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探讨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瑞典是大会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因此大会在斯德哥尔摩召开。
这次大会是国际社会开始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标志。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达成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的共识。大会还提议,将开幕的6月5日这一天定为“世界环境日”。提议在同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得到确认。
根据《斯德哥尔摩宣言》,1973年,联合国成立了“环境规划署”,气候问题正式进入联合国工作范围。在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之后的20年间,世界上有近100个国家的政府设立了环保部门,中国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于1974年设立了国家环保局。
瑞典政府只有12个部委,环保部便是12个部委中的一个。
施代芬·迪兰德先生是瑞典的气候变化大使,相当于环保部副部长。他说:
“瑞典的环保事业起步较早,最初,我们只限于处理环境出现的问题,但很快,我们发现最好是在问题出现前未雨绸缪。因此,我们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在于制定政策,从而让每个人都能行动起来保护环境、避免污染。”
二、马尔默的清洁能源
“旋转中心”摩天大厦是瑞典马尔默市的地标性建筑,它坐落在马尔默的西港区,宛似一座被巨人拧花了的立柱。这座54层的大楼目前是欧盟最高的居民住宅楼,整座大楼的设计,包括排污和生活燃气,都采用了全新的环保技术。(图1)
大楼的每户人家都安装着一个机器,专门用来处理厨房的有机垃圾,垃圾放在机器里粉碎后通过一个特定的管道集中排放到下水道,下水道每4个星期有专门废水处理公司来抽取,送去用于沼气生产。
首先他们用仪器深入到下水道取上样本,看它的固体物够不够多,能不能够去生产沼气,如果不够多还不行,一定要达到一定量,才能送去工厂生产沼气。
围绕“旋转中心”摩天大厦的是新型的住宅小区B001,这个小区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理念。
BO在瑞典语中是居住的意思,01表示小区是在2001年建成的。整个小区的能源系统完全取自于清洁能源,其中包括太阳能、海上风力发电的电能、潮汐能、还有地热能。这些能源形成一个组合系统,供给整个小区的日常运作。这些能源系统从小区表面看不到,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发现,整个小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理念。在小区里经常看到雨水搜集管道,它直通到房顶,下雨之后雨水通过它到小渠,而每家每户门前的小渠最终会汇集到小区的一个雨水处理系统。雨水在整个小区里不做其他用途,只用于景观。整个小区非常漂亮,潺潺的流水就是搜集来的雨水,在城市当中形成了一个小范围的湿地环境。
由于靠近铁路,又有高效的公共交通和良好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在西港生活,居民们无需拥有汽车。因此,汽车在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开入西港住宅区,如果为了搬卸货物驶入,也必须尽快离开。
“投资斯科讷省”机构首席执行官斯泰方·约翰松说:
“生活在马尔默的优势是,你可以同时享有高科技的基础设施和许多生活服务设施,马尔默和临近的哥本哈根的城市设施你可以同时拥有。你离大自然很近,可以拥有海滩、郊野。你可以住在市郊,开车15~20分钟就能到市区工作。”
西港区居民排出的生活废料都被送到哪里去了呢?
