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综合题是地理高考中的“重头戏”,分值高,但学生的得分率要低于选择题。解答地理综合题,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整理解题思路和技巧,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有的同学不善于整理,常常会觉得地理题目千变万化,越做越怕。所以,主要的目的不在于做多少题,而是每做一道题就应想一想,审题时应注意什么,怎样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发生及成因、发展变化的运动过程,怎么选择地理规律,并有意识地去联想与该问题有关的规律、解决相似问题时常用的方法和过去碰到过的相似情景,然后进行比较,看新旧情景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本质变化,这样才会越做地理试题,解题思路也就越清晰。
解题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答题思路,灵活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运用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即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以及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知识,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成功“对接”来解答试题。针对不同的题目要有不同的解题思路,掌握以下分析方法对解题至关重要。
一、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
1.昼长;2、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3、天气状况。
二、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即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
1、太阳高度(即纬度);2、天气状况;3、地势;4、空气密度。
如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1、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2、晴天多;3、地势高;4、空气稀薄,大气洁净。
三、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1.纬度;2、地形、地势;3、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植被状况);4、天气状况。
四、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1、纬度:低纬小,高纬大;2、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五、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六、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主要从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等方面分析);人为原因(主要从植被破坏、围湖造田等方面分析)。
例如,长江洪灾的成因:(一)自然原因:1、水系特征:(1)流域广,支流多;(2)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大;(3)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2、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干流汛期长,水量大。3、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二)人为原因:1、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的能力下降。
七、河流水能丰富和航运价值的原因分析
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流速(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二是径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一)凌汛的形成条件。凌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冰期;二是流向高纬。在我国凌汛最严重的是黄河,主要发生在上游河段和下游河段(即山东河段)。俄罗斯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也是凌汛发生的河段。(二)河流航运价值的分析。内河航运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以下条件:一是地形(平原地区,流速慢);二是气候(气温高,无封冻期,降水多,河流水量丰富);三是经济(经济发达地区,内河航运价值大);四是有否运河相连。(三)解决缺水问题的措施。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入手:保护有限的水资源,防止水污染;开发水资源,提高供水能力;加强用水管理,增强节水意识,提高用水效率,控制需水量的增长;控制人口增长。
八、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存在冰雪下线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摄氏零度等温线的海拔;二是降水量的大小(影响降水量的因素是坡向,即迎风坡降水量大),因此,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线低,阿尔卑斯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线高。
注:可根据该特点来判断迎风坡或背风坡。
九、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一是山地所处的纬度(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二是山地的海拔(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另外,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是要取决于热量(即阳坡和阴坡)。
十、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地形需要平坦开阔);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十一、开凿隧道问题
开凿隧道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渗漏问题;二是塌方问题。因此,开凿隧道要选择在背斜处,因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并且背斜为穹形构造,不易塌方。
十二、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
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即“口小肚子大”的地方;二是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三是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十三、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条件:土地(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指灌溉水源)。
注:自然因素的改造: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种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另外人们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二)社会经济因素:一是市场(决定性作用):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二是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即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减小。在最适宜的地方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从而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阿根廷五国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十四、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分析
