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中的“民族精神”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ken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狩猎文明”是与“农耕文明”相异的民族存在方式与文明形态,那么,作为农耕民族的后人,在阅读王族的《狩猎的人》一文时,我最珍视的就是其中与自身文明传统相异的独特经验。《狩猎的人》力图呈现的正是这样一种截然不同的经验:那些关乎狩猎民族的生存境况以及由此形成的传统,抑或是某种世代相传、扎根于血脉的精神——而这些,都正在成为现代社会中我们遥望的远景。
  王族以朴素的语言与丰沛的细节描画了北方狩猎与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使这些民族的生存境况、民族性格、与自然抗争而激发的智慧变得真切而富有质感。与以农耕方式构筑起民族性格的汉族不同,北方边疆的少数民族在适应残酷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民族的生存习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想象北方、想象边疆的方法。当我们打开世界史的画卷,便能看到曾经影响世界史进程的北方民族,他们彪悍英武、骁勇善战,浩浩荡荡地改变了冷兵器时代的世界版图——这些历史的创造者,得益于漫长的与自然斗争而熔铸进血液的民族性格。王族在《狩猎的人》中书写狩猎的狼牙棒和猎枪,书写严寒而静寂的北方深夜里人与狼的斗智斗勇,以及人与自然的残酷对抗、人类如何解决生存困境的故事——套用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便可知道,王族以节制的笔法书写冰山一角,但在其之下却潜藏着巨大的基座。这些经验从未被直接书写,却始终关乎着历史更替与民族兴衰等诸多宏大主题。
  除了与汉民族的文化形态构成对照、勾勒民族形态多样性的侧影,王族的写作还提供了另外一种视野,即对终将成为远景的民族传统生存方式的关注。王族在书写时,始终试图抱有一种对原始生存方式的敬畏,或日对历史的敬畏。这种坚持,在追逐所谓“现代”的时代洪流中,不可不谓一道迥异的风景。我们所处的时代语境充斥在“现代化”“城市化”之类的词汇海洋中,与之相伴的是“异质经验”与“历史感”的急遽隐退。媒體使我们变得无比自信,我们通过电视屏幕和网络仿佛知晓了世界的全部隐秘。我们生活在一个“世界是平的”的巨大错觉之中,我们仿佛能无死角地洞悉地球的每个角落,世界在我们面前仿佛成为一个再也没有沟壑崎岖的平坦存在,在现代性的争逐中,那些隐秘而古老的事物仿佛已然消亡。
  然而文学是如此需要异质性的经验,以及殊异的感受和理解世界的方法。文学的隐秘魅力,正在于呈现出与“生活现实”保有距离的“文学真实”,使我们通过文字管窥“他者”的生存样态。作家饱含“异质性”的现实体验与文学经验为读者重复与贫乏的日常经验扩容,使他们进入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和感觉方式之中。这世界上永远有我们不曾关注到的领域,以及某些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王族的写作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北方游牧与狩猎民族,那些早已居于“边缘”的经验。“边地”是相对于中心的范畴,我们的目光总有无法触及的地方。王族书写边地的方法,呈现出与主流媒介呈现的相异的现实,关涉那些边地中的人的生存方式、生存状态、民族的基本存在形态,民族性格的养成。而这些游牧与狩猎民族的古老而智慧的传统,在急遽发生的现代化进程中,正在成为我们回望的风景。
  王族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异质”的生存方式,与此同时,更是在书写一种“异质”的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如果说现代化是历史的大趋势,其带来的后果确实导致了人与世界关系的急剧转型和同质化。城市成为人们目光的中心。人们的视野越来越集中在混凝土浇筑的钢铁森林,写字楼格子间里的窗台成为我们目光所及的最远方。在我们这里,“狩猎”是一种想象,而对于北方广袤的草原或森林来说,却是一种无比真切的现实。可以说,王族不仅给城市中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感性的审美上的想象。而且以一种理性的姿态介入生活,建立起文字与世界现实本身的联系,带来了恰到好处的忧患意识和更深层的思考: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合理的相处模式或许还可以从历史的痕迹中寻找答案。
  王族以器物为线索。猎枪、狼牙棒、布鲁、狼爪、石夹……这些看似平凡的器物承载着不平凡的意义,凝结着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或许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承载游牧民族存在和变迁的历史时,长矛和布鲁,比任何文字都要有力量。王族的写作为我们彰显了这些物件的价值,因为它们不仅作为民族生存状态的物质依据,更构成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态,成为民族历史与变迁的见证。那些与这些器物有关的传奇故事,使它们成为民族杰出智慧和优秀品质的表征。人类学视域中,用“农耕民族”“游牧民族”“狩猎民族”等对于人类早期文明进行分类。这些文明的物质寄托便四散于耒、耜、锛、斧、镰,抑或是文中的夹子、布鲁、格扇之间。如果没有这些物的承载,抽象的文明何以传承,原始的劳作何以还原,民族的情感何处寄托?于是,我们并不意外地发现,王族虽说写器,实则还是写人。器物种种,只有在人手中才发挥力量,但凡智慧,无非是人的口耳相传。一如老猎人一语点出猎枪中邪之谜,不过是人的心中小兽所致;又如爷爷劝诫孙子时沿用的劝诫骨一问一答的形式。
