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钱学森之间”。这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说:“当前,我同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教育的这两个“不适应”,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有不同的表现,表现为种种弊端,有些早已引起社会的强烈不满和指责,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今年初,国家教育部适时推出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引起社会热议。相信这个规划纲要的制定和实施,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教育的现代化转型,解决好教育的两个“不适应”问题。规划纲要指出,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
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要创新素质教育机制。首先是办学理念的更新,其次是管理机制的创新。嘉峪关市一中这些年更新了一个教育理念,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新了三个机制:用人机制、教师工作目标评价机制和教师培养激励机制;实现一个目标,推进素质教育。我们把这个工程概括为“131”工程。
第一、更新一个教育理念
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也就是说,我们办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办学理念是什么。
我们嘉峪关市一中多年来形成的办学理念是:学生因为老师的存在而感到美好,学生因为学校的教育而对未来充满憧憬。为什么要以此作为办学理念呢?
纵观省内外的名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如:“勤奋求实、笃志进取”等等。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思考,我认为: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要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模仿这些现成的东西,必须有自己对教育独到的理解,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我们的这个理念就是教师和学校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其实,关于办学理念,我早在上大学时就对此思考过。我是学教育学专业的,经常思考办学理念之类的问题。但当时的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后来,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慢慢对教育理念有了新的认识:作为高中的办学理念要有明确的可操作的内涵;要能够对学生心灵产生震撼,立意要深,要高,要远;要反映学生的愿望;符合国家主流教育思想,符合国情、校情;还要易懂易记;成为老师内心的道德行为规范,成为学生衡量老师的标准。
现在再来说一下“学生因为学校的教育而对未来充满懂憬”。
学校怎么才能让学生对未来充满憧憬?送进大学吗?这远远不够。现在上个大学很容易,但大学出来之后呢?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很严峻,如果我们培养的只是书呆子,只是高考机器,那么将来就难以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高考固然重要,但不足以憧憬。只有能进入大学并且大学毕业后在社会上找到白已的位置,找到施展自己才华的一席之地,有自己长远的发展前途,这才是值得懂憬的。
嘉峪关市一中的三大办学特色是:奥林匹克精神、心理健康教育及科学精神培养。通过特色教育,培养学生不畏艰难的拼搏精神,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崇尚科学的态度,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学生带若这些精神进入大学,进入社会,内心踏实了,翅膀硬了,才能有作为,才能有憧憬。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成为杰出的人才。
第二、创新三个管理机制
办学理念要付诸实践,关键还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些年,我校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全方。位打造育人平台,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校管理,健全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取得了一定成效。下面就谈一下近年来我校在创新素质教育管耻机制方面的一些探索。
(一)创新用人机制。
我校以转化用人机制为核心,以实绩用人为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以全员聘用制度为主的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并加强了以下两个制度:
1.教师聘任上岗机制。制定了《嘉峪关市一中考核细则及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和《嘉峪关市一中教师竞聘上岗、转岗制度及评分细则》,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各方而进行量化评分。评分结果与教师的上岗与转岗挂钩。
2.完善教师奖励机制。制定了对教师奖励的两大原则:师德与教学业绩相结合的原则;民主投票与校委会职代会讨论柑结合的原则。奖励机制规定:只有师德与教学业绩都优秀的教师才有资格评选优秀_与模范等各类先进。
(二)创新教师工作目标评价机制。
在去年的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中,为了贯彻落实市委及省委的绩效工资改革,领导班子在问题查摆和课题调研的基础上,对涉及学校发展的具体举措和规章制度进行认真系统的梳理,及时修订、完善和废除了一些工作规章制度。修订了《嘉峪关市一中教职工工作目标考核细则》和《嘉峪关市一中教职工教学质量计算办法》等项规章,废除了旧的《考核细则》。我校新的工作目标评价体系已经用于2009年的专业技术考核之中。由于我校的这次绩效工资改革制度比较科学,进行很顺利,教职工反映普遍良好,嘉峪关市教育局及嘉峪关市委把我校的成功经验在全市教育系统和全市事业单位推广。
(三)创新教师培养激励机制
1.完善教研制度。不断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和业务学习制度,做到三个保证,即保证制度,保证时问,保证内容。
2.创新教研形式,打造名师团队。坚持教科研兴校,这是我校的教研方针。每一位教职工都重视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的省级课题有10项,其中3项是重点课题;另有lO项省级立项课题,其中2项为国家级课题研究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目前,我校有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30人,中级以上教师92人;有国家级骨干教师2人,省级优秀教育专家2人,省级骨干教师7人,市“220人才工程”教师2人,市级教育专家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7人,市级骨干教师37人;已经毕业及在读硕士研究生25人。
