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三叠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ui18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初春的清明节,是通过对故人的追忆、对往昔的悼念,绽放新一轮的勃勃生机、吹起新一度的无限希望,那么,走入晚秋的重阳节,就是通过一季热力与一年活力的最后释放,关注起年华的晚景、生命的岁暮。
  ◎菊花节,从青涩走向成熟
  九月初九的重阳节,正处于农历的“菊月”,此时菊花盛放,黄金满城,于是在重阳日聚会赏菊,自古就成为习俗,重阳节就此又被称作“菊花节”。
  赏菊花,饮菊花酒,赋菊花诗,既是平民化的热闹,又是文人化的风雅。簪菊亦是风尚,插茱萸和簪菊花都是重阳节的惯例,能驱虫豸、去湿寒、逐风邪、治寒热,所以此时的人们泛萸簪菊、家家争插,杜牧就如实地写道:“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而这个遗风也深深影响着当代社会,如今我们还能听到有那著名的民谣在唱“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菊花风姿,香飘到今。
  菊花,是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因为它从不人云亦云地与群芳争艳,它拥有一种走过了春的娇嫩、夏的明媚,驶入到秋的淡远,方知淡极花更艳的成熟,它有自己的格调。成熟,是低调中流露出的自信,是凄凉里坚持住的风骨,是孤独时抚慰人的温暖,是“此花开后更无花”,以不争之争的心态,成就了笑到最后的圆满。所以在“菊花节”,人们通过与菊花的亲近,感受到的是青涩走过、成熟方始的生命阶段。
  ◎登高节,从故地走向远方
  重阳节也称“登高节”,与“踏春”相对,全家要出门“踏秋”,登高而免灾避祸。瘟魔祸患的灾异源于神话传说,不足为信,但登高而畅秋志,确实令人与天地相亲,神清气爽。连帝王也不免此俗,北京紫禁城御花园中建有一座堆秀山,就是重阳节皇帝与后妃登高望远、饮酒联诗的假山,是可以俯瞰整个御花园的制高点。
  登高望远,时望前景,时望故土。“莫道不消魂”,古代大量的文人都在此情此景里格外伤情——因为客流异乡而故土难回,因为漂泊日久而思念故知,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从而,在全族出游的节日里,对于这些身怀抱负而仕途艰辛的远游者,亲友登高映衬着“遍插茱萸少一人”,入境随俗重复着“每岁登高在异乡”,高阁楼台沦落为“九月九日望乡台”,悲秋作客寥落为“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原意是要畅怀,结果却惹伤怀。
  因为他们望的,不仅是故乡,更是来时路的艰难、同道者的寥落,所以才这样感时伤身。他们望的,不仅是远方,更是前路的未知、任重而道远的弘毅,所以才忧心忡忡。重阳节处在一年的末梢,正得以让人站在高处,梳理往昔的或得或失,规划未来的且行且进。
  所以那些文人们再留恋家乡也不会轻易返身回到起点,他们在孤独不胜寒的高处,一次次地看懂了秋高气爽、捱过了落木萧萧,一年年地看清了自己、坚定了心志。寂寥过后,登高而招,书写起秋日更胜春朝的碧霄排云上、天高任鸟飞。
  ◎老年节,从热烈走向安顿
  2012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规定每年重阳节为“老年节”。按照儒家阴阳观来看,六阴九阳,“六”代表阴数,“九”代表阳数,九月初九,重九之日便为重阳。而“九九”的谐音又是“久久”,取其长久之意,因而在这一天,祭祖与敬老便成为极其重要的活动,祝愿老者长久长寿。
  在传统节日里,大多数日子都是激发活力、鼓励激进的热闹寓意,比如正月十五“闹”元宵,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八月十五“庆”丰收……而重阳节,关注的不再是生命行进中的热烈,而是生命晚景里的安顿。
  正如三月三的上巳节是为“踏青”,而九月九的重阳节为了“辞青”,向喧嚣告辞,把关爱迎入。重阳过后便是寂静萧瑟的漫长冬季,那代表着生命的蛰伏与衰落,而在这最后尚存温暖余晖的夕阳秋照里,在“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的提醒中,生命的暮色苍茫,突显出了它的重量,也在叩问着文明的良知,提点着世人对那些已经奉献了一生的老者、亦是对未来自己的关怀。
  近日,全国老龄办等发布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都是一些简单易行、朴素实在的号召,比如经常带爱人、子女回家,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常跟父母沟通,支持单身父母再婚,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等等。重阳之日的老年节,只是秋风应季吹起的一次呼唤,呼唤人们常回家看看,看看那些佝偻的身影、苍凉的心境。如果要这季节之风不再凉意入骨而是暖风入心,重阳节,就不该只是九月初九日酒后才想起对父母说的一句苍白问候,而是能让阳光洒满生活,让草黄叶落的秋杀之季不再成为老人对生命将逝、孤独侵蚀的恐惧,而是感受到常年都有如重阳日照,暖晴无限。
  斜阳岁暮九又九,在这样的时日里,那些度过了太多春夏秋冬的心灵总是会格外敏感,敏感于临秋临晚残阳瘦、风悄风紧催人旧。重阳节,九月九,愿有身旁的暖意,天长日久。编辑/王洪丽
