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激发自主阅读兴趣
我国语文教育专家、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指出: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母语教学的困难大大超过理科和非母语教学。后者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未知到知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会成为学习的动机,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而学生对母语,即使是未上过的新课文,看一遍似乎全懂,认知没有障碍,似乎教与不教,学与不学一个样,学生很难产生学习母语的内驱力。没有内驱力,对母语学习持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就是语文教师面对的困境。摆脱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必须唤起学生学习的愿望,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一)导语引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风格的文章,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精心设计不同类型的导语。设计抒情色彩浓厚的导语,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回忆旧知,可以激发渴求新知的热望;哲理启迪,可以使学生伏案深思;艺术手段,则能把学生带入神思遐想之中。教师要锤炼自己的语言,使之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案例】哪座房子最漂亮
【教学片断实录】
教师在导入课题之初,想到诗中描绘的农村新貌虽然比不上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但那鸟语花香、青砖绿瓦的自然风光却也格外清新宜人。于是,教师精心设计了这么一番导语:“大山里有座美丽的小村庄,稻田碧绿碧绿的,一条清亮的小河缓缓地从村前流过。村里人的房子可真漂亮,屋顶铺着青青的瓦片,雪白雪白的墙壁,宽宽的门,窗户又大又明亮。家家户户的房前开着鲜艳的花朵,吸引好多蜜蜂来采蜜,蝴蝶翩翩起舞。屋后还栽着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树木。秋天果树上就会挂满红彤彤的苹果、金灿灿的橘子,真叫人流口水。村里的小朋友放学回家的路上,最喜欢数这些漂亮的房子了。你听:一座、两座……不过,数来数去,他们发现最漂亮的房子原来是那一座……”
【案例点评】
这段导语的确给人以清新之感,教师多用重迭词,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语言特点。同时教师多用口语化的语言,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又使叙述内容平易、亲切。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把孩子们的思绪和想象带入了田园美景之中,孩子们个个都听得入了迷,迫不及待地争相问到:“到底哪一座最漂亮呀?”成功的课题导入使学生产生了高涨的自主阅读的情绪。
(二)内容生趣
“任何材料,如果不是从先前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事情中引出,就会流于贫乏的和无生命力的。”对于年幼的学习者来说,教学内容“应当尽可能地以学生直接的亲身经验,作为统觉的基础”。因而,阅读教学的内容应利用学生本能的各种需要或兴趣,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起点,把新的种种事物和事件同较早的种种经验理智地联系起来。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面向学生周围的日常生活环境、己有生活经验,使其贴近学生生活、富有童真童趣。
日本有学者研究了学生的阅读发展心理,把青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发展分为六个时期,小学生分别处于6~8岁的民间传说期,8~10岁的童话期和10~15岁的故事期。这一研究尽管有待于我国学者和教师的进一步印证,但它却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阅读心理发展特点,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我国儿童文学作家、诗人尹世霖认为,低年级儿童乐于接受诗教,他们具有诗歌的天性,是诗歌的天使。诗歌的多彩意境、丰富想象、悦耳音韵、动听节奏,都更接近孩子;而孩子的天真、多情、幻想、无邪,更像优美的诗歌。因此,教师要多撷取童谣、诗歌、童话、故事等作为小学生阅读教学的材料。
(三)设疑激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巧妙地设计种种疑问,以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第一,于平淡无奇处设疑。有些课文乍看起来似乎一目了然,平淡无奇。学生浮光掠影地读一读,不知其中奥妙,常常兴味索然。如能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见其自读之未见,感其自读之未感,学习兴趣定然激增。第二,于深层意蕴处设疑。经典文章中常有许多曲笔、奇笔、神笔,或含蓄丰厚,或韵味优美,或结构精巧,教师深入挖掘,适时点拨,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第三,于新知与旧知的比较中设疑。唤起学生与新知相联的己有知识,熟悉的经验背景,成功的智力体验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使他们通过类比引申水到渠成地推导新知。
【教学案例】我不是最弱小的
【教学片断实录】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弱小”两个字)同学们,大家都很熟悉自己的同学,你们觉得我们班哪个同学最弱小?
学生1:我认为张彦最弱小,因为全班数他的个头最矮。
学生2:不对,不对。我认为蒋轶最弱小,因为他每次考试的成绩都最差。
学生3:我认为杨阳是最弱小的,因为她的年龄最小而且每次跑步总是跑得最慢。
被认为“弱小”的同学个个都涨红了小脸努力为自己争辩着。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极为热烈。争论还没有明确的答案,疑惑在孩子们心中油然而生,他们的眼中透出强烈的求知欲,不解地疑问:“弱小”到底是什么意思?
【案例点评】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这篇课文主人公萨沙说的一句话,是激勵孩子们挺起腰板自豪地说出的一句话。这句话是文章的题眼:我不是最弱小的,因为我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和物。课题中“弱小”一词的理解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并没有把课文中对“弱小”的解释强加于学生,而是引导他们,让学生在自己的知识与理解中搜寻对这个词的直观、感性的释义,体会不同语境中词语的丰富内涵,激发了学生自主解读的欲望。
参考文献:
[1]卢澜.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3,(04).
[2]蒋独见.文学的自主阅读及教学目标取向[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3]连伟.怎样教会学生自主阅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3,(04).
