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课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探讨

来源 :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e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积极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在实验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自体验、大胆想象,并充分尊重学生。本文主要分析小学科学实验课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课探究教学
  
  小学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动手操作、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科学探究能力,对落实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要求,发展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又出现新的问题,如学生的实验活动多数表面上又说又做、热热闹闹,实际上只是简单的孤立的动手操作,没有深刻的、联系的思考过程,即只动手不动脑,这样的活动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一、培养科学的好奇心
  让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引发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例如:在教学《淀粉与碘酒》时,让学生用碘酒先消毒一下自己的手指然后用消毒过的手指去拿米饭,这样一下子就把米饭弄“脏”了,这时可能给学生带来很多疑问,例如:为什么弄脏?是不是摸所有的物体都会弄脏等等?这时,教师就无需作任何解释,而是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让他们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进行探究。通过实验自己寻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兴趣自然高昂,人人都想参与,且人人参与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仅要激发学生想学的兴趣,更主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亲身体验和亲自探索、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科学实验的探究态度
  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方式。科学探究这一环节中们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和充分的实验材料,使学生能像科学家那样真实地做科学。学生只有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情趣和成功的乐趣,感受科学探索的艰难,才能逐渐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有价值的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探究性实验相对于验证性实验,两者原理不同,前者是指人们在结果、现象未知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设计去探索,进而获得结论,而在探究中往往有新发现,因而指向性不强。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大胆思考,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例如在“蚂蚁对不同气味的反应”实验中,有学生就得到不同的实验现象与结果。此时,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探讨蚂蚁对不同气味的反应的其它影响因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又培养了他们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由此可见,注重小学科学实验的探究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科学实验教学的一个基本策略。
  三、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不能扼杀学生的个性,扼杀个性就是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所以,应该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实到科学课的每一个课堂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那些反应较快、能力较强而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多注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对那些反应较慢、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多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科学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那些发现快、有较多解决办法的同学,就提出一些更深一点的问题让他们思考,请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对动手能力较差,反应也较慢的同学,则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逐点引导。这样一来,使大家都把自身的个性充分发挥出来,施展了各自的创造才能。
  例如:在教学《物体占据空间》这部分内容时,由于这部分内容是从具体到抽象过多的,所以基础较弱的同学可能只了解固体占据空间,但基础好的同学他们可能会联想到液体和气体,在这情况下就结合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课后发现这样效果非常明显。完全打破了教师教什么,学什么,部分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四、拓宽学生的思维路线,使教学各环节形成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科学课的教材特点,突出知识的形成及抽象概括过程,铺设学生的思维路线。对于概念和规律形成的教学,须延缓其比较判断进程,强化其形成过程。因为学生在具体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中要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归纳和抽象等系列思维活动,在思维活动中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领会概念和规律的内涵外延。如借助实验、分散难点、形象类比、铺设问题台阶等,使学生思维活动步步深入,防止思维链条的断裂。例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中有这样一个难点:如何认识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这个问题有难度,学生正常的实验也无法证明,如果设置以阶梯,学生就会感到容易多。第一,可以先让学生正常去验证,后让学生改变实验条件:①改导线为铜片②增加电池节数,这样会有现象出现。第二,也可使用电子二极管来参与验证。第三,还可以借助于验电球来检验。这样使学生知道用实验来验证某个结论也需要多次改进相关条件进行验证,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
  总之,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有效启发学生思维的探究方法,根据科学学科教学的特点,应当大力提倡将启发式教学思想应用于科学探究之中。
  参考文献:
  [1]王胜燕. 小学科学课教学探讨[J]. 科技资讯,2009(7):67-68
  [2]马洪伟. 例谈如何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教学设计[J]. 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9.01:98
  [3]李进起. 树立联系的观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质量[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11):53-56.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至今力度最大、最全面、要求最高的一次教育改革。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广、深入之际,教师所遇到的问题、困惑也越来越多,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方向,树立信心,以人为本,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开展并推广。本文对新课标下上好体育课的几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如何理解“新课程”与“新课标课”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①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
期刊
摘 要:英语书面表达是《英语新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有不少同学一提到它就感到头痛,不知如何下手,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变被动写作为自主写作、关注学生写作过程与写作细节、帮助学生行成有效的写作策略至关重要。作为初中老师很有必要找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英语 书面表达    听说读写是英语的学习途径,也是要掌握的学习技能。其中听和读为语言输入,读和写为语言输出,写是最
摘要:本文从横向和纵向角度来认真的认识母语和所学习的外语的不同之处,注意到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正负迁移等问题。在不断的外语教学法的改革中,在传统意义上,往往都把母语排除在外语教学课堂之外,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负面作用,但新近的研究更加重视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促进作用,以及对母语的负迁移的克服做了大量的研究。  关键词:外语教学母语干扰正迁移负迁移    一、母语在外语教学中作用
在高三阶段,提高化学复习的效果十分重要,但方法很多。 如何提高复习效率?有效应对高考?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只有夯实基础,才能以不变应对万变。在此,我谈几看法。  一、增强学科思想意识,提高基本素质  高中化学总复习,不单单是要求学生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物质变化的简单规律弄清楚,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形成化学学科思想。如化学中的守恒思想、等量代换的思想、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思想、
期刊
摘要:本研究经过在商英09级两个班为期一年多的实验,探讨了我院商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措施与途径,为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复合型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    一、项目研究的问题  (1)研究的目的。本项目研究的目标是以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为载体,通过对实验班的实验教学实践,探讨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形成以翻译技能训练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的涉外翻
班级是一个学校最基本的单位,班主任是整个班级学生的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同时也是联系班级与科任教师,沟通学校与家庭以及各方面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和纽带。一个班集体能否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工作方法是否符合教育规律。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和新的教育对象,农村初中班主任面对的是一些综合素质不高、学习习惯较差、家庭教育等方面与城市学生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的教育对象,任务艰巨,责
期刊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相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体现。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初步探索。  一、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
中国文化魅力和影响力,在近一千多年对世界各国和历史文明进程的历史长河中,都是广泛而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众多方面,绝对是一代代中华儿女几千年创造的文明结晶。而在当代中国绘画在表达思想方面就存在很大的问题。  一、轻学养,重技能  要学养与技能并重。所谓学养,即艺术内在的精神文化内涵。“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代张璨作画主张是对艺术内在学养的最早阐释。而吴冠中先生在他的绘画艺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