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一体即是修身之道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阳明先生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理解意义上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而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本体合一关系。阳明先生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查处即是知。
  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之说是怎么产生的呢?
  南宋大儒朱熹对格物的解释是“穷究事物之理”,也就是在万事万物上穷尽其理,用自己的心在万事万物上推究理,求理于万事万物。阳明先生对朱熹的格物之说提出质疑,他认为,把心与理一分为二是不对的,把我们心中的天理良知应用到万事万物上,使我们的心纯系良知、和良知结为浑然一体,就是致知,万事万物都得到天理良知的“附体”,就是格物。从这个角度出发,阳明先生提出了“合一并进、心理一体”的“知行合一”之说。
  阳明先生为什么提出“知行合一”之说呢?
  在朱熹看来,想要成圣,首先要格物致知,然后在对外物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诚意而为,以致体悟到天理,最终能够按照这种天理修身就会达到圣人境界。而阳明先生则提出了与朱熹不同的修身之道,他认为圣人是“生而知之”的,贤人稍差些是“学而知之”,而学者则比贤
  人的境界又低些,要在“立德、立言、立功”的社会实践行动中,通过知行合一的社会实践让自己的良知合乎天道。朱王二人,在修身目的性的认知上是一致的,阳明先生从“学者”(大众)角度,以资质比较困顿的人为出发点,提出在社会实践中向本心寻求,来恪守和保持良知,从而实现圣人之道。另一方面,阳明先生对“学问之道”也有区别于朱熹的观点。阳明先生认为,笃行与学习、询问、思考、辨析一样,也是重要的求学路径,人的社会实践行动也是求学的重要方法和路径,甚至笃行的重要性不次于学习、询问、思考、辨析。笃行与学习、询问、思考、辨析一样,都是实现生命意义的重要本体功夫。
  我们一般人理解的知,是知识,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认知,是对外界事物客观规律的把握,是向外寻求。一般人理解的“知行合一”是知识、认知与行为相一致,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更多强调良知、良心与行为、社会实践的统一,是向内寻求,是“人生成功学”的起点和重点。
  当今社会,是一个物欲被极端释放,人人追求功利而淡化道义追求的年代,是一个人心浮躁,妄想一步登天急功近利获取成功的年代。人人贪图私欲,不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社会末日早晚都会到来。资源能源淡水空气的短缺与恶化,都比不过人心恶化的恶果。一个把为孝之道演绎的惟妙惟肖的演员,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把孝行体现到日常生活细节里,这样的人,不是真正的孝子;一个在公众场合上塑造清正廉洁形象的官员,在现实生活依然我行我素贪赃枉法贪污受贿,这样的官员,不是合格的官员;一个把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塑造得尽善尽美的企业,照样在产品里添加三聚氰胺、苏丹红,这样的企业,不是真正把客户利益放在心上的企业,必然遭到市场的无情淘汰。
  有很多人追求修身、修行,追求成为道德高尚、人生境界圆满的人。但很多人也在迷惑和困惑中,修身之道的路径是什么?是隐居山林静坐内观,还是聆听大师讲座祈求一朝开悟?很多人追求成功,造就了“成功学”的泛滥,真正的成功首先是做对方向的做人的成功,其次才是做长做久的做事的成功。痴迷于金钱、事业、地位、权势等等外向事物的成功,无疑是建立在沙丘之上的成功大厦!
  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之说,给我们阐明了一条落地、务实、一致的“修身之道”: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人,悟性天资不见得很高,但只要在事事物物上都体现出自己的天理良知,他的内在良知与外在行为衔接一致,他就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人生境界崇高的人,一个大写的“大人”。
  作为芸芸众生的普通人,阳明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是非常实用有效的修行路径和方法,于万事万物中体现人的天理良知,知行一体,即是实现明德亲民至善的修身之道!