我国语文教育专家、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指出: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母语教学的困难大大超过理科和非母语教学。后者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未知到知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会成为学习的动机,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而学生对母语,即使是未上过的新课文,看一遍似乎全懂,认知没有障碍,似乎教与不教,学与不学一个样,学生很难产生学习母语的内驱力。没有内驱力,对母语学习持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就是语文教师面对的困境。摆脱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必须唤起学生学习的愿望,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一)导语引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风格的文章,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精心设计不同类型的导语。设计抒情色彩浓厚的导语,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回忆旧知,可以激发渴求新知的热望;哲理启迪,可以使学生伏案深思;艺术手段,则能把学生带入神思遐想之中。教师要锤炼自己的语言,使之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案例】哪座房子最漂亮
【教学片断实录】
教师在导入课题之初,想到诗中描绘的农村新貌虽然比不上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但那鸟语花香、青砖绿瓦的自然风光却也格外清新宜人。于是,教师精心设计了这么一番导语:“大山里有座美丽的小村庄,稻田碧绿碧绿的,一条清亮的小河缓缓地从村前流过。村里人的房子可真漂亮,屋顶铺着青青的瓦片,雪白雪白的墙壁,宽宽的门,窗户又大又明亮。家家户户的房前开着鲜艳的花朵,吸引好多蜜蜂来采蜜,蝴蝶翩翩起舞。屋后还栽着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树木。秋天果树上就会挂满红彤彤的苹果、金灿灿的橘子,真叫人流口水。村里的小朋友放学回家的路上,最喜欢数这些漂亮的房子了。你听:一座、两座……不过,数来数去,他们发现最漂亮的房子原来是那一座……”
【案例点评】
这段导语的确给人以清新之感,教师多用重迭词,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语言特点。同时教师多用口语化的语言,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又使叙述内容平易、亲切。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把孩子们的思绪和想象带入了田园美景之中,孩子们个个都听得入了迷,迫不及待地争相问到:“到底哪一座最漂亮呀?”成功的课题导入使学生产生了高涨的自主阅读的情绪。
(二)内容生趣
“任何材料,如果不是从先前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事情中引出,就会流于贫乏的和无生命力的。”对于年幼的学习者来说,教学内容“应当尽可能地以学生直接的亲身经验,作为统觉的基础”。因而,阅读教学的内容应利用学生本能的各种需要或兴趣,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起点,把新的种种事物和事件同较早的种种经验理智地联系起来。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面向学生周围的日常生活环境、己有生活经验,使其贴近学生生活、富有童真童趣。
日本有学者研究了学生的阅读发展心理,把青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发展分为六个时期,小学生分别处于6~8岁的民间传说期,8~10岁的童话期和10~15岁的故事期。这一研究尽管有待于我国学者和教师的进一步印证,但它却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阅读心理发展特点,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我国儿童文学作家、诗人尹世霖认为,低年级儿童乐于接受诗教,他们具有诗歌的天性,是诗歌的天使。诗歌的多彩意境、丰富想象、悦耳音韵、动听节奏,都更接近孩子;而孩子的天真、多情、幻想、无邪,更像优美的诗歌。因此,教师要多撷取童谣、诗歌、童话、故事等作为小学生阅读教学的材料。
(三)设疑激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巧妙地设计种种疑问,以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第一,于平淡无奇处设疑。有些课文乍看起来似乎一目了然,平淡无奇。学生浮光掠影地读一读,不知其中奥妙,常常兴味索然。如能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见其自读之未见,感其自读之未感,学习兴趣定然激增。第二,于深层意蕴处设疑。经典文章中常有许多曲笔、奇笔、神笔,或含蓄丰厚,或韵味优美,或结构精巧,教师深入挖掘,适时点拨,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第三,于新知与旧知的比较中设疑。唤起学生与新知相联的己有知识,熟悉的经验背景,成功的智力体验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使他们通过类比引申水到渠成地推导新知。
【教学案例】我不是最弱小的
【教学片断实录】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弱小”两个字)同学们,大家都很熟悉自己的同学,你们觉得我们班哪个同学最弱小?
学生1:我认为张彦最弱小,因为全班数他的个头最矮。
学生2:不对,不对。我认为蒋轶最弱小,因为他每次考试的成绩都最差。
学生3:我认为杨阳是最弱小的,因为她的年龄最小而且每次跑步总是跑得最慢。
被认为“弱小”的同学个个都涨红了小脸努力为自己争辩着。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极为热烈。争论还没有明确的答案,疑惑在孩子们心中油然而生,他们的眼中透出强烈的求知欲,不解地疑问:“弱小”到底是什么意思?
【案例点评】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这篇课文主人公萨沙说的一句话,是激勵孩子们挺起腰板自豪地说出的一句话。这句话是文章的题眼:我不是最弱小的,因为我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和物。课题中“弱小”一词的理解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并没有把课文中对“弱小”的解释强加于学生,而是引导他们,让学生在自己的知识与理解中搜寻对这个词的直观、感性的释义,体会不同语境中词语的丰富内涵,激发了学生自主解读的欲望。
参考文献:
[1]卢澜.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3,(04).
[2]蒋独见.文学的自主阅读及教学目标取向[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3]连伟.怎样教会学生自主阅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