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现代”到史、时、世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ivan0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百年来,现代西方的政治观念、社会思想和文化价值在很多时期被中国知识分子视为启蒙精神的核心和主流,认为其体现着一种进步的社会秩序和政治生态。抛开具有的不言而明的优势不说,其运行的载体似乎总离不开商业化与金钱。恰恰因为如此,西方文明的运行规则天生所具有的商业化模式,使其必然地将对于金钱的追逐作为其有限存在的一种强有力的因素,而这点却又是不能为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秩序所克服。在当下,我们能够认清这一点,并对此在定义上加以明确和确定,将提醒我们丢掉我们通过对于西方文明的想象所臆造出的那些不切实际的期望。
  但是有时候对此的反拨,会使我们常常期望把在此理论框架下的“前现代”,作为自己心中的带有普遍公理式的时代,心向往之,并将之作为唯一的具有可接受性的社会形态。就是这种妄想,使得很多作家创作,就是从这样的期待中或者比较中开始了。这样的开始必然带来一个问题,就是这样的寻找倾向会使我们对于所处的当下诸多形态,无形中产生一种罪恶感或者仇视感,并将前现代的诸如大小罪恶大大淡化掉。因此当下的写作,作家和读者一起在写作对象的期待上就发生了巨大的转移和变化。由此。很多作家笔下的人物很多时候不是这个时代正式的存在者,而是设想的一个具有前现代思想和审美的人群,但事实是,我们面对的也许是正在完成现代化的人群。以此为起点,现在的作家以现在的社会形态为依据,获得了在现有一种制度和理想上的世界观和审美。这就是,他们对于前现代的美学秩序和終极思想始终抱有一种精英人物才有的自信,他们认为他之外的其他人都有进入回望和眷恋的期待,文学的新秩序必须由此开始,并将现存的社会形态与之关联,并不断给出理由,认为只有作品中具有了“前现代”的因素,自己作品中的时间和空间才具有了不可分割性。
  其实这种以前现代的内在价值的等级性确认为基础,以人的尊严为借口,对于当下的现代形态和思想做出否定,对此我是不能苟同的,因为虽然对于前时间时代的美化。是我们在面对后现代时自身局限性的一种自觉。甚至有补偿的味道,但我们依然要对这种狂想的情绪和虚伪的假设保持警惕。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国家的风貌,是由其文化风貌决定的;而其文化风貌是由史、时、世的风貌共同培育而成的,比如鉴于秦朝历二代而亡,因此,西汉社会文化思潮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总结秦亡教训,为西汉新朝提供借鉴。如刘向、刘歆的《别录》《七略》,均出于此原因,陆贾的《新语》,贾谊的《过秦论》,贾山的《至言》,都是言治乱之道,借秦为喻,并认为秦之前,崇道德,隆礼仪,才使得天下大治,春秋之后,礼仪衰落,至于秦。而“无道德之教,仁义之化”,“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坑杀儒士,致使天下大溃,因此对历史的回顾、思考与反省,就需舍短取长,可以通万之方略,且有利于当时之世的。
  因此,从这一点说,本期推出的王族、徐小泓、陈蔚文、黄圣凤的写作,都是具有这样一个特点的,这既是他们的优势,在某种程度上又是他们的劣势。他们写作的优势在于,他们的写作虽古今事殊,却都能将民族的、历史的、文化心理、时代意识和当时意绪与情怀,互相扭结,才开始一些空间较大的散文:他们的劣势就在于上面我说到的,散文为思想的一种开口,以及一种载体和表达,他们思想的依靠依然是不明晰的,至少是“从前现代到史、时、世”的这个角度依旧可以去深入。
  说来说去,又说多了,可是幸亏是最后一期了,版面占多了,我也不顾了,这好像是我第一次耍点无赖,这种感觉也还不错,呵呵。
  感谢贾平凹主编、穆涛副主编、庞洁老师,感谢你们的付出与宽容。
  感谢为这个栏目付出心血的所有人。
  祝福你们!
