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章就湘西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形成原因及怎样利用自然资源和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为学前教育教学服务等进行了多层面的调查,提出了发展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农村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21-0068-02
一、湘西州农村学前教育现状
近几年来,湘西州农村学前教育得到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将学前教育真正视作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了进一步推进学前教育的一系列措施,如规范学前教育办学行为;给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变评价体系,充分激励教师等等。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教师工作的责任感。但是,由于湘西州农村落后的经济状况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其他种种原因,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一)学前教育发展迟缓,适龄幼儿入园难
据不完全统计,湘西州农村3~5岁幼儿人数为6.7万余人,入园人数为1.7万余人,入园率25%(湘西州各县市中入园率最低的仅为7.6%,最高入园率为45.6%)。6岁幼儿人数2.8万人,入班(学前班)人数为2.4万人,入园率为86%(湘西州各县市中入园率最低的仅为72%,入园率最高为93.5%)。
(二)队伍管理不规范,教师专业素质较差
目前,湘西州在园教职工1.6千余人,其中学历合格率为76.7%,专业合格率仅为48.3%。队伍管理不够规范,教师在职继续教育缺乏有效跟进,教师专业素质难以适应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办学理念相对落后,“小学化”倾向较严重
湘西州农村绝大多数幼儿园设置在小学内,无论是在管理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制于小学,由于没有分设保育员,导致学前教育的保育功能严重弱化。相当一部分学校无幼儿用教材,只有老师用书,绝大部分教室就几张桌子,一块黑板,教学上一味向小学教学内容靠拢,小学化倾向较为严重。
(四)教育活动相对封闭,“家园”联系不够紧密
农村孩子基本上是自己入园,离园时虽有教师组织护送,但教师与家长见面的机会很少,造成教师对幼儿家庭情况不够了解。与此同时,家长也没有积极地配合幼儿园开展教育活动,不重视幼儿教育的现象相当突出,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二、农村学前教育现状成因分析
1.自然地理原因。由于湘西州广大农村居住较为分散、偏僻,除中心幼儿园外,片完小和村小大多数只有一个依附于小学的学前班或混龄班,配备一名教师,很多自然村落没有幼儿园。
2.经济上的原因。有些家庭由于经济比较困难,无力让孩子接受学前教育。
3.思想认识的原因。农村家长对孩子接受学前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认识不到早期教育能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4.隔代抚养的问题。农村中,中青年人外出务工很多,大多数家长将孩子留给老人看管。
5.教师素质相对较差,不能自如地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对“家园”联系整合教育资源的重要性不够理解和重视。
6.政府对农村幼儿教育尚无专门的资金投入,办园条件简陋,发展后劲不足。
三、农村学前教育教学策略思考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广大农村幼儿教育工作者及幼儿家长都要认真学习《湖南省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更新教育观念,端正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一方面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把幼儿看作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不同于成人的独立主体,明白“幼儿的潜力只有在与适当的教育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幼儿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个性的形成是通过自身积极的探索、主动的活动来实现的”这个道理。
(二)提高幼儿教师业务素质,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事业,提高保教质量,一要提高幼儿教师的业务素质,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根据“职前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幼教理论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理論学习与实践提高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各种途经,采取各种措施,培养与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幼师队伍。加强湘西州师范学校及职业中专的幼师教育,培养更多的合格幼儿教师;二要定期培训农村骨干幼儿教师,并要求她们回乡后再进行“二级培训”,带动和推进农村幼儿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三要充分发挥州级示范园的作用,派遣骨干教师深入农村,送优质课上山下乡,因地制宜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
(三)加强家园合作,整合教育资源