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有利和不利条件两个条件去分析;二是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去分析;三是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气候条件分段分析。例如,试分析华北地区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有利于棉花后期生长和收摘。不利条件: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十五、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条件:位置、地形、水源。
(二)经济条件(追求利润最大化):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等。
(三)社会因素:政策(促进就业、社会进步、区域均衡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个人爱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等。
(四)环境因素: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对于污染严重的工厂,要根据风向和水流方向合理布局。主要用于微观布局。
工业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诸多的区位因素中,某种工业的区位选择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因此,在现实的区位选择中,要首先考虑其主导因素或具有明显优势的条件。
注:1、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原因是工业所用原料的范围越来越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加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2、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3、沿海、沿江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4、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越来越重要;5、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
十六、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
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业基础(农业可以为工业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料、劳动力等);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等九个方面。
注:1、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2、分析时应从有利和不利条件两个大的方面去分析。
例如,上海建立大型钢铁企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海南为何目前仍没有建立钢铁企业?上海无煤无铁,缺乏原料、燃料,它之所以能发展钢铁工业具有以下有利条件:1、位置优越,交通使利。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居我国大陆南北沿海航运中点,京沪、沪杭两条铁路在此相接,是水陆交通枢纽。可以利用使利海运、廉价的河运从内地和国外输入煤炭,发展临海型钢铁工业;2、接近消费市场。上海市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又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各种工业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钢铁,建立钢铁企业,可以就地消费,减少运输费用,降低生产成本;3、工业用水方便。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大型现代化宝山联合企业就建立在长江之滨,工业用水极为方便;4、技术力量雄厚。上海工业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沿海地区老工业基地,知识技术密集,高等教育、科学技术都很发达,能为我国生产高、精、尖、新的产品,为全国钢铁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海南岛虽然蕴藏着丰富的富铁矿,但由于能源短缺,开发较晚,技术落后,市场狭小,目前还没有建立大型钢铁企业。自从1986年成立海南省以来,它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海南的钢铁工业也会兴起的。
十七、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因素
1.地形:(1)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2)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3)山区城市一般都在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2.气候: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纬度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水和运输功能上。城市最容易出现在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的汇合处或河口。
(二)社会经济条件
1.自然资源;2.交通;3.政治、军事、宗教;4.科技和旅游。
(三)城市各功能区的区位因素:交通、地租(由距市中心距离和通达度决定)等,其余的影响因素的历史、社会、行政等。
十八、交通运输网中线的区位因素分析
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制约因素;科技因素——保障因素。
1.从自然因素考虑归纳如下:(1)地形:地势平坦对交通线的选择限制少;地形起伏大,铁路多要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公路、管道需要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河流湍急,不利航行;但对航空影响小。(2)地质:喀斯特地形——防塌陷、渗漏;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等。(3)气候: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公路、铁路;气象灾害(大风、雾等)——水运、航空。(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2.从人为因素考虑归纳如下:(1)合理布局交通网——分配交通线上的客货运量,获取最大经济效益。(2)经济:经济发展——客货运量大增,资金充足;反过来,交通建设——加快物资流通,促进区域发展。(3)资金:尽量减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节省投资。
(4)人口分布:尽量联系城镇、人口密集区,最大限度受益。(5)污染:干线不要穿过城区,远离重要文物古迹等。(6)政治:京九线——维持香港稳定与繁荣;进藏铁路——加强援藏,巩固国防等。(7)科技:如在冻土上修筑铁路的技术已解决等。
