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生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这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健时期,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时代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得不好,则终生受其累。”这说明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幼儿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无论是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还是良好的品德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幼儿良好行为生活习惯的培养是我们幼儿教育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我园在日常生活和各项工作中都非常注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在日常生活中,制定明确的日常行为规范,贯穿于一日生活与活动中
幼儿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习惯。孩子有好的素质,其实往往是指有好的习惯;如果说某个孩子有些“小毛病”,就是有不良习惯。幼儿年龄小,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建立具体细致的规则,让幼儿在各种氛围里轻松遵守各种行为规范,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园结合本园实际,制定了《幼儿日常行为规范五十条》,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提出并建立细致的规范,依据常规制度对幼儿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让幼儿知道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约束自己,才能做得更好。
例如每天早上来幼儿园,应主动向老师问好,和小朋友打招呼,和爸爸妈妈说再见,晚上离园时和老师说再见等等。进餐时要告诉幼儿做到:不喧哗、不挑食,一手拿筷、一手扶碗,细嚼慢咽,懂得爱惜粮食,保持餐桌、地面的干净,引导孩子餐后把餐具轻轻地放在固定的地方,养成用毛巾擦嘴的习惯,饭后不奔跑,安静活动等等。午睡时:轻声走进卧室,不打闹、不喧哗,临睡及起床时保持安静;在固定的地方穿脱衣服;入睡时不玩其他物品,在需要时能主动表示大小便,并请求成人的帮助等等。
二、结合各科教育活动内容,挖掘教育活动内容中的德育因素,适时地对幼儿进行好行为、好习惯的培养和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學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
教师不但要教书,还要育人,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教师要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是教学问的;一种是人师,是教行为的。”教师要完成这双重任务,就必须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并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施以不同的品德行为教育,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大班语言领域活动中的故事《老奶奶的开心房》,教师通过幻灯、图片、纸偶讲述故事后,让幼儿展开讨论“哪些事情让老奶奶觉得不开心呢?老奶奶如何表示她的不开心?”“为什么邻居们要帮老奶奶的忙呢?”“邻居怎么知道老奶奶住的不开心呢?”“老奶奶喜不喜欢改变后的房子?”。孩子们通过议论后都说:“老奶奶有了一座让她处处开心的房子和互相帮助的邻居,房子天天都传出老奶奶和邻居们开心的笑声。老奶奶和邻居们真的好开心!”这时,教师就应自然地引出“邻居们为什么也很开心呢?”“那我们应该向邻居们学习什么呢?”教育幼儿要懂得帮助了别人,让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以巩固幼儿对“互相帮助”一词的理解以致付诸于行动。艺术领域:小班韵律活动《我给奶奶捶捶背》,通过韵律活动让幼儿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要关心老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大班社会活动《关心残疾人》使幼儿知道关心他人,尊重与自己生活方式不同的人,了解残疾人生活中的不便利,懂得要关心帮助残疾人。在大班健康领域《抢救伤员》这一活动中,通过体育游戏活动,让幼儿能乐于参与集体活动,知道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此外在科学领域、社会领域、艺术领域等教育活动中也同样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对幼儿施以不同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这样,在各领域教育活动中幼儿不但掌握了所学的内容,还受到了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培养。
因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有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他的随机性和随意性很大,时间和地点一经改变,他的行为也会随之改变。所以,教师在各领域教育活动中要经常提醒,反复强化,根据教材内容,认真钻研其中的德育因素,施以不同的方法,做到常抓不懈,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巩固,以致终身受益。
三、利用《弟子规》以及园本课程,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说,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会起作用的。知识需要道德的引导,良好品格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我园在进行“弟子规”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该课程对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幼儿在自信心、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表现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提高,尤其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有着独特优势。
