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邓小平农村发展战略思想比较研究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an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从农村革命和改革中获得巨大成就的领导人,毕生都关注着中国农民问题,关注着农村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他们形成了各自的农村发展战略思想,本文主要采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阐述了两人的农村发展战略思想之后,重点比较了他们在战略上、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内在逻辑关系。
  关键词:毛泽东;邓小平;农村发展战略;思想;逻辑关系
  中图分类号:A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02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农村经济发展在什么样的思想指导下,就会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战略与政策,农村发展战略思想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能否实现,能否迅速赶上发达国家的重大的全局性问题之一。不同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思想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改革乃至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
  一、毛泽东的农村发展战略思想
  (一)农业的根本出路
  毛泽东在1959年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他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基本模式应该是“集体化加机械化”。其中,机械化是农业的根本出路。关于机械化问题,党内曾有过不同意见的争论。当时刘少奇认为农业合作化离不开工业化,农村只有配备机器、农药、化肥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等,提高生产的效率,才能引导农民由小生产者向社会主化大生产过渡。对此,毛泽东明确表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他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了这个问题:(1)中国农业生产力低下,单个的农民不具有购买机械的能力;(2)机械化并不是集体化的前提条件,可以先进行农业合作化。他举例说,西方工业化国家在发明机器生产之前,是通过工场化手工作坊促使小生产走向社会化大生产,以此否定了先机械化后集体化的主张。时至今日我们再来看这场争论,究竟是先机械化还是农业合作化,也不是绝对的,虽然毛泽东否定了先机械化后集体化的主张,但这丝毫不影响他把农业机械化当作农业的根本出路。
  (二)农业生产的首要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首先要解决好吃穿住的问题,才能从事其他更高层次的活动。毛泽东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与此同时,提出了粮食是农业这一基础的基础,并且把粮食作为农业生产的首要问题。解放之前,因为战争、灾荒,到处饿殍遍野;建国之初,因为粮食短缺,与投机商进行“米棉之战”。对此毛泽东深有感触,为了保证百姓有饭吃,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就这样产生了。随着粮食的年年丰收,一些人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毛泽东提醒说,“粮食是多了,从1949年到1956年增加了1400亿斤。但是多少人吃呢?我们这个国家好处就是人多,人多就嘴巴多,嘴巴多就要粮食多。增加这1400亿斤粮食就不见了,有时还觉得没有粮食。”而正式提出“以粮为纲”的指导方针是在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之后,尽管是在“大跃进”时期提出来的,但是它仍然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正确的政策,可是“全面发展”、“按比例发展”执行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最终将“以粮为纲”发挥到了极至,甚至起到了反面的作用。
  (三)农村未来的平均主义情结
  在毛泽东的农村发展战略思想中其实对农村未来也有自己的憧憬,那就是共同富裕,但要绝对的平均。面对农民的忍饥挨饿,毛泽东会眼含泪花,自己半年不吃肉,拿野菜当粮食吃;面对农村中的贫富差距,毛泽东忧心忡忡,寝食难安。这反映出毛泽东既希望农村走上快速富裕的道路又不希望农村出现贫富差距的矛盾心理。在他的理解看来,搞平均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必须平均,这其实极大的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延缓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种建立在平均主义基础上的人民公社,是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更不用说共产主义了。
  二、邓小平关于农村发展战略的理论观点
  (一)“不管黄猫黑猫,那种方法有利于农业,就用那一种方法”
  邓小平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已经深刻地意识到农村体制存在的内在矛盾,这时候就已经在思考农村体制改革问题。他说,“所有的形式中,农业是单干搞的好。不管黄猫黑猫,哪种方法有利于恢复农业,就用哪一种方法。”邓小平认为,任何理论都必须应用于实践,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要以农民看得见的利益为出发点,至于运用何种方式进行农业生产,首先看的是实际效果,其次看农民意愿,采取试的原则,试验可以多种多样,而不应强求一样。此时的“猫论”并没有传播开来。这就是著名的“猫论”思想,也是“猫论”第一次公之于众。后来到80年代被传为:“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猫论”成为党和政府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上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标志。
  (二)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方针:“两个飞跃”
  1990年3月,邓小平针对农村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两个飞跃”的重要思想。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邓小平根据对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的考察,此后他一直思考并探索新的农村发展的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邓小平对农业第一个飞跃的历史地位给予了高度概括,指出:“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邓小平在推动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的同时,也逐渐认识到分散经营的不足,家庭承包后还存在一些不易解决的深层次矛盾。他在深入总结和充分肯定了中国农业第一个飞跃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又在恰当的时机提出了关于农业第二个飞跃的思想,第二次飞跃不能像过去那样一刀切,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逐步推进。
  (三)“致富不是罪过”,先富带动后富
  国家分配制度的改革历来是一项棘手的问题,在农村中显得更加的敏感和复杂。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就明确表示要讲按劳分配,多劳多得,重视物质利益,他指出“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随后又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
  但我国贫富差距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并有日益拉大的趋势,有关数据表明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已接近0.5,远远超过国际警戒线0.4,严重影响中国社会的和谐。对此,邓小平早在上世纪就注意到了,对此,他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比如让发达地区和先富者多缴利税、技术转让、鼓励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包扶等方法也取得了初步成果,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两极分化问题,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仍然是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命题。
  三、邓小平与毛泽东的农村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关系
  邓小平说过,“恢复毛泽东的那些正确的东西,把毛泽东已经提出但没有做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这就决定了邓小平与毛泽东的农村发展战略思想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毛泽东和邓小平贡献都是相当大的。虽然他们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思想正如前面两章所述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分别从属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体系,但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当我们对毛邓的农村发展战略思想进行比较时,我们既要看到邓小平对毛泽东的农村发展战略思想的继承,看不见这种继承关系,就会否定或忽视毛泽东对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的艰辛探索的巨大作用和历史意义。看不到邓小平对毛泽东农村发展战略思想的超越,就会低估甚至抹杀邓小平独特的贡献和创造。我们只有从具体的历史的角度来分析他们的农村发展战略思想的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毛泽东、邓小平的农村发展战略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农村发展战略产生的时代背景差异