其他文献
夜已深,我独自一人站在阳台,城市的喧嚣与繁华,让我感到疲惫不堪。我静静地闭上眼睛,往事一幕幕地涌现脑海。我喜欢于夜深人静时,回到家独自一人写作,把一天发生的事记录在本子上。这几天,我常常梦见祖母,我不停地呐喊,祖母却只是对我微微一笑。我从梦中醒来,打湿枕头的,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祖母的微笑  在我的印象中,祖母微笑起来是很慈祥的。她一笑就会露出一排银色和黄白色相间的牙齿。从我记事时起,祖母每天都会
期刊
作品跟人一样有因缘,有命运,该长成短篇或中篇或长篇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我喜欢伊斯兰文化中的“前定”。  生活不是文学的土壤,生命才是土壤,一颗外来的种子落人生命。犹如精子进入子宫。  《好人难做》缘于我小时候的记忆,那时我大概十二三岁。一个懵懵懂懂的少年。我们村一个残疾小伙子娶了一个疯姑娘为妻,这个疯女人常袒露身体,到处乱跑,她的瘸腿丈夫耐心地照料她。我问母亲她为什么这个样子?母亲告诉我她在娘家做下
期刊
“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在时间奔腾不息的长河中,一切瞬息万变,每一分每一秒都有新生命诞生,带来美好与欢乐;每一时每一刻也有生命退出这个世界,永远消逝。  有人说,没有人能永远活着,却永远有人活着。生命就这样兜转轮回,不断演替。《培根随笔》中有这样一句话:“成人对死亡的恐惧就如小孩对黑暗的害怕。”或许我们害怕的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随之而来的失去与悲伤。生死浮沉,岁月環生,心空放晴,静
期刊
天山脚下读《废都》  好多年的老习惯,每隔一段时间都要翻一遍藏书,从最初的几百本上千本书,到现在的上万册书,劳动量越来越大,翻腾的过程跟农民工干体力活差不多,书架上的书还干净些,阳台纸箱子里的书落满灰尘,你就能想象我满身灰尘的样子。我曾写过一篇文章《移动的书房尘土飞扬》。三十年间沿天山——祁连山——秦岭奔波。从西域小城奎屯到宝鸡再到西安,书随我们一家历经艰辛劳顿,尤其是来自西域大漠的书,里边的沙尘
期刊
所谓人早逝是个老掉牙的套话,但就红柯而言。这话让我特别悲痛地感到是千真万确的。  2018年2月23日周五晚,熬过漫长的旅途,我从英国回到了西安的咸阳机场。虽说是春节和家人团聚,但我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和英国的峡谷出版社商榷我和胡宗锋教授编辑的“陕西故事”系列作品英译的另外三部作品。其中就有红柯作品集《狼嗥》(包括他的短篇小说《吹牛》《上塘》《过冬》《树泪》《狼嗥》《雪鸟》以及中篇小说《故乡》和《金色
期刊
1  “当当——”  “当当——”  一群年轻人在国会大厦前,学着敲钟的声音。  怎么啦?我正在那里。  我来华盛顿,第一站就是到国会山,即美国国会大厦参观。人们通常总把国会大厦误以为是白宫。白宫只是一座有三层楼房的“ white house” (白色的房子),是总统办公和居住的地方。来了方知,那座有着白色圆顶的庄严大厦,才是美国国会立法机构建筑。参、众两院构成的国会会议就在这里举行。1793年,
期刊
在我为“汉风专刊”撰写的主持语或导读中,有不少题目是“与字题”。比如,文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老人与海,国学与汉学,等等。就今天的主题而言,本想把题目叫作“生命的宽度”,后来看到这期所编美国散文家巴里·洛佩兹的散文题目是“冰与光”,遂改为“生与死”。这是“题外话”。  想到这样一个主题,可能与去年某期“汉风专刊”发表的《透过云端的微笑》有关,可能与近些年来身边一批青年才俊英年早逝有关,也可能与近一
期刊
一、小镇  这条大街,从头走到尾,倘若不在什么地方停留的话,是只需二十分钟就够了。  这个小镇只有这样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虽然南南北北还有许多枝枝条条的小街,但这个镇的世俗的精华,的确只在这一条大街上。  大街是东宽西窄。大街的最东边连着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路,那条路,往北通向一个小城J市,而往南,则是跨界通向S市——那是一个国际大都市,有最繁华的生活和最绚烂的灯光。而大街的最西边,路渐渐变小,再跨过
期刊
我一直住在城里。  长久浸于五光十色的泡沫中,一种撕裂的疼痛时时隐隐而生。  我并不甘被人为捏造的种种幻象所诱,总想找一处理想岛与一个虚浮的世界保持应有的疏离。  一  父母走了,老屋空了下来。  我离开喧城住到乡下,只是一瞬,美梦就成了现实。长期漂泊的灵魂终于得着一个可以静养的家。  老屋,一幢三层小楼,处旷野高处,背靠一线虽不高但沉稳、秀雅的青山,面临一条溶溶东流、永不疲倦的大江,近围竹树与花
期刊
『终于迎来歪瓜裂枣不可多得的春天』来自好奇心词典推荐。所谓“人造腌臜”是指“美妆取名界的埋汰吸睛式表达,‘姨妈色’‘斩男色’过气后,今年备受欢迎的‘脏橘色“烂番茄色’,(这两种腌臜色的大呼小叫)迎来了歪瓜裂枣不可多得的春天”。文中提及的姨妈色、斩男色(亦称直男斩)、脏橘色、烂番茄色等均为口红色号,其广为人知即得益于反套路命名,腌媵恰为其核心创意。可如此这般,说的毕竟是入口产品,真就那么不讲究、不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