1.有计划地进行家访,有计划地组织有关人员如理论研究员、学校校长、幼儿老师一起进行家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他们讲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新观念(如早期教育能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等);分析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新形式下的幼小衔接);举例说明“玩中学”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2.进行开放日活动,欢迎家长随时来幼儿园参加幼儿一日或半日活动,了解孩子在园学习生活情况,掌握幼儿教育教学动态。
3.诚恳地邀请家长对幼儿园的管理出谋划策,并参加力所能及的教育教学活动(如传授民间技术等)。
4.多种渠道进行家园联系,特别是抓住家长接送孩子的机会,教师主动汇报孩子的在园表现,询问孩子在家学习生活情况,唤起家长教育孩子的主动意识,使他们自觉成为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形成教育合力,让教育资源互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学习和生活环境。
(四)利用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拓宽教育教学空间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说过:“我之所以能获奖,和我在农村度过童年有着极大的关系。我虽没上过幼儿园,但自然的河流和土地是我最好的课堂,因为我可以在那里尽情地探索自然的奥秘!”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大自然充满了活教材,大自然是我们的教科书。我们要张开眼睛去仔细看看,要伸出双手去缜密地研究。”湘西州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与四川、湖北、贵州、重庆四省市交界,这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山里绝大多数孩子虽没有电脑房、图书馆及大型游乐场和高科技智力玩具,然而他们所在的学校大多依山傍水,甚至就坐落在田间地头。具有浓厚趣味性的、独特民族性的、代代相传百玩不厌的民间游戏伴随他们成长。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都是我们很好的学前教育教学资源。
1.走进大自然,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望。也许,正因为我们天天都生活在山里,对那里丰富的自然资源熟视无睹,视而不见。其实,细细想来,我们虽无法与城市幼儿园现代化的建设(硬件、软件设施)相比,但我们有随处可捡,触手可及的原生态资源,如果将它们引入教育教学活动方案,那将是怎样一番情景?下面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便利的条件带孩子到田里或池塘直接寻找、观看小蝌蚪。让孩子们在田埂上看着一群群黑压压的长着大脑袋不停地游动着的小蝌蚪,自制捞具亲自捞取小蝌蚪,这时你会发现,他们会情不自禁的议论蝌蚪的基本特征(颜色、形状、点数一个两个……),他们还会不知不觉地相互合作、相互帮助捞取小蝌蚪。孩子们闻着小草的清香,沐浴在暖暖的春风里,能够更好地感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其次,将捞取的小蝌蚪在幼儿园的自然角里进行饲养,让孩子观察小蝌蚪的生长过程,作观察记录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记录的情况。特别是有明显变化时(如长出后腿、前腿、掉了尾巴时)老师引导孩子说出它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用多种形式让孩子欣赏关于小蝌蚪的儿歌、歌曲,以及小蝌蚪和青蛙的故事、模仿它们的运动方式等来丰富活动内容,调动孩子的求知欲望。
再次,让孩子仔细观察青蛙的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青蛙与蝌蚪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最后,我们带孩子把青蛙放回田里,并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将青蛙放回田里的原因(它能捉害虫,是农民伯伯的朋友等),让孩子知道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孩子的环保意识。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没有说教,但我相信,在此活动中孩子的心情是愉快的,学习是主动的,记忆将会是刻骨铭心的。教育活动的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造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另外,我们还可以用各种植物为活动主题,如树木的分类及作用;认识常用蔬菜的种植时间和生长过程;采集野菜动手做草粑粑体会劳动的辛劳和快乐。也可以用各种动物为活动主题,如认识家禽家畜等。用这些孩子生活中的让他们备感亲切的素材有计划地开展主题活动,能充分调动孩子的兴趣,以达到他们主动学习的目的,激发孩子求知欲望。
2.开发民间游戏,建设平民的、低成本的、适合州情的幼儿园。陶行之先生说过:“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建设一个平民的、省钱的、适合国情的乡村幼稚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的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民间游戏大多是运用自然物品做器材,在我们生活中可以随时随地地玩,从而来锻炼身体或者成为一种娱乐的游戏活动。一能促进幼儿动作的发展;二能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三能促进幼兒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那些代代相传百玩不厌的民间游戏在农村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是不可多得的活动内容。如“捉猴”、“背人”、“炒黄豆”、“踩影子”、“石头、剪子、布”、“老鹰捉小鸡”、“老狼老狼几点了”等,不需要器材,两名或多名幼儿相互配合就可以做游戏。还有“翻绳”、“滚铁环”、“修房子”、“踩高跷”、“踢毽子”、“打陀螺”等也只需要很简单的器材,也能让孩子玩得兴趣盎然。配上节奏的“跳绳”、“丢手绢”、“跳皮筋”等更是让孩子玩得“乐不思蜀”。总之,这些孩子喜闻乐见的民间游戏,可在健康活动中玩,可在户外小型分散游戏中玩,可在室内活动区自选游戏中玩,也可在零散间隙时间里玩。
