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阶段的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工作中的重点。本文通过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与措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实现大学生的道德自助。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德育教育
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问题越来越突出。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指出:“德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通过谈心、咨询等活动,指导他们处理好在学习、成长、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有利于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修养意识和道德水平。”正确认识和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德育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
由于当前社会发展速度快,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没有经过多少社会锻炼,心理压力大,用他们自身的话来说就是“面对着千变万化的世界,早已辨不清方向”。调查显示,学生中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仅占10%,而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竟占43%。可见,大学生面临着很多心理问题。开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促使学生增强心理素质,从而推进德育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又能够增强个体自我激励的心理机能,并形成促进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动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的重点。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
德育在个性心理教育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将会促使德育教育进一步提高实效性和针对性。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是形成良好政治、道德品质的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发展规律、心理调节方法,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形式,学会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促进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1]心理学的研究详尽地介绍了这些心理现象的特点、形成及规律。运用这些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和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理现象,克服消极不良的心理,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二)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提供了多元化的补充
从理论基础上讲,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但从教育的目的上讲,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是德育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潜力,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指导协助学生。在教育方法上主要运用辅导法、倾听诉说法、自由讨论法、鼓励法、会谈法、心理测量法、生活技巧训练法、角色扮演法、行为矫正法和沟通分析法等等。思想道德教育可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全面了解学生的特长和不足,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和能力倾向,减少思想道德教育的阻力,使思想道德教育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自觉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实现道德内化提供方法上的支持。[2]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加强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对策
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念的心理基础。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相关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教育、管理活动中,能使二者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同时以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和完善德育的内容和手段,促进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发展的进程,构建起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符合学生特点的新型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只有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学校的德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心理辅导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关键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他们需要理解,需要倾诉,需要用一个合理认知来重新评价自己,需要各种心理方法来摆脱自卑焦虑等不良情绪,而这就必须依靠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主要包括:第一,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关注那些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大学生。第二,利用学校的各种媒体进行心理辅导宣传,打消大学生对心理辅导的疑虑和误区,使他们对心理辅导形成合理的认识。第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专题讲座、报告会等形式,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基本心理问题。如:人际交往、自信心缺乏等问题。第四,建立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对个别的心理问题较重的大学生采取个别咨询的方式进行解决。尽管这样的大学生很少,但不能忽视。第五,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训练、自信心训练、放松训练和宣泄、转移等自我调适方法的训练,从而改善不良的个性。团体辅导训练是进行大学生教育的一个高效率的好方法。
(二)通过心理教育完善大学生的人格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德主要途径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健康的人格就是宽容、悦纳、善待他人,不斤斤计较、怨天尤人、百般挑剔,而是有自知之明,能正确评价自我。人格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觉悟、道德情操、工作能力所达到的水准;人格是在人生理和心理基础上通过后天的交往而产生的。人格是一个人的志趣、能力、心理、气质的集中表现。人格是评价人们道德行为的尺度。人们往往以人格的高低来综合评价一个人的德性如何。完美的人格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人们道德品质修养的最高境界和要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升和完善一个人的人格。
(三)实现大学生道德自助是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标
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来自外部,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唯物主义的认为: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而外部的教育归根结底仍要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才能产生教育的目的。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我教育,启发他们的内驱力,才能使大学生真正健康地成长。所以,实现大学生的道德自助是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以关注大学生现实的生存状况为基础,坚持以教育为先导,以育人为目标,鼓励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现实社会,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确立大学生自我面对人生的勇气和信念[3]。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存在着重大的区别但同时也有密切的联系,所以不能心理问题德育化,也不能德育问题心理化。二者不能相互替代,但二者可以互补,充分发挥二者在育人中各自的独特作用。只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双向互动结合才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最终的“归宿”。在这种互动结合下的有机整合下,才能提高德育实效性,才是改变目前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滞后的有效途径,才能实现大学生道德自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凯.试论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现代大学教育,2006(4),P47~50
[2]魏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方法创新[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4) ,P1-3