注:公路选线的分析方法,主要考虑社会经济的需要(资源开发与调配、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科技文化交流、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合理布局交通网、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1)国道选线的一般原则:路线基本方向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以节省运营时间。(2)地方性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地方性公路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的需要为主,可以尽量多地通过当地的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3)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从宏观上要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科技等因素;从微观上考虑是在交通时最大、线路最缺、占用耕地最少三者之间寻求平衡。
十九、交通运输网中点的区位因素
1.交通运输点的区位选择同样也要受社会经济、技术、自然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不同的点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如对港口来说,自然因素起决定作用;而对火车站、汽车站、航空港来说,社会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从总体上说:点的选择需要考虑以下因素:火车站、汽车站、航空港需要考虑场所条件、交通条件、客货流集中程度等;港口需要考虑自然条件(水域、陆域)、经济腹地、城市等。
2.影响港口的区位因素:(1)水域条件,包括航行条件、停泊条件。河港——沿河、水深、流缓、河宽,提供淡水和空间;海港——沿海、水深、易靠岸、有避风浪的海湾。(2)筑港条件: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3)腹地条件:经济腹地——经济腹地的大小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4)城市依托:城市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有利于港口建设和发展;(5)政策条件: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
注:对港口来说,自然因素决定港口的位置;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着港口的兴衰。
二十、旅游业的区位因素分析
1.旅游活动包含三要素: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和旅游业(媒介)。
2.旅游区的区位分析:(1)游览价值:旅游资源的质量、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2)市场距离: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的有限的;(3)交通位置及通达性:直接影响游客的数量;(4)地区接待能力;(5)环境承载量:旅游活动容纳能力——容人量。
二十一、商业的区位因素分析
1.影响商业网点的区位因素:自然环境条件、交通条件、商品生产能力、腹地条件(范围、人口密度、消费水平)。
2.城市商业中心的布局:(1)商业街:市场最优原则——城市几何中心处;交通最优原则——市区边缘交通干道沿线,大型超市或批发市场。(2)商业小区:建在居民小区内,满足居民日常所需。
二十二、地理计算的解题策略
地理计算题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几乎每年高考都有一定数量的计算题,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类型:
(一)以经纬网为载体的地理计算。解题关键有:1.纬度一度的经线长等于赤道上经度一度的纬线长约等于111.1千米;2.度数为X度的纬线上,经度一度的弧长(纬线长)约等于111cosX千米;3.数值取110或111,后面保留几位小数可根据需要来确定;4.比例尺=图上距离(厘米)/实际距离(厘米);5.出发地与到达地的时间计算,首先求出发时到达地的时间(或到达时出发地的时间);其次,到达时当地时间=出发时到达地时间+途中所用时间,出发时当地时间=到达时出发地时间-途中所用时间;途中所用时间=到达时出发地时间-出发时出发地时间(或=到达时到达地时间-出发时到达地时间)。
(二)以日期图为载体的地理计算。解题关键有:1.解题时可在赤道或其他纬线上补上地球方向的箭头,从而确定晨线、昏线。还可通过绘制简图来计算。计算时间要分析出两个经度、两个地方时中的3个已知数和1个未知数;2.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越往东的地方时越早;3.每隔经度15度相差1小时、每隔经度1度相差4分钟、每隔经度15分相差1分钟;4.B地时间=A地时间+(或减)(AB经度差X4分钟/1度);5.时区=(经度+7.5度)/15度(取整数);6.地球上日期的分界线:180度经线、0时(或24时)经线;7.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赤道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赤道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8.直射点的纬度+出现极昼极夜的纬度=90度;9.两点间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差=两点间的纬度差;10.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直射点的纬度;11.回归线上太阳一年直射一次,回归线之间太阳一年直射两次。
(三)以图表资料为载体的地理计算。解题关键有:1.解题时要看清图表的名称、图例、单位、附加说明等,这有利于准确把握题意;2.这类题的图大多是以坐标图的形式出现,要注意看清每一坐标表示的内容及单位;表格大多是统计表或比较表,要看清所列出的项目内容;3.要根据坐标尽可能精确地读取图表的相关数据,以免造成原始数据错误;4.有关人口的计算: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人均资源=总资源/总人口;人口出生率=一定时期出生人数/同期平均人口数;人口死亡率=一定时期死亡人数/同期平均人口数;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5.有关气候的计算:气温递减率= —0.6摄氏度/100米;气温日较差=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气温年较差=最热月平均温-最冷月平均温;年平均气温=各月平均气温之和/12;年降水量=各月降水量之和;6.有关水文的计算:年径流量=年降水量-年蒸发量;7.有关增长率的计算:增长率=增长量/初始量;8.有关百分比的计算:某项目占总数的百分比=该项目的数量/所有项目总数。
二十三、等值线图的解题策略
1.等值线的判读一般需掌握“五读”(以等高线为例)。(1)延伸方向——等高线延伸方向为地形走向,与等高线垂直方向为坡度最陡方向,是水流方向。(2)密度——等高距一定,线愈密由坡愈陡,水流愈急;若坡面等高线高处密,低处疏则为凹坡,反之为凸坡。(3)极值——某区域海拔最大或最小情况,显示该区域地势起伏大小。(4)弯曲处——等高线向地势低的方向凸,则为山脊;相反则为山谷。(5)局部小范围闭合等值线——高度不在正常范围内,其特点是:“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2.根据不同等值线弯曲部位的变化特点,利用“高低规律”可准确掌握分析等值线图的基本方法。(1)“高低规律”的基本原理与内容:所谓“高”是指等值线的弯曲部位向高值凸出,即每条等值线弯曲的凸出部分指向等值线数值递增的方向,这时弯曲所示部位为低值(相对)区域。“低”与“高”相反,即等值线弯曲部位向低值凸出,弯曲所示部位为高值(相对)区域。简单记为“凸高为低,凸低为高”。(2)“高低规律”的运用:在等高线地图上,等高线弯曲部位向高值凸出,则该部位所示地形为山谷(低);等高线向低值凸出,则为山脊(高)。在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等压线凸出部分指向高值,形成的狭长区域是低压槽,等压线凸出部分指向低值,形成的狭长区域是高压脊。在海平面等温线图上,等值线凸出部分指向低值区域为暖流流经的海区。反之为寒流流经的海区。同理,其他等值线都可根据“高低规律”进行地理事物的判断。
在高考中,综合题广泛地出现在文综试题中,由于这类题综合性大、灵活性强,可以很好地考查考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所以这类题所占比例很高。一般来说,综合题有三个要素组成:情境、立意和设问。其中,立意是灵魂,体现考试的目的,情境是立意的体现,设问是联结立意与情境的纽带,是实现立意的载体。只要考生研读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把握事物特征;准确地调动所学知识,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认识和说明问题、分析问题、论证问题,明确解题思路,掌握解题策略,根据材料确定观点;对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精心组织答案,综合思维,甚至是多层次、多角度地把相关知识融合在一起,就不会出现答非所问、泛泛而谈,或者挂一漏万、就事论事等问题,就一定能提高解题的准确性,从而提高得分率。