  正是在人的手中。“猎捕这一古老的职业”。才“焕发出了浪漫色彩”。
  王族并不是一个想象式的写作者,他的叙述和写作结合了个人的独立经验,他的思考和感受也因为个人的直观参与而显得更加脚踏实地。整篇文章便以这样一种沉稳的风格缓缓开始,又在朴实却饱含深意的雪书之约中结束,在广袤大地中行走的人,以血肉之躯拥抱大地,拥抱着另一种文明存在的真实,拥抱着整个人类从开始流淌至今的深情。
其他文献
作品跟人一样有因缘,有命运,该长成短篇或中篇或长篇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我喜欢伊斯兰文化中的“前定”。  生活不是文学的土壤,生命才是土壤,一颗外来的种子落人生命。犹如精子进入子宫。  《好人难做》缘于我小时候的记忆,那时我大概十二三岁。一个懵懵懂懂的少年。我们村一个残疾小伙子娶了一个疯姑娘为妻,这个疯女人常袒露身体,到处乱跑,她的瘸腿丈夫耐心地照料她。我问母亲她为什么这个样子?母亲告诉我她在娘家做下
期刊
“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在时间奔腾不息的长河中,一切瞬息万变,每一分每一秒都有新生命诞生,带来美好与欢乐;每一时每一刻也有生命退出这个世界,永远消逝。  有人说,没有人能永远活着,却永远有人活着。生命就这样兜转轮回,不断演替。《培根随笔》中有这样一句话:“成人对死亡的恐惧就如小孩对黑暗的害怕。”或许我们害怕的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随之而来的失去与悲伤。生死浮沉,岁月環生,心空放晴,静
期刊
天山脚下读《废都》  好多年的老习惯,每隔一段时间都要翻一遍藏书,从最初的几百本上千本书,到现在的上万册书,劳动量越来越大,翻腾的过程跟农民工干体力活差不多,书架上的书还干净些,阳台纸箱子里的书落满灰尘,你就能想象我满身灰尘的样子。我曾写过一篇文章《移动的书房尘土飞扬》。三十年间沿天山——祁连山——秦岭奔波。从西域小城奎屯到宝鸡再到西安,书随我们一家历经艰辛劳顿,尤其是来自西域大漠的书,里边的沙尘
期刊
所谓人早逝是个老掉牙的套话,但就红柯而言。这话让我特别悲痛地感到是千真万确的。  2018年2月23日周五晚,熬过漫长的旅途,我从英国回到了西安的咸阳机场。虽说是春节和家人团聚,但我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和英国的峡谷出版社商榷我和胡宗锋教授编辑的“陕西故事”系列作品英译的另外三部作品。其中就有红柯作品集《狼嗥》(包括他的短篇小说《吹牛》《上塘》《过冬》《树泪》《狼嗥》《雪鸟》以及中篇小说《故乡》和《金色
期刊
1  “当当——”  “当当——”  一群年轻人在国会大厦前,学着敲钟的声音。  怎么啦?我正在那里。  我来华盛顿,第一站就是到国会山,即美国国会大厦参观。人们通常总把国会大厦误以为是白宫。白宫只是一座有三层楼房的“ white house” (白色的房子),是总统办公和居住的地方。来了方知,那座有着白色圆顶的庄严大厦,才是美国国会立法机构建筑。参、众两院构成的国会会议就在这里举行。1793年,
期刊
在我为“汉风专刊”撰写的主持语或导读中,有不少题目是“与字题”。比如,文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老人与海,国学与汉学,等等。就今天的主题而言,本想把题目叫作“生命的宽度”,后来看到这期所编美国散文家巴里·洛佩兹的散文题目是“冰与光”,遂改为“生与死”。这是“题外话”。  想到这样一个主题,可能与去年某期“汉风专刊”发表的《透过云端的微笑》有关,可能与近些年来身边一批青年才俊英年早逝有关,也可能与近一
期刊
一、小镇  这条大街,从头走到尾,倘若不在什么地方停留的话,是只需二十分钟就够了。  这个小镇只有这样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虽然南南北北还有许多枝枝条条的小街,但这个镇的世俗的精华,的确只在这一条大街上。  大街是东宽西窄。大街的最东边连着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路,那条路,往北通向一个小城J市,而往南,则是跨界通向S市——那是一个国际大都市,有最繁华的生活和最绚烂的灯光。而大街的最西边,路渐渐变小,再跨过
期刊
我一直住在城里。  长久浸于五光十色的泡沫中,一种撕裂的疼痛时时隐隐而生。  我并不甘被人为捏造的种种幻象所诱,总想找一处理想岛与一个虚浮的世界保持应有的疏离。  一  父母走了,老屋空了下来。  我离开喧城住到乡下,只是一瞬,美梦就成了现实。长期漂泊的灵魂终于得着一个可以静养的家。  老屋,一幢三层小楼,处旷野高处,背靠一线虽不高但沉稳、秀雅的青山,面临一条溶溶东流、永不疲倦的大江,近围竹树与花
期刊
『终于迎来歪瓜裂枣不可多得的春天』来自好奇心词典推荐。所谓“人造腌臜”是指“美妆取名界的埋汰吸睛式表达,‘姨妈色’‘斩男色’过气后,今年备受欢迎的‘脏橘色“烂番茄色’,(这两种腌臜色的大呼小叫)迎来了歪瓜裂枣不可多得的春天”。文中提及的姨妈色、斩男色(亦称直男斩)、脏橘色、烂番茄色等均为口红色号,其广为人知即得益于反套路命名,腌媵恰为其核心创意。可如此这般,说的毕竟是入口产品,真就那么不讲究、不在
期刊
一百年来,现代西方的政治观念、社会思想和文化价值在很多时期被中国知识分子视为启蒙精神的核心和主流,认为其体现着一种进步的社会秩序和政治生态。抛开具有的不言而明的优势不说,其运行的载体似乎总离不开商业化与金钱。恰恰因为如此,西方文明的运行规则天生所具有的商业化模式,使其必然地将对于金钱的追逐作为其有限存在的一种强有力的因素,而这点却又是不能为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秩序所克服。在当下,我们能够认清这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