  新中国是建立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之上的国家,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农村发展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出现曲折。在这样的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农业现代化是有一定难度的;毛泽东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农村发展道路的过程中进行了很多尝试,形成了一些新的观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决策。然而,一方面,由于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迅速到来,对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另一方面,他也没有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农村出现的新的矛盾和问题,这样就有可能使得当时的农村发展战略存在着一些局限和弱点。而邓小平是有一定经验可循的,作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之一,在毛泽东制定农村战略政策过程中他都有参与,可以说基本上经历了毛泽东时期的所有成功与失败。因此,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他在制定新的农村发展战略政策时就可以吸取失败的教训,吸收成功的经验。虽然新的农村发展战略取得了一些成果,也仍然是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农村发展的道路也依然存在着坎坷。
  (二)个人理解角度的不同导致了农村发展战略问题上的差异
  1、对社会主义及其发展阶段的不同理解
  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毛泽东并没有很清楚的认识。他认为社会主义就是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并提出短时期内超越发达资本主义的不切实际的目标,对我国当时所处的阶段没有很好的把握。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则科学地提出了我国处于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并明确指出“三步走”战略理论,与毛泽东时期提出的“两步走”有一定的区别,去掉了其中不现实的成分,保留了可以利用的部分,增加了新的内容。
  2、对农民阶级性的理解差异
  农民的阶级性问题历来是毛泽东关心的重要问题,毛泽东认为,我国广大农民虽然仍然是小生产者,但他们都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热情,集体化是农民发展的必然趋势。关于农民的对于集体化道路的热情问题,毛泽东把农民互助合作的积极性,视为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农村直接可以从互助组发展到合作社,农民过早的走上了集体化道路,作为小生产者的积极性被抹杀掉了。而邓小平认为,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有单干的积极性,在这种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之前,是不应该过早从互助组发展到合作社的。这种对农民阶级性或积极性的不同理解上使他们在农村发展道路上产生了不一致,后来农村中发展至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充分证明农民还有单干的积极性。
  3、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的定位不同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发展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毛泽东也想发展生产力,这是他发动“大跃进”一个重要的因素。问题在于他夸大了生产关系的作用,逐渐演变成为“唯生产关系论”。这种认识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纠正了这种错误认识,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中,关注角度的不同,影响了各自的农村发展战略,也对农村发展产生了不同效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2、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罗晴.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经济发展战略比较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3).
  [3]李燕凌.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6).
其他文献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家校合作是可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家校合作观念有误区;合作的内容和途径狭窄;合作层次较低,缺乏互动;缺乏机制、人员、物质方面的保障。针对此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B39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02    一、大学心
期刊
摘要:本文根据《机床夹具设计》课程中任务单元的特点,简述了任务驱动法的必要性和优点,并对《机床夹具设计》课程中的任务单元的设计的设置及实施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提出了任务驱动法中任务单元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任务驱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新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02    一、《机床夹具设计》课程中的“任务
期刊
摘要:结合园林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创建,从明确建设思路、构建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及手段及制订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总结。依托园林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中所取得的成效,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显著提高。  关键词:园林;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02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为教学质量工程重要内容之一,在当今
期刊
摘要: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邓小平对党的群众路线有深刻的认识,不但参与了群众路线的理论创造,而且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始终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在改革开放后对改革、经济建设与群众路线的关系进行了思考,对如何贯彻群众路线提出了看法,为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邓小平;群众路线;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
期刊
摘要:中国古代对城市城址的选择,城市等级规模的界定,城市的空间布局与规划,以及对数字的运用都充分体现了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的人与自然和谐观。这种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充分体现了人类对和谐生活的向往,对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同时,对我们今天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可持续发展性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代;城市规划;人与自然;和谐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
期刊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渠道。独立学院与母体公办高校均承担着高等教育的使命,但由于在办学机制和教育对象等方面的特殊性,这些都给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增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领导重视,确保经费;社科部与学院其他职能部门既独立又联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期刊
摘要:实用主义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中影响最大的哲学派别之一。强调行动、实践、注重功效是其显著特点,实用主义作为经验论哲学的重要流派,在哲学界产生很大的影响,也给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带来极大危害。本文从不同角度入手探析实用主义的历史渊源及其演变。从而论述实用主义存在的理论缺陷及其实用主义在市场经济下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思想来抵制粗俗的实用主义思想,从而来更好的构建和谐社
期刊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流行文化以其特有的优势、百变多样的形式和无处不在的影响力,潜移默化地对校园文化进行不断的渗透与影响,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带来巨大挑战。因此在流行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产生变化,如何应对流行文化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进行正确的引导是当今关注的焦点。本文首先从高校学生管理中引入流行文化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入手,分析探讨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如何引入优秀的流
期刊
摘要:高校校园是一个小型的公共社会,在新的社会形势下,高校的党建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如何使学生党员发挥先锋作用,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面对的重要问题。创新大学生党建工作机制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实施党员学长制有着积极的意义,是教育和管理学生党员的有效载体,也是新生入党教育的需要。要进一步深化党员学长制需要从强化意识,提升党员学长的综合素质;拓宽阵地,扩大党员学
期刊
摘要: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依据《广东省学士学位授予单位/专业评审指标体系》,以评促建,评建结合,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师资队伍;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02    《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规定,2008年以前设立的独立学院要在五年内,按照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调整改革,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