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如何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培养适应农村社会经济技术发展要求的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如何使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与时俱进,培养符合高职特色的人才?是值得我们每一位作为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教育工作者思考和研究的现实问题。笔者就高等农业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作一探讨。
关键词: 高等农业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作为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是培养与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必备的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具有从事农村实际工作需要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在农业生产,农村建设、管理,为农民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技术技能型应用性人才。国家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提高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立足之本。
农业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在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农村生产实际问题的农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目标是:毕业生都要达到中级工水平,有一部分人达到高级工水平,少数人达到技师水平。高等职业教育“高”应该体现在既能动手又能动脑,是“手脑并用”的知识技能型或技术型人才,能在新知识、新技术的新平台上,体现较强的现场适应能力以及“一专多能”的技术应用能力。
随着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等“以人为本”的观念的确立,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备就业所需的农业职业技能,而且还必须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职业道德,面对农村新知识、新技术含量的增加与变化,用终身化的教育思想、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创业的意识,去对待和迎接现实和未来的职业生涯。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给予学生的“一系列经验”应该是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为胜任农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核心技能和为完成农业职业任务所需要的文化知识、经验态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必须进行课程改革。
1 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改革
教学是通过课程和教材对学生实施教学,达到教学目标。时代的发展,“人为了生存,必须终生学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农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高等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担负着培养农业职业型人才的任务,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学院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前人积累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如何掌握学习农业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使他们今后能够进行终身学习。在课程内容上,应去掉沉旧的、抽象的、不实用的内容,坚持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和为能力培养服务的原则。做到取材新颖,时代感强,在总结教学经验,适应农村社会发展需要,正确掌握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选用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及适用农村产业结构变化的理论及教材。
1.1 面向农业行业市场需求,建立动态合理的课程体系
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要实现培养农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学生的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农业岗位针对性和一定的适应性。因此,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更要适应农业行业市场和农村社会、农民的需要。课程的设置应根据农业行业就业目标,农业职业岗位,并根据农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确定课程内容,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组合,面向农业行业市场需求,进行课程改革,建立動态合理的课程体系。同时应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管理机制,时刻关注农村社会经济和农业行业市场岗位的需求变化,及时作出调查和分析,作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到“职业院校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符合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培养特点的课程体系,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以项目引领课程教学的实施,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内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达到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1.2 构建以学生为主的课程体系
高等农业职业教育要进行课程改革,首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牢固树立“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教师的人文关怀和指导下,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并促其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要求,以学生本位标准反思和评价教学效果。既要坚持教育、引导和激励学生,又要尊重、关心和帮助学生。坚持从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课程内容的改革
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是直接为农村经济社会服务的教育类型,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和实用性特点,教学内容应突出农业职业教育特色,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内容为主线,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着眼于学生的思想实际、就业需求和岗位需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就业形势,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要强调人的思想素质,又要突出学生的职业素质。
2.1 体现高等农业职业特点,课程内容职业化,
教学内容应紧紧围绕农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考虑学生生源复杂及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的遴选,教学中要适应农业行业具体岗位的职业道德需求,教师在讲解抽象的道理过程中要与农业行业具体的岗位紧密结合。教师可以不必拘泥于教材,不必过分讲究学科的体系性和逻辑性,求全求多,要贯彻“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打散统编教材体系,将教材的内容分成专题,与学生的思想、生活、工作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实施专题(主题)或模块教学、使每一堂课都与学生切身利益和关注的问题紧密相联,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从而使有限的课时成为教学精品。 2.2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育过程由讲授、训练、考试组成,学生获得的是执行能力;而高职教育应该由启发、学习、展示组成,学生获得的是创造力。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三点一线的格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把农业领域新理论、新技术融入课堂,运用探讨、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等教学形式展开课堂教学,采用授导型与探究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方式的形成。结合课程改革,开发多媒体课件,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集声、文、图像于一体,充分运用网络、视频、音像、图片、漫画、动画等手段进行教学,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把感知、讲解、理解、巩固、运用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大脑、手等各器官协调学习,开阔学生视野,启迪思维,增强学生记忆。使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静态变成动态,抽象化为具体,突破时间和空间、历史与现实的限制,让学生听、说、想、看并用,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理论教学的吸引力。并通过精品课程、网络课堂建设将网络课程引入课堂教学,弥补传统教学主要依托课堂、粉笔与书本的单调、枯燥、死板的缺陷,从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学方法就是培养人才的方法。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学模式单一,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系统全面地讲述,学生被动地接受与理解,没有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一个人是否优秀的唯一指标,衡量教育成果的惟一标准。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育的目标,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及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不利于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求、能力强、素质高的新型人才[2]。
