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分享式课堂实现生本理念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rt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对广大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关注“自己教”的同时,逐步向注重“学生学”的方向转变。课堂上如何落实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质疑思辨,真正践行生本课堂的理念,是提升学生课堂学习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从教学实践的层面来看,生本课堂不光要关注课堂教学环节管理,更多的是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课堂时间与空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实践分享式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才能实现“以生为本”的理念,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实效性。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六上“百分数的认识”教学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分享调查结果,提升学生预习的实效性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与课堂探究的实效性,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有效的课前预习,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新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一节课,学生课前预习好了,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有目的地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分享,能够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
  例如,在“百分数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布置学生课前预习任务:①预习课本中有关百分数的内容;②上网查找、了解百分数的相关知识,查看百分数微课视频;③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上课伊始,通过设置四人小组,让学生交流对百分数的初步认识,分享自己找到的生活中的百分数,并说一说找到的百分数表示的意义;接着教师从学生们搜集的百分数中选几个有代表性的,与学生一起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教师及时纠正不严谨的表达和不规范的百分号写法,并请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几个百分数。然后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所搜集的百分数,说说这个百分数表示的意思,要求学生按:“我找到的百分数是……它表示……”的格式汇报。在汇报过程中,教师着重强调要明确这个百分数是谁和谁比较,是哪两个数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留出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进行调查分享,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其学习积极性能得到有效提升。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仅能让学生看到预习的好处,而且通过与同伴的分享交流,在相互学习与互补中推动自身对新知识的理解。
  二、分享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探究的实效性
  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教学的目标是要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整齐划一地按一定标准发展,而是要让学生能够在自己原有的知识与学力水平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学生知识与学力水平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作为教学的资源,并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分享自己的想法,不斷暴露问题和错误。在分享、思辨、争论、纠错的过程中让思维发生实质性互动,在互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思维发展能力,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增值。
  在“百分数的认识”一课中,学生在分享预习成果、相互交流、初步了解百分数意义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完整叙述以下几个百分数的意义:①72%表示建筑面积是校园总面积的72%;②28.8%表示绿化面积是校园总面积的28.8%;③33.7%表示女教师是男教师的33.7%;④22%表示六年级学生占全校人数的22%。接着,教师引导全体学生一起观察、讨论前面所呈现的这些百分数,它们所表示的意义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分享交流,在学生交流与分享中帮助他们统一认识:“这些百分数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同时教师抛出一个没有情境的“50%”,让学生猜一猜它可能表示什么。让学生之间分享自己认知中的百分数,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百分数的理解,达到理想的教学成果。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不仅需要经历有效的思维过程,更需要内化知识,构筑个体的知识体系。教师通过生本课堂,让学生展示自身知识水平的差异性,不断调整完善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三、分享问题,提升学生思辨的实效性
  数学学习是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课堂理想的状态是,学生能积极思考、提出问题、积极探讨、自主解决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而应该耐心地引导、点拨、梳理,采用不同的方式启发、激励学生大胆地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与同学分享。通过自我分析、同伴互助去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简单的数学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去说,有一定思维难度的数学问题可以组织小组合作研究,教师适时介入点拨指导。而面对有疑难争议的数学问题,教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分析比较,在思辨中统一认识。
  例如,教师在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学会百分数的读写,并知道百分数便于比较后,指出:“对于百分数知识,还有没有不明白的问题?”继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一步研究百分数的相关知识,学生思考后,纷纷提出问题:①百分数和分数的读法有什么不同?②百分数和分数的写法有什么不同?③分数和百分数在意义上有什么区别?针对前两个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针对第③个有难度的问题,教师设置四人小组深入讨论研究:①想一想:百分数和分数的意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举一个例子说明。②黑板上哪些分数可以写成百分数,哪些不可以,为什么?学生通过深入探究,在对百分数有了新的认识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二者都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但是分数除了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还可以表示一个具体数量,能带单位名称,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不能带单位名称。通过学生分享各自的疑问,从而完善对百分数知识的认知。
  总之,生本课堂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感悟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再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要把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积极发言,敢于争辩”作为教学活动的主线和追求,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分享与思辨中实现知识学习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而真正落实数学课堂学习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鼓楼第二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记得钱锺书先生有一句名言,大意是: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很好,何必要認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言下之意,就是只要觉得作品好就行,没必要寻找作者、了解作者。但是,吃了好吃的鸡蛋,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总还是要了解一下这只“鸡”吧!  俗话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透过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理解作品的背景、创作初衷,还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人格魅力、处世哲学,价值取向,等等,从中获得启迪,获得教益。 
期刊
【编者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从各地质检情况看, 评说人物与思想内容,鉴赏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题目较之以往有明显增加的趋向,而学生阅读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尤为薄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评说人物与思想内容,鉴赏语言表达等方面的教学,进而提
期刊
在凤凰花开,稻谷飘香的六月,我有幸成为福建教育出版社《新教师》编辑部组织的“第三届福建省基础教育名校长名师暨《新教师》编委会赴台交流团”中的一员,在福建教育出版社副社长、《新教师》常务副主编汤源生团长的带领下,于2018年6月23日至6月29日赴台湾展开送教交流活动。  当我再次踏上台湾的土地,我在心里呼唤:台湾,我来了!带着“两岸一家亲”的情谊,带着五年来心中挥之不去的期盼。  五年前,我作为福
期刊
【教学片段1】研读文本,提出课堂大问题,明确课堂目标  师:刚才让大家在本子上画了一个任意的三角形,同桌相互检查一下有没有问题。  师:幼儿园就认识了三角形,今天还有什么必要继续认识三角形呢?  生:要深度认识三角形。  师:哇!我特别喜欢你说的这个词。  师:华哥为今天的学习提供了三种学习方式,我问你说、自己研究、华哥带路你们自己研究,你们选择哪种方式?  生:华哥带路我们自己研究。  师:好的
期刊
“略读的‘略’字,只需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教学略读课文在内容上要关注一个“略”字;“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讀、略读和浏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示我们,教学略读课文在方法上要关注一个“放”字。如何在“放”中实现“略”学?笔者认为,引导学生借助图示自主阅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一、梳理文脉,让把握大意有“石”可搭  把握阅读材料的大
期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区域或跨区域品牌学校一校多校区(集团化)的管理模式,是基于这一背景下,学校办学模式改革的一种尝试。笔者试图通过十几年来的学校办学实践与探索,对一校多校区(集团化)管理策略进行思考与小结,以期对新时期探索集团化办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以
期刊
缪克成在《探究能力》一书中指出,“探究能力是探索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合称”。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探究”一词一共出现了12次,其中4次都出现在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建议中,如“应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这些表述,高度契合了探究能力所需的基本能力。  综合性学习要求评价“主要着眼于学生
期刊
新课改一路走来,深度学习应运而生。相对国外研究,我国对深度学习的理解更富实践性,认为深度学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那么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基于深度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有思想、有感情、有创造力的学习活动中,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一、架起与日常生活之桥梁  对生活中的吃穿住行,学生常常认为与课堂无关,但在小学科学学科中,这些恰恰是最值得关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第二学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字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教科书呈现的素材“逐渐增加了数学语言的比重”。数学语言包括“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和图表语言”。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如果学生能准确理解并熟练转换数学语言,他们就能掌握表达和交流数学思维的工具。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
期刊
“阅读本来并不神秘,不外就是读者主体与文本主体及作者主体之间的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与调节。”(孙绍振语)如何引导小学第二学段的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实现“同化与调节”?根本的途径是根植于阅读教学,以读为经,以思为纬,编织一道建构语言、发展思维的风景线,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的“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的要求落地。  一、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