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非“友”,“提”乃“掷”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_pr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训诂是解释古代文献的语义(尤其是词义)的学问,根据研究对象和解释原则的不同,可以分为注释书和专书两类。注释书以《诗经》的毛传为代表,专门解释古代文献上下文中的难词、难句;专书以《说文解字》为代表,解释词语脱离具体上下文语境的理性意义[1]。尽管这两种训诂差别很大,但是对于理解文言文颇有裨益。下面撷取二则实例,以资证明。
  请看第一则。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上册)有《论语十则》一课,其中选有《论语·学而》中的一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一句中的“朋”字,编者没有注释。既然注释者没有下注,那“朋”字就应该按“朋友”的常义理解。但果真如此的话,《学而》的这三句话似乎有前言不搭后语之嫌:学了按时复习(或实习)便高兴,远方来了朋友也很高兴,别人不了解也不生气,也称得上君子。检何晏《论语集解》:“包曰:‘同门曰朋。’”[2]可知此处的“朋”并非“朋友”,而是指同出一师的“同门”,与现在的“同学”略有些近似。按《论语集解》的理解,这则《论语》的语义则前后贯通:“学而时习之”讲的是自修,“有朋自远方来”说的是同门(同学)之间的切磋,“人不知而不愠”指的是学成之后怡然自足的心态。步步深入,可谓次第井然。这正是孔门为学方法和为学原则的完整表述,当然也就无怪乎它会被编在《论语》的篇首了。
  请看第二则。
  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有《战国策·秦策·荆轲刺秦王》一文,其中有这样一句:
  “夏无且以药提荆轲。”
  教材编者注释说:“提,掷击”,认为这里的“提”应该理解为抛掷出去(目的是为了砸到荆轲)。按理说,这一注释非常切合上下文:荆轲这一方图穷匕首现,秦王君臣这一方则陷入了极度慌乱之中。情急之下,侍医夏无且本能地把自己手中的药砸向了荆轲。但是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并未交待明白。《说文解字·手部》:“提,挈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挈者,悬持也”[3],显然就是今天用手提起某人或某物的“提”(“提”的这一意义古今一致,如《诗经·大雅·抑》中就有“匪面命之,言提其耳”的诗句)。这样的一个“提”何以有“掷击”的意义?二者究竟是什么关系?注释并未说明。检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解部》:“‘提’……假借为‘擿’。”[4]“提”上古属定母、支部,“擿”上古属定母、锡韵。二字声母相同,韵部支、锡阴入对转,区别仅在于有无塞韵尾,确有通转的可能,故朱氏之说可信。既然“提”是“擿”的假借字,那么“擿”又是什么意思呢?《诗经·邶风·北门》:“王事敦我,政事一埤益我。”郑玄笺:“‘敦’犹‘投掷’也。”陆德明《音义》:“‘擿’……与‘掷’同。”[5]原来朱骏声所说的“擿”就是“掷”的异体字。至此,我们才清楚地知道了《荆轲刺秦王》的“提”何以讲解成“掷击”。
  以上所述,仅仅是笔者带领本科生参加教育实习时的偶得。之所以不揣固陋写出来,原因有二:一则就教于方家,一则引起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对训诂学的重视,以更快、更好地提高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绂.训诂学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26-45.
  [2]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2009:5335.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598.
  [4]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520.
  [5]孔颖达等.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2009:653.
