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阳明先生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理解意义上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而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本体合一关系。阳明先生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查处即是知。
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之说是怎么产生的呢?
南宋大儒朱熹对格物的解释是“穷究事物之理”,也就是在万事万物上穷尽其理,用自己的心在万事万物上推究理,求理于万事万物。阳明先生对朱熹的格物之说提出质疑,他认为,把心与理一分为二是不对的,把我们心中的天理良知应用到万事万物上,使我们的心纯系良知、和良知结为浑然一体,就是致知,万事万物都得到天理良知的“附体”,就是格物。从这个角度出发,阳明先生提出了“合一并进、心理一体”的“知行合一”之说。
阳明先生为什么提出“知行合一”之说呢?
在朱熹看来,想要成圣,首先要格物致知,然后在对外物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诚意而为,以致体悟到天理,最终能够按照这种天理修身就会达到圣人境界。而阳明先生则提出了与朱熹不同的修身之道,他认为圣人是“生而知之”的,贤人稍差些是“学而知之”,而学者则比贤
人的境界又低些,要在“立德、立言、立功”的社会实践行动中,通过知行合一的社会实践让自己的良知合乎天道。朱王二人,在修身目的性的认知上是一致的,阳明先生从“学者”(大众)角度,以资质比较困顿的人为出发点,提出在社会实践中向本心寻求,来恪守和保持良知,从而实现圣人之道。另一方面,阳明先生对“学问之道”也有区别于朱熹的观点。阳明先生认为,笃行与学习、询问、思考、辨析一样,也是重要的求学路径,人的社会实践行动也是求学的重要方法和路径,甚至笃行的重要性不次于学习、询问、思考、辨析。笃行与学习、询问、思考、辨析一样,都是实现生命意义的重要本体功夫。
我们一般人理解的知,是知识,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认知,是对外界事物客观规律的把握,是向外寻求。一般人理解的“知行合一”是知识、认知与行为相一致,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更多强调良知、良心与行为、社会实践的统一,是向内寻求,是“人生成功学”的起点和重点。
当今社会,是一个物欲被极端释放,人人追求功利而淡化道义追求的年代,是一个人心浮躁,妄想一步登天急功近利获取成功的年代。人人贪图私欲,不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社会末日早晚都会到来。资源能源淡水空气的短缺与恶化,都比不过人心恶化的恶果。一个把为孝之道演绎的惟妙惟肖的演员,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把孝行体现到日常生活细节里,这样的人,不是真正的孝子;一个在公众场合上塑造清正廉洁形象的官员,在现实生活依然我行我素贪赃枉法贪污受贿,这样的官员,不是合格的官员;一个把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塑造得尽善尽美的企业,照样在产品里添加三聚氰胺、苏丹红,这样的企业,不是真正把客户利益放在心上的企业,必然遭到市场的无情淘汰。
有很多人追求修身、修行,追求成为道德高尚、人生境界圆满的人。但很多人也在迷惑和困惑中,修身之道的路径是什么?是隐居山林静坐内观,还是聆听大师讲座祈求一朝开悟?很多人追求成功,造就了“成功学”的泛滥,真正的成功首先是做对方向的做人的成功,其次才是做长做久的做事的成功。痴迷于金钱、事业、地位、权势等等外向事物的成功,无疑是建立在沙丘之上的成功大厦!
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之说,给我们阐明了一条落地、务实、一致的“修身之道”: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人,悟性天资不见得很高,但只要在事事物物上都体现出自己的天理良知,他的内在良知与外在行为衔接一致,他就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人生境界崇高的人,一个大写的“大人”。
作为芸芸众生的普通人,阳明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是非常实用有效的修行路径和方法,于万事万物中体现人的天理良知,知行一体,即是实现明德亲民至善的修身之道!
编辑/徐展
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之说是怎么产生的呢?
南宋大儒朱熹对格物的解释是“穷究事物之理”,也就是在万事万物上穷尽其理,用自己的心在万事万物上推究理,求理于万事万物。阳明先生对朱熹的格物之说提出质疑,他认为,把心与理一分为二是不对的,把我们心中的天理良知应用到万事万物上,使我们的心纯系良知、和良知结为浑然一体,就是致知,万事万物都得到天理良知的“附体”,就是格物。从这个角度出发,阳明先生提出了“合一并进、心理一体”的“知行合一”之说。
阳明先生为什么提出“知行合一”之说呢?
在朱熹看来,想要成圣,首先要格物致知,然后在对外物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诚意而为,以致体悟到天理,最终能够按照这种天理修身就会达到圣人境界。而阳明先生则提出了与朱熹不同的修身之道,他认为圣人是“生而知之”的,贤人稍差些是“学而知之”,而学者则比贤
人的境界又低些,要在“立德、立言、立功”的社会实践行动中,通过知行合一的社会实践让自己的良知合乎天道。朱王二人,在修身目的性的认知上是一致的,阳明先生从“学者”(大众)角度,以资质比较困顿的人为出发点,提出在社会实践中向本心寻求,来恪守和保持良知,从而实现圣人之道。另一方面,阳明先生对“学问之道”也有区别于朱熹的观点。阳明先生认为,笃行与学习、询问、思考、辨析一样,也是重要的求学路径,人的社会实践行动也是求学的重要方法和路径,甚至笃行的重要性不次于学习、询问、思考、辨析。笃行与学习、询问、思考、辨析一样,都是实现生命意义的重要本体功夫。
我们一般人理解的知,是知识,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认知,是对外界事物客观规律的把握,是向外寻求。一般人理解的“知行合一”是知识、认知与行为相一致,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更多强调良知、良心与行为、社会实践的统一,是向内寻求,是“人生成功学”的起点和重点。
当今社会,是一个物欲被极端释放,人人追求功利而淡化道义追求的年代,是一个人心浮躁,妄想一步登天急功近利获取成功的年代。人人贪图私欲,不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社会末日早晚都会到来。资源能源淡水空气的短缺与恶化,都比不过人心恶化的恶果。一个把为孝之道演绎的惟妙惟肖的演员,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把孝行体现到日常生活细节里,这样的人,不是真正的孝子;一个在公众场合上塑造清正廉洁形象的官员,在现实生活依然我行我素贪赃枉法贪污受贿,这样的官员,不是合格的官员;一个把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塑造得尽善尽美的企业,照样在产品里添加三聚氰胺、苏丹红,这样的企业,不是真正把客户利益放在心上的企业,必然遭到市场的无情淘汰。
有很多人追求修身、修行,追求成为道德高尚、人生境界圆满的人。但很多人也在迷惑和困惑中,修身之道的路径是什么?是隐居山林静坐内观,还是聆听大师讲座祈求一朝开悟?很多人追求成功,造就了“成功学”的泛滥,真正的成功首先是做对方向的做人的成功,其次才是做长做久的做事的成功。痴迷于金钱、事业、地位、权势等等外向事物的成功,无疑是建立在沙丘之上的成功大厦!
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之说,给我们阐明了一条落地、务实、一致的“修身之道”: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人,悟性天资不见得很高,但只要在事事物物上都体现出自己的天理良知,他的内在良知与外在行为衔接一致,他就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人生境界崇高的人,一个大写的“大人”。
作为芸芸众生的普通人,阳明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是非常实用有效的修行路径和方法,于万事万物中体现人的天理良知,知行一体,即是实现明德亲民至善的修身之道!
编辑/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