记者来到马尔默一家沼气发电厂。从居民区搜集来的生活垃圾运到这里,通过一个大管子,将卡车里的垃圾抽到一个大发酵罐里,垃圾在里面自然发酵。发酵产生的气体到了发酵罐顶端,有专门的管子通到地下,把这些气体送进沼气净化装置里,通过净化,生产出纯度比较高的沼气以后,要加到200个气压,送到沼气加气站。现在马尔默所有的公交车都燃烧沼气,一些私家车也已陆续开始用沼气。(图2)
斯德哥尔摩东南部水处理有限公司是负责斯科讷省垃圾处理的专业公司,这家公司的几个垃圾处理场负责全省垃圾的处理、分类、储存和填埋。
整个焚烧场办公区的办公楼原址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教堂,前几年,由于教堂无法再修复,人们就把每一块砖都保留下来,盖起了办公区。
在公司的操作间,一位操作员在操纵着巨大的吊臂,处理垃圾车从各个小区运来的垃圾。
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乔那斯·伊克先生说,这些垃圾分类后,有些焚烧发电,由于技术先进,焚烧垃圾并不会污染空气;有的被制成肥料;废旧木料会被粉碎成木屑后用来造纸,最后,实在不能利用的一小部分垃圾被用于填埋。
马尔默市的西港区可以说是瑞典推进绿色生活的一个缩影。西港区与丹麦的哥本哈根有一道蓝色的海峡相隔,地理位置非常优越,直到20年前,马尔默一直是瑞典的造船中心,这里打造的万吨级巨轮曾游弋世界各大海洋。然而,20世纪90年代,由于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马尔默的造船厂等重工业企业纷纷倒闭,厂房和设备空置,数以万计的工人下岗,马尔默成了一座危机中的城市。
20年来,经过政府的有力扶持,马尔默今天已成功转型为一个高科技城市,它以闻名欧洲的伦德大学等几所高校为主干,成为北欧的科技中心之一。(图3)
以高科技和西港这样的样板社区以及先进的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为支撑,马尔默所在的瑞典斯科讷省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环保发展目标:2020年,全省矿物燃料实现零消耗,也就是说,全省将完全不再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所有的机动车动力和全部170万平方米的住宅供暖将全部由清洁能源实现。在斯科讷省政府看来,这个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因为,目前全省的全部能源有45%来自清洁能源,这个数字将逐年递增,直至2020年实现矿物燃料的零消耗。
马尔默城市规划主任克里斯特·拉尔森说,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将努力使它成为现实。因此,我们所有的城市规划都需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减少消耗、消耗更少的能源、水源、土地、运输等,从而实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这都是与日常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
正是因为有了良好的环境和美好的发展前景,马尔默和斯科讷省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才,目前斯科讷省的居民中有40%不是在本地出生的。
2009年,斯德哥尔摩击败30多个候选城市,获得2010年“欧洲绿色之都”称号,它也是第一个获得此称号的城市。
三、斯德哥尔摩的生态小区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位于波罗的海西岸,主要的建筑和街区集中在14个小岛上,各自有大桥相连,是瑞典和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最大的城市。15世纪斯德哥尔摩成为瑞典首都。今天,这座城市掩映于碧海、蓝天、白云和绿树之间,40%的陆地面积被公园和绿地覆盖,夏天的平均气 温为16℃度。(图4)
在欧洲绿色之都地图上,标出了斯德哥尔摩所有绿地的所在,如果你把这些景点全部游遍,你对斯德哥尔摩如何成为欧洲的绿色之都这段历史就了然于胸了。因为在这里你不仅可以找到斯德哥尔摩的第一条废水管道;看到斯德哥尔摩如何废弃了燃煤取暖而采用集中供暖;以及如何消除噪音污染;你还可以看到哈马比生态城、皇家海港城这样非常先进的环保的居住小区。
斯德哥尔摩中央火车站位于首都市中心,这里每天来往的旅客达到25万人次。为了使候车大厅的空气能够保持清新,几个大厅和主要通道都时刻进行着换气,而换掉的热空气并没有直接释放进大气层。
在火车站的对面,是一座建设中的大楼,它的外结构和内装修已基本完成,但供热系统还在调试。这座大楼的热源,就是火车站每天川流不息的25万人。
哈马比生态城是斯德哥尔摩的一个住宅小区,有居民一万多人,被称为“瑞典生态城市理念的缩影”。哈马比曾是斯德哥尔摩的老工业区,20世纪中后期,由于重工业企业相继关停,哈马比污染严重,一度被称为“垃圾城”。20世纪90年代,经过一体化规划,环保主题融入了哈马比的电力、水资源、污水和垃圾处理等方方面面。斯德哥尔摩获得“欧洲绿色之都”的称号,哈马比也有一份功劳。
哈马比生态城许多住宅楼的楼顶栽有植物,花园和楼顶的雨水直接导入湖海,而地表的雨水经降水沟沉淀后再导人大海。
哈马比生态新城在若干年前还是一片工业区。为了申办2004年奥运会,瑞典政府决定把这一片重新改造。而这一片生态新城完全建成要到2015年。这是一个全新理念设计的有机的绿色小区。在小区中,经常会看到类似于油桶一样的装置,这是小区的垃圾回收终端,每家每户把垃圾投到这样的地方进行集中回收。而且一定要分类。每家的厨余垃圾,一定要装到一个袋子里,袋子是用玉米淀粉做成的有机生态袋。小区的工作人员说,所有平时用塑料袋的地方,在这个小区几乎都是用这样的袋子。从这一个细节上可以看出,整个生态新城的绿色环保。(图5)
为了方便哈马比的居民去市中心工作,市政府安排了定时渡船,这些渡船都是免费的,于是,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到哈马比生活,哈马比成了一片离市中心不远的世外桃源。
