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初春的清明节,是通过对故人的追忆、对往昔的悼念,绽放新一轮的勃勃生机、吹起新一度的无限希望,那么,走入晚秋的重阳节,就是通过一季热力与一年活力的最后释放,关注起年华的晚景、生命的岁暮。
◎菊花节,从青涩走向成熟
九月初九的重阳节,正处于农历的“菊月”,此时菊花盛放,黄金满城,于是在重阳日聚会赏菊,自古就成为习俗,重阳节就此又被称作“菊花节”。
赏菊花,饮菊花酒,赋菊花诗,既是平民化的热闹,又是文人化的风雅。簪菊亦是风尚,插茱萸和簪菊花都是重阳节的惯例,能驱虫豸、去湿寒、逐风邪、治寒热,所以此时的人们泛萸簪菊、家家争插,杜牧就如实地写道:“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而这个遗风也深深影响着当代社会,如今我们还能听到有那著名的民谣在唱“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菊花风姿,香飘到今。
菊花,是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因为它从不人云亦云地与群芳争艳,它拥有一种走过了春的娇嫩、夏的明媚,驶入到秋的淡远,方知淡极花更艳的成熟,它有自己的格调。成熟,是低调中流露出的自信,是凄凉里坚持住的风骨,是孤独时抚慰人的温暖,是“此花开后更无花”,以不争之争的心态,成就了笑到最后的圆满。所以在“菊花节”,人们通过与菊花的亲近,感受到的是青涩走过、成熟方始的生命阶段。
◎登高节,从故地走向远方
重阳节也称“登高节”,与“踏春”相对,全家要出门“踏秋”,登高而免灾避祸。瘟魔祸患的灾异源于神话传说,不足为信,但登高而畅秋志,确实令人与天地相亲,神清气爽。连帝王也不免此俗,北京紫禁城御花园中建有一座堆秀山,就是重阳节皇帝与后妃登高望远、饮酒联诗的假山,是可以俯瞰整个御花园的制高点。
登高望远,时望前景,时望故土。“莫道不消魂”,古代大量的文人都在此情此景里格外伤情——因为客流异乡而故土难回,因为漂泊日久而思念故知,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从而,在全族出游的节日里,对于这些身怀抱负而仕途艰辛的远游者,亲友登高映衬着“遍插茱萸少一人”,入境随俗重复着“每岁登高在异乡”,高阁楼台沦落为“九月九日望乡台”,悲秋作客寥落为“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原意是要畅怀,结果却惹伤怀。
因为他们望的,不仅是故乡,更是来时路的艰难、同道者的寥落,所以才这样感时伤身。他们望的,不仅是远方,更是前路的未知、任重而道远的弘毅,所以才忧心忡忡。重阳节处在一年的末梢,正得以让人站在高处,梳理往昔的或得或失,规划未来的且行且进。
所以那些文人们再留恋家乡也不会轻易返身回到起点,他们在孤独不胜寒的高处,一次次地看懂了秋高气爽、捱过了落木萧萧,一年年地看清了自己、坚定了心志。寂寥过后,登高而招,书写起秋日更胜春朝的碧霄排云上、天高任鸟飞。
◎老年节,从热烈走向安顿
2012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规定每年重阳节为“老年节”。按照儒家阴阳观来看,六阴九阳,“六”代表阴数,“九”代表阳数,九月初九,重九之日便为重阳。而“九九”的谐音又是“久久”,取其长久之意,因而在这一天,祭祖与敬老便成为极其重要的活动,祝愿老者长久长寿。
在传统节日里,大多数日子都是激发活力、鼓励激进的热闹寓意,比如正月十五“闹”元宵,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八月十五“庆”丰收……而重阳节,关注的不再是生命行进中的热烈,而是生命晚景里的安顿。
正如三月三的上巳节是为“踏青”,而九月九的重阳节为了“辞青”,向喧嚣告辞,把关爱迎入。重阳过后便是寂静萧瑟的漫长冬季,那代表着生命的蛰伏与衰落,而在这最后尚存温暖余晖的夕阳秋照里,在“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的提醒中,生命的暮色苍茫,突显出了它的重量,也在叩问着文明的良知,提点着世人对那些已经奉献了一生的老者、亦是对未来自己的关怀。
近日,全国老龄办等发布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都是一些简单易行、朴素实在的号召,比如经常带爱人、子女回家,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常跟父母沟通,支持单身父母再婚,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等等。重阳之日的老年节,只是秋风应季吹起的一次呼唤,呼唤人们常回家看看,看看那些佝偻的身影、苍凉的心境。如果要这季节之风不再凉意入骨而是暖风入心,重阳节,就不该只是九月初九日酒后才想起对父母说的一句苍白问候,而是能让阳光洒满生活,让草黄叶落的秋杀之季不再成为老人对生命将逝、孤独侵蚀的恐惧,而是感受到常年都有如重阳日照,暖晴无限。