[3]何芬林,李湘黔.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4),P71~74
(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思政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德育教育
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问题越来越突出。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指出:“德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通过谈心、咨询等活动,指导他们处理好在学习、成长、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有利于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修养意识和道德水平。”正确认识和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德育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
由于当前社会发展速度快,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没有经过多少社会锻炼,心理压力大,用他们自身的话来说就是“面对着千变万化的世界,早已辨不清方向”。调查显示,学生中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仅占10%,而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竟占43%。可见,大学生面临着很多心理问题。开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促使学生增强心理素质,从而推进德育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又能够增强个体自我激励的心理机能,并形成促进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动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的重点。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
德育在个性心理教育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将会促使德育教育进一步提高实效性和针对性。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是形成良好政治、道德品质的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发展规律、心理调节方法,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形式,学会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促进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1]心理学的研究详尽地介绍了这些心理现象的特点、形成及规律。运用这些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和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理现象,克服消极不良的心理,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二)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提供了多元化的补充
从理论基础上讲,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但从教育的目的上讲,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是德育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潜力,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指导协助学生。在教育方法上主要运用辅导法、倾听诉说法、自由讨论法、鼓励法、会谈法、心理测量法、生活技巧训练法、角色扮演法、行为矫正法和沟通分析法等等。思想道德教育可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全面了解学生的特长和不足,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和能力倾向,减少思想道德教育的阻力,使思想道德教育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自觉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实现道德内化提供方法上的支持。[2]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加强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对策
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念的心理基础。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相关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教育、管理活动中,能使二者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同时以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和完善德育的内容和手段,促进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发展的进程,构建起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符合学生特点的新型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只有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学校的德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心理辅导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关键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他们需要理解,需要倾诉,需要用一个合理认知来重新评价自己,需要各种心理方法来摆脱自卑焦虑等不良情绪,而这就必须依靠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主要包括:第一,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关注那些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大学生。第二,利用学校的各种媒体进行心理辅导宣传,打消大学生对心理辅导的疑虑和误区,使他们对心理辅导形成合理的认识。第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专题讲座、报告会等形式,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基本心理问题。如:人际交往、自信心缺乏等问题。第四,建立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对个别的心理问题较重的大学生采取个别咨询的方式进行解决。尽管这样的大学生很少,但不能忽视。第五,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训练、自信心训练、放松训练和宣泄、转移等自我调适方法的训练,从而改善不良的个性。团体辅导训练是进行大学生教育的一个高效率的好方法。
(二)通过心理教育完善大学生的人格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德主要途径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健康的人格就是宽容、悦纳、善待他人,不斤斤计较、怨天尤人、百般挑剔,而是有自知之明,能正确评价自我。人格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觉悟、道德情操、工作能力所达到的水准;人格是在人生理和心理基础上通过后天的交往而产生的。人格是一个人的志趣、能力、心理、气质的集中表现。人格是评价人们道德行为的尺度。人们往往以人格的高低来综合评价一个人的德性如何。完美的人格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人们道德品质修养的最高境界和要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升和完善一个人的人格。
(三)实现大学生道德自助是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标
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来自外部,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唯物主义的认为: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而外部的教育归根结底仍要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才能产生教育的目的。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我教育,启发他们的内驱力,才能使大学生真正健康地成长。所以,实现大学生的道德自助是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以关注大学生现实的生存状况为基础,坚持以教育为先导,以育人为目标,鼓励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现实社会,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确立大学生自我面对人生的勇气和信念[3]。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存在着重大的区别但同时也有密切的联系,所以不能心理问题德育化,也不能德育问题心理化。二者不能相互替代,但二者可以互补,充分发挥二者在育人中各自的独特作用。只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双向互动结合才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最终的“归宿”。在这种互动结合下的有机整合下,才能提高德育实效性,才是改变目前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滞后的有效途径,才能实现大学生道德自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凯.试论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现代大学教育,2006(4),P47~50
[2]魏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方法创新[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4) ,P1-3
[3]何芬林,李湘黔.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4),P71~74
(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