《弟子规》包含孩子日常生活应遵守的各种规则,教育孩子如何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如何起居饮食、穿着打扮,如何读书学习,如何做事、与人相处,如何面对不良环境等。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需敬听。”就是教育我们(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答应,父母有事情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迟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应该恭敬的聆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这是对父母的一种恭敬)。“出必告,反必面”(外出离家时,需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父母批准了我们才可以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对于食物不要挑挑拣拣;吃饭时要适可而止,不能超过平常的饭量)。“步从容,立端正。”(走路时要不紧不慢、从容大方,站立时要端庄、直立)。“用人物,须明求;傥不问,即为偷。”(使用别人的东西,必须明确地提出请求,以征得别人同意。假如不问一声就拿去用,这就是偷窃),等等。这些,对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会起作用的。知识需要道德的引导,良好品格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我园还自己编制了一套教材,分为四部分。通过故事、儿歌、音乐、绘画、健康等活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一部分是《我爱我自己》,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懂得身体是父母给予的,要爱护珍惜自己,也是对父母、社会的回报。第二部分《我爱你》,通过各种活动,懂得关心、体贴、帮助别人,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第三部分是《我爱我的幼儿园》,通过各项活动,让幼儿知道要热爱幼儿园、热爱集体、爱老师、阿姨、爱小朋友。懂得;老师、阿姨的辛勤付出,学会尊重、学会感恩,关心集体,回报社会。第四部分是《我是个健康快乐的宝宝》,通过各项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身体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使幼儿个个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四、针对幼儿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好行为、好习惯的培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对幼儿进行好行为、好习惯的培养,不但要把握教材中的因素,还要针对孩子的实际,以新颖的形式,灵活多样的方法开展教育。
(一)有的孩子非常顽皮,无论是教学活动中还是各种游戏中都不遵循规则,而是随心所欲。针对这样的孩子,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组织一些有趣的游戏,让这样的孩子担任游戏的主要参与者。例如上体育游戏“老鹰捉小鸡”时,让非常顽皮的孩子扮演“老鹰”或“母鸡”,带领其他孩子来进行游戏,以角色约束着他就必须遵守规则,一次两次,久而久之就会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了。
(二)有的孩子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不专心、不爱动脑筋。针对这些孩子应该选择或自己编写一些故事,进行培养和教育。如故事《小猫钓鱼》,内容就非常好,通过这节教育活动,使孩子懂得在上课时不注意听讲,不动脑筋,不一心一意,而是三心二意,一会儿干这,一会兒干那,就会什么也学不会,其实这也是让孩子领悟其中道理改正自己的错误。
(三)还有的孩子卫生习惯不好,随地乱扔纸屑。也可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懂得讲卫生的道理,通过议论,让孩子明辨了是非,懂得对错,所以有此毛病的孩子不但逐渐改掉了自己的毛病,还主动监督别人,从而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五、家园密切配合,达成共识,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有效保障
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过:各种各样的习惯都是一种连锁条件反射系统。可见要养成任何一种习惯就必须持之以恒,按一定的要求坚持着去做,从而这种行为逐步形成条件反射,成为自觉遵循的行为。所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光靠幼儿园培养是不行的,必须家园密切配合,达成共识,共同教育培养,方能见效。
在幼儿园,孩子们为什么能够形成不挑食、准时睡觉等好的行为习惯,原因就在于幼儿园有严格的规范,有良好的强化激励作用。例如孩子因偶尔上课发言积极受到老师的赞扬,那么这种行为就会经常表现出来,该行为的增强是由于老师的赞扬起了强化作用。可是,孩子在园的好习惯到了家里似乎就“忘”了。其原因,除了孩子的习惯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外,主要还在于家长在家没有制定严格的规范。即使制定了一些规定,也由于父母娇宠惯养,规定往往难以执行,而这些规定一旦破例,便会前功尽弃,良好的习惯再也难以形成了。所以,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上,要做到有效的家园沟通,延续幼儿园的某些常规制度,家园配合、协调一致、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直到新习惯在孩子身上根深蒂固。要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制止和消除不良行为,父母还必须适当地运用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奖励与处罚等强化手段。
习惯是在不断重复中逐渐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老师和家长不能想起来就要求一下,想不起来,就听之任之,要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日复一日地进行训练,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六、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秋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孩子到野外,亲自观察秋天的景色,农民收割的景象,农民伯伯辛苦的劳动,通过观察,讨论让儿童懂得粮食来的不容易,我们应该珍惜粮食,从而教育孩子要尊敬劳动人民,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养成不挑食、不浪费饭菜的好习惯。“六一”与“元旦”我们都会精心组织各种亲子活动,让孩子、家长、老师之间其乐融融、亲情尽现,自然而和谐。这样,在各项活动中孩子们,不但掌握了所学的内容,还受到了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培养。
七、老师以身作则,做幼儿表率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对于幼儿,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老师就是这样说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我们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要求孩子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孩子做的,自己千万不能违反,一旦违反,要在孩子们面前勇于承认错误。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与配班老师以及保育员精诚合作,因为三者是班级管理的合作者,在班级各项管理和行为规范要求上,一定要保持一致,积极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激励的氛围,以形成良好的班凤、学风,让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严格要求,反复抓,抓反复,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总之,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更是如此,它需要家庭、社会、幼儿园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行为练习、实践,从而更好的巩固、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孩子的未来及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在日常生活中,制定明确的日常行为规范,贯穿于一日生活与活动中
