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高中物理教学就是要体现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學精神。以“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的一节教学为例,除了从理论和图象法来推导以外,笔者还运用实验方法加以探究,由此来得到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使得学生对物理的结果更令人信服,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
笔者就实验探究“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现作如下介绍。
一、实验器材介绍
选用由碳钢材料制成的弹簧,直径1.4cm,共46匝,上端固定在竖直放置的木板左侧(在木板的右侧标注刻度),下端与一狭长(长约7cm)薄铝片相连,铝片作指针用,其重力可忽略不计。弹簧下端不挂重物时,指针所指刻度为0刻度,最小刻度值为1cm,刻度范围为0-50cm。在其前表面悬空固定两根铜丝,铜丝上吊有3cm×3cm×1.5cm 的红色塑料块(薄铝片在其上面),起记录位置的作用。另有质量均为50g钩码若干。
二、实验原理
实验装置竖直放置时,弹簧处于原长状态,指针所指刻度值为0。在弹簧下面放上钩码,让其从静止开始下落,钩码先加速,后减速,运动到最低点时速度为0。在此过程中,钩码所受合外力做功为0,WG WN=0,其中WN为弹簧弹力对钩码所做的负功,且是变力做功,不易求得。而重力是恒力,只要测出钩码向下运动的距离,即记下其运动到最低点的位置,就容易求出重力所做功。这样就可求出钩码克服弹力所做功大小,这也就是弹簧的弹性势能大小。为记下钩码向下运动的最低位置,用塑料块做标记。当钩码向下运动时,就带动指针一起向下运动,指针碰到右下方的塑料块时,又带动塑料块向下运动。为使记录的位置精确,可让钩码重复上述运动多次,直到指针不再与塑料块相碰为止,则塑料块上表面所指示的刻度值即为钩码向下运动的距离,也是弹簧的伸长量。
三、实验过程
通过猜测,我们了解到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弹簧的形变量、劲度系数有关,因而采用控制变量法。首先保持弹簧的劲度系数不变,在弹簧下端分别挂上一个钩码、二个钩码、三个钩码,分别测出它们运动的最低位置及平衡位置(下面要用到),求出三种情况下钩码重力做功,这样就得到弹簧在不同伸长量下的弹性势能,比较弹性势能与伸长量的关系。其次,保持弹簧的形变量不变,改变弹簧的劲度系数。用中央有狭缝的金属片卡在弹簧中点,金属片固定在木板上,使下面的弹簧匝数为23匝,由此可推导弹簧的劲度系数为原来的2倍,挂上二个钩码,测出向下移动的距离,与原来弹簧下挂一个钩码时移动的距离相比较,弹簧的形变量是否相同。分析弹性势能与劲度系数的关系。
四、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
1.保持弹簧劲度系数不变时,其中m0=50g=5×10-2kg
从上面数据中可以发现三次弹簧的伸长量之比l1:l2:l3≈1:2:3,而弹性势能之比Ep1:Ep2:Ep3≈1:4:9,所以Ep∝l2。
2.保持弹簧伸长量不变,使,m2= 2m1=2m0
在实验中会得到弹性势能之比,所以综上所述,Ep∝l2,则Ep=k’kl2(1),k’为比例系数,那么k’到底多大呢?
从表一数据中,我们还不难发现:弹簧下端挂上钩码,钩码处于平衡状态时,弹簧伸长量大致是钩码运动到最低点时弹簧伸长量的一半。
所以,钩码处于平衡状态时,mg=k (2)
而Ep=WG=mgl (3)
由(1)(2)(3)式得:
得:
所以:
总之,我们老师在教学中要有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式,发挥探究性教学作用,充分挖掘物理实验的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使学生既掌握了物理知识,又体会到了一般科学探究的方法、过程,最终让学生能享受学习。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养成实证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究,敢于质疑,尊重事实,崇尚真知。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笔者就实验探究“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现作如下介绍。
一、实验器材介绍
选用由碳钢材料制成的弹簧,直径1.4cm,共46匝,上端固定在竖直放置的木板左侧(在木板的右侧标注刻度),下端与一狭长(长约7cm)薄铝片相连,铝片作指针用,其重力可忽略不计。弹簧下端不挂重物时,指针所指刻度为0刻度,最小刻度值为1cm,刻度范围为0-50cm。在其前表面悬空固定两根铜丝,铜丝上吊有3cm×3cm×1.5cm 的红色塑料块(薄铝片在其上面),起记录位置的作用。另有质量均为50g钩码若干。
二、实验原理
实验装置竖直放置时,弹簧处于原长状态,指针所指刻度值为0。在弹簧下面放上钩码,让其从静止开始下落,钩码先加速,后减速,运动到最低点时速度为0。在此过程中,钩码所受合外力做功为0,WG WN=0,其中WN为弹簧弹力对钩码所做的负功,且是变力做功,不易求得。而重力是恒力,只要测出钩码向下运动的距离,即记下其运动到最低点的位置,就容易求出重力所做功。这样就可求出钩码克服弹力所做功大小,这也就是弹簧的弹性势能大小。为记下钩码向下运动的最低位置,用塑料块做标记。当钩码向下运动时,就带动指针一起向下运动,指针碰到右下方的塑料块时,又带动塑料块向下运动。为使记录的位置精确,可让钩码重复上述运动多次,直到指针不再与塑料块相碰为止,则塑料块上表面所指示的刻度值即为钩码向下运动的距离,也是弹簧的伸长量。
三、实验过程
通过猜测,我们了解到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弹簧的形变量、劲度系数有关,因而采用控制变量法。首先保持弹簧的劲度系数不变,在弹簧下端分别挂上一个钩码、二个钩码、三个钩码,分别测出它们运动的最低位置及平衡位置(下面要用到),求出三种情况下钩码重力做功,这样就得到弹簧在不同伸长量下的弹性势能,比较弹性势能与伸长量的关系。其次,保持弹簧的形变量不变,改变弹簧的劲度系数。用中央有狭缝的金属片卡在弹簧中点,金属片固定在木板上,使下面的弹簧匝数为23匝,由此可推导弹簧的劲度系数为原来的2倍,挂上二个钩码,测出向下移动的距离,与原来弹簧下挂一个钩码时移动的距离相比较,弹簧的形变量是否相同。分析弹性势能与劲度系数的关系。
四、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
1.保持弹簧劲度系数不变时,其中m0=50g=5×10-2kg
从上面数据中可以发现三次弹簧的伸长量之比l1:l2:l3≈1:2:3,而弹性势能之比Ep1:Ep2:Ep3≈1:4:9,所以Ep∝l2。
2.保持弹簧伸长量不变,使,m2= 2m1=2m0
在实验中会得到弹性势能之比,所以综上所述,Ep∝l2,则Ep=k’kl2(1),k’为比例系数,那么k’到底多大呢?
从表一数据中,我们还不难发现:弹簧下端挂上钩码,钩码处于平衡状态时,弹簧伸长量大致是钩码运动到最低点时弹簧伸长量的一半。
所以,钩码处于平衡状态时,mg=k (2)
而Ep=WG=mgl (3)
由(1)(2)(3)式得:
得:
所以:
总之,我们老师在教学中要有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式,发挥探究性教学作用,充分挖掘物理实验的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使学生既掌握了物理知识,又体会到了一般科学探究的方法、过程,最终让学生能享受学习。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养成实证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究,敢于质疑,尊重事实,崇尚真知。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