哈马比对小区内的住宅有一些基本要求,比如楼高不能超过5层,采光要充足,房间要大等。
在居民楼里还建有桑拿房,住在这栋楼里的每一个居民都可以来这里桑拿。
哈马比充分利用了可再生能源,太阳能被用于供应热水和发电;生活垃圾被用于生产沼气,而且,全区的建筑物都安装了能够高效隔热的3层玻璃窗。这样,夏天降温和冬天取暖的能耗都被大大降低了。
尽管我们看不到建筑扬起的粉尘,听不到建筑嗓音,但实际上,哈马比仍在建设之中。几乎每个月都会有新楼盘推出。按照规划,到2015年整个区域竣工时,这里将成为2.5万居民的家。
中国驻瑞典大使陈明明说,哈马比既保持了健康的生活环境,又节约了能源,是很典型的生态城,它对中国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有示范作用。目前瑞典正与中国合作在无锡建设一个现代生态城。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在城镇居住,因为,城镇普遍拥有良好的生活、服务、交通和教育设施。据统计,全球人口有一半居住在城镇,而且这一比重还在增加。然而,问题接踵而至,城镇居民消耗的资源多,制造的垃圾也更多。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瑞典自20世纪中后期便发起了“让瑞典更整洁”的全民运动,瑞典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人们都热心地投入到了这场运动之中。到2007年,瑞典在回收再利用方面创造了新纪录,85%以上的瓶子和铝罐得到了回收。2009年,瑞典在回收电器废品方面成为世界第一,人均达每年17公斤,而10年前只有1公斤。
瑞典环境保护协会主席玛丽娅-奥格林说,瑞典的环保状况近年来有了很大改善,因为公众对环保的认知度很高,瑞典的民众意识到大自然与我们的健康和生活息息相关。
除了陈明明大使提到的无锡,我国唐山市也正在与瑞典合作建设曹妃甸生态城,到2020年中期建设完成后,曹妃甸将形成200万人口、150平方公里面积的生态城市。(图6)
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探讨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瑞典是大会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因此大会在斯德哥尔摩召开。
这次大会是国际社会开始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标志。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达成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的共识。大会还提议,将开幕的6月5日这一天定为“世界环境日”。提议在同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得到确认。
根据《斯德哥尔摩宣言》,1973年,联合国成立了“环境规划署”,气候问题正式进入联合国工作范围。在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之后的20年间,世界上有近100个国家的政府设立了环保部门,中国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于1974年设立了国家环保局。
瑞典政府只有12个部委,环保部便是12个部委中的一个。
施代芬·迪兰德先生是瑞典的气候变化大使,相当于环保部副部长。他说:
“瑞典的环保事业起步较早,最初,我们只限于处理环境出现的问题,但很快,我们发现最好是在问题出现前未雨绸缪。因此,我们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在于制定政策,从而让每个人都能行动起来保护环境、避免污染。”
二、马尔默的清洁能源
“旋转中心”摩天大厦是瑞典马尔默市的地标性建筑,它坐落在马尔默的西港区,宛似一座被巨人拧花了的立柱。这座54层的大楼目前是欧盟最高的居民住宅楼,整座大楼的设计,包括排污和生活燃气,都采用了全新的环保技术。(图1)
大楼的每户人家都安装着一个机器,专门用来处理厨房的有机垃圾,垃圾放在机器里粉碎后通过一个特定的管道集中排放到下水道,下水道每4个星期有专门废水处理公司来抽取,送去用于沼气生产。
首先他们用仪器深入到下水道取上样本,看它的固体物够不够多,能不能够去生产沼气,如果不够多还不行,一定要达到一定量,才能送去工厂生产沼气。
围绕“旋转中心”摩天大厦的是新型的住宅小区B001,这个小区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理念。
BO在瑞典语中是居住的意思,01表示小区是在2001年建成的。整个小区的能源系统完全取自于清洁能源,其中包括太阳能、海上风力发电的电能、潮汐能、还有地热能。这些能源形成一个组合系统,供给整个小区的日常运作。这些能源系统从小区表面看不到,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发现,整个小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理念。在小区里经常看到雨水搜集管道,它直通到房顶,下雨之后雨水通过它到小渠,而每家每户门前的小渠最终会汇集到小区的一个雨水处理系统。雨水在整个小区里不做其他用途,只用于景观。整个小区非常漂亮,潺潺的流水就是搜集来的雨水,在城市当中形成了一个小范围的湿地环境。
由于靠近铁路,又有高效的公共交通和良好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在西港生活,居民们无需拥有汽车。因此,汽车在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开入西港住宅区,如果为了搬卸货物驶入,也必须尽快离开。
“投资斯科讷省”机构首席执行官斯泰方·约翰松说:
“生活在马尔默的优势是,你可以同时享有高科技的基础设施和许多生活服务设施,马尔默和临近的哥本哈根的城市设施你可以同时拥有。你离大自然很近,可以拥有海滩、郊野。你可以住在市郊,开车15~20分钟就能到市区工作。”
西港区居民排出的生活废料都被送到哪里去了呢?