其他文献
在网络时代,获取信息很方便,但静下心来品读大家的作品,几乎是一种奢侈,而且对老舍这样大家作品的品读、理解,远远不能停留在文字上。老舍的文字明白如话,特别是他那些篇幅不长的散文,现在的人们几乎都能通读下来。可是如何理解老舍的文字以及文字背后那个大时代,有名师的指点对读者而言会产生事半功倍之效果。  吴小美教授的新作《老舍散文三十八讲》便是这样一本书。作者曾担任中国老舍研究会会长,写过多部(篇)有关老
退休十余载的吴国韬先生的回忆录《雨打芭蕉》(语文出版社2013年5月版),不久前获得了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此作品亦可归于时下较流行的个人生活史写作。它记录的时间自1958年至1980年,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发生了很多大事件,比如说“大跃进”、大饥饿、十年“文革”、改革开放最初决定性的几年等,作为底层亲历者的写实性回忆,显然具有特殊的史料价值。  虽然是回忆录,但其文学及精神文化价值不可低估。看
一、前言    多元文化或多元文化主义是20世纪后期流行于欧美国家的一种思潮。多元文化主义产生之初主要是针对欧美等移民国家内部不同民族、种族融合中的矛盾问题的,后来其影响超出了欧美的范围,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思潮。在多元文化主义的旗帜下,往往集合了种族、族群、性别、语言等一大批不同理论,其内涵虽然多样化,但共性还是一致的,即要求承认不同民族、种族以及性别的文化差异的多元与共存,承认不同文化间的平等和相
16世纪的人像一般是画坐姿侧面,达·芬奇的好多画作也不例外。但他画丽莎夫人时,可能喊了一声“丽莎”,夫人转过头,丽莎的笑容就被画家迅速捕捉到了画板上,于是迷人的微笑倾倒了全世界。  瞬间的美丽,迅速判断,迅速捕捉,迅速描摹,迅速定格。这是达·芬奇在做的事情,当然,也可以成为我们作文借鉴的方法。  一、瞬间成为永恒需要对美丽进行判断  对美丽进行判断的关键是需要我们建立美的模型。真实是美丽的翅膀,帮
近年来,以传统经典诵读为主要内容的“读经教育”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经过时间的检验,读经教育对心智发展的益处逐渐彰显出来。但是也出现子一些问题,特别是读经教育缺乏延续性的问题日益突出,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学前读经养成习惯,入学后荒废搁浅。  许多儿童入学前由父母家教或参加社会力量开办的读经班,诵读了大量经典诗文,并且相当一部分儿童养成了诵读经典的好习惯,可是入学后学校里没有诵读课程
有一次我去当评委,在一所中学里听了一节高二的语文课,感触颇深。在这一节语文课中,老师滔滔不绝地讲着课本上的内容,下面的学生坐姿端正,按照老师的要求记笔记,回答问题,波澜不惊的一节课很快上完了。下课后我问旁边一个认真记笔记的高中生:“你喜欢语文课吗?”他看看我,吞吞吐吐不敢说。我鼓励他,他才说:“嚼过的面包,您觉得有味道吗?”  听完这句话,我陷入沉思。尽管最终没能当上语文老师,但是我对语文的兴趣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重视中小学汉字书写的学习和指导,无论是课程的总体目标、阶段目标还是教学和评价建议,都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书法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组织相关专家制定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就明确指出:“中小学书法教育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育为基本内容,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书写实践为基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举国哀悼,举世震惊。汶川地震震撼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及全球华侨华人的心,也震撼着高考命题者的心。汶川地震是2008年中国的一大主题,也是2008年中国高考的一大主题。18套高考语文试卷中,有10套涉及汶川地震,关注度之高前所未有。为了帮助广大师生更详尽地了解考查的情况,现对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11道涉及汶川地震的试题作如下剖析。
中国古典诗歌《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诗歌表现了普通的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艰苦的生活和内心的创痛。诗歌情感质朴纯粹。背井离乡,金戈铁马,死亡变得触手可及,生命脆弱而渺小,这样的情感体验是超越时空的一种永恒存在。因此,在《采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那荒乱的时代,进入那丰富幽微的情感,应是教学的一大重点。  《采薇》的末章学生耳熟能详,也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句。如何体味诗中征人细腻的情感?在
以创新举措推进“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007年,江苏被国家语委确定为“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首批8个试点省份之一。三年多来,我省坚持将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弘扬中华文化、深化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内容,以承办全国首个传统节日经典诵读晚会(清明篇·2008年4月)、全国首个“中华诵”中小学生诵读夏令营(2009年8月)、全国首期中小学诵读教育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2010年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