其他文献
主讲/王占新  地点/山大国学堂  整理/本刊编辑部  心平健康学是王中平创立的,其核心内容是围绕着自然力和平衡论来讲解的。它以自然力为核心,以平衡论为主导,来研究人和万事万物的关系。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无形的自然力,在协调着所有的平衡,而且和每个人都发生作用,包括在我们的思想上和表现上。例如我们害羞会脸红、吓一跳脸白、悲伤时流泪,这些都可以用心平健康学的理论和现实结合来说明,我们任何一种心情状态,自
期刊
经过考古工作者近两个月的发掘,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境内一个初步推断为战国前与冶铜有关的聚落遗址被发现。该遗址发掘出土了大量铜器、陶器、铜矿渣等器物。据介绍,遗址中发现大量铜块和铜炼渣,表明附近可能有炼铜遗迹,该遗址极有可能是与冶铜有关的一个聚落。蒋志龙说,东川是著名铜都,铜矿开采冶炼有悠久的历史,这次发掘表明,这个地方至少在战国以前就已经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了。该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滇北地区青铜时代考
期刊
中国画是诗性的,中国画有禅的意味。读王维的诗,悠然而生中国古画诗情禅境:  一幅静夜中,竹林幽深,月影星稀,高雅绅士抚琴吟诵凝思的画面跃然纸上。国画是诗境和意境的相映成趣,诗意绘画,画咏诗心。  中国画是哲学的。中国绘画重要的是让人心生体悟,东方的感悟主义和诗画的融合,能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老子哲学“知其雄而守其雌,知其白而守其黑。”是国画笔墨纸白,黑白相应,执实守虚的画境。国画的境界往往就在留
期刊
◎正能量  “正能量”早已是网络热词,物理学上的“正能量”是以真空能量为基准,能量高的为正,能量低的为负。我们现在常用的“正能量”一词显然已经引申为“向善的思维和心态、积极的情绪和作为”。  一个人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这种能量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中国传统观念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人的天性里带着正能量;但现在有一些学者反对“人性本善”说,提出“人性向善”说,即人性之能量正负均有,不过全
期刊
十二辟卦代表十二个月,十二辟卦是以“阴爻阳爻”喻示一年十二个月气候中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即从子月复卦到巳月乾卦,阳爻从初爻逐次上升,复卦为冬至一阳升,为十一月,临卦为十二月二阳升,泰卦为正月三阳升,(即三阳开泰),大壮卦为二月四阳升,夬卦为三月五阳升,乾卦为四月则全阳,六个卦象中阳爻在此逐次增长,故称为消息卦,“息”即为生长之意。反之从午后的姤卦到亥月的坤卦,阴爻逐序上升,阳爻依序递减。从乾卦到姤
期刊
中国山水画技法的发展,从唐以前绘画的工笔重彩,渐渐转移到写意和泼墨、积墨法,就是从重视色彩逐渐地转变到水墨方面来。色彩在中国画中逐步让位给单纯的水墨,正说明着中国人对客观对象,从外在追逐到内向静观的过程。
期刊
《说文》中说,“泰,大也。”泰者,大中之大也。可见泰的意思是极其的博大。地大物博,人们自然就富裕,所以泰也有富裕、宽裕的意思。人们丰衣足食,社会就和谐安定,所以泰还含有平安、稳定的含义。  泰卦是异卦相叠(乾下坤上)。本卦上卦为坤代表阴与地,其性质向下;下卦为乾代表阳与天,其性质向上,阴气凝重而下沉,阳气清明而上升,阴阳交感,万物纷纭,所以卦名曰泰。泰,通泰。泰卦是十二消息卦之一,其阳爻代表阳气,
期刊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以汉族为主、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体系,自战国以来,发展到清朝鸦片战争之前,已经过约两千年的发展,在东方以至世界艺术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起源  中国绘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原始绘画技巧虽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
期刊
北宋绘画形式的写实技巧,有着空前绝后的艰辛与坚定,山水画大师们用一生的热情去实现自身的理想,把所有的精力和智慧,包括身体的磨砺,都置于绘画实践中。就是这些超凡入圣的人们奠定了中国画的精神和技巧的基础。置身于他们的作品面前,就会感到自然的博大与精微,感到画家丝丝入扣的缜密心智和物我一体的气息。作者成为融入自然的生命,而作品是充盈着生命力的自然。
期刊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八章  ◎水之大德  “上善”中的“上”是至高的意思,“上善”即至善,至善既不是善也不是恶,而是无善无恶。什么是无善无恶?是一切遵循自然,如佛家所讲“大爱无爱”。  “上善若水”,就是至高无尚的品德像水一样。水有什么品质那么值得推崇呢?“善利万物而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