  编辑/徐展
其他文献
经过考古工作者近两个月的发掘,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境内一个初步推断为战国前与冶铜有关的聚落遗址被发现。该遗址发掘出土了大量铜器、陶器、铜矿渣等器物。据介绍,遗址中发现大量铜块和铜炼渣,表明附近可能有炼铜遗迹,该遗址极有可能是与冶铜有关的一个聚落。蒋志龙说,东川是著名铜都,铜矿开采冶炼有悠久的历史,这次发掘表明,这个地方至少在战国以前就已经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了。该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滇北地区青铜时代考
期刊
中国画是诗性的,中国画有禅的意味。读王维的诗,悠然而生中国古画诗情禅境:  一幅静夜中,竹林幽深,月影星稀,高雅绅士抚琴吟诵凝思的画面跃然纸上。国画是诗境和意境的相映成趣,诗意绘画,画咏诗心。  中国画是哲学的。中国绘画重要的是让人心生体悟,东方的感悟主义和诗画的融合,能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老子哲学“知其雄而守其雌,知其白而守其黑。”是国画笔墨纸白,黑白相应,执实守虚的画境。国画的境界往往就在留
期刊
◎正能量  “正能量”早已是网络热词,物理学上的“正能量”是以真空能量为基准,能量高的为正,能量低的为负。我们现在常用的“正能量”一词显然已经引申为“向善的思维和心态、积极的情绪和作为”。  一个人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这种能量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中国传统观念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人的天性里带着正能量;但现在有一些学者反对“人性本善”说,提出“人性向善”说,即人性之能量正负均有,不过全
期刊
十二辟卦代表十二个月,十二辟卦是以“阴爻阳爻”喻示一年十二个月气候中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即从子月复卦到巳月乾卦,阳爻从初爻逐次上升,复卦为冬至一阳升,为十一月,临卦为十二月二阳升,泰卦为正月三阳升,(即三阳开泰),大壮卦为二月四阳升,夬卦为三月五阳升,乾卦为四月则全阳,六个卦象中阳爻在此逐次增长,故称为消息卦,“息”即为生长之意。反之从午后的姤卦到亥月的坤卦,阴爻逐序上升,阳爻依序递减。从乾卦到姤
期刊
中国山水画技法的发展,从唐以前绘画的工笔重彩,渐渐转移到写意和泼墨、积墨法,就是从重视色彩逐渐地转变到水墨方面来。色彩在中国画中逐步让位给单纯的水墨,正说明着中国人对客观对象,从外在追逐到内向静观的过程。
期刊
《说文》中说,“泰,大也。”泰者,大中之大也。可见泰的意思是极其的博大。地大物博,人们自然就富裕,所以泰也有富裕、宽裕的意思。人们丰衣足食,社会就和谐安定,所以泰还含有平安、稳定的含义。  泰卦是异卦相叠(乾下坤上)。本卦上卦为坤代表阴与地,其性质向下;下卦为乾代表阳与天,其性质向上,阴气凝重而下沉,阳气清明而上升,阴阳交感,万物纷纭,所以卦名曰泰。泰,通泰。泰卦是十二消息卦之一,其阳爻代表阳气,
期刊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以汉族为主、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体系,自战国以来,发展到清朝鸦片战争之前,已经过约两千年的发展,在东方以至世界艺术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起源  中国绘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原始绘画技巧虽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
期刊
北宋绘画形式的写实技巧,有着空前绝后的艰辛与坚定,山水画大师们用一生的热情去实现自身的理想,把所有的精力和智慧,包括身体的磨砺,都置于绘画实践中。就是这些超凡入圣的人们奠定了中国画的精神和技巧的基础。置身于他们的作品面前,就会感到自然的博大与精微,感到画家丝丝入扣的缜密心智和物我一体的气息。作者成为融入自然的生命,而作品是充盈着生命力的自然。
期刊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八章  ◎水之大德  “上善”中的“上”是至高的意思,“上善”即至善,至善既不是善也不是恶,而是无善无恶。什么是无善无恶?是一切遵循自然,如佛家所讲“大爱无爱”。  “上善若水”,就是至高无尚的品德像水一样。水有什么品质那么值得推崇呢?“善利万物而不
期刊
如果说,初春的清明节,是通过对故人的追忆、对往昔的悼念,绽放新一轮的勃勃生机、吹起新一度的无限希望,那么,走入晚秋的重阳节,就是通过一季热力与一年活力的最后释放,关注起年华的晚景、生命的岁暮。  ◎菊花节,从青涩走向成熟  九月初九的重阳节,正处于农历的“菊月”,此时菊花盛放,黄金满城,于是在重阳日聚会赏菊,自古就成为习俗,重阳节就此又被称作“菊花节”。  赏菊花,饮菊花酒,赋菊花诗,既是平民化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