3.发挥多媒体和网络优势,提高业务能力。目前,我校的远程教育模式已经配置完备,所有教职工每人一台电脑,这些设施在我省处于领先水平。教师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经常上网看课堂教学实况,学习教育教学先进经验,将网络先进的教育资源引入课堂。
4.加强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我校开展了计算机培训及交流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三课”(计算机辅助教学公开课、观摩课及示范课)、“两评比”(课件制作及课件论文写作)和“一交流”(现代技术应用交流会)的活动,促进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提高教学效率。
5.师徒结对,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目前,学校已有50多对新老教师结成了对子。师徒在教学上共同钻研教材,备课,互相听课、评课,新老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第三、实现一个目标——推进素质教育
近年来,我校高考成绩逐年提高,2007年高考录取率73.4%,2008年75.1%,2009年80.7%,比全省高考录取率高出24个百分点。本科录取率56.7%。这三年,在全省高考前一百名学生中,我校占17名,杨宜静、阚梅等5名学生夺得全市高考状元,其中,杨宜静名列甘肃省2007年高考文科第二,阚梅名列甘肃省2008年高考文科第一。同时,学校特色教育也硕果累累,已经形成了奥林匹克精神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体育、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在大型团体操表演、心理辅导和科技创新等活动中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前列。音体美特长生先后有100多人被北京体育大学、四川美院等国内知名高校录取。2008年和2009年我校音体美特长生高考总录取率分别达到87.5%和94.4%。学校先后获得了甘肃省省级示范性高中、甘肃省新课改样本示范校、甘肃省绿色学校、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以及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等殊荣。
从我校毕业的学生考入大学,走向社会,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实现了人生价值。王乃玉,1996年考入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赴美国亚特兰大大学留学,毕业后从事桥梁建筑设计。王洋,2001年考入兰州大学,2005年获得“青春中国·全国青年歌手比赛”金奖。张红艳,2002年考入兰州大学,毕业后在北京金山软件公司从事管理工作。
总之,更新教育理念,创新素质教育机制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和条件,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实际行动,是适直教育发展的要求,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挑战的需求,是实逝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是培养大批世界性一流创新型人才和科学家的需求。
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说:“当前,我同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教育的这两个“不适应”,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有不同的表现,表现为种种弊端,有些早已引起社会的强烈不满和指责,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今年初,国家教育部适时推出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引起社会热议。相信这个规划纲要的制定和实施,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教育的现代化转型,解决好教育的两个“不适应”问题。规划纲要指出,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
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要创新素质教育机制。首先是办学理念的更新,其次是管理机制的创新。嘉峪关市一中这些年更新了一个教育理念,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新了三个机制:用人机制、教师工作目标评价机制和教师培养激励机制;实现一个目标,推进素质教育。我们把这个工程概括为“131”工程。
第一、更新一个教育理念
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也就是说,我们办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办学理念是什么。
我们嘉峪关市一中多年来形成的办学理念是:学生因为老师的存在而感到美好,学生因为学校的教育而对未来充满憧憬。为什么要以此作为办学理念呢?
纵观省内外的名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如:“勤奋求实、笃志进取”等等。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思考,我认为: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要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模仿这些现成的东西,必须有自己对教育独到的理解,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我们的这个理念就是教师和学校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其实,关于办学理念,我早在上大学时就对此思考过。我是学教育学专业的,经常思考办学理念之类的问题。但当时的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后来,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慢慢对教育理念有了新的认识:作为高中的办学理念要有明确的可操作的内涵;要能够对学生心灵产生震撼,立意要深,要高,要远;要反映学生的愿望;符合国家主流教育思想,符合国情、校情;还要易懂易记;成为老师内心的道德行为规范,成为学生衡量老师的标准。
现在再来说一下“学生因为学校的教育而对未来充满懂憬”。
学校怎么才能让学生对未来充满憧憬?送进大学吗?这远远不够。现在上个大学很容易,但大学出来之后呢?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很严峻,如果我们培养的只是书呆子,只是高考机器,那么将来就难以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高考固然重要,但不足以憧憬。只有能进入大学并且大学毕业后在社会上找到白已的位置,找到施展自己才华的一席之地,有自己长远的发展前途,这才是值得懂憬的。
