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转型、价值多元的今天,只有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人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健全完整人格,是语文教育的天然使命。
一、依托语文教材,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中学语文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精选的很多文章,不仅有很深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在潜移默化的渗透中去影响学生,使他们自觉摒弃不健康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
1、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社会责任心。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徜徉在诸子散文、唐宋诗词、明清小说的独特魅力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会得到充分的激发。许多名言佳句气壮山河、熠熠生辉,把学生带入一个高尚的思想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魄,“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吁,都震撼着学生的心弦,影响着学生道德观的形成,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他们不断磨砺自己,成长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2、体味生命的伟大,感悟生存的意义。
在语文课本中,可以读到作品人物自杀或作者自杀的内容。梁山伯与祝英台、焦仲卿与刘兰芝、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为了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不渝,选择以生的代价换取世人的觉醒。当代著名诗人海子、顾城,作家三毛,他们的作品令后人瞩目,他们对生命的肆意虐灭却遭到人们的鄙视。老师在引导学生注意这些文化现象和社会现实的同时,不能忽视让学生正视这样一个问题:不管他们为什么自杀,都是一种逃避现实、消极处世的思想,是一种懦夫的行为。
我们更应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知道,古今中外更多的作家在厄困面前从未放弃,他们选择了用坚强的意志和命运抗争,从而闪烁出生命的光辉。司马迁面对最残酷的宫刑,忍辱负重,坚守信念;曹雪芹在穷困潦倒中依然谱写文学史上光辉的乐章;美国的海伦·凯勒,是一位又瞎又哑又聋的残疾人,却靠触觉读完大学,成为著名女作家、教育家…… 老师在讲述背景或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导向必须正确,使学生在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时不至于产生迷惑甚至错误的思想。
3、激发探索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语文课本中的科普文章,从各个角度生动介绍了不少科学知识,使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产生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洲际导弹自述》、《桥梁远景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科学与艺术》……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上天入地,使学生感受到大千世界的神奇,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强烈愿望。语文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教材或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鼓励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多角度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未来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只有敢于创新,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推动社会发展。
二、面向全体学生,优化心理品质
语文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此,语文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面向全体,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1、阅读感悟,启迪心智。
目前有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学生身上有着种种消极因素,并且不时显露出来。针对学生的种种心理缺陷,教师可以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心理渗透。比如学习《曹刿论战》,可让学生分析鲁庄公的优点,并提供对手鲍叔牙的资料,明确此时鲍叔牙所犯的错误,从而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身的价值,而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懂得自爱,更应自信、自尊、自强、自立。又如,学习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时,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名句,教给学生以后在社会上若遇到不如意之事时,不应悲观沉沦,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2、抒发感受,强大内心。
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怎样疏导呢?指导学生坚持写好日记、周记是一个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日记、周记中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情感,有助于他们克服消极悲观的心理,完善自我人格。教师透过日记、周记这扇“心灵之窗”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如曾经有一名女生在日记中欣赏韩国明星张紫妍自杀一事。针对学生这一心态,教师及时搜寻有关张紫妍的信息,从她的演艺生涯到为人处世,让学生感受她积极、健康的一面,并用已故影视明星——梅艳芳、傅彪积极抗癌、与死神搏斗的事实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强大内心。实践证明,运用学生喜欢的娱乐新闻进行教育,比纯粹的说教更有趣,也更有效。
3、交流沟通,解脱烦恼。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口语交际课《成长的烦恼》里三项活动都是围绕“成长的烦恼”展开的:“说一说自己的烦恼”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列出自己曾经有过或正在面临的烦恼,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亲人朋友少年时期的烦恼”引导学生明白烦恼并不是自己独有的,关键是怎样对待烦恼;“替朋友解脱烦恼”则帮助朋友解脱烦恼。这三项活动的设计,既易化解学生心中的烦恼,又让学生体味到爱心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安全度过心理不稳定期,快乐、健康地成长。又如八年级上册教材中的《让世界充满爱》,九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笑着面对生活》、《青春随想》都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面对人生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4、重视实践,锻炼能力。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语文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带领学生参观图书馆,学生既可以了解图书馆,又能学会使用图书馆;将报社编辑请进来,学生既能学到有关采访和编辑的知识,又能锻炼与人沟通的能力,自己办报也得心应手;举办答“记者”问活动,既能锻炼表达能力,又能锻炼应变能力;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既能锻炼学生调用资料的能力,又能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听说比赛能锻炼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心理辅导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成功运用,可以提高语文教育功能,又能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一、依托语文教材,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中学语文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精选的很多文章,不仅有很深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在潜移默化的渗透中去影响学生,使他们自觉摒弃不健康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