解题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答题思路,灵活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运用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即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以及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知识,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成功“对接”来解答试题。针对不同的题目要有不同的解题思路,掌握以下分析方法对解题至关重要。
一、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
1.昼长;2、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3、天气状况。
二、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即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
1、太阳高度(即纬度);2、天气状况;3、地势;4、空气密度。
如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1、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2、晴天多;3、地势高;4、空气稀薄,大气洁净。
三、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1.纬度;2、地形、地势;3、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植被状况);4、天气状况。
四、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1、纬度:低纬小,高纬大;2、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五、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六、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主要从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等方面分析);人为原因(主要从植被破坏、围湖造田等方面分析)。
例如,长江洪灾的成因:(一)自然原因:1、水系特征:(1)流域广,支流多;(2)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大;(3)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2、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干流汛期长,水量大。3、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二)人为原因:1、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的能力下降。
七、河流水能丰富和航运价值的原因分析
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流速(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二是径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一)凌汛的形成条件。凌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冰期;二是流向高纬。在我国凌汛最严重的是黄河,主要发生在上游河段和下游河段(即山东河段)。俄罗斯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也是凌汛发生的河段。(二)河流航运价值的分析。内河航运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以下条件:一是地形(平原地区,流速慢);二是气候(气温高,无封冻期,降水多,河流水量丰富);三是经济(经济发达地区,内河航运价值大);四是有否运河相连。(三)解决缺水问题的措施。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入手:保护有限的水资源,防止水污染;开发水资源,提高供水能力;加强用水管理,增强节水意识,提高用水效率,控制需水量的增长;控制人口增长。
八、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存在冰雪下线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摄氏零度等温线的海拔;二是降水量的大小(影响降水量的因素是坡向,即迎风坡降水量大),因此,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线低,阿尔卑斯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线高。
注:可根据该特点来判断迎风坡或背风坡。
九、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一是山地所处的纬度(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二是山地的海拔(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另外,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是要取决于热量(即阳坡和阴坡)。
十、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地形需要平坦开阔);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十一、开凿隧道问题
开凿隧道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渗漏问题;二是塌方问题。因此,开凿隧道要选择在背斜处,因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并且背斜为穹形构造,不易塌方。
十二、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
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即“口小肚子大”的地方;二是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三是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十三、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条件:土地(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指灌溉水源)。
注:自然因素的改造: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种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另外人们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二)社会经济因素:一是市场(决定性作用):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二是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即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减小。在最适宜的地方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从而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阿根廷五国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十四、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分析