记者来到马尔默一家沼气发电厂。从居民区搜集来的生活垃圾运到这里,通过一个大管子,将卡车里的垃圾抽到一个大发酵罐里,垃圾在里面自然发酵。发酵产生的气体到了发酵罐顶端,有专门的管子通到地下,把这些气体送进沼气净化装置里,通过净化,生产出纯度比较高的沼气以后,要加到200个气压,送到沼气加气站。现在马尔默所有的公交车都燃烧沼气,一些私家车也已陆续开始用沼气。(图2)
斯德哥尔摩东南部水处理有限公司是负责斯科讷省垃圾处理的专业公司,这家公司的几个垃圾处理场负责全省垃圾的处理、分类、储存和填埋。
整个焚烧场办公区的办公楼原址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教堂,前几年,由于教堂无法再修复,人们就把每一块砖都保留下来,盖起了办公区。
在公司的操作间,一位操作员在操纵着巨大的吊臂,处理垃圾车从各个小区运来的垃圾。
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乔那斯·伊克先生说,这些垃圾分类后,有些焚烧发电,由于技术先进,焚烧垃圾并不会污染空气;有的被制成肥料;废旧木料会被粉碎成木屑后用来造纸,最后,实在不能利用的一小部分垃圾被用于填埋。
马尔默市的西港区可以说是瑞典推进绿色生活的一个缩影。西港区与丹麦的哥本哈根有一道蓝色的海峡相隔,地理位置非常优越,直到20年前,马尔默一直是瑞典的造船中心,这里打造的万吨级巨轮曾游弋世界各大海洋。然而,20世纪90年代,由于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马尔默的造船厂等重工业企业纷纷倒闭,厂房和设备空置,数以万计的工人下岗,马尔默成了一座危机中的城市。
20年来,经过政府的有力扶持,马尔默今天已成功转型为一个高科技城市,它以闻名欧洲的伦德大学等几所高校为主干,成为北欧的科技中心之一。(图3)
以高科技和西港这样的样板社区以及先进的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为支撑,马尔默所在的瑞典斯科讷省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环保发展目标:2020年,全省矿物燃料实现零消耗,也就是说,全省将完全不再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所有的机动车动力和全部170万平方米的住宅供暖将全部由清洁能源实现。在斯科讷省政府看来,这个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因为,目前全省的全部能源有45%来自清洁能源,这个数字将逐年递增,直至2020年实现矿物燃料的零消耗。
马尔默城市规划主任克里斯特·拉尔森说,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将努力使它成为现实。因此,我们所有的城市规划都需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减少消耗、消耗更少的能源、水源、土地、运输等,从而实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这都是与日常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
正是因为有了良好的环境和美好的发展前景,马尔默和斯科讷省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才,目前斯科讷省的居民中有40%不是在本地出生的。
2009年,斯德哥尔摩击败30多个候选城市,获得2010年“欧洲绿色之都”称号,它也是第一个获得此称号的城市。
三、斯德哥尔摩的生态小区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位于波罗的海西岸,主要的建筑和街区集中在14个小岛上,各自有大桥相连,是瑞典和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最大的城市。15世纪斯德哥尔摩成为瑞典首都。今天,这座城市掩映于碧海、蓝天、白云和绿树之间,40%的陆地面积被公园和绿地覆盖,夏天的平均气 温为16℃度。(图4)
