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影响着每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即价值观,最终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通过寓教于乐、教学相长、师生平等对话,是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获得双赢,成为充满人文精神的生动舞台。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师要深挖语文教育潜能,将其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的新时代合格人才。
一、强化自信教育,培养独立人格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进步的起点。初中生年纪较小,心理上还处于逐步成熟阶段,面对学习上的一些困难有时候信心不足;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存在自卑心理,他们对学习缺乏信心,对前途感到渺茫。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课文的人物形象,语言和作者的故事等方面进行分析,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二、直面挫折失败。树立远大志向
未来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竞争是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动力,竞争是残酷的,遭受困难挫折在所难免。但目前学校的青少年,独生子女较多,他们在家长的呵护下成长,承受能力较差,意志较脆弱。在学习生活中稍有不如意,就灰心丧气,怨天尤人,缺乏抗挫折的能力。这不利于他们参与2l世纪的残酷竞争。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作品的背景和课文丰厚的内涵等,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在教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我让学生了解舜等六位古代伟人虽出身卑微贫贱,但经受了艰苦的磨练后却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深刻体会到要成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练,即“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从而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这是一篇挫折教育的绝好教材,让学生学而有得,认识到古人成才尚且如此,今天,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优越的物质条件下,更应有克服困难挫折的勇气,立志成才。
三、利用情感启导,培养高尚人格
语文课是一门极具思想与情感内涵的课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平时充分调动学生情感,让他们的心灵受到感染和净化,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培养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如何调动情感,感染学生呢?关键在于教师要努力挖掘课文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使教师、学生与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达到完美的统一,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如《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富于激情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调动自己的感情,然后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去解读闻一多先生在白色恐怖笼罩的时代,面对反动派的暴行,拍案而起,为追求民主和自由“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准备跨进大门!”这种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让学生在教师动情渲染的大无畏的民主斗士形象中受到强烈感染,领悟到勇敢追求真理和自由的人生才有意义。又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体现的是中国士大夫阶层的情操美;朱自清的《背影》,有凄伤的亲情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有千古传诵的语言美……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都是作者感情喷涌的结晶。这些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相机点拨,效果就会更加显著。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这些课文,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读、去体会、去感受。读的过程、体会的过程,便是人格升华的过程。读《谁是最可爱的人》,学生就会被志愿军战士的崇高精神所感动。读《生命的意义》,学生的心灵便接受一次洗礼。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在学生吟读《岳阳楼记》的过程中会渗入学生的灵魂。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以读为主,教师通过范读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以自己情感的火焰照亮學生的心灵;学生通过指名读、齐读、自由读、默读等以达到情感体验升华,在读的过程中自身人格受到熏陶。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用自己全部的感情去指导学生体验课文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艺术美、精神美,用发自灵魂的真情实感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达到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格的目的。
四、营造民主氛围,培养健全人格
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除了要挖掘教材中人格教育因素,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外,还离不开教师用良好的教学态度和方式去营造民主化的教学气氛。因为民主化的教学气氛是发展学生健全人格的沃土。要营造这种民主气氛,必须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再是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充满爱心的交流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学生作为有独立主体、人格尊严的人,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和生命的价值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师要深挖语文教育潜能,将其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的新时代合格人才。
一、强化自信教育,培养独立人格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进步的起点。初中生年纪较小,心理上还处于逐步成熟阶段,面对学习上的一些困难有时候信心不足;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存在自卑心理,他们对学习缺乏信心,对前途感到渺茫。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课文的人物形象,语言和作者的故事等方面进行分析,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二、直面挫折失败。树立远大志向
未来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竞争是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动力,竞争是残酷的,遭受困难挫折在所难免。但目前学校的青少年,独生子女较多,他们在家长的呵护下成长,承受能力较差,意志较脆弱。在学习生活中稍有不如意,就灰心丧气,怨天尤人,缺乏抗挫折的能力。这不利于他们参与2l世纪的残酷竞争。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作品的背景和课文丰厚的内涵等,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在教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我让学生了解舜等六位古代伟人虽出身卑微贫贱,但经受了艰苦的磨练后却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深刻体会到要成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练,即“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从而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这是一篇挫折教育的绝好教材,让学生学而有得,认识到古人成才尚且如此,今天,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优越的物质条件下,更应有克服困难挫折的勇气,立志成才。
三、利用情感启导,培养高尚人格
语文课是一门极具思想与情感内涵的课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平时充分调动学生情感,让他们的心灵受到感染和净化,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培养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如何调动情感,感染学生呢?关键在于教师要努力挖掘课文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使教师、学生与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达到完美的统一,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如《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富于激情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调动自己的感情,然后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去解读闻一多先生在白色恐怖笼罩的时代,面对反动派的暴行,拍案而起,为追求民主和自由“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准备跨进大门!”这种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让学生在教师动情渲染的大无畏的民主斗士形象中受到强烈感染,领悟到勇敢追求真理和自由的人生才有意义。又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体现的是中国士大夫阶层的情操美;朱自清的《背影》,有凄伤的亲情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有千古传诵的语言美……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都是作者感情喷涌的结晶。这些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相机点拨,效果就会更加显著。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这些课文,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读、去体会、去感受。读的过程、体会的过程,便是人格升华的过程。读《谁是最可爱的人》,学生就会被志愿军战士的崇高精神所感动。读《生命的意义》,学生的心灵便接受一次洗礼。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在学生吟读《岳阳楼记》的过程中会渗入学生的灵魂。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以读为主,教师通过范读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以自己情感的火焰照亮學生的心灵;学生通过指名读、齐读、自由读、默读等以达到情感体验升华,在读的过程中自身人格受到熏陶。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用自己全部的感情去指导学生体验课文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艺术美、精神美,用发自灵魂的真情实感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达到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格的目的。
四、营造民主氛围,培养健全人格
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除了要挖掘教材中人格教育因素,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外,还离不开教师用良好的教学态度和方式去营造民主化的教学气氛。因为民主化的教学气氛是发展学生健全人格的沃土。要营造这种民主气氛,必须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再是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充满爱心的交流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学生作为有独立主体、人格尊严的人,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和生命的价值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