实验中进行验证。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于通化市某小学四年级选取两个平行班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