3.挖掘民间艺术,激发孩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湘西州境内重山叠岭,崖壁陡峭,溪流纵横,云峡锁路,险自天生。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土家苗族人民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如采集本地自然材料棕芭茅、泥巴、竹子、树根、玉米秆、稻草、植物叶、树的种子、瓦片等创作各种各样反映本民族生活的作品,有吊脚楼、风雨桥、农具、生活用品、各种神的形象、动物、稻草人、泥娃、玩具等及民族英雄的神化故事和民间传说,有四月八等盛大节日的由来,有上刀梯、吹唢呐、打溜子、制作“咚咚喹”、过苗年等,这些喜闻乐见、绚丽多彩、且具独创性及蕴含智慧和思想的民间艺术,农村孩子自小耳濡目染,都可作为教育教学资源引入到学前教育的艺术活动中,不仅容易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特别是能激发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为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著名儿童艺术教育家谢丽芳女士曾经说过一句掷地有声的话:“我们学校的教育没有权力因为贫困而剥夺孩子们追求美的权力。”我们要在农村孩子没有易拉罐、饮料盒、吹塑纸、泡沫板、水彩笔、蜡笔、颜料、画纸的情况下,因地制宜把原生态材料引进课堂,不仅能把“贵族化”的美术教育“贫民化”,争取贫困孩子与城市孩子一样享受美的权利,也是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综上所述,农村的学前教育其实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那里是一座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资源宝库,只要我们教师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种主题活动,不仅能因地制宜拓展我们的教育教学空间,孩子们也会在大自然和本民族文化的浸润下,具有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保护动植物,尊敬老人,关心同伴的优秀品质,也一定能具备本民族的朴实、善良、坚强、勇敢的良好秉性。
四、结语
农村是广阔的天地,是希望的田野,只要我们教师用心去想,用心去做,用我们爱的胸怀,用我们智慧的头脑,用我们勤劳的双手,一定能撑起农村学前教育的一片蓝天,也一定能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
【参考文献】
[1]湖南省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N].2001.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1999.
【作者简介】田洪娅(1964-),女(土家族),湖南保靖县人,供职于湘西自治州教育局幼教科,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关键词】 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农村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21-0068-02
一、湘西州农村学前教育现状
近几年来,湘西州农村学前教育得到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将学前教育真正视作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了进一步推进学前教育的一系列措施,如规范学前教育办学行为;给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变评价体系,充分激励教师等等。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教师工作的责任感。但是,由于湘西州农村落后的经济状况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其他种种原因,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一)学前教育发展迟缓,适龄幼儿入园难
据不完全统计,湘西州农村3~5岁幼儿人数为6.7万余人,入园人数为1.7万余人,入园率25%(湘西州各县市中入园率最低的仅为7.6%,最高入园率为45.6%)。6岁幼儿人数2.8万人,入班(学前班)人数为2.4万人,入园率为86%(湘西州各县市中入园率最低的仅为72%,入园率最高为93.5%)。
(二)队伍管理不规范,教师专业素质较差
目前,湘西州在园教职工1.6千余人,其中学历合格率为76.7%,专业合格率仅为48.3%。队伍管理不够规范,教师在职继续教育缺乏有效跟进,教师专业素质难以适应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办学理念相对落后,“小学化”倾向较严重
湘西州农村绝大多数幼儿园设置在小学内,无论是在管理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制于小学,由于没有分设保育员,导致学前教育的保育功能严重弱化。相当一部分学校无幼儿用教材,只有老师用书,绝大部分教室就几张桌子,一块黑板,教学上一味向小学教学内容靠拢,小学化倾向较为严重。
(四)教育活动相对封闭,“家园”联系不够紧密
农村孩子基本上是自己入园,离园时虽有教师组织护送,但教师与家长见面的机会很少,造成教师对幼儿家庭情况不够了解。与此同时,家长也没有积极地配合幼儿园开展教育活动,不重视幼儿教育的现象相当突出,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二、农村学前教育现状成因分析
1.自然地理原因。由于湘西州广大农村居住较为分散、偏僻,除中心幼儿园外,片完小和村小大多数只有一个依附于小学的学前班或混龄班,配备一名教师,很多自然村落没有幼儿园。
2.经济上的原因。有些家庭由于经济比较困难,无力让孩子接受学前教育。
