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小学科学更是担负着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人们常说: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动手做一遍。科学学科的教学尤其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主探究,要让学生们在科学课堂上“动”起来。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动口讲起来
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勇于发言,大胆创新的重要前提。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创建充分自由、大胆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自己的潜能,使其在科学的领域中无拘无束自由探索。在科学课中,既有教师大胆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更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不要局限于问题的单一性。老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减少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和统一规划,要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同中求异,发表不同的见解。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的应从正面积极鼓励,不简单轻易地予以否定。在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往往会在不知不觉进入角色,也就会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新知识。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课时,可以预先录制一版录音带,让学生猜猜是哪种物体发出的声音。录音中有汽车行驶的声音,有风吹过丛林的声音,有小鸟叽叽喳喳的声音,有泉水的咚咚声,有下雨的沙沙声??学生每听到一种声音都竖起耳朵,精神振奋,听后都争先恐后的举手,抢着回答,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然后问学生们:刚才听了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呢?学生立刻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使他们能以一种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分享科学家的小故事,鼓励学生们动手做起来
科学课程中有很多内容是要通过实践来实现的,当学生在实践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在科学课堂中讲述一些科学家的故事,激励同学们养成敢于面对问题,敢于实践,敢于动手解决问题的科学品质。如在学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后,要求同学们会制作“我们的小乐器”,这项作业是放在课外来完成的,学生在选材时往往出现很多问题,此时就可以鼓励他们以居里夫人为榜样,多实践,多动脑筋,学生们就真的做出了几个自创的乐器,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给它取个名字呢。又如在学完“电路的安装”这节课后,要求课外用硬纸皮制作一个模型房,然后再给房间安装简单的电路,也是会出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有的没有制作电池盒和小灯座,所以在电池和小灯泡的固定上出现的问题,有的用透明胶把电线粘在灯泡的两个连接点上,稍微一碰,就掉下来了,有的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比较薄弱,遇到困难没法克服,不能坚持。此时就可以讲述牛顿的故事,鼓励他们坚持不懈,勇于尝试。
一个个科学家的小故事,激励着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科学家们那持之以恒、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勇于创新、努力探求科学奥秘的精神深深地烙在了他们的心里。众多科学家为了取得科学上的成功,所付出的艰辛,洒下的汗水和心血,让每一位学生都深深地感受到:古今中外,每一项的科学研究成果都倾注了无数科学家们的呕心沥血、含辛茹苦。
三、巧设创新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们动脑想起来
新时代呼唤新型教师,需要教师有创新的精神,能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共同分享探索的快乐。如在学习“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时,其中有四个假设:1、太阳围着地球转;2、地球绕着太阳转;3、地球自转;4、地球在绕着太阳转的同时,地球自已本身也在转。首先要引导学生体会这四种假设都能够使昼夜交替现象的出现,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哪种假设符合事实,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认为第四种是对的。因为学生原有的认知已经知其然,但却不知其所以然。这时就可以抛出新问题:怎样证明前三种是不对的呢?这下难住了大部分的学生,他们开始搜罗证据,他们搜集的证剧形形色色,有的说的有理有据,有的确不能让自已信服,如推翻第一条,学生就说太阳是不可能绕着地球转的,语文课上学过。可有的学生却说我看到的太阳就是绕着地球转的呀,还有的学生在推翻第三条时就说的有理有据,如果地球不绕着太阳转只是自转的话,每天的白天和黑天就不会有变化,应该就不会有四季了吧??如此种种学生不再等着老师给出标准答案了,而是不断的搜集证据证实自己的想法,他们会想到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他们会想到一天只有24小时??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还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学习科学时要能想、敢想,当然还要用实验等方法来验证自已猜测的正确性。
通过引导学生们在科学课堂上动口说,动手做,动脑想,可以呵护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确保他们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也使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作者单位:宁波国家高新区梅墟中心小学浙江】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动口讲起来
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勇于发言,大胆创新的重要前提。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创建充分自由、大胆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自己的潜能,使其在科学的领域中无拘无束自由探索。在科学课中,既有教师大胆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更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不要局限于问题的单一性。老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减少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和统一规划,要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同中求异,发表不同的见解。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的应从正面积极鼓励,不简单轻易地予以否定。在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往往会在不知不觉进入角色,也就会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新知识。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课时,可以预先录制一版录音带,让学生猜猜是哪种物体发出的声音。录音中有汽车行驶的声音,有风吹过丛林的声音,有小鸟叽叽喳喳的声音,有泉水的咚咚声,有下雨的沙沙声??学生每听到一种声音都竖起耳朵,精神振奋,听后都争先恐后的举手,抢着回答,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然后问学生们:刚才听了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呢?学生立刻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使他们能以一种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分享科学家的小故事,鼓励学生们动手做起来
科学课程中有很多内容是要通过实践来实现的,当学生在实践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在科学课堂中讲述一些科学家的故事,激励同学们养成敢于面对问题,敢于实践,敢于动手解决问题的科学品质。如在学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后,要求同学们会制作“我们的小乐器”,这项作业是放在课外来完成的,学生在选材时往往出现很多问题,此时就可以鼓励他们以居里夫人为榜样,多实践,多动脑筋,学生们就真的做出了几个自创的乐器,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给它取个名字呢。又如在学完“电路的安装”这节课后,要求课外用硬纸皮制作一个模型房,然后再给房间安装简单的电路,也是会出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有的没有制作电池盒和小灯座,所以在电池和小灯泡的固定上出现的问题,有的用透明胶把电线粘在灯泡的两个连接点上,稍微一碰,就掉下来了,有的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比较薄弱,遇到困难没法克服,不能坚持。此时就可以讲述牛顿的故事,鼓励他们坚持不懈,勇于尝试。
一个个科学家的小故事,激励着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科学家们那持之以恒、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勇于创新、努力探求科学奥秘的精神深深地烙在了他们的心里。众多科学家为了取得科学上的成功,所付出的艰辛,洒下的汗水和心血,让每一位学生都深深地感受到:古今中外,每一项的科学研究成果都倾注了无数科学家们的呕心沥血、含辛茹苦。
三、巧设创新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们动脑想起来
新时代呼唤新型教师,需要教师有创新的精神,能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共同分享探索的快乐。如在学习“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时,其中有四个假设:1、太阳围着地球转;2、地球绕着太阳转;3、地球自转;4、地球在绕着太阳转的同时,地球自已本身也在转。首先要引导学生体会这四种假设都能够使昼夜交替现象的出现,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哪种假设符合事实,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认为第四种是对的。因为学生原有的认知已经知其然,但却不知其所以然。这时就可以抛出新问题:怎样证明前三种是不对的呢?这下难住了大部分的学生,他们开始搜罗证据,他们搜集的证剧形形色色,有的说的有理有据,有的确不能让自已信服,如推翻第一条,学生就说太阳是不可能绕着地球转的,语文课上学过。可有的学生却说我看到的太阳就是绕着地球转的呀,还有的学生在推翻第三条时就说的有理有据,如果地球不绕着太阳转只是自转的话,每天的白天和黑天就不会有变化,应该就不会有四季了吧??如此种种学生不再等着老师给出标准答案了,而是不断的搜集证据证实自己的想法,他们会想到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他们会想到一天只有24小时??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还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学习科学时要能想、敢想,当然还要用实验等方法来验证自已猜测的正确性。
通过引导学生们在科学课堂上动口说,动手做,动脑想,可以呵护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确保他们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也使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作者单位:宁波国家高新区梅墟中心小学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