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草为炬

来源 :七彩语文·中高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lia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读:这是《秋夜》开篇第一句话,也是《野草》除题辞外的第一句话。一反常规的叙述方式迅速吸引了读者的注意,使诗歌的主体——“枣树”,在读者心中留下的印象大大加深。同时,重复用词突出了景色的单调,奠定了全诗寂寞孤立的情感基础。
  我读:“只有”和“全”两个副词,塑造出一个在无边黑暗里独自消亡的“影”的形象。“暗”之广大与“影”之单薄形成的强烈反差,传达了一种庄严的牺牲精神。而愿意“独自远行”,不求青年跟随,做好了自我清灭准备的“影”,则是那时期鲁迅先生内心的真实写照。正如其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所言:“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先生对青年的爱护与关怀,可见一斑。
  我读:本段是作者内心的一种自白,与前文“我”对求乞者冷漠的态度相呼应。在鲁迅先生看来,“布施”与“布施心”与其说是善意,不如说是麻痹奴隶,是使他们安于现状的手段。因此“我”最终选择“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不仅表达了对国民奴隶性的憎恶,也暗含对浅薄“人道主义者”深深的不满。正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种看似求乞实则鄙夷的态度,应当是先生希望求乞者们对社会做出反抗。
  我读:短短一段话,由皮肤到鲜红的热血,让人一下子感受到生命的“热气腾腾”。血液在血管里奔涌,如地幔里汩汩涌动的岩浆。随后连用的六个动词,简明扼要,鲜活有力,将人渴求生命的血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这种诗歌般的意境和散文灵动的语言,造就了散文诗独特的魅力。
  我读:用“槐蚕”和“马蚁”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路人发现有热闹看时一股脑儿涌来的场景。“拼命地伸长颈子”,更是传神地描摹了看客们争先恐后的丑态。“赏鉴”一词原用于评点艺术作品,此处用以形容一出闹剧,暗含辛辣的讽刺之意。从《狂人日记》《阿Q正传》到《明天》《示众》《祝福》,都能看出鲁迅先生对中国人麻木旁观的“看客心理”的憎恨。这是否与他去日本留学时看到关于中国人津津有味地围观同胞被处决的影片的经历有关?我觉得或许可以联系起来想一想。
  我读:不同于本书中其他的作品,这篇散文诗大胆采用了话剧的形式,没有过多的动作描写或环境渲染,只通过老翁、女孩和过客的对话,营造出一种老电影般的韵味。这段交谈,正是老翁与过客之间,关于“走或不走”展开的讨论。此时的过客,已经是一位风尘仆仆的旅人,“黑色短衣裤皆破碎,赤足著破鞋”,模样甚至称得上狼狈了——“状态困顿”“眼光阴沉”,无论生理还是心理,情况都不容乐观。按理说他应当休息,然而面对老翁好心的规劝,这位过客的回复却是斩钉截铁的“不”,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一方面因为他不愿回到原来憎恶的地方,另一方面则源于他内心深植的使命感。老翁是过来人,曾经也有与过客相仿的意气,面对远方呼唤的声音,他选择置之不理,并试图劝阻过客继续前行,过客却将其视为必达的目标,为此不惜付出健康,乃至生命的代价。作为一篇象征意味浓厚的作品,老翁与过客之间的冲突,或许代表了鲁迅先生心中两股思想力量的斗争。身为那个时代文学界的领军人物,先生清晰地认识到了前路的黑暗和危险,明白这路“料不定可能走完”,更明白“休息一下”即可卸下肩上的重担。但他仍毅然决然地向前走去,只因“不愿看见他们心底的眼泪,不要他们为我的悲哀”。“我只得走。我还是走好罢……。”这是过客在回转去还是继续向前的抉择和思考中最终得出的结论,也是先生向我们发出的坚定的宣言——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文坛——“我不回转去!”
