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积极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在实验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自体验、大胆想象,并充分尊重学生。本文主要分析小学科学实验课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课探究教学
小学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动手操作、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科学探究能力,对落实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要求,发展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又出现新的问题,如学生的实验活动多数表面上又说又做、热热闹闹,实际上只是简单的孤立的动手操作,没有深刻的、联系的思考过程,即只动手不动脑,这样的活动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一、培养科学的好奇心
让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引发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例如:在教学《淀粉与碘酒》时,让学生用碘酒先消毒一下自己的手指然后用消毒过的手指去拿米饭,这样一下子就把米饭弄“脏”了,这时可能给学生带来很多疑问,例如:为什么弄脏?是不是摸所有的物体都会弄脏等等?这时,教师就无需作任何解释,而是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让他们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进行探究。通过实验自己寻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兴趣自然高昂,人人都想参与,且人人参与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仅要激发学生想学的兴趣,更主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亲身体验和亲自探索、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科学实验的探究态度
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方式。科学探究这一环节中们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和充分的实验材料,使学生能像科学家那样真实地做科学。学生只有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情趣和成功的乐趣,感受科学探索的艰难,才能逐渐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有价值的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探究性实验相对于验证性实验,两者原理不同,前者是指人们在结果、现象未知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设计去探索,进而获得结论,而在探究中往往有新发现,因而指向性不强。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大胆思考,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例如在“蚂蚁对不同气味的反应”实验中,有学生就得到不同的实验现象与结果。此时,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探讨蚂蚁对不同气味的反应的其它影响因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又培养了他们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由此可见,注重小学科学实验的探究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科学实验教学的一个基本策略。
三、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不能扼杀学生的个性,扼杀个性就是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所以,应该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实到科学课的每一个课堂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那些反应较快、能力较强而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多注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对那些反应较慢、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多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科学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那些发现快、有较多解决办法的同学,就提出一些更深一点的问题让他们思考,请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对动手能力较差,反应也较慢的同学,则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逐点引导。这样一来,使大家都把自身的个性充分发挥出来,施展了各自的创造才能。
例如:在教学《物体占据空间》这部分内容时,由于这部分内容是从具体到抽象过多的,所以基础较弱的同学可能只了解固体占据空间,但基础好的同学他们可能会联想到液体和气体,在这情况下就结合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课后发现这样效果非常明显。完全打破了教师教什么,学什么,部分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四、拓宽学生的思维路线,使教学各环节形成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科学课的教材特点,突出知识的形成及抽象概括过程,铺设学生的思维路线。对于概念和规律形成的教学,须延缓其比较判断进程,强化其形成过程。因为学生在具体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中要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归纳和抽象等系列思维活动,在思维活动中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领会概念和规律的内涵外延。如借助实验、分散难点、形象类比、铺设问题台阶等,使学生思维活动步步深入,防止思维链条的断裂。例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中有这样一个难点:如何认识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这个问题有难度,学生正常的实验也无法证明,如果设置以阶梯,学生就会感到容易多。第一,可以先让学生正常去验证,后让学生改变实验条件:①改导线为铜片②增加电池节数,这样会有现象出现。第二,也可使用电子二极管来参与验证。第三,还可以借助于验电球来检验。这样使学生知道用实验来验证某个结论也需要多次改进相关条件进行验证,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
总之,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有效启发学生思维的探究方法,根据科学学科教学的特点,应当大力提倡将启发式教学思想应用于科学探究之中。
参考文献:
[1]王胜燕. 小学科学课教学探讨[J]. 科技资讯,2009(7):67-68
[2]马洪伟. 例谈如何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教学设计[J]. 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9.01:98
[3]李进起. 树立联系的观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质量[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11):53-56.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课探究教学
小学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动手操作、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科学探究能力,对落实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要求,发展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又出现新的问题,如学生的实验活动多数表面上又说又做、热热闹闹,实际上只是简单的孤立的动手操作,没有深刻的、联系的思考过程,即只动手不动脑,这样的活动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一、培养科学的好奇心
让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引发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例如:在教学《淀粉与碘酒》时,让学生用碘酒先消毒一下自己的手指然后用消毒过的手指去拿米饭,这样一下子就把米饭弄“脏”了,这时可能给学生带来很多疑问,例如:为什么弄脏?是不是摸所有的物体都会弄脏等等?这时,教师就无需作任何解释,而是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让他们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进行探究。通过实验自己寻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兴趣自然高昂,人人都想参与,且人人参与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仅要激发学生想学的兴趣,更主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亲身体验和亲自探索、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科学实验的探究态度
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方式。科学探究这一环节中们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和充分的实验材料,使学生能像科学家那样真实地做科学。学生只有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情趣和成功的乐趣,感受科学探索的艰难,才能逐渐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有价值的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探究性实验相对于验证性实验,两者原理不同,前者是指人们在结果、现象未知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设计去探索,进而获得结论,而在探究中往往有新发现,因而指向性不强。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大胆思考,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例如在“蚂蚁对不同气味的反应”实验中,有学生就得到不同的实验现象与结果。此时,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探讨蚂蚁对不同气味的反应的其它影响因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又培养了他们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由此可见,注重小学科学实验的探究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科学实验教学的一个基本策略。
三、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不能扼杀学生的个性,扼杀个性就是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所以,应该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实到科学课的每一个课堂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那些反应较快、能力较强而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多注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对那些反应较慢、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多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科学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那些发现快、有较多解决办法的同学,就提出一些更深一点的问题让他们思考,请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对动手能力较差,反应也较慢的同学,则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逐点引导。这样一来,使大家都把自身的个性充分发挥出来,施展了各自的创造才能。
例如:在教学《物体占据空间》这部分内容时,由于这部分内容是从具体到抽象过多的,所以基础较弱的同学可能只了解固体占据空间,但基础好的同学他们可能会联想到液体和气体,在这情况下就结合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课后发现这样效果非常明显。完全打破了教师教什么,学什么,部分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四、拓宽学生的思维路线,使教学各环节形成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科学课的教材特点,突出知识的形成及抽象概括过程,铺设学生的思维路线。对于概念和规律形成的教学,须延缓其比较判断进程,强化其形成过程。因为学生在具体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中要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归纳和抽象等系列思维活动,在思维活动中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领会概念和规律的内涵外延。如借助实验、分散难点、形象类比、铺设问题台阶等,使学生思维活动步步深入,防止思维链条的断裂。例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中有这样一个难点:如何认识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这个问题有难度,学生正常的实验也无法证明,如果设置以阶梯,学生就会感到容易多。第一,可以先让学生正常去验证,后让学生改变实验条件:①改导线为铜片②增加电池节数,这样会有现象出现。第二,也可使用电子二极管来参与验证。第三,还可以借助于验电球来检验。这样使学生知道用实验来验证某个结论也需要多次改进相关条件进行验证,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
总之,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有效启发学生思维的探究方法,根据科学学科教学的特点,应当大力提倡将启发式教学思想应用于科学探究之中。
参考文献:
[1]王胜燕. 小学科学课教学探讨[J]. 科技资讯,2009(7):67-68
[2]马洪伟. 例谈如何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教学设计[J]. 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9.01:98
[3]李进起. 树立联系的观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质量[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11):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