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节成功的化学课,离不开教师的教学预设。好的预设是课堂精彩的前提,但不是全部,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预设外生成的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使课堂中学生与教师相得益彰。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化学教学中的课前预设谈一些自己的体会,以期得到同行的指正。
关键词:化学教学 课前预设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0)03-0049-01
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性是一种重要课堂教学资源,是课堂教学中“生成点”,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生成。有时预设在实施中常会遇到学生的质疑、教学中学生犯下的这样那样的“错误”、化学实验中的“异常”现象、课堂上的“意料之外”事件等等,这些不是课堂教学的“尴尬”,恰恰是“宝贵”的生成资源。教学中,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忽略这些“意外”,机械地按预先确定的程序进行教学。教师应该善于捕捉和利用这些“意外”中蕴涵的教育和教学契机,根据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对预设进行适时调整,有的时候甚至放弃原来的预设,使课堂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造就课堂“精彩”的生成。
下面以“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的教学为例,说明如何在课前精心预设。“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过滤、结晶、分液、蒸馏等分离物质的实验技能;初步了解根据混合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从教学的知识内容上看,本节课新的知识点不多,而侧重于总结和归纳初中化学已学过的知识,特别是要让学生从“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和梳理已学的化学基础知识。从学生方面来看,初中已学过一些简单的可用于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的实验方法,在生活中也有一些相关的经验。比如,有些学生见过做豆腐的去碴,有些学生见过化工厂的石油分馏,有的学生见过生活中的油水分离等,因而对学生来讲,学习的重点在于实验方法,让学生从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并生成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体验化学物质研究的思路。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在自主探究、自主总结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和实验方法,了解并体会科学家在研究化学物质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这样进行预设:
一.教学目标的陈述
学习目标知识技能:初步学会过滤、结晶、分液、蒸馏等分离物质的实验技能,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操作。过程方法:初步了解根据混合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和科学本质的认识,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结合实际事例讨论遵守实验安全守则的重要性,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一定的情境上引导学生对过滤、结晶、蒸馏等内容进行复习、思考、讨论,总结出混合物分离方法选择的一般规律,然后拓展生成新的教学问题。通过预设六个实验探究的主题,让学生在活动、实验探究和讨论与交流中进一步学习过滤、结晶、蒸馏以及萃取、分液、层析等新的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的方法。最后让学生总结出常见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的方法及使用的一般特点和操作要领。
【实验探究1】请设计实验方案:如何将含有硫酸钠、氯化镁和泥沙等杂质的粗食盐提纯?
【实验探究2】现有氯化钾和硝酸钾的固体混合物50g,其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0%,请设计实验方案提纯硝酸钾?
【实验探究3】如何将含有Fe3+的自来水提纯?
【实验探究4】如何从溴水中提取溴?
【实验探究5】如何分离CCl4和水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6】红、蓝墨水混合物中的不同色的分离。
三.教学策略的预设
为了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生成,对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进行“板块”式预设。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如下六个一系列的“板块”。创设情境,生成问题。通过播放投影或录像,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分离和提纯的实验方法,进而提出怎样进行对不同类型的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的问题。分析、交流和讨论,总结不同类型的混合物进行分离的一般规律。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六个实验探究主题。(设计成六个板块)小结整合,让学生交流、讨论,将本堂课所学的混合物分离提纯的六种实验方法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进行总结。以上六个板块的次序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进行变动或组合。
四.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意外”的分析和对策预设
对【实验探究1】学生有可能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探究的方案,实验方案可能如下:[方案1]先将粗盐溶解于水,过滤除去泥沙;向所得滤液中加入稍过量的氢氧化钠;再加入稍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除去沉淀物;在滤液中滴加适量的稀盐酸到溶液呈中性蒸发、结晶得到精制的氯化钠晶体。[方案2]先将粗盐溶解于水,过滤除去泥沙;向所得滤液中加入稍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再先后加入稍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过滤除去沉淀物;在滤液中滴加适量的稀盐酸到溶液呈中性,蒸发、结晶得到精制的氯化钠晶体。教学中,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可以让学生对这些方案进行讨论并评价,从除杂的原则等方面入手,寻找最合理的实验方案。对【实验探究2】学生有可能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探究的方案,实验方案可能如下:[方案1]取50g水加热到90℃左右,加入固体混合物,使其完全溶解;将所得溶液静置、冷却,温度降低到30℃左右析出晶体;过滤得到硝酸钾晶体。[方案2]在40℃左右,将50g固体混合物加到100g水中,使其完全溶解;加热蒸发掉85g水、冷却,温度降低到40℃左右析出晶体;过滤得到硝酸钾晶体。
教学中,出现这样的情况,可以让学生从分析教材上溶解度曲线入手,对这些方案进行讨论并评价,寻找最合理的实验方案。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还会出现许多情况,如果我们能在课前作充分的假想和预设,为学生的参与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为教学活动的推进设计多种“通道”,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为学生的生成提供广阔的空间。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时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与学生对话,才能收获生成的“美丽”。