在欧洲绿色之都地图上,标出了斯德哥尔摩所有绿地的所在,如果你把这些景点全部游遍,你对斯德哥尔摩如何成为欧洲的绿色之都这段历史就了然于胸了。因为在这里你不仅可以找到斯德哥尔摩的第一条废水管道;看到斯德哥尔摩如何废弃了燃煤取暖而采用集中供暖;以及如何消除噪音污染;你还可以看到哈马比生态城、皇家海港城这样非常先进的环保的居住小区。
斯德哥尔摩中央火车站位于首都市中心,这里每天来往的旅客达到25万人次。为了使候车大厅的空气能够保持清新,几个大厅和主要通道都时刻进行着换气,而换掉的热空气并没有直接释放进大气层。
在火车站的对面,是一座建设中的大楼,它的外结构和内装修已基本完成,但供热系统还在调试。这座大楼的热源,就是火车站每天川流不息的25万人。
哈马比生态城是斯德哥尔摩的一个住宅小区,有居民一万多人,被称为“瑞典生态城市理念的缩影”。哈马比曾是斯德哥尔摩的老工业区,20世纪中后期,由于重工业企业相继关停,哈马比污染严重,一度被称为“垃圾城”。20世纪90年代,经过一体化规划,环保主题融入了哈马比的电力、水资源、污水和垃圾处理等方方面面。斯德哥尔摩获得“欧洲绿色之都”的称号,哈马比也有一份功劳。
哈马比生态城许多住宅楼的楼顶栽有植物,花园和楼顶的雨水直接导入湖海,而地表的雨水经降水沟沉淀后再导人大海。
哈马比生态新城在若干年前还是一片工业区。为了申办2004年奥运会,瑞典政府决定把这一片重新改造。而这一片生态新城完全建成要到2015年。这是一个全新理念设计的有机的绿色小区。在小区中,经常会看到类似于油桶一样的装置,这是小区的垃圾回收终端,每家每户把垃圾投到这样的地方进行集中回收。而且一定要分类。每家的厨余垃圾,一定要装到一个袋子里,袋子是用玉米淀粉做成的有机生态袋。小区的工作人员说,所有平时用塑料袋的地方,在这个小区几乎都是用这样的袋子。从这一个细节上可以看出,整个生态新城的绿色环保。(图5)
为了方便哈马比的居民去市中心工作,市政府安排了定时渡船,这些渡船都是免费的,于是,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到哈马比生活,哈马比成了一片离市中心不远的世外桃源。
哈马比对小区内的住宅有一些基本要求,比如楼高不能超过5层,采光要充足,房间要大等。
在居民楼里还建有桑拿房,住在这栋楼里的每一个居民都可以来这里桑拿。
哈马比充分利用了可再生能源,太阳能被用于供应热水和发电;生活垃圾被用于生产沼气,而且,全区的建筑物都安装了能够高效隔热的3层玻璃窗。这样,夏天降温和冬天取暖的能耗都被大大降低了。
尽管我们看不到建筑扬起的粉尘,听不到建筑嗓音,但实际上,哈马比仍在建设之中。几乎每个月都会有新楼盘推出。按照规划,到2015年整个区域竣工时,这里将成为2.5万居民的家。
中国驻瑞典大使陈明明说,哈马比既保持了健康的生活环境,又节约了能源,是很典型的生态城,它对中国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有示范作用。目前瑞典正与中国合作在无锡建设一个现代生态城。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在城镇居住,因为,城镇普遍拥有良好的生活、服务、交通和教育设施。据统计,全球人口有一半居住在城镇,而且这一比重还在增加。然而,问题接踵而至,城镇居民消耗的资源多,制造的垃圾也更多。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瑞典自20世纪中后期便发起了“让瑞典更整洁”的全民运动,瑞典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人们都热心地投入到了这场运动之中。到2007年,瑞典在回收再利用方面创造了新纪录,85%以上的瓶子和铝罐得到了回收。2009年,瑞典在回收电器废品方面成为世界第一,人均达每年17公斤,而10年前只有1公斤。
瑞典环境保护协会主席玛丽娅-奥格林说,瑞典的环保状况近年来有了很大改善,因为公众对环保的认知度很高,瑞典的民众意识到大自然与我们的健康和生活息息相关。
除了陈明明大使提到的无锡,我国唐山市也正在与瑞典合作建设曹妃甸生态城,到2020年中期建设完成后,曹妃甸将形成200万人口、150平方公里面积的生态城市。(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