幼儿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习惯。孩子有好的素质,其实往往是指有好的习惯;如果说某个孩子有些“小毛病”,就是有不良习惯。幼儿年龄小,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建立具体细致的规则,让幼儿在各种氛围里轻松遵守各种行为规范,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园结合本园实际,制定了《幼儿日常行为规范五十条》,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提出并建立细致的规范,依据常规制度对幼儿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让幼儿知道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约束自己,才能做得更好。
例如每天早上来幼儿园,应主动向老师问好,和小朋友打招呼,和爸爸妈妈说再见,晚上离园时和老师说再见等等。进餐时要告诉幼儿做到:不喧哗、不挑食,一手拿筷、一手扶碗,细嚼慢咽,懂得爱惜粮食,保持餐桌、地面的干净,引导孩子餐后把餐具轻轻地放在固定的地方,养成用毛巾擦嘴的习惯,饭后不奔跑,安静活动等等。午睡时:轻声走进卧室,不打闹、不喧哗,临睡及起床时保持安静;在固定的地方穿脱衣服;入睡时不玩其他物品,在需要时能主动表示大小便,并请求成人的帮助等等。
二、结合各科教育活动内容,挖掘教育活动内容中的德育因素,适时地对幼儿进行好行为、好习惯的培养和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學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
教师不但要教书,还要育人,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教师要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是教学问的;一种是人师,是教行为的。”教师要完成这双重任务,就必须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并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施以不同的品德行为教育,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大班语言领域活动中的故事《老奶奶的开心房》,教师通过幻灯、图片、纸偶讲述故事后,让幼儿展开讨论“哪些事情让老奶奶觉得不开心呢?老奶奶如何表示她的不开心?”“为什么邻居们要帮老奶奶的忙呢?”“邻居怎么知道老奶奶住的不开心呢?”“老奶奶喜不喜欢改变后的房子?”。孩子们通过议论后都说:“老奶奶有了一座让她处处开心的房子和互相帮助的邻居,房子天天都传出老奶奶和邻居们开心的笑声。老奶奶和邻居们真的好开心!”这时,教师就应自然地引出“邻居们为什么也很开心呢?”“那我们应该向邻居们学习什么呢?”教育幼儿要懂得帮助了别人,让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以巩固幼儿对“互相帮助”一词的理解以致付诸于行动。艺术领域:小班韵律活动《我给奶奶捶捶背》,通过韵律活动让幼儿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要关心老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大班社会活动《关心残疾人》使幼儿知道关心他人,尊重与自己生活方式不同的人,了解残疾人生活中的不便利,懂得要关心帮助残疾人。在大班健康领域《抢救伤员》这一活动中,通过体育游戏活动,让幼儿能乐于参与集体活动,知道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此外在科学领域、社会领域、艺术领域等教育活动中也同样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对幼儿施以不同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这样,在各领域教育活动中幼儿不但掌握了所学的内容,还受到了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培养。
因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有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他的随机性和随意性很大,时间和地点一经改变,他的行为也会随之改变。所以,教师在各领域教育活动中要经常提醒,反复强化,根据教材内容,认真钻研其中的德育因素,施以不同的方法,做到常抓不懈,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巩固,以致终身受益。
三、利用《弟子规》以及园本课程,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说,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会起作用的。知识需要道德的引导,良好品格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我园在进行“弟子规”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该课程对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幼儿在自信心、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表现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提高,尤其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有着独特优势。
《弟子规》包含孩子日常生活应遵守的各种规则,教育孩子如何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如何起居饮食、穿着打扮,如何读书学习,如何做事、与人相处,如何面对不良环境等。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需敬听。”就是教育我们(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答应,父母有事情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迟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应该恭敬的聆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这是对父母的一种恭敬)。“出必告,反必面”(外出离家时,需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父母批准了我们才可以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对于食物不要挑挑拣拣;吃饭时要适可而止,不能超过平常的饭量)。“步从容,立端正。”(走路时要不紧不慢、从容大方,站立时要端庄、直立)。“用人物,须明求;傥不问,即为偷。”(使用别人的东西,必须明确地提出请求,以征得别人同意。假如不问一声就拿去用,这就是偷窃),等等。