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数学思维教育的主攻目标应该放在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上,数学教育的着力点也应放在让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对小学生来说,创新教育不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创造人类尚未发现、创造的东西,而是相对他们原有的水平而言,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方法。
关键词:创新思维训练;求异思维;求同思维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数学思维教育的主攻目标应该放在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上,数学教育的着力点也应放在让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对小学生来说,创新教育不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创造人类尚未发现、创造的东西,而是相对他们原有的水平而言,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方法。
一、求异思维训练
求异思维是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统一。流畅性是多角度、多方向、多途径地思考问题;变通性是思考时不受知识或常规的束缚,能随机应变提出不同见解;独特性是提出独特的见解,是求异思维中最本质的特性。因此,在教学只要有创新意识的萌芽,哪怕是“奇谈怪论”,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1.多样性训练
教师提出一个练习任务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得出多种多样的正确答案。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设置这样一类的习题:“工程队要修一条1500米的公路,计划30天完成,实际每天修的路是原计划的1.5倍,实际完成任务用了几天?”这道题学生们解答的方法普遍是:“1500÷(1500÷30×1.5)=20天”。在肯定这种解法的同时,我让同学们想一想,除此之外,还有别的解法没有?通过鼓励求异,同学们又开展积极思考和热烈讨论,过了一会儿,终于有少数同学举手了,回答了另外的解法:因为修的公路长度不变,实际的工作效率是原计划的1.5倍,那么计划时间也是实际的工作效率的1.5倍,即:计划时间÷实际时间=1.5倍,实际时间就是“30÷1.5=20天”这种富有创造性的思考,正是我们所要看到的。
2.逆向性训练
探究某些问题时,可引导学生与常规思维相悖,反方向地寻求接替的途径和方法。如:甲乙两车一小时共行了108千米,乙车每小时比甲车多行1/4,求甲、乙两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显然,这道题的难度要高于前一题。
犹如学生解答一道应用题:“某旅馆有25间双人间,45间三人间,这个旅馆一共可以住多少人?”应该说这是一道极为简单的三步应用题。我在巡视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很快列出了正确的算式:2×25+3×45,而有一个学生却这样列式:(25+45)×2×3,这显然是不对的。当时,我不置可否,只是把这两个算式写在黑板上,让全班的学生来判断。对于第一个算式,学生们一致赞同,而对于第二个算式,却一致反对,出错的那个同学很不好意思,我微笑着请这个出错的同学讲讲自己当时的思路,嘿,居然在这个错误的算式中和这个学生的回答中,发现了闪光点,算式中的(25+45)×2是把70间房间全部看成了双人间,我马上抓住了这个思维的火花,启发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说下去,结果,他不但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之处,而且还列出了正确的算式:(25+45)×2+45,这时,大家不禁为他鼓起掌来,这位同学虽然开始的思路出了错,但他在解题中创新精神、求异思维却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肯定。当时,他非常高兴,在同学们的掌声中找到了自信,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他的创新思维的启迪下,同学们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很快地,就又找到了另外几种不同的解法:
解法一:(25+45)×3-25
解法二:25×(2+3)+(45-25)×3
二、求同思维的训练
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固然需要发散、开拓,尽可能提出多种假设。但富有创新意识的求异与求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这变现在数学创新思维训练中并不只到发散为止,它应在全方位开拓之后根据一定得要求联结或比较,回到训练的主题上来。
1.从内容上求同
训练中因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要求、不同的目标,就有不同的求同的求同方式。学生发散之后,教师还得引导学生求同。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时,为了学生体会“多减要加”的道理,我举了一个实例。“小红带了162元到商场买一双新鞋,小红看中的学子的标价是97元,你认为小红会怎么拿钱?”让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侧重指出下列这种拿法:小红从口袋中拿出()张一百元,营业员找回小红()元。然后要求学生填空,并写出算式。学生写出了下列算式:①162-97②62+3③100-97+62④162-100+3。②通过观察算式让学生体会算式的结果都相同,但算起来③是顺理成章,体现了操作的过程;④体现了“多减要加”算理;②算起来最方便,体现学生的直觉思维。在实例中,不仅使学生明白了“多减要加”道理,而且学生还发现了比书上介绍的方法更方便的方法,即遇到减去一个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用这部分数去减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然后再加上原来的尾数,这种方法更接近生活实际。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结果始终是不变的。
2.从形式上求同
根据训练的要求,不但要训练不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不同的内容都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来以后,要鼓励学生继续探索,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的能力。为此,我顺势引导,深入质疑:用“底×高÷2”这个计算公式来计算三角形面积是否可靠呢?三角形有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用“底×高÷2”这个公式是否适合所有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呢?……最后总结时,一定要再一次明确本课的训练目标,切实掌握这种技能。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循序渐进,踏踏实实的训练,做到全方位平衡发展,数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探究法、讨论法,创设一种自由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思维提供漫游的空间,进而产生创造的欲望,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创新能力提高了。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陆昌然.《新课程标准研究性教学案例》,2003年