  我读:读这段文字,心绪不觉被调动起来,随着荒野上这位赤身裸体的老妇一起,发抖,痉挛,最后归于平静。文字背后的力量,强烈情感的不断冲击,配以“无边的荒野”这一意象蕴含的宏伟与苍茫,不能不让灵魂战栗。夜色里,没有虫鸟飞过的高天是那样深远,然而并不像《在哈尔盖仰望星空》中的星空那样使人沉醉,却平添几分寒意,好像要让一切在它下面跪倒,让温暖和生命死绝。这里写景不是为了强调景,而是为烘托出足以表现老妇情绪的气氛,“人”和“人心”才是最重要的。在将老妇曲折的心路历程利剑般刺入读者心中之后,先生笔锋一转,“于一刹那间将一切并合”,连带出一串在人生中几乎两极对立的矛盾。这些包袱沉甸甸地压在老妇身上,于是读者似乎能感受到老妇的痛苦,听见她心底愤怒的哀嚎。她遭受的打击是如此深重,以至于寻常语句竟不能表达,只有转靠“人与兽的,非人间所有,所以无词的言语”,以显出一种全盘的倾颓,无言的悲壮。
  我读:若是平常的作家,或许会爱名园里的奇花静女、仙鹤白云,鲁迅先生却爱魂灵被风沙打击后的粗暴,爱它的伤痕累累,爱它的鲜血淋漓。这固然有时代背景的影响,但我想更多的是先生骨子里叛逆的抗争精神。他不要美好的“桃花源”式的生活,却投身于风沙之间,悍然直面打压和攻击的飞石乱箭。《华盖集·题记》中,先生曾言:“还是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砂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摩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与此處有异曲同工之妙。他未尝不可“躲进小楼成一统”,但终究选择了站起来反抗,因为责任感,因为大爱,因为“我总记得我活在人间”。
  所谓“英雄”
  我读:我想,对任何一个渴望了解鲁迅的人而言,《野草》都是一本极好的书。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题辞的第一句话,便将我们拉回到那个笼罩着白色恐怖的时代。这时的鲁迅先生,刚刚耳闻目睹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事变,正处于巨大的悲愤痛苦之中。两千多条鲜活生命的丧失,喷涌而出的青年的鲜血,引发了先生丰富、深刻的思考。《野草》便是在这时,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扎根、丛生出来。它不畏死亡,不惧朽腐——因为唯有死亡能佐证生命,唯有朽腐能否定空虚。苦难并非生命的损失而是充实,所以先生“坦然,欣然”“将大笑”“将歌唱”。这是他对这静穆天地的抗争,对践踏者的蔑视,也是对杀戮者的示威和挑战。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这样的宣言是让人热血沸腾的,而希望野草火速朽腐的预言,简直就是对国民党黑暗统治下的大地的诅咒了。先生甘愿用死证生,其体现的勇气和不畏牺牲的气概,令人动容。最后“去罢,野草”的疾呼,更将整篇题辞的情绪推向高潮,向每位读者发出“起来”的呐喊。   鲁迅先生说,《野草》中包含了他的全部哲学。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素来以针砭时事为业,将锐利的笔刺入民族致命病灶里的先生,在这23篇散文诗中,剖心自食、自啮其身,把无情的利刃对准了自己的灵魂,让我们不仅看到他的爱憎分明、卓识远见,也看到他魂灵中的黑暗,看到他的挣扎与迷茫,看到他孤独的、绝望的斗争。然而他却仍在反抗,即使怀疑,即使受挫,也用战栗的声音,向“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送出“报恩和复仇”。我们可以从中明白,原来鲁迅先生也非一直泰然自若,却因此更感受到他的伟大。
  阳光下的英雄固然辉煌威武,引人景仰,但总要有些许飘来的阴云告诉我们,他也有伤,他也会累,因此才从对其景仰变为敬爱,从崇拜变为追随。
  原文1: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秋夜》
  原文2: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影的告别》
  原文3:我将得不到布施,得不到布施心;我将得到自居于布施之上者的烦腻,疑心,憎恶。
  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
  我至少将得到虚无。——《求乞者》
  原文4:人的皮肤之厚,大概不到半分,鲜红的热血,就循着那后面,在比密密层层地爬在墙壁上的槐蚕更其密的血管里奔流,散出温热。于是各以这温热互相蛊惑,煽动,牵引,拼命地希求偎倚,接吻,拥抱,以得生命的沉酣的大欢喜。——《复仇》
  原文5:路人们从四面奔来,密密层层地,如槐蚕爬上墙壁,如马蚁要扛鲞头。衣服都漂亮,手倒空的。然而从四面奔来,而且拼命地伸长颈子,要赏鉴这拥抱或杀戮。他们已经豫觉着事后的自己的舌上的汗或血的鲜味。——《复仇》
  原文6:翁——我单知道南边;北边;东边,你的来路。那是我最熟悉的地方,也许倒是于你们最好的地方。你莫怪我多嘴,据我看来,你已经这么劳顿了,还不如回转去,因为你前去也料不定可能走完。
  客——料不定可能走完?……(沉思,忽然惊起,)那不行!我只得走。回到那里去,就没一处没有名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没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我憎恶他们,我不回转去!
  翁——那也不然。你也会遇见心底的眼泪,为你的悲哀。
  客——不。我不愿看见他们心底的眼泪,不要他们为我的悲哀!