这些,对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会起作用的。知识需要道德的引导,良好品格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我园还自己编制了一套教材,分为四部分。通过故事、儿歌、音乐、绘画、健康等活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一部分是《我爱我自己》,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懂得身体是父母给予的,要爱护珍惜自己,也是对父母、社会的回报。第二部分《我爱你》,通过各种活动,懂得关心、体贴、帮助别人,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第三部分是《我爱我的幼儿园》,通过各项活动,让幼儿知道要热爱幼儿园、热爱集体、爱老师、阿姨、爱小朋友。懂得;老师、阿姨的辛勤付出,学会尊重、学会感恩,关心集体,回报社会。第四部分是《我是个健康快乐的宝宝》,通过各项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身体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使幼儿个个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四、针对幼儿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好行为、好习惯的培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对幼儿进行好行为、好习惯的培养,不但要把握教材中的因素,还要针对孩子的实际,以新颖的形式,灵活多样的方法开展教育。
(一)有的孩子非常顽皮,无论是教学活动中还是各种游戏中都不遵循规则,而是随心所欲。针对这样的孩子,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组织一些有趣的游戏,让这样的孩子担任游戏的主要参与者。例如上体育游戏“老鹰捉小鸡”时,让非常顽皮的孩子扮演“老鹰”或“母鸡”,带领其他孩子来进行游戏,以角色约束着他就必须遵守规则,一次两次,久而久之就会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了。
(二)有的孩子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不专心、不爱动脑筋。针对这些孩子应该选择或自己编写一些故事,进行培养和教育。如故事《小猫钓鱼》,内容就非常好,通过这节教育活动,使孩子懂得在上课时不注意听讲,不动脑筋,不一心一意,而是三心二意,一会儿干这,一会兒干那,就会什么也学不会,其实这也是让孩子领悟其中道理改正自己的错误。
(三)还有的孩子卫生习惯不好,随地乱扔纸屑。也可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懂得讲卫生的道理,通过议论,让孩子明辨了是非,懂得对错,所以有此毛病的孩子不但逐渐改掉了自己的毛病,还主动监督别人,从而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五、家园密切配合,达成共识,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有效保障
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过:各种各样的习惯都是一种连锁条件反射系统。可见要养成任何一种习惯就必须持之以恒,按一定的要求坚持着去做,从而这种行为逐步形成条件反射,成为自觉遵循的行为。所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光靠幼儿园培养是不行的,必须家园密切配合,达成共识,共同教育培养,方能见效。
在幼儿园,孩子们为什么能够形成不挑食、准时睡觉等好的行为习惯,原因就在于幼儿园有严格的规范,有良好的强化激励作用。例如孩子因偶尔上课发言积极受到老师的赞扬,那么这种行为就会经常表现出来,该行为的增强是由于老师的赞扬起了强化作用。可是,孩子在园的好习惯到了家里似乎就“忘”了。其原因,除了孩子的习惯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外,主要还在于家长在家没有制定严格的规范。即使制定了一些规定,也由于父母娇宠惯养,规定往往难以执行,而这些规定一旦破例,便会前功尽弃,良好的习惯再也难以形成了。所以,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上,要做到有效的家园沟通,延续幼儿园的某些常规制度,家园配合、协调一致、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直到新习惯在孩子身上根深蒂固。要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制止和消除不良行为,父母还必须适当地运用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奖励与处罚等强化手段。
习惯是在不断重复中逐渐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老师和家长不能想起来就要求一下,想不起来,就听之任之,要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日复一日地进行训练,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六、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秋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孩子到野外,亲自观察秋天的景色,农民收割的景象,农民伯伯辛苦的劳动,通过观察,讨论让儿童懂得粮食来的不容易,我们应该珍惜粮食,从而教育孩子要尊敬劳动人民,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养成不挑食、不浪费饭菜的好习惯。“六一”与“元旦”我们都会精心组织各种亲子活动,让孩子、家长、老师之间其乐融融、亲情尽现,自然而和谐。这样,在各项活动中孩子们,不但掌握了所学的内容,还受到了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培养。
七、老师以身作则,做幼儿表率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对于幼儿,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老师就是这样说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我们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要求孩子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孩子做的,自己千万不能违反,一旦违反,要在孩子们面前勇于承认错误。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与配班老师以及保育员精诚合作,因为三者是班级管理的合作者,在班级各项管理和行为规范要求上,一定要保持一致,积极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激励的氛围,以形成良好的班凤、学风,让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严格要求,反复抓,抓反复,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总之,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更是如此,它需要家庭、社会、幼儿园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行为练习、实践,从而更好的巩固、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孩子的未来及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