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有利和不利条件两个条件去分析;二是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去分析;三是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气候条件分段分析。例如,试分析华北地区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有利于棉花后期生长和收摘。不利条件: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十五、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条件:位置、地形、水源。
(二)经济条件(追求利润最大化):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等。
(三)社会因素:政策(促进就业、社会进步、区域均衡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个人爱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等。
(四)环境因素: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对于污染严重的工厂,要根据风向和水流方向合理布局。主要用于微观布局。
工业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诸多的区位因素中,某种工业的区位选择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因此,在现实的区位选择中,要首先考虑其主导因素或具有明显优势的条件。
注:1、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原因是工业所用原料的范围越来越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加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2、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3、沿海、沿江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4、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越来越重要;5、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
十六、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
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业基础(农业可以为工业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料、劳动力等);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等九个方面。
注:1、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2、分析时应从有利和不利条件两个大的方面去分析。
例如,上海建立大型钢铁企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海南为何目前仍没有建立钢铁企业?上海无煤无铁,缺乏原料、燃料,它之所以能发展钢铁工业具有以下有利条件:1、位置优越,交通使利。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居我国大陆南北沿海航运中点,京沪、沪杭两条铁路在此相接,是水陆交通枢纽。可以利用使利海运、廉价的河运从内地和国外输入煤炭,发展临海型钢铁工业;2、接近消费市场。上海市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又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各种工业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钢铁,建立钢铁企业,可以就地消费,减少运输费用,降低生产成本;3、工业用水方便。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大型现代化宝山联合企业就建立在长江之滨,工业用水极为方便;4、技术力量雄厚。上海工业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沿海地区老工业基地,知识技术密集,高等教育、科学技术都很发达,能为我国生产高、精、尖、新的产品,为全国钢铁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海南岛虽然蕴藏着丰富的富铁矿,但由于能源短缺,开发较晚,技术落后,市场狭小,目前还没有建立大型钢铁企业。自从1986年成立海南省以来,它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海南的钢铁工业也会兴起的。
十七、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因素
1.地形:(1)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2)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3)山区城市一般都在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2.气候: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纬度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水和运输功能上。城市最容易出现在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的汇合处或河口。
(二)社会经济条件
1.自然资源;2.交通;3.政治、军事、宗教;4.科技和旅游。
(三)城市各功能区的区位因素:交通、地租(由距市中心距离和通达度决定)等,其余的影响因素的历史、社会、行政等。
十八、交通运输网中线的区位因素分析
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制约因素;科技因素——保障因素。
1.从自然因素考虑归纳如下:(1)地形:地势平坦对交通线的选择限制少;地形起伏大,铁路多要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公路、管道需要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河流湍急,不利航行;但对航空影响小。(2)地质:喀斯特地形——防塌陷、渗漏;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等。(3)气候: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公路、铁路;气象灾害(大风、雾等)——水运、航空。(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2.从人为因素考虑归纳如下:(1)合理布局交通网——分配交通线上的客货运量,获取最大经济效益。(2)经济:经济发展——客货运量大增,资金充足;反过来,交通建设——加快物资流通,促进区域发展。(3)资金:尽量减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节省投资。
(4)人口分布:尽量联系城镇、人口密集区,最大限度受益。(5)污染:干线不要穿过城区,远离重要文物古迹等。(6)政治:京九线——维持香港稳定与繁荣;进藏铁路——加强援藏,巩固国防等。(7)科技:如在冻土上修筑铁路的技术已解决等。
注:公路选线的分析方法,主要考虑社会经济的需要(资源开发与调配、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科技文化交流、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合理布局交通网、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1)国道选线的一般原则:路线基本方向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以节省运营时间。(2)地方性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地方性公路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的需要为主,可以尽量多地通过当地的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3)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从宏观上要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科技等因素;从微观上考虑是在交通时最大、线路最缺、占用耕地最少三者之间寻求平衡。