[3]《新课程与学生发展》.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年
关键词:创新思维训练;求异思维;求同思维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数学思维教育的主攻目标应该放在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上,数学教育的着力点也应放在让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对小学生来说,创新教育不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创造人类尚未发现、创造的东西,而是相对他们原有的水平而言,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方法。
一、求异思维训练
求异思维是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统一。流畅性是多角度、多方向、多途径地思考问题;变通性是思考时不受知识或常规的束缚,能随机应变提出不同见解;独特性是提出独特的见解,是求异思维中最本质的特性。因此,在教学只要有创新意识的萌芽,哪怕是“奇谈怪论”,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1.多样性训练
教师提出一个练习任务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得出多种多样的正确答案。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设置这样一类的习题:“工程队要修一条1500米的公路,计划30天完成,实际每天修的路是原计划的1.5倍,实际完成任务用了几天?”这道题学生们解答的方法普遍是:“1500÷(1500÷30×1.5)=20天”。在肯定这种解法的同时,我让同学们想一想,除此之外,还有别的解法没有?通过鼓励求异,同学们又开展积极思考和热烈讨论,过了一会儿,终于有少数同学举手了,回答了另外的解法:因为修的公路长度不变,实际的工作效率是原计划的1.5倍,那么计划时间也是实际的工作效率的1.5倍,即:计划时间÷实际时间=1.5倍,实际时间就是“30÷1.5=20天”这种富有创造性的思考,正是我们所要看到的。
2.逆向性训练
探究某些问题时,可引导学生与常规思维相悖,反方向地寻求接替的途径和方法。如:甲乙两车一小时共行了108千米,乙车每小时比甲车多行1/4,求甲、乙两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显然,这道题的难度要高于前一题。
犹如学生解答一道应用题:“某旅馆有25间双人间,45间三人间,这个旅馆一共可以住多少人?”应该说这是一道极为简单的三步应用题。我在巡视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很快列出了正确的算式:2×25+3×45,而有一个学生却这样列式:(25+45)×2×3,这显然是不对的。当时,我不置可否,只是把这两个算式写在黑板上,让全班的学生来判断。对于第一个算式,学生们一致赞同,而对于第二个算式,却一致反对,出错的那个同学很不好意思,我微笑着请这个出错的同学讲讲自己当时的思路,嘿,居然在这个错误的算式中和这个学生的回答中,发现了闪光点,算式中的(25+45)×2是把70间房间全部看成了双人间,我马上抓住了这个思维的火花,启发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说下去,结果,他不但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之处,而且还列出了正确的算式:(25+45)×2+45,这时,大家不禁为他鼓起掌来,这位同学虽然开始的思路出了错,但他在解题中创新精神、求异思维却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肯定。当时,他非常高兴,在同学们的掌声中找到了自信,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他的创新思维的启迪下,同学们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很快地,就又找到了另外几种不同的解法:
解法一:(25+45)×3-25
解法二:25×(2+3)+(45-25)×3
二、求同思维的训练
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固然需要发散、开拓,尽可能提出多种假设。但富有创新意识的求异与求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这变现在数学创新思维训练中并不只到发散为止,它应在全方位开拓之后根据一定得要求联结或比较,回到训练的主题上来。
1.从内容上求同
训练中因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要求、不同的目标,就有不同的求同的求同方式。学生发散之后,教师还得引导学生求同。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时,为了学生体会“多减要加”的道理,我举了一个实例。“小红带了162元到商场买一双新鞋,小红看中的学子的标价是97元,你认为小红会怎么拿钱?”让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侧重指出下列这种拿法:小红从口袋中拿出()张一百元,营业员找回小红()元。然后要求学生填空,并写出算式。学生写出了下列算式:①162-97②62+3③100-97+62④162-100+3。②通过观察算式让学生体会算式的结果都相同,但算起来③是顺理成章,体现了操作的过程;④体现了“多减要加”算理;②算起来最方便,体现学生的直觉思维。在实例中,不仅使学生明白了“多减要加”道理,而且学生还发现了比书上介绍的方法更方便的方法,即遇到减去一个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用这部分数去减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然后再加上原来的尾数,这种方法更接近生活实际。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结果始终是不变的。
2.从形式上求同
根据训练的要求,不但要训练不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不同的内容都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来以后,要鼓励学生继续探索,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的能力。为此,我顺势引导,深入质疑:用“底×高÷2”这个计算公式来计算三角形面积是否可靠呢?三角形有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用“底×高÷2”这个公式是否适合所有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呢?……最后总结时,一定要再一次明确本课的训练目标,切实掌握这种技能。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循序渐进,踏踏实实的训练,做到全方位平衡发展,数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探究法、讨论法,创设一种自由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思维提供漫游的空间,进而产生创造的欲望,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创新能力提高了。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陆昌然.《新课程标准研究性教学案例》,2003年
[3]《新课程与学生发展》.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