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润心扉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erkangg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钱锺书先生有一句名言,大意是: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很好,何必要認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言下之意,就是只要觉得作品好就行,没必要寻找作者、了解作者。但是,吃了好吃的鸡蛋,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总还是要了解一下这只“鸡”吧!
  俗话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透过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理解作品的背景、创作初衷,还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人格魅力、处世哲学,价值取向,等等,从中获得启迪,获得教益。
  初识余秋雨先生,始于《中国文脉》。借《中国文脉》,先生以一个学者的睿智梳理了中国文化的历史,表达了对“中国文脉”的一种关注和悟读。在书中,先生不仅仅从中国文字的起源开始,从《诗经》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从战国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汉赋及“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从源顺流,一气呵成,为广大读者细细梳理了中国文脉的演变过程,奉上了一道道文化大餐。更主要的是,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秋雨先生作为一个学者,对中国文化的忧虑和期待。
  读《中国文脉》,我们不难发现,先生对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具有深厚的洞察和领悟。如此的大手笔,不仅仅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梳理与回味,更是对中国一脉相承的文化美学的传播与弘扬。那么,到底是什么支配了他大气磅礴地书写了这部堪称经典的文化史学巨著?这与先生的个人经历、文化敏感性和责任担当密不可分。作为文化史学家、散文家,先生以散文笔法来写文化、写历史,其散文实现了文化史与散文的融合。作为具有敏锐洞察力和历史责任感的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精神的回顾、反思和追问激起了其文化忧虑——中国文脉何以相传?而这一点,也正是其“文化散文”具有厚重感的原因所在。
  余秋雨先生作为文化史学家和知识分子,从他的《中国文脉》,可见他对中国文化之脉的忧虑是深沉的。《中国文脉》的创作与其文化忧患和人文忧患不无关系。因此,《中国文脉》可以看作是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衰微的一种提醒和补救。先生对中国文脉的担忧,也并非空穴来风。在以经济杠杆作为社会文明衡量标尺的当代社会,众多所谓的“成功者”以文化包装炫耀自己,甚至著书立说、标榜自己,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曲解与误用。而一些“儒商”的所谓“企业文化”则是对传统文化的低俗化、媚俗化。现代多媒体的渗透、快餐文化的兴起、泛阅读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文化正在被侵蚀、被改写、被歪曲、被忽视。尤其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传统文化已经被笼罩上了“华丽”的功利性外衣,变身为谋取“功名”和“利益”的工具。而另一方面,那些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精髓部分则被弃之如糟糠,那些类似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嵇康不屈服于世俗等的文化人文精神更是消失殆尽。中国传统文化的衰微,不能不说是中国文脉面临的无奈与尴尬。而这一点,正是先生所不愿意看到的。
  余秋雨先生的担忧,不是庸人自扰,更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自内心的忧虑。对中国当前文化的衰微,先生发过这样的感叹,“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称鹏”,意指中国文学强有力的脉搏不见了,震撼人心的作品少了,真正有影响力的文学大师不见了。一些并不具有影响力的文人在文坛上喧嚣炒作,冒称大师,沾沾自喜。在当代的文化圣坛上,先生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中国文化衰微的脉搏,以一种文化史学家的责任与担当发出了振兴中国文脉的呐喊。
  余秋雨先生对中国文脉的前途寄予了厚望。从书中也可以隐隐看出,基于对中国文化之脉的担忧,先生创作《中国文脉》的初衷,应该是希望把“文脉”接通到年轻人的身上,重新推进中国文脉。作为中国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先生的《中国文脉》为我们提供了太多的启迪。如何正确传承中国文化、如何重新弘扬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这些不仅仅是先生的忧虑,也是所有受益于中国文化的人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先生寄予年轻人以厚望,希望年轻人能重建自己的文化人格,以文化继承者、传播者的责任与担当,来延续中国文脉,从世俗的烦躁和喧嚣中挣脱出来,摆脱文化的功利性目的的困扰,静心阅读,浸润于《诗经》、诸子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之中,拜谒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结友曹寅、罗贯中、鲁迅,做一个浮华洗净的苦读者、一个踽踽独行的求索者、一个中国文脉的传承者。
  透过《中国文脉》,余秋雨先生严谨坦荡的治学态度,不随世俗的人格魅力和心忧天下的情怀已经昭示于众人。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朱蕴茝)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良好语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它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小学一线语文教师,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语感。  一、听读,美化语感  范读,是将言语材料转化为有情感的声响,赋予它以生命的活力,让平面的语言立体化。教师在范读中形成一股
期刊
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之一。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理论,强调美育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艺术教育,教育部曾发布《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下文简称《规程》),指出学校要重视艺术类课程教学,要开齐开足艺术课程。然而,当前(特别是二孩政策放开后)小学艺术教育的师资情况堪忧:从数量上看,各校教师配备跟要求教师数相差甚远;从质量上看,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期刊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应当注重在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小学是学生形成良好数学素养的关键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应树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正确认知,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现象,并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笔者以人教版一下“找规律”教学为例,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与分析,谈谈
期刊
单元复习课是小学英语非常重要的一种课型,学生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能够在复习课中得到巩固与进一步的发展,以促进知识的内化。然而在当下,部分教师并没有深刻认识到单元复习课的重要作用,对其缺乏深入的研究,在教学的过程中暴露出种种问题,如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活动不够新颖等。这样不仅不能让单元复习课发挥它本该具备的效用,还会适得其反,抑制学生思维的发散,降低一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师在
期刊
名著是世界文学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人类文明史上熠熠生辉。名著中鲜明深刻的主题,个性鲜活的人物形象,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优美独特的环境……无不散发着经典的魅力。王尚文教授说:“经典的阅读,可以让年轻的一代从生命与学习的起点上,就占据一个精神制高点。”那么,如何引领学生驶入经典的海洋,撷取美丽的浪花呢?这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一艘轮船,带领他们在名著的海洋中遨游。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
期刊
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看待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解决问题。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下面笔者结合北师大
期刊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论哪门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都至关重要。小学科学是极富实践性的课程,需要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实践,那么重视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笔者将以《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为例,谈一谈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想上好一节课,问题的创设是重中之重。科学课不比其他学科,许多问题的提出都需要情境
期刊
【教学目标】  1. 认识11个生字和偏旁“八字头”,会写新笔画“竖提”和生字“比、长”。  2. 系统学习“巴”字串和“隹”字串。  3.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好问句,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过程】  (课前猜字游戏——“从”与“比”;认识音符、意符;师生现场比较谁高谁矮)  一、揭题,识课题  师:看来呀,两个人在一起好比较,很多人在一起也还是可以比较,当然了,许多小动物在一起,一样是可
期刊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激励儿童的发展,促进儿童的品德发展与生活能力提升。这一要求改变了该课程评价片面追求儿童学业成绩的倾向,突出关注儿童全面发展的走向,突出了量化评价为辅,质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下面笔者以《可爱的动物》一课教学为例,从激励赞语、媒介辅助、测试评价等方面,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何借助多元评价,助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激励赞语助发展——良
期刊
【摘 要】注意具有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和调节功能,是顺利完成活动的必要前提,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必备条件。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个体差异进行注意力训练和辅导,需要三个路径的结合:一是进行注意品质的针对性训练;二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系统的综合训练;三是在日常教与学的过程中进行提升注意品质的渗透性训练。  【关键词】注意品质 训练 舒尔特方格  李煜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人挺聪明的,学业成绩却不太理想。教师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