1、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社会责任心。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徜徉在诸子散文、唐宋诗词、明清小说的独特魅力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会得到充分的激发。许多名言佳句气壮山河、熠熠生辉,把学生带入一个高尚的思想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魄,“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吁,都震撼着学生的心弦,影响着学生道德观的形成,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他们不断磨砺自己,成长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2、体味生命的伟大,感悟生存的意义。
在语文课本中,可以读到作品人物自杀或作者自杀的内容。梁山伯与祝英台、焦仲卿与刘兰芝、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为了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不渝,选择以生的代价换取世人的觉醒。当代著名诗人海子、顾城,作家三毛,他们的作品令后人瞩目,他们对生命的肆意虐灭却遭到人们的鄙视。老师在引导学生注意这些文化现象和社会现实的同时,不能忽视让学生正视这样一个问题:不管他们为什么自杀,都是一种逃避现实、消极处世的思想,是一种懦夫的行为。
我们更应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知道,古今中外更多的作家在厄困面前从未放弃,他们选择了用坚强的意志和命运抗争,从而闪烁出生命的光辉。司马迁面对最残酷的宫刑,忍辱负重,坚守信念;曹雪芹在穷困潦倒中依然谱写文学史上光辉的乐章;美国的海伦·凯勒,是一位又瞎又哑又聋的残疾人,却靠触觉读完大学,成为著名女作家、教育家…… 老师在讲述背景或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导向必须正确,使学生在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时不至于产生迷惑甚至错误的思想。
3、激发探索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语文课本中的科普文章,从各个角度生动介绍了不少科学知识,使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产生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洲际导弹自述》、《桥梁远景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科学与艺术》……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上天入地,使学生感受到大千世界的神奇,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强烈愿望。语文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教材或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鼓励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多角度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未来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只有敢于创新,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推动社会发展。
二、面向全体学生,优化心理品质
语文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此,语文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面向全体,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1、阅读感悟,启迪心智。
目前有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学生身上有着种种消极因素,并且不时显露出来。针对学生的种种心理缺陷,教师可以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心理渗透。比如学习《曹刿论战》,可让学生分析鲁庄公的优点,并提供对手鲍叔牙的资料,明确此时鲍叔牙所犯的错误,从而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身的价值,而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懂得自爱,更应自信、自尊、自强、自立。又如,学习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时,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名句,教给学生以后在社会上若遇到不如意之事时,不应悲观沉沦,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2、抒发感受,强大内心。
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怎样疏导呢?指导学生坚持写好日记、周记是一个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日记、周记中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情感,有助于他们克服消极悲观的心理,完善自我人格。教师透过日记、周记这扇“心灵之窗”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如曾经有一名女生在日记中欣赏韩国明星张紫妍自杀一事。针对学生这一心态,教师及时搜寻有关张紫妍的信息,从她的演艺生涯到为人处世,让学生感受她积极、健康的一面,并用已故影视明星——梅艳芳、傅彪积极抗癌、与死神搏斗的事实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强大内心。实践证明,运用学生喜欢的娱乐新闻进行教育,比纯粹的说教更有趣,也更有效。
3、交流沟通,解脱烦恼。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口语交际课《成长的烦恼》里三项活动都是围绕“成长的烦恼”展开的:“说一说自己的烦恼”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列出自己曾经有过或正在面临的烦恼,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亲人朋友少年时期的烦恼”引导学生明白烦恼并不是自己独有的,关键是怎样对待烦恼;“替朋友解脱烦恼”则帮助朋友解脱烦恼。这三项活动的设计,既易化解学生心中的烦恼,又让学生体味到爱心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安全度过心理不稳定期,快乐、健康地成长。又如八年级上册教材中的《让世界充满爱》,九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笑着面对生活》、《青春随想》都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面对人生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4、重视实践,锻炼能力。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语文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带领学生参观图书馆,学生既可以了解图书馆,又能学会使用图书馆;将报社编辑请进来,学生既能学到有关采访和编辑的知识,又能锻炼与人沟通的能力,自己办报也得心应手;举办答“记者”问活动,既能锻炼表达能力,又能锻炼应变能力;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既能锻炼学生调用资料的能力,又能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听说比赛能锻炼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心理辅导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成功运用,可以提高语文教育功能,又能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