十九、交通运输网中点的区位因素
1.交通运输点的区位选择同样也要受社会经济、技术、自然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不同的点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如对港口来说,自然因素起决定作用;而对火车站、汽车站、航空港来说,社会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从总体上说:点的选择需要考虑以下因素:火车站、汽车站、航空港需要考虑场所条件、交通条件、客货流集中程度等;港口需要考虑自然条件(水域、陆域)、经济腹地、城市等。
2.影响港口的区位因素:(1)水域条件,包括航行条件、停泊条件。河港——沿河、水深、流缓、河宽,提供淡水和空间;海港——沿海、水深、易靠岸、有避风浪的海湾。(2)筑港条件: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3)腹地条件:经济腹地——经济腹地的大小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4)城市依托:城市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有利于港口建设和发展;(5)政策条件: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
注:对港口来说,自然因素决定港口的位置;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着港口的兴衰。
二十、旅游业的区位因素分析
1.旅游活动包含三要素: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和旅游业(媒介)。
2.旅游区的区位分析:(1)游览价值:旅游资源的质量、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2)市场距离: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的有限的;(3)交通位置及通达性:直接影响游客的数量;(4)地区接待能力;(5)环境承载量:旅游活动容纳能力——容人量。
二十一、商业的区位因素分析
1.影响商业网点的区位因素:自然环境条件、交通条件、商品生产能力、腹地条件(范围、人口密度、消费水平)。
2.城市商业中心的布局:(1)商业街:市场最优原则——城市几何中心处;交通最优原则——市区边缘交通干道沿线,大型超市或批发市场。(2)商业小区:建在居民小区内,满足居民日常所需。
二十二、地理计算的解题策略
地理计算题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几乎每年高考都有一定数量的计算题,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类型:
(一)以经纬网为载体的地理计算。解题关键有:1.纬度一度的经线长等于赤道上经度一度的纬线长约等于111.1千米;2.度数为X度的纬线上,经度一度的弧长(纬线长)约等于111cosX千米;3.数值取110或111,后面保留几位小数可根据需要来确定;4.比例尺=图上距离(厘米)/实际距离(厘米);5.出发地与到达地的时间计算,首先求出发时到达地的时间(或到达时出发地的时间);其次,到达时当地时间=出发时到达地时间+途中所用时间,出发时当地时间=到达时出发地时间-途中所用时间;途中所用时间=到达时出发地时间-出发时出发地时间(或=到达时到达地时间-出发时到达地时间)。
(二)以日期图为载体的地理计算。解题关键有:1.解题时可在赤道或其他纬线上补上地球方向的箭头,从而确定晨线、昏线。还可通过绘制简图来计算。计算时间要分析出两个经度、两个地方时中的3个已知数和1个未知数;2.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越往东的地方时越早;3.每隔经度15度相差1小时、每隔经度1度相差4分钟、每隔经度15分相差1分钟;4.B地时间=A地时间+(或减)(AB经度差X4分钟/1度);5.时区=(经度+7.5度)/15度(取整数);6.地球上日期的分界线:180度经线、0时(或24时)经线;7.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赤道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赤道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8.直射点的纬度+出现极昼极夜的纬度=90度;9.两点间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差=两点间的纬度差;10.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直射点的纬度;11.回归线上太阳一年直射一次,回归线之间太阳一年直射两次。
(三)以图表资料为载体的地理计算。解题关键有:1.解题时要看清图表的名称、图例、单位、附加说明等,这有利于准确把握题意;2.这类题的图大多是以坐标图的形式出现,要注意看清每一坐标表示的内容及单位;表格大多是统计表或比较表,要看清所列出的项目内容;3.要根据坐标尽可能精确地读取图表的相关数据,以免造成原始数据错误;4.有关人口的计算: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人均资源=总资源/总人口;人口出生率=一定时期出生人数/同期平均人口数;人口死亡率=一定时期死亡人数/同期平均人口数;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5.有关气候的计算:气温递减率= —0.6摄氏度/100米;气温日较差=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气温年较差=最热月平均温-最冷月平均温;年平均气温=各月平均气温之和/12;年降水量=各月降水量之和;6.有关水文的计算:年径流量=年降水量-年蒸发量;7.有关增长率的计算:增长率=增长量/初始量;8.有关百分比的计算:某项目占总数的百分比=该项目的数量/所有项目总数。
二十三、等值线图的解题策略
1.等值线的判读一般需掌握“五读”(以等高线为例)。(1)延伸方向——等高线延伸方向为地形走向,与等高线垂直方向为坡度最陡方向,是水流方向。(2)密度——等高距一定,线愈密由坡愈陡,水流愈急;若坡面等高线高处密,低处疏则为凹坡,反之为凸坡。(3)极值——某区域海拔最大或最小情况,显示该区域地势起伏大小。(4)弯曲处——等高线向地势低的方向凸,则为山脊;相反则为山谷。(5)局部小范围闭合等值线——高度不在正常范围内,其特点是:“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2.根据不同等值线弯曲部位的变化特点,利用“高低规律”可准确掌握分析等值线图的基本方法。(1)“高低规律”的基本原理与内容:所谓“高”是指等值线的弯曲部位向高值凸出,即每条等值线弯曲的凸出部分指向等值线数值递增的方向,这时弯曲所示部位为低值(相对)区域。“低”与“高”相反,即等值线弯曲部位向低值凸出,弯曲所示部位为高值(相对)区域。简单记为“凸高为低,凸低为高”。(2)“高低规律”的运用:在等高线地图上,等高线弯曲部位向高值凸出,则该部位所示地形为山谷(低);等高线向低值凸出,则为山脊(高)。在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等压线凸出部分指向高值,形成的狭长区域是低压槽,等压线凸出部分指向低值,形成的狭长区域是高压脊。在海平面等温线图上,等值线凸出部分指向低值区域为暖流流经的海区。反之为寒流流经的海区。同理,其他等值线都可根据“高低规律”进行地理事物的判断。
在高考中,综合题广泛地出现在文综试题中,由于这类题综合性大、灵活性强,可以很好地考查考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所以这类题所占比例很高。一般来说,综合题有三个要素组成:情境、立意和设问。其中,立意是灵魂,体现考试的目的,情境是立意的体现,设问是联结立意与情境的纽带,是实现立意的载体。只要考生研读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把握事物特征;准确地调动所学知识,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认识和说明问题、分析问题、论证问题,明确解题思路,掌握解题策略,根据材料确定观点;对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精心组织答案,综合思维,甚至是多层次、多角度地把相关知识融合在一起,就不会出现答非所问、泛泛而谈,或者挂一漏万、就事论事等问题,就一定能提高解题的准确性,从而提高得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