3.思想认识的原因。农村家长对孩子接受学前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认识不到早期教育能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4.隔代抚养的问题。农村中,中青年人外出务工很多,大多数家长将孩子留给老人看管。
5.教师素质相对较差,不能自如地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对“家园”联系整合教育资源的重要性不够理解和重视。
6.政府对农村幼儿教育尚无专门的资金投入,办园条件简陋,发展后劲不足。
三、农村学前教育教学策略思考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广大农村幼儿教育工作者及幼儿家长都要认真学习《湖南省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更新教育观念,端正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一方面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把幼儿看作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不同于成人的独立主体,明白“幼儿的潜力只有在与适当的教育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幼儿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个性的形成是通过自身积极的探索、主动的活动来实现的”这个道理。
(二)提高幼儿教师业务素质,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事业,提高保教质量,一要提高幼儿教师的业务素质,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根据“职前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幼教理论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理論学习与实践提高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各种途经,采取各种措施,培养与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幼师队伍。加强湘西州师范学校及职业中专的幼师教育,培养更多的合格幼儿教师;二要定期培训农村骨干幼儿教师,并要求她们回乡后再进行“二级培训”,带动和推进农村幼儿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三要充分发挥州级示范园的作用,派遣骨干教师深入农村,送优质课上山下乡,因地制宜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
(三)加强家园合作,整合教育资源
1.有计划地进行家访,有计划地组织有关人员如理论研究员、学校校长、幼儿老师一起进行家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他们讲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新观念(如早期教育能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等);分析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新形式下的幼小衔接);举例说明“玩中学”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2.进行开放日活动,欢迎家长随时来幼儿园参加幼儿一日或半日活动,了解孩子在园学习生活情况,掌握幼儿教育教学动态。
3.诚恳地邀请家长对幼儿园的管理出谋划策,并参加力所能及的教育教学活动(如传授民间技术等)。
4.多种渠道进行家园联系,特别是抓住家长接送孩子的机会,教师主动汇报孩子的在园表现,询问孩子在家学习生活情况,唤起家长教育孩子的主动意识,使他们自觉成为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形成教育合力,让教育资源互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学习和生活环境。
(四)利用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拓宽教育教学空间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说过:“我之所以能获奖,和我在农村度过童年有着极大的关系。我虽没上过幼儿园,但自然的河流和土地是我最好的课堂,因为我可以在那里尽情地探索自然的奥秘!”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大自然充满了活教材,大自然是我们的教科书。我们要张开眼睛去仔细看看,要伸出双手去缜密地研究。”湘西州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与四川、湖北、贵州、重庆四省市交界,这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山里绝大多数孩子虽没有电脑房、图书馆及大型游乐场和高科技智力玩具,然而他们所在的学校大多依山傍水,甚至就坐落在田间地头。具有浓厚趣味性的、独特民族性的、代代相传百玩不厌的民间游戏伴随他们成长。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都是我们很好的学前教育教学资源。
1.走进大自然,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望。也许,正因为我们天天都生活在山里,对那里丰富的自然资源熟视无睹,视而不见。其实,细细想来,我们虽无法与城市幼儿园现代化的建设(硬件、软件设施)相比,但我们有随处可捡,触手可及的原生态资源,如果将它们引入教育教学活动方案,那将是怎样一番情景?下面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便利的条件带孩子到田里或池塘直接寻找、观看小蝌蚪。让孩子们在田埂上看着一群群黑压压的长着大脑袋不停地游动着的小蝌蚪,自制捞具亲自捞取小蝌蚪,这时你会发现,他们会情不自禁的议论蝌蚪的基本特征(颜色、形状、点数一个两个……),他们还会不知不觉地相互合作、相互帮助捞取小蝌蚪。孩子们闻着小草的清香,沐浴在暖暖的春风里,能够更好地感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其次,将捞取的小蝌蚪在幼儿园的自然角里进行饲养,让孩子观察小蝌蚪的生长过程,作观察记录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记录的情况。特别是有明显变化时(如长出后腿、前腿、掉了尾巴时)老师引导孩子说出它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用多种形式让孩子欣赏关于小蝌蚪的儿歌、歌曲,以及小蝌蚪和青蛙的故事、模仿它们的运动方式等来丰富活动内容,调动孩子的求知欲望。
