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ai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为“汉风专刊”撰写的主持语或导读中,有不少题目是“与字题”。比如,文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老人与海,国学与汉学,等等。就今天的主题而言,本想把题目叫作“生命的宽度”,后来看到这期所编美国散文家巴里·洛佩兹的散文题目是“冰与光”,遂改为“生与死”。这是“题外话”。
  想到这样一个主题,可能与去年某期“汉风专刊”发表的《透过云端的微笑》有关,可能与近些年来身边一批青年才俊英年早逝有关,也可能与近一个时期网媒讨论有些人的离世及生前预嘱有关,更可能与我的父母已过米寿而我自己也已步入知命之年有关……总之,这个主题在这个初春时节不断地跌入脑际,教我如何不写它?!这也是“题外话”。
  有人说。生命是质量与数量的统一。质量第一,数量并不是生命的唯一追求。对此,我很赞同。老子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亦称尽己章)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大家知道,洋洋洒洒八十一章《道德经》,每章从起笔到落笔,经起承转合,要点往往在最后落笔处。此章最后一句谈到“寿”,死而不亡者,谓之寿。也就是说,肉体之身虽死,但道犹在者,才是真正的长寿。佛家也有类似的看法:所谓“死”,只是人给予生命的一个概念,或日“死”只是整个生命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就是肉体的枯竭、化为灰烬或消失,而“生命”“生和命”是永远的,永生的。如果细研基督宗教之“道成肉身”说、“复活”说和“灵魂”说,其道理也是一样的。
  2011年11月,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布莱恩·魏斯(Brian L,Weiss,M.D,)的《前世今生:生命轮回的启示》(Many Lives Many Masters)一书,时隔七年,今天再次引起读者热议。据报道,该书作者魏斯博士曾任耶鲁大学精神科主治医师、迈阿密大學精神药物研究部主任、西奈山医学中心精神科主任,目前在迈阿密执业,并负责许多国际研究项目以及专业训练计划。他专攻生物精神医学与药物滥用,曾发表几十篇科学论文与专文。魏斯医生花了四年时间,写下《前世今生》这本书。该书描写了一位普通病人凯瑟琳因焦躁来到魏斯医生处治疗,却在被催眠后惊现86次生命轮回!这一事实不仅改变了病人,也让心理催眠师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此后,信奉科学的医生甘冒职业风险,记录此书,透露生命的不朽与真义。
  如此这般,在我看来归结为一句话:死而不朽才是生命之要意。生命不同于活着,死亡不等于老朽。生命是立体的,有长也有宽和高,只有长,并不意味着有生命有活力。所以,才有臧克家所云: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此即所谓: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其他文献
放学回家要经过很长的一段路,每天坐着公交车,行驶过宽阔的公路,日复一日。放学总是日暮时分,车窗外落日的样子也总是那么相似,悬在一栋栋的高楼空隙里,懒懒的。有时很幸运,坐在一个靠窗的座位,半开了窗,看着窗外匆匆回家的人们,总会觉得日子过得平静又踏实。  车并不总是在主干道上行驶,有时候会拐进幽深而狭窄的小巷,那风景就更是有趣。一进入小巷子,感觉时间都变慢了。巷子里弯弯曲曲的老街道纵横交错,各种营生都
期刊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家乡洛阳一直以“牡丹花城”闻名海内外,这样单调而古老的标签几乎是国人提起洛阳的第一印象,但对我而言,身为洛阳人,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家乡的佛教文化。  在洛阳城内,坐落着一座古老的寺庙——白马寺,这是中国第一古刹,佛教的“祖庭”。可能是这座寺庙看尽了洛阳的兴衰繁华与历史变迁,让我们这些生长在洛水河畔的当地人深深地感觉到它被赋予的历史痕迹,所以这座古刹常年香火旺盛。而
期刊
【读·美文】  父亲的旧怀表萨里娜·迈勒  敬爱的父亲去世两年了,我们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他的遗物也就一直放在他生前常呆的那间小屋里,没人去动它们。  夏天的一个早上,我和姐姐终于打起精神和母亲一起来整理他的房间。  一个破旧的皮箱打开了,母亲从里面翻出了一只旧怀表。母亲用围裙角擦了擦旧表,对我说:“这是你父亲当年用的表,不知德瑞克喜不喜欢?我想送给他。”德瑞克是我儿子。“就是不知这表还能不能走?