关键词:化学教学 课前预设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0)03-0049-01
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性是一种重要课堂教学资源,是课堂教学中“生成点”,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生成。有时预设在实施中常会遇到学生的质疑、教学中学生犯下的这样那样的“错误”、化学实验中的“异常”现象、课堂上的“意料之外”事件等等,这些不是课堂教学的“尴尬”,恰恰是“宝贵”的生成资源。教学中,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忽略这些“意外”,机械地按预先确定的程序进行教学。教师应该善于捕捉和利用这些“意外”中蕴涵的教育和教学契机,根据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对预设进行适时调整,有的时候甚至放弃原来的预设,使课堂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造就课堂“精彩”的生成。
下面以“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的教学为例,说明如何在课前精心预设。“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过滤、结晶、分液、蒸馏等分离物质的实验技能;初步了解根据混合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从教学的知识内容上看,本节课新的知识点不多,而侧重于总结和归纳初中化学已学过的知识,特别是要让学生从“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和梳理已学的化学基础知识。从学生方面来看,初中已学过一些简单的可用于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的实验方法,在生活中也有一些相关的经验。比如,有些学生见过做豆腐的去碴,有些学生见过化工厂的石油分馏,有的学生见过生活中的油水分离等,因而对学生来讲,学习的重点在于实验方法,让学生从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并生成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体验化学物质研究的思路。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在自主探究、自主总结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和实验方法,了解并体会科学家在研究化学物质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这样进行预设:
一.教学目标的陈述
学习目标知识技能:初步学会过滤、结晶、分液、蒸馏等分离物质的实验技能,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操作。过程方法:初步了解根据混合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和科学本质的认识,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结合实际事例讨论遵守实验安全守则的重要性,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一定的情境上引导学生对过滤、结晶、蒸馏等内容进行复习、思考、讨论,总结出混合物分离方法选择的一般规律,然后拓展生成新的教学问题。通过预设六个实验探究的主题,让学生在活动、实验探究和讨论与交流中进一步学习过滤、结晶、蒸馏以及萃取、分液、层析等新的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的方法。最后让学生总结出常见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的方法及使用的一般特点和操作要领。
【实验探究1】请设计实验方案:如何将含有硫酸钠、氯化镁和泥沙等杂质的粗食盐提纯?
【实验探究2】现有氯化钾和硝酸钾的固体混合物50g,其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0%,请设计实验方案提纯硝酸钾?
【实验探究3】如何将含有Fe3+的自来水提纯?
【实验探究4】如何从溴水中提取溴?
【实验探究5】如何分离CCl4和水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6】红、蓝墨水混合物中的不同色的分离。
三.教学策略的预设
为了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生成,对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进行“板块”式预设。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如下六个一系列的“板块”。创设情境,生成问题。通过播放投影或录像,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分离和提纯的实验方法,进而提出怎样进行对不同类型的混合物进行分离提纯的问题。分析、交流和讨论,总结不同类型的混合物进行分离的一般规律。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六个实验探究主题。(设计成六个板块)小结整合,让学生交流、讨论,将本堂课所学的混合物分离提纯的六种实验方法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进行总结。以上六个板块的次序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进行变动或组合。
四.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意外”的分析和对策预设
对【实验探究1】学生有可能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探究的方案,实验方案可能如下:[方案1]先将粗盐溶解于水,过滤除去泥沙;向所得滤液中加入稍过量的氢氧化钠;再加入稍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除去沉淀物;在滤液中滴加适量的稀盐酸到溶液呈中性蒸发、结晶得到精制的氯化钠晶体。[方案2]先将粗盐溶解于水,过滤除去泥沙;向所得滤液中加入稍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再先后加入稍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过滤除去沉淀物;在滤液中滴加适量的稀盐酸到溶液呈中性,蒸发、结晶得到精制的氯化钠晶体。教学中,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可以让学生对这些方案进行讨论并评价,从除杂的原则等方面入手,寻找最合理的实验方案。对【实验探究2】学生有可能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探究的方案,实验方案可能如下:[方案1]取50g水加热到90℃左右,加入固体混合物,使其完全溶解;将所得溶液静置、冷却,温度降低到30℃左右析出晶体;过滤得到硝酸钾晶体。[方案2]在40℃左右,将50g固体混合物加到100g水中,使其完全溶解;加热蒸发掉85g水、冷却,温度降低到40℃左右析出晶体;过滤得到硝酸钾晶体。
教学中,出现这样的情况,可以让学生从分析教材上溶解度曲线入手,对这些方案进行讨论并评价,寻找最合理的实验方案。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还会出现许多情况,如果我们能在课前作充分的假想和预设,为学生的参与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为教学活动的推进设计多种“通道”,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为学生的生成提供广阔的空间。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时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与学生对话,才能收获生成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