  翁——那么,你,(摇头,)你只得走了。——《过客》
  原文7:她在深夜中尽走,一直走到无边的荒野;四面都是荒野,头上只有高天,并无一个虫鸟飞过。她赤身露体地,石像似的站在荒野的中央,于一刹那间照见过往的一切:饥餓、苦痛、惊异、羞辱、欢欣,于是发抖;害苦、委屈、带累,于是痉挛;杀,于是平静。……又于一刹那间将一切并合:眷念与决绝,爱抚与复仇,养育与歼除,祝福与咒诅……她于是举两手尽量向天,口唇间漏出人与兽的,非人间所有,所以无词的言语。——《颓败线的颤动》
  原文8:魂灵被风沙打击得粗暴,因为这是人的魂灵,我爱这样的魂灵;我愿意在无形无色的鲜血淋漓的粗暴上接吻。漂渺的名园中,奇花盛开着,红颜的静女正在超然无事地逍遥,鹤唳一声,白云郁然而起……这自然使人神往的罢,然而我总记得我活在人间。——《一觉》
  原文9: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题辞》
其他文献
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贺又见其《乌栖曲》,叹赏苦吟曰:“此诗可以泣鬼神矣。”故杜子美赠诗及焉。  玄宗闻之,召入翰林。以其才藻绝人,器识兼茂,欲以上位处之,故未命以官。尝因宫人行乐,谓高力士曰:“对此良辰美景,岂可独以声伎为娱,倘时得逸才词人吟咏之,可以夸耀于后
期刊
好的小说善于留白,善于实处落笔虚处见意,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里,这样的“不写”之写很多,也很有意味。  “不写”之一:林冲的一语不发  草料场交接工作时,林冲和老军有一番对话,原文是这样写的: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和差拨两个在路上,又没买酒吃处,早来到草料场外。看时,一周遭有些黄土墙,两扇大门。推开看里面时,七八间草房
期刊
亲爱的同学们:  ①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甘为配角,亦应赞扬”。  ②近日,《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近一半受访者有“配角综合征”。不少人对配角往往不屑一顾,认为他们畏缩懦弱、不思进取、甘于平庸、难担重任。而我却认为,选择成为配角,甘愿做配角,亦应被赞扬。  ③甘为配角,源于自知。清晰地认识自身能力,明白自身所求,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在自己的领域里默默耕耘,正如大学生村
期刊
师:今天我们说说“梦”与“云”。  这首诗第一句就是一副对联。上联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海客的话能信吗?闯荡江湖的人,嘴里都没几句实话,何况蹈海的人。不过,让他谈谈也是好的,姑妄言之姑听之,反正谁也没去过瀛洲。下联“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是“越人”说的,“我”不过是听来的,你也就随便听听吧,这是为后面的夸张不实之词提前“甩锅”。  生:老师,这句诗让我想起苏轼的“人道是,三国
期刊
两千五百多年前,一位老师和他的四位弟子有一场简短的对话,后来被记录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全文不足五百字,历经两千五百多年的传诵和解读,那么多双聪慧过人的眼睛凝视着它,但它依然保存了很多秘密。  谁记录了这件事?  在任何史传中,记录者持有一种历史陈说的权力,会对事件进行符合自身利益的取舍。人们推测,“侍坐”一事的记录者,很可能是曾皙或曾皙的弟子。因为“三子者出,曾皙
期刊
无独有偶。在今日意大利北部也有一条河,比漳河小很多,那就是发源于亚平宁山脉,流入亚得里亚海的卢比孔河,它仅有区区29千米长。公元前49年,古羅马名将朱利叶斯·凯撒率军向南跨过了这条不起眼的小河——按那时的古罗马共和国法律,未经元老院命令,任何在河北地区征战的罗马军人,一旦向南跨过此河,都会被视为反叛。因此,这件事也在西方留下了一个直到现在还常被人们使用的谚语:跨过卢比孔河。凯撒率军过河,发动了内战
期刊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难得的结构完整、篇幅较长的一章,记述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全文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贤论志图。高中统编教材将其编入必修下第一单元,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中华文明之光”,就让我们一起用“图说”的方式走进文本,领略中华先贤的风采。  【邱老师点拨】  1.“四子侍坐”章是一篇语录体记叙文,本任务主要是引导大家
期刊
一问:老王贫病交加,哪来的香油与鸡蛋呢?  老王送“我”一瓶香油与一包鸡蛋。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香油与鸡蛋是计划供应的,供应对象与数量都有严格限定。老王有无户籍不得而知,即使有,因为老王是老光棍,供应数量应该很少,要攒一瓶香油和一包鸡蛋时间应该不会短。而鸡蛋是新鲜的,不像是慢慢积攒下来的。况且,老王病重,要花钱买药。病总不见好,几个月后他就去世了。是药不对症
期刊
初次见到“斯坦福狂鸭症”这个有意思的名词,我不禁会心一笑,脑海里瞬间浮现出班上那些表面云淡风轻,暗地里却拼命刷题的学霸们。因此,我迅速被这个材料吸引,并展开了构思。  在我看来,“狂鸭”实际上是指那些对生活、生命抱有满腔热忱,而表面从容淡定的人们。他们纵然生得平凡、不为世人知,但仍以自己热爱的方式在时代的洪流里默默地努力着,用自己的赤子之心为世界带来一抹不一样的亮色。  因此,我选择了这样几个素材
期刊
就议论文写作来说,确立一个中心论点固然很重要,但如果全文仅有一个中心论点,剩下的皆为具体例子和名人名言,那么这样的文章是很难吸引人的。好的议论文,除了有中心论点,还得有分論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分论点才真正体现一个作者的写作智慧。凡是写作高手,都善于拟定分论点,并使之合理分布,从而使文章产生“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的效果。那么,如何使议论文的分论点合理分布呢?  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