3.1 凸现高职教育特色,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积极主观能动性,具体体现在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学习,能根据自身的水平和需要有选择地学习,能独立自主地参加学习的全过程,会调节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会自主地、主动地去学习,不墨守成规,创造性的学习。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就是探究式学习方式,学生把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的发挥,要靠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教师应该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学习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启发者、引导者、咨询者。教师,应该教学生会学习,促使学生养成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技能和能力。教师要从学生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要以满腔的热情关爱学生,承认学生间的差别,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想法,允许他们在学习上有选择的机会,在教学中留有思维的空间。尊重学生发表的意见,延缓对学生意见的评判,给他们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从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和潜能,实施“差异教学”,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潜能都得到开发和充分的发展。教师的主导是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发挥的关键,学生正是在教师主导设计的各种教学活动中,使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2 突出互动体验,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要使学生学会、会学,收到“入心”、“入脑”的良好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要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热情和积极主动性。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重視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改变传统的单向注入式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双向互动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包括知识、情感、态度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4 重视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
高等农业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重视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要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高等农业职业技术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使学生掌握基础及专业课程的知识,而且肩负着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教师要带领学生到生产农业第一线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锻炼和提高实践能力。
4.1 延伸教学时空,增加实践比例
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体现“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教学目标,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设置及教学,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保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所必需的基本文化知识基础上,增加更多的实践课,让学生在亲手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和磨练,为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提高留下空间,也利于他们将来在工作岗位上推陈出新,发挥更大的作用。
4.2 丰富实践内容,拓宽实践渠道
高职教学应当从重理论轻实践转向理论够用,重在实践,加强实践教学。把课堂实践、课外实践、社会实践、职业实践纳入课程内容。积极开展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如职业规划设计,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和农村社会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实践教学的互动性,让学生多多参与,亲自动手,亲自操作。把学业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获得就业的技能和创业的本领。
5 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一专多能型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有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农业技术应用能力。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让学生掌握有关农业知识的结论,更要使学生体验有关农业知识的发生过程。理解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农村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转换拓展知识。 5.1 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高等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在培养农业职业技术人才,“农业职业技术”是它的最大特点。学院对学生培养应向“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把“一专多能”放在首位。因此,担负教学的教师,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是前提。教师既要能教书,又要能动手实践。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农业最新知识的接受者,在继承原有理论的前提下,应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有关农业新科技、新知识,补充新鲜血液,与时俱进,不断进取。
5.2 提高教师社会实践能力和农业科技科研能力
教师有了过硬的技术水平,才能组织好课程教学,才能真正担负起培养农业行业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教师具有双重的职业性,就必须参与农村社会实践。实践活动是课本知识的延续和扩展,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到更为丰富的书本中没有的新知识。教师从课堂走向农村、农业、农民,通过调查,参观,体验生活,查阅资料等,扩大专业知识探索、研究的空间。使书本中固定的、静态的内容,运动起来,从而避免授课的空洞和枯燥无味,而代之以生动的材料和事例。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专业实践技能。要重视“产学研”结合,将教学、科研与农业新科学、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师科技开发能力和教学能力。
6 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无论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上都有所改变,应该建立新的质量考核和评价体系,通过有效的教学质量考核和评价,了解课程实施的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使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构建有效的教学质量考核和评价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保障,可以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规范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6.1 追求客观准确,教学评价综合化
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应将对学生的日常评价,平时评价,阶段性评价与期末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多向综合考核。既要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也要考核日常的表现。理论考核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考试题型也可灵活多种;日常表现主要是学生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回答问题、平时作业、日常操行与社会实践表现与成果等;既要考核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也要考核毕业实习等的表现。综合的考核,评定的结论才比较合理、准确。通过综合性的评价和考核,一方面可纠正学生重课堂理论学习,轻行为实践的倾向,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养成知行统一的良好习惯。
6.2 一门课程对应一个贯穿全过程的跟踪评价
有效的、针对性强的、利于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评价体系,是对课程实施效果的检验,同时也是推动课程发展的动力,因此,对课程进行实时跟踪和监控,对课程进行有效评价,包括课程建设方案评价、课程实施效果评价、课程建设水平评价等。评价体系應具有实效性、效能性、发展性、开放性的特点,它不但能为课程的开发、实施及建设提供实时、高效的教学决策参照,也为推动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前进的动力。因此,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监控应该是一个实时、有效的监控,只有关注教学的每一个过程,才能保证教学每个环节的质量,才能使质量监控有效化。
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改革与建设任重道远,我们要进一步树立新的农业职业教育理念,重视农业行业市场需求与农村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紧密衔接,建立动态合理的课程体系,不断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农业行业和农村市场真正需求的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农业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做到服务于“三农”,为农业生产、农村现代化建设、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建华,李乐琳,李国志.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分析[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2] 王振岩,张玉莲.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
[3] 赵希田,常永青.基于社会需求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职教论坛,2009(7)
[4] 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6] 吴晓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人民论坛,2009,(14).