再次,让孩子仔细观察青蛙的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青蛙与蝌蚪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最后,我们带孩子把青蛙放回田里,并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将青蛙放回田里的原因(它能捉害虫,是农民伯伯的朋友等),让孩子知道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孩子的环保意识。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没有说教,但我相信,在此活动中孩子的心情是愉快的,学习是主动的,记忆将会是刻骨铭心的。教育活动的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造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另外,我们还可以用各种植物为活动主题,如树木的分类及作用;认识常用蔬菜的种植时间和生长过程;采集野菜动手做草粑粑体会劳动的辛劳和快乐。也可以用各种动物为活动主题,如认识家禽家畜等。用这些孩子生活中的让他们备感亲切的素材有计划地开展主题活动,能充分调动孩子的兴趣,以达到他们主动学习的目的,激发孩子求知欲望。
2.开发民间游戏,建设平民的、低成本的、适合州情的幼儿园。陶行之先生说过:“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建设一个平民的、省钱的、适合国情的乡村幼稚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的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民间游戏大多是运用自然物品做器材,在我们生活中可以随时随地地玩,从而来锻炼身体或者成为一种娱乐的游戏活动。一能促进幼儿动作的发展;二能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三能促进幼兒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那些代代相传百玩不厌的民间游戏在农村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是不可多得的活动内容。如“捉猴”、“背人”、“炒黄豆”、“踩影子”、“石头、剪子、布”、“老鹰捉小鸡”、“老狼老狼几点了”等,不需要器材,两名或多名幼儿相互配合就可以做游戏。还有“翻绳”、“滚铁环”、“修房子”、“踩高跷”、“踢毽子”、“打陀螺”等也只需要很简单的器材,也能让孩子玩得兴趣盎然。配上节奏的“跳绳”、“丢手绢”、“跳皮筋”等更是让孩子玩得“乐不思蜀”。总之,这些孩子喜闻乐见的民间游戏,可在健康活动中玩,可在户外小型分散游戏中玩,可在室内活动区自选游戏中玩,也可在零散间隙时间里玩。
3.挖掘民间艺术,激发孩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湘西州境内重山叠岭,崖壁陡峭,溪流纵横,云峡锁路,险自天生。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土家苗族人民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如采集本地自然材料棕芭茅、泥巴、竹子、树根、玉米秆、稻草、植物叶、树的种子、瓦片等创作各种各样反映本民族生活的作品,有吊脚楼、风雨桥、农具、生活用品、各种神的形象、动物、稻草人、泥娃、玩具等及民族英雄的神化故事和民间传说,有四月八等盛大节日的由来,有上刀梯、吹唢呐、打溜子、制作“咚咚喹”、过苗年等,这些喜闻乐见、绚丽多彩、且具独创性及蕴含智慧和思想的民间艺术,农村孩子自小耳濡目染,都可作为教育教学资源引入到学前教育的艺术活动中,不仅容易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特别是能激发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为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著名儿童艺术教育家谢丽芳女士曾经说过一句掷地有声的话:“我们学校的教育没有权力因为贫困而剥夺孩子们追求美的权力。”我们要在农村孩子没有易拉罐、饮料盒、吹塑纸、泡沫板、水彩笔、蜡笔、颜料、画纸的情况下,因地制宜把原生态材料引进课堂,不仅能把“贵族化”的美术教育“贫民化”,争取贫困孩子与城市孩子一样享受美的权利,也是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综上所述,农村的学前教育其实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那里是一座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资源宝库,只要我们教师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种主题活动,不仅能因地制宜拓展我们的教育教学空间,孩子们也会在大自然和本民族文化的浸润下,具有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保护动植物,尊敬老人,关心同伴的优秀品质,也一定能具备本民族的朴实、善良、坚强、勇敢的良好秉性。
四、结语
农村是广阔的天地,是希望的田野,只要我们教师用心去想,用心去做,用我们爱的胸怀,用我们智慧的头脑,用我们勤劳的双手,一定能撑起农村学前教育的一片蓝天,也一定能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
【参考文献】
[1]湖南省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N].2001.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1999.
【作者简介】田洪娅(1964-),女(土家族),湖南保靖县人,供职于湘西自治州教育局幼教科,研究方向: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