斜阳岁暮九又九,在这样的时日里,那些度过了太多春夏秋冬的心灵总是会格外敏感,敏感于临秋临晚残阳瘦、风悄风紧催人旧。重阳节,九月九,愿有身旁的暖意,天长日久。编辑/王洪丽
◎菊花节,从青涩走向成熟
九月初九的重阳节,正处于农历的“菊月”,此时菊花盛放,黄金满城,于是在重阳日聚会赏菊,自古就成为习俗,重阳节就此又被称作“菊花节”。
赏菊花,饮菊花酒,赋菊花诗,既是平民化的热闹,又是文人化的风雅。簪菊亦是风尚,插茱萸和簪菊花都是重阳节的惯例,能驱虫豸、去湿寒、逐风邪、治寒热,所以此时的人们泛萸簪菊、家家争插,杜牧就如实地写道:“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而这个遗风也深深影响着当代社会,如今我们还能听到有那著名的民谣在唱“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菊花风姿,香飘到今。
菊花,是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因为它从不人云亦云地与群芳争艳,它拥有一种走过了春的娇嫩、夏的明媚,驶入到秋的淡远,方知淡极花更艳的成熟,它有自己的格调。成熟,是低调中流露出的自信,是凄凉里坚持住的风骨,是孤独时抚慰人的温暖,是“此花开后更无花”,以不争之争的心态,成就了笑到最后的圆满。所以在“菊花节”,人们通过与菊花的亲近,感受到的是青涩走过、成熟方始的生命阶段。
◎登高节,从故地走向远方
重阳节也称“登高节”,与“踏春”相对,全家要出门“踏秋”,登高而免灾避祸。瘟魔祸患的灾异源于神话传说,不足为信,但登高而畅秋志,确实令人与天地相亲,神清气爽。连帝王也不免此俗,北京紫禁城御花园中建有一座堆秀山,就是重阳节皇帝与后妃登高望远、饮酒联诗的假山,是可以俯瞰整个御花园的制高点。
登高望远,时望前景,时望故土。“莫道不消魂”,古代大量的文人都在此情此景里格外伤情——因为客流异乡而故土难回,因为漂泊日久而思念故知,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从而,在全族出游的节日里,对于这些身怀抱负而仕途艰辛的远游者,亲友登高映衬着“遍插茱萸少一人”,入境随俗重复着“每岁登高在异乡”,高阁楼台沦落为“九月九日望乡台”,悲秋作客寥落为“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原意是要畅怀,结果却惹伤怀。
因为他们望的,不仅是故乡,更是来时路的艰难、同道者的寥落,所以才这样感时伤身。他们望的,不仅是远方,更是前路的未知、任重而道远的弘毅,所以才忧心忡忡。重阳节处在一年的末梢,正得以让人站在高处,梳理往昔的或得或失,规划未来的且行且进。
所以那些文人们再留恋家乡也不会轻易返身回到起点,他们在孤独不胜寒的高处,一次次地看懂了秋高气爽、捱过了落木萧萧,一年年地看清了自己、坚定了心志。寂寥过后,登高而招,书写起秋日更胜春朝的碧霄排云上、天高任鸟飞。
◎老年节,从热烈走向安顿
2012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规定每年重阳节为“老年节”。按照儒家阴阳观来看,六阴九阳,“六”代表阴数,“九”代表阳数,九月初九,重九之日便为重阳。而“九九”的谐音又是“久久”,取其长久之意,因而在这一天,祭祖与敬老便成为极其重要的活动,祝愿老者长久长寿。
在传统节日里,大多数日子都是激发活力、鼓励激进的热闹寓意,比如正月十五“闹”元宵,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八月十五“庆”丰收……而重阳节,关注的不再是生命行进中的热烈,而是生命晚景里的安顿。
正如三月三的上巳节是为“踏青”,而九月九的重阳节为了“辞青”,向喧嚣告辞,把关爱迎入。重阳过后便是寂静萧瑟的漫长冬季,那代表着生命的蛰伏与衰落,而在这最后尚存温暖余晖的夕阳秋照里,在“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的提醒中,生命的暮色苍茫,突显出了它的重量,也在叩问着文明的良知,提点着世人对那些已经奉献了一生的老者、亦是对未来自己的关怀。
近日,全国老龄办等发布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都是一些简单易行、朴素实在的号召,比如经常带爱人、子女回家,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常跟父母沟通,支持单身父母再婚,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等等。重阳之日的老年节,只是秋风应季吹起的一次呼唤,呼唤人们常回家看看,看看那些佝偻的身影、苍凉的心境。如果要这季节之风不再凉意入骨而是暖风入心,重阳节,就不该只是九月初九日酒后才想起对父母说的一句苍白问候,而是能让阳光洒满生活,让草黄叶落的秋杀之季不再成为老人对生命将逝、孤独侵蚀的恐惧,而是感受到常年都有如重阳日照,暖晴无限。
斜阳岁暮九又九,在这样的时日里,那些度过了太多春夏秋冬的心灵总是会格外敏感,敏感于临秋临晚残阳瘦、风悄风紧催人旧。重阳节,九月九,愿有身旁的暖意,天长日久。编辑/王洪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