[7] 唐晓杰.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8] 李桂霞.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
[9] 余向平.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5(4)
[10] 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
关键词: 高等农业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作为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是培养与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必备的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具有从事农村实际工作需要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在农业生产,农村建设、管理,为农民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技术技能型应用性人才。国家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提高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立足之本。
农业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在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农村生产实际问题的农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目标是:毕业生都要达到中级工水平,有一部分人达到高级工水平,少数人达到技师水平。高等职业教育“高”应该体现在既能动手又能动脑,是“手脑并用”的知识技能型或技术型人才,能在新知识、新技术的新平台上,体现较强的现场适应能力以及“一专多能”的技术应用能力。
随着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等“以人为本”的观念的确立,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备就业所需的农业职业技能,而且还必须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职业道德,面对农村新知识、新技术含量的增加与变化,用终身化的教育思想、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创业的意识,去对待和迎接现实和未来的职业生涯。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给予学生的“一系列经验”应该是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为胜任农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核心技能和为完成农业职业任务所需要的文化知识、经验态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必须进行课程改革。
1 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改革
教学是通过课程和教材对学生实施教学,达到教学目标。时代的发展,“人为了生存,必须终生学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农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高等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担负着培养农业职业型人才的任务,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学院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前人积累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如何掌握学习农业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使他们今后能够进行终身学习。在课程内容上,应去掉沉旧的、抽象的、不实用的内容,坚持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和为能力培养服务的原则。做到取材新颖,时代感强,在总结教学经验,适应农村社会发展需要,正确掌握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选用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及适用农村产业结构变化的理论及教材。
1.1 面向农业行业市场需求,建立动态合理的课程体系
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要实现培养农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学生的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农业岗位针对性和一定的适应性。因此,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更要适应农业行业市场和农村社会、农民的需要。课程的设置应根据农业行业就业目标,农业职业岗位,并根据农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确定课程内容,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组合,面向农业行业市场需求,进行课程改革,建立動态合理的课程体系。同时应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管理机制,时刻关注农村社会经济和农业行业市场岗位的需求变化,及时作出调查和分析,作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到“职业院校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符合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培养特点的课程体系,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以项目引领课程教学的实施,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内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达到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1.2 构建以学生为主的课程体系
高等农业职业教育要进行课程改革,首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牢固树立“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教师的人文关怀和指导下,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并促其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要求,以学生本位标准反思和评价教学效果。既要坚持教育、引导和激励学生,又要尊重、关心和帮助学生。坚持从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课程内容的改革
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是直接为农村经济社会服务的教育类型,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和实用性特点,教学内容应突出农业职业教育特色,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内容为主线,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着眼于学生的思想实际、就业需求和岗位需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就业形势,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要强调人的思想素质,又要突出学生的职业素质。
2.1 体现高等农业职业特点,课程内容职业化,
教学内容应紧紧围绕农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考虑学生生源复杂及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的遴选,教学中要适应农业行业具体岗位的职业道德需求,教师在讲解抽象的道理过程中要与农业行业具体的岗位紧密结合。教师可以不必拘泥于教材,不必过分讲究学科的体系性和逻辑性,求全求多,要贯彻“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打散统编教材体系,将教材的内容分成专题,与学生的思想、生活、工作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实施专题(主题)或模块教学、使每一堂课都与学生切身利益和关注的问题紧密相联,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从而使有限的课时成为教学精品。 2.2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育过程由讲授、训练、考试组成,学生获得的是执行能力;而高职教育应该由启发、学习、展示组成,学生获得的是创造力。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三点一线的格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把农业领域新理论、新技术融入课堂,运用探讨、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等教学形式展开课堂教学,采用授导型与探究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方式的形成。结合课程改革,开发多媒体课件,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集声、文、图像于一体,充分运用网络、视频、音像、图片、漫画、动画等手段进行教学,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把感知、讲解、理解、巩固、运用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大脑、手等各器官协调学习,开阔学生视野,启迪思维,增强学生记忆。使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静态变成动态,抽象化为具体,突破时间和空间、历史与现实的限制,让学生听、说、想、看并用,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理论教学的吸引力。并通过精品课程、网络课堂建设将网络课程引入课堂教学,弥补传统教学主要依托课堂、粉笔与书本的单调、枯燥、死板的缺陷,从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学方法就是培养人才的方法。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学模式单一,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系统全面地讲述,学生被动地接受与理解,没有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一个人是否优秀的唯一指标,衡量教育成果的惟一标准。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育的目标,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及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不利于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求、能力强、素质高的新型人才[2]。