嘉峪关市一中的三大办学特色是:奥林匹克精神、心理健康教育及科学精神培养。通过特色教育,培养学生不畏艰难的拼搏精神,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崇尚科学的态度,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学生带若这些精神进入大学,进入社会,内心踏实了,翅膀硬了,才能有作为,才能有憧憬。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成为杰出的人才。
第二、创新三个管理机制
办学理念要付诸实践,关键还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些年,我校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全方。位打造育人平台,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校管理,健全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取得了一定成效。下面就谈一下近年来我校在创新素质教育管耻机制方面的一些探索。
(一)创新用人机制。
我校以转化用人机制为核心,以实绩用人为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以全员聘用制度为主的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并加强了以下两个制度:
1.教师聘任上岗机制。制定了《嘉峪关市一中考核细则及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和《嘉峪关市一中教师竞聘上岗、转岗制度及评分细则》,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各方而进行量化评分。评分结果与教师的上岗与转岗挂钩。
2.完善教师奖励机制。制定了对教师奖励的两大原则:师德与教学业绩相结合的原则;民主投票与校委会职代会讨论柑结合的原则。奖励机制规定:只有师德与教学业绩都优秀的教师才有资格评选优秀_与模范等各类先进。
(二)创新教师工作目标评价机制。
在去年的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中,为了贯彻落实市委及省委的绩效工资改革,领导班子在问题查摆和课题调研的基础上,对涉及学校发展的具体举措和规章制度进行认真系统的梳理,及时修订、完善和废除了一些工作规章制度。修订了《嘉峪关市一中教职工工作目标考核细则》和《嘉峪关市一中教职工教学质量计算办法》等项规章,废除了旧的《考核细则》。我校新的工作目标评价体系已经用于2009年的专业技术考核之中。由于我校的这次绩效工资改革制度比较科学,进行很顺利,教职工反映普遍良好,嘉峪关市教育局及嘉峪关市委把我校的成功经验在全市教育系统和全市事业单位推广。
(三)创新教师培养激励机制
1.完善教研制度。不断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和业务学习制度,做到三个保证,即保证制度,保证时问,保证内容。
2.创新教研形式,打造名师团队。坚持教科研兴校,这是我校的教研方针。每一位教职工都重视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的省级课题有10项,其中3项是重点课题;另有lO项省级立项课题,其中2项为国家级课题研究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目前,我校有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30人,中级以上教师92人;有国家级骨干教师2人,省级优秀教育专家2人,省级骨干教师7人,市“220人才工程”教师2人,市级教育专家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7人,市级骨干教师37人;已经毕业及在读硕士研究生25人。
3.发挥多媒体和网络优势,提高业务能力。目前,我校的远程教育模式已经配置完备,所有教职工每人一台电脑,这些设施在我省处于领先水平。教师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经常上网看课堂教学实况,学习教育教学先进经验,将网络先进的教育资源引入课堂。
4.加强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我校开展了计算机培训及交流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三课”(计算机辅助教学公开课、观摩课及示范课)、“两评比”(课件制作及课件论文写作)和“一交流”(现代技术应用交流会)的活动,促进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提高教学效率。
5.师徒结对,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目前,学校已有50多对新老教师结成了对子。师徒在教学上共同钻研教材,备课,互相听课、评课,新老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第三、实现一个目标——推进素质教育
近年来,我校高考成绩逐年提高,2007年高考录取率73.4%,2008年75.1%,2009年80.7%,比全省高考录取率高出24个百分点。本科录取率56.7%。这三年,在全省高考前一百名学生中,我校占17名,杨宜静、阚梅等5名学生夺得全市高考状元,其中,杨宜静名列甘肃省2007年高考文科第二,阚梅名列甘肃省2008年高考文科第一。同时,学校特色教育也硕果累累,已经形成了奥林匹克精神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体育、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在大型团体操表演、心理辅导和科技创新等活动中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前列。音体美特长生先后有100多人被北京体育大学、四川美院等国内知名高校录取。2008年和2009年我校音体美特长生高考总录取率分别达到87.5%和94.4%。学校先后获得了甘肃省省级示范性高中、甘肃省新课改样本示范校、甘肃省绿色学校、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以及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等殊荣。
从我校毕业的学生考入大学,走向社会,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实现了人生价值。王乃玉,1996年考入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赴美国亚特兰大大学留学,毕业后从事桥梁建筑设计。王洋,2001年考入兰州大学,2005年获得“青春中国·全国青年歌手比赛”金奖。张红艳,2002年考入兰州大学,毕业后在北京金山软件公司从事管理工作。
总之,更新教育理念,创新素质教育机制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和条件,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实际行动,是适直教育发展的要求,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挑战的需求,是实逝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是培养大批世界性一流创新型人才和科学家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