期刊
自打记事起,我就搬到了新家,只有每年年初和寒暑假的时候,才会和大家一起,拜访老屋。  老家是开小店的,五角钱的话梅蜜饯,两块钱的山楂片和三块半的柠檬汽水……一件件货品摆满柜台。初春,我又回到老家,看到了我的阿太。这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女人们在灶台边烧火做饭,摆出一桌大宴席,男人们谈论着点点往事,诉说生意上的起起落落。  只有我和阿太被置于热闹之外。自然,我们也有的是法子找乐子。我们往铁盒掷糖子,拨弄
期刊
夜已深,我独自一人站在阳台,城市的喧嚣与繁华,让我感到疲惫不堪。我静静地闭上眼睛,往事一幕幕地涌现脑海。我喜欢于夜深人静时,回到家独自一人写作,把一天发生的事记录在本子上。这几天,我常常梦见祖母,我不停地呐喊,祖母却只是对我微微一笑。我从梦中醒来,打湿枕头的,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祖母的微笑  在我的印象中,祖母微笑起来是很慈祥的。她一笑就会露出一排银色和黄白色相间的牙齿。从我记事时起,祖母每天都会
期刊
作品跟人一样有因缘,有命运,该长成短篇或中篇或长篇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我喜欢伊斯兰文化中的“前定”。  生活不是文学的土壤,生命才是土壤,一颗外来的种子落人生命。犹如精子进入子宫。  《好人难做》缘于我小时候的记忆,那时我大概十二三岁。一个懵懵懂懂的少年。我们村一个残疾小伙子娶了一个疯姑娘为妻,这个疯女人常袒露身体,到处乱跑,她的瘸腿丈夫耐心地照料她。我问母亲她为什么这个样子?母亲告诉我她在娘家做下
期刊
“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在时间奔腾不息的长河中,一切瞬息万变,每一分每一秒都有新生命诞生,带来美好与欢乐;每一时每一刻也有生命退出这个世界,永远消逝。  有人说,没有人能永远活着,却永远有人活着。生命就这样兜转轮回,不断演替。《培根随笔》中有这样一句话:“成人对死亡的恐惧就如小孩对黑暗的害怕。”或许我们害怕的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随之而来的失去与悲伤。生死浮沉,岁月環生,心空放晴,静
期刊
天山脚下读《废都》  好多年的老习惯,每隔一段时间都要翻一遍藏书,从最初的几百本上千本书,到现在的上万册书,劳动量越来越大,翻腾的过程跟农民工干体力活差不多,书架上的书还干净些,阳台纸箱子里的书落满灰尘,你就能想象我满身灰尘的样子。我曾写过一篇文章《移动的书房尘土飞扬》。三十年间沿天山——祁连山——秦岭奔波。从西域小城奎屯到宝鸡再到西安,书随我们一家历经艰辛劳顿,尤其是来自西域大漠的书,里边的沙尘
期刊
所谓人早逝是个老掉牙的套话,但就红柯而言。这话让我特别悲痛地感到是千真万确的。  2018年2月23日周五晚,熬过漫长的旅途,我从英国回到了西安的咸阳机场。虽说是春节和家人团聚,但我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和英国的峡谷出版社商榷我和胡宗锋教授编辑的“陕西故事”系列作品英译的另外三部作品。其中就有红柯作品集《狼嗥》(包括他的短篇小说《吹牛》《上塘》《过冬》《树泪》《狼嗥》《雪鸟》以及中篇小说《故乡》和《金色
期刊
1  “当当——”  “当当——”  一群年轻人在国会大厦前,学着敲钟的声音。  怎么啦?我正在那里。  我来华盛顿,第一站就是到国会山,即美国国会大厦参观。人们通常总把国会大厦误以为是白宫。白宫只是一座有三层楼房的“ white house” (白色的房子),是总统办公和居住的地方。来了方知,那座有着白色圆顶的庄严大厦,才是美国国会立法机构建筑。参、众两院构成的国会会议就在这里举行。1793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