3.1 凸现高职教育特色,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积极主观能动性,具体体现在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学习,能根据自身的水平和需要有选择地学习,能独立自主地参加学习的全过程,会调节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会自主地、主动地去学习,不墨守成规,创造性的学习。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就是探究式学习方式,学生把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的发挥,要靠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教师应该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学习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启发者、引导者、咨询者。教师,应该教学生会学习,促使学生养成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技能和能力。教师要从学生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要以满腔的热情关爱学生,承认学生间的差别,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想法,允许他们在学习上有选择的机会,在教学中留有思维的空间。尊重学生发表的意见,延缓对学生意见的评判,给他们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从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和潜能,实施“差异教学”,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潜能都得到开发和充分的发展。教师的主导是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发挥的关键,学生正是在教师主导设计的各种教学活动中,使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2 突出互动体验,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要使学生学会、会学,收到“入心”、“入脑”的良好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要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热情和积极主动性。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重視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改变传统的单向注入式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双向互动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包括知识、情感、态度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4 重视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
高等农业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重视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要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高等农业职业技术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使学生掌握基础及专业课程的知识,而且肩负着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教师要带领学生到生产农业第一线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锻炼和提高实践能力。
4.1 延伸教学时空,增加实践比例
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体现“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教学目标,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设置及教学,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保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所必需的基本文化知识基础上,增加更多的实践课,让学生在亲手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和磨练,为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提高留下空间,也利于他们将来在工作岗位上推陈出新,发挥更大的作用。
4.2 丰富实践内容,拓宽实践渠道
高职教学应当从重理论轻实践转向理论够用,重在实践,加强实践教学。把课堂实践、课外实践、社会实践、职业实践纳入课程内容。积极开展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如职业规划设计,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和农村社会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实践教学的互动性,让学生多多参与,亲自动手,亲自操作。把学业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获得就业的技能和创业的本领。
5 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一专多能型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有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农业技术应用能力。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让学生掌握有关农业知识的结论,更要使学生体验有关农业知识的发生过程。理解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农村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转换拓展知识。 5.1 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高等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在培养农业职业技术人才,“农业职业技术”是它的最大特点。学院对学生培养应向“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把“一专多能”放在首位。因此,担负教学的教师,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是前提。教师既要能教书,又要能动手实践。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农业最新知识的接受者,在继承原有理论的前提下,应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有关农业新科技、新知识,补充新鲜血液,与时俱进,不断进取。
5.2 提高教师社会实践能力和农业科技科研能力
教师有了过硬的技术水平,才能组织好课程教学,才能真正担负起培养农业行业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教师具有双重的职业性,就必须参与农村社会实践。实践活动是课本知识的延续和扩展,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到更为丰富的书本中没有的新知识。教师从课堂走向农村、农业、农民,通过调查,参观,体验生活,查阅资料等,扩大专业知识探索、研究的空间。使书本中固定的、静态的内容,运动起来,从而避免授课的空洞和枯燥无味,而代之以生动的材料和事例。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专业实践技能。要重视“产学研”结合,将教学、科研与农业新科学、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师科技开发能力和教学能力。
6 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无论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上都有所改变,应该建立新的质量考核和评价体系,通过有效的教学质量考核和评价,了解课程实施的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使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构建有效的教学质量考核和评价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保障,可以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规范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6.1 追求客观准确,教学评价综合化
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应将对学生的日常评价,平时评价,阶段性评价与期末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多向综合考核。既要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也要考核日常的表现。理论考核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考试题型也可灵活多种;日常表现主要是学生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回答问题、平时作业、日常操行与社会实践表现与成果等;既要考核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也要考核毕业实习等的表现。综合的考核,评定的结论才比较合理、准确。通过综合性的评价和考核,一方面可纠正学生重课堂理论学习,轻行为实践的倾向,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养成知行统一的良好习惯。
6.2 一门课程对应一个贯穿全过程的跟踪评价
有效的、针对性强的、利于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评价体系,是对课程实施效果的检验,同时也是推动课程发展的动力,因此,对课程进行实时跟踪和监控,对课程进行有效评价,包括课程建设方案评价、课程实施效果评价、课程建设水平评价等。评价体系應具有实效性、效能性、发展性、开放性的特点,它不但能为课程的开发、实施及建设提供实时、高效的教学决策参照,也为推动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前进的动力。因此,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监控应该是一个实时、有效的监控,只有关注教学的每一个过程,才能保证教学每个环节的质量,才能使质量监控有效化。
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改革与建设任重道远,我们要进一步树立新的农业职业教育理念,重视农业行业市场需求与农村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紧密衔接,建立动态合理的课程体系,不断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农业行业和农村市场真正需求的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农业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做到服务于“三农”,为农业生产、农村现代化建设、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建华,李乐琳,李国志.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分析[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2] 王振岩,张玉莲.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
[3] 赵希田,常永青.基于社会需求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职教论坛,2009(7)
[4] 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6] 吴晓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人民论坛,2009,(14).
[7] 唐晓杰.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8] 李桂霞.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
[9] 余向平.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5(4)
[10] 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