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诗教学绽放审美之花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IN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把审美教育寓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通过创设情境,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因素去诱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真、善、美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得到发展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
  一、反复吟诵,品味古诗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诗的语言美,是说语言的音乐美、精确美和凝练美。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一、二、四句的“光”“霜”“乡”押韵,但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再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写天门山附近长江的雄伟景色,以简洁的画面,表现长江的磅礴水势及天门山夹江对峙的险要,其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中的“出”和“来”化静为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地势的险要,给人以动态美。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出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然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查阅资料弄懂诗中的词义、句意,正确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导他们反复吟诵,进一步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二、启发想象,感受古诗画面美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是有共同点的。
  怎样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中的画面美呢?首先,教师要善于运用幻灯、绘画等辅助手段。有些诗,通过观看教学挂图或幻灯片课件,能帮助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加深他们对诗的理解。学习之后,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一幅柳树的画面,很容易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画面美。其次,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它描绘的是人们喜迎除夕、忙碌愉快的情景。教学时我启发学生联想自己过年时的心情,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喜悦的画面,再介绍一些旧俗,学生会展开想象,从而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最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受。如骆宾王的《鹅》一诗中“红”“绿”“白”“清”等词能引起视觉上的美感,“歌”有听觉感受,“浮”“拨”等动词有触觉感受。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运用眼、耳、鼻、皮肤等多种感官去感受,学生就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
  三、理解词句,领悟古诗意境美
  意境是美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意,指作者的立意,即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谓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家残破,在诗人眼中,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鸟儿的鸣啭也令诗人心悸。可见战争之乱给诗人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独特的意境美。
  四、探求意蕴,理解古诗哲理美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草》蕴涵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会被扼杀的”这一深刻哲理。
  根据哲理诗的特点,要使学生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教师在教学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情与理。哲理诗中的“情”与“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如李绅的《锄禾》,教师在教这首诗时,既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又要理解诗中情理交融的哲理美。二是形与神。哲理诗中形与神的关系,就是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艺术形象的灵魂,而艺术形象则是哲理的躯壳。哲理总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的哲理美。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教师在教学时,既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祖国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又要引导学生理解蕴涵于景色描写之中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三是理与趣。理与趣的关系,是诗中的理性内容与审美特征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优秀的哲理诗都具有“理趣”,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艺术趣味性。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诗的艺术趣味,使学生在教师生动形象、理趣盎然的教学中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兴市迎幸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句口号已喊了多年,但我认为至今也没能真正渗透到教学的“骨子”里去。我从事语文教学已近九年,回首过去,总有些事浮现眼前,总有些话想要倾吐。在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成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一些体会。  一、我们必须走进学生的内心。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我刚走上教学岗位时,年龄上与学生比较接近。作为班里最年轻的老师,我遇事总爱与学生商量,让他们感到老师是他们的知心
摘 要:本文试图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加强对学生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主要从五个方面去做: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明确学习动机;根据教学内容,用一定的方法、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积极美好的情感,调动学习热情;通过活动坚定信念和锻炼意志;在整个初中地理学习阶段培养学生的毅力。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非智力因素;培养    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推进了课程理念的更新,带来了教学模式、方
摘 要: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具有积极自主的生活态度与品格,具有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德育就是使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开展班级自主教育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自主教育;自我管理;德育工作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具有积极自主的生活态度与品格,具有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素质教育培养的基础和实质,就是发挥和提高人的自主性。为此,应积极构建班级自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教育理念、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等多方面,顺应教育改革与时代发展要求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是一个伴随教师职业生涯持续不断的过程。  教育改革的与时俱进,呼唤着学校教育新的发展,其前提则是教师的发展,需要教师成为一名拥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者,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探索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的研究者。面对绍兴县教体局提出的“提升内涵品质,建设教体名城”的工作主题,建设教体名城必须要有一
摘 要:英语阅读作为中学生语言技能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是任何一门语言学习最基本的技能,阅读能力的好坏直接决定语言学习程度的高低。在新课程中,对于阅读能力的重视尤为明显。  关键词:新课程;阅读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对中学生来说,阅读更是一个语言知识积累的过程。通过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富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掌握和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
数学课堂要改变学生过去那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与班级集体授课有机结合、优胜互补,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组合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在分组时,要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基础知识、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然后按4人小组分成若干个“异质小组”,组与组之间要水平接近,无明显差异。以“
启迪学生智慧,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当前语文教改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而作文是检验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尺度,也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学生写作与生活的联系,使其学会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做到有感而发。  一、给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让学生积累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
摘 要:高一新生在开始学习高中英语时,无所适从。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提出解决途径,追寻一条让高一学生倍感英语学习轻松的和谐成功之路。  关键词:影响初高中英语衔接因素;合理衔接措施;成功之路  笔者曾在初中任教多年,现在从事高中英语教学,深知初高中英语各方面的异同,更深刻意识到初高中英语衔接的好坏对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有很大影响。因此,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必须全面了解高一新生的英语水平,透彻知晓初高中
摘 要:紫鹃是黛玉身边的丫鬟,是标准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林黛玉”。因此,将她的性格特点归结为四心——细心、慧心、忠心和死心。  关键词:丫鬟;忠心;聪慧;解脱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而女子尤多。林黛玉身边的大丫鬟——紫鹃就是其中的一个。紫鹃并非曹雪芹的写作重点,书中提到她的地方也并不如袭人、晴雯和平儿那么多,但这并不能影响她在红楼梦中“四大丫鬟”的地位。  紫鹃是以贾母将其调给黛玉作丫鬟
在信息量呈几何级数递增的新世纪,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建构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它又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切实的依据和途径,建构主义是深化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以学生发展为本,更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  1.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