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画龙”与“点睛”存在着这样一种辩证关系:有龙才能点睛,点睛需要画龙,两者缺一不可。只有“画龙点睛”才能给人以气势,给人以震撼。我们的课堂何尝不是如此呢?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究竟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什么样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都让人为之困惑。或许此举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教师画龙,学生点睛,画龙点睛造就活生生的课堂,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激起师生之间的心灵互动,才能激起智慧的火花,才能真正把课改中“以生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
一、画龙
“画龙”乃“点睛”之必备。课堂上教师的“龙”画得如何,往往会直接影响学生“点睛”,那怎样才能画好教学之龙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理性的思维,同时还要能够将心比心,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设计和考虑问题。
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教师只有理性地对待每一册教材,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位学生,深入思考,拥有彻底的理性,才有可能真正在课堂上实现师生之间的心灵对话。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位老师执教“中括号”的教学实录。其中一位学生对360÷[(12+6)×5]这道题这样进行脱式计算:
生1:360÷[(12+6)×5]
=12+6
=18×5
=360÷90
=4
为此课堂产生了这样的讨论:
生:(小声地)错了!怎么这样啊!第一步360到哪儿去了?
师:我觉得你的想法好像没错,我能明白你每一步要做什么,同学们明白吗?
生2:我知道,他是想先算小括号里的12 6=18,再算中括号里的18×5得90,最后用360÷90就得到4了。
师:是呀,顺序没错,计算也很细心,只是表达起来有点儿小问题!谁能帮帮他?
生3:脱式计算应该是这么做的:没有计算的都要抄下来,先算的不要抄,把得数写下来就行了。
生4:我想问问你:“=”是什么符号?
生1:等号!
生4:对了,等号表示的是相等!你这么做,一会儿等于18,一会儿等于90,一会儿又等于4,就不相等了。
师:就是这个道理!为了保证每一步都相等,先算的我们就写出得数,没算的就要原封不动地抄下来。
(生1在黑板上写出了正确的过程。师注意到生1写得特别工整,等号都是用直尺画的。)
师:对了吗?生1真会学习!另外,我特别喜欢他画的等号!一位数学家认为,用两条平行且完全相等的线段来表示相等,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他写的完全是数学家心目中的等号!
游刃有余地解牛的庖丁,依附的是对牛的透彻、精准的把握。对于生1的错误,究其原因是他只知道“=”是为了得出结果,而这种模糊的感知其实在很多学生身上都存在,甚至有些学生还会自豪地认为自己知之甚多。却都不知自己忽视了“=”最根本的含义:表示相等。很显然,这位教师对“=”的理解是十分理性的。正是因为拥有了这种理性,他不仅看到了学生思维成果的合情成分、正确成分,而且还给了学生们一个思考与表达的空间,让他们也拥有了一个对“=”的理性思考,从而才拥有了精彩的对话。
二、点睛
“睛”是龙之精华。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是课堂的灵魂。只有学生的“点睛”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活灵活现,我们的课堂才能熠熠生辉。
1.在“引”中“点睛”
一位名师曾经说过:“蜂蜜是蜜蜂自己酿的,老师要学养蜂人,把学生带到有花蜜的地方,其他的事让他们自己做就好了。在我们用欣赏钦佩的眼光去看待那些孩子在名师们的课堂上创造一个个精彩时,细细想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老师都在“引”字上下足了工夫。
孩子们的智慧是不容小觑的。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在他们陷入“困境”时,有时我们只需要适时地推一把,智慧的火花就能在他们之中闪现,从而点亮课堂。
2.在“评”中“点睛”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愿和力量。课堂上,孩子会有成功,也会存在失败。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适度的评价。通过“评”,让学生在拥有良好的自信心之余,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和持久性,从而促使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潜能,点亮课堂。
我们可以回头看看在上“中括号”一课时那位犯错误的学生,他之所以在修改时能把等号写得如此工整,我想除了他加深了对“=”的感悟外,更重要的是因为老师的那一句“我觉得你的想法好像没错,我能明白你每一步要做什么”给予了他信任与支持。当最后老师又用一句“他写的完全是数学家心目中的等号”来肯定他的做法时,我想对他的影响又是深远的。这也是我们数学所应关注的东西。
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没有一堂课是没有缺陷的,但只要我们秉承“画龙点睛”之术:“教”的相对弱化,“学”的绝对凸显,课堂就会因此而充满生气。
一、画龙
“画龙”乃“点睛”之必备。课堂上教师的“龙”画得如何,往往会直接影响学生“点睛”,那怎样才能画好教学之龙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理性的思维,同时还要能够将心比心,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设计和考虑问题。
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教师只有理性地对待每一册教材,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位学生,深入思考,拥有彻底的理性,才有可能真正在课堂上实现师生之间的心灵对话。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位老师执教“中括号”的教学实录。其中一位学生对360÷[(12+6)×5]这道题这样进行脱式计算:
生1:360÷[(12+6)×5]
=12+6
=18×5
=360÷90
=4
为此课堂产生了这样的讨论:
生:(小声地)错了!怎么这样啊!第一步360到哪儿去了?
师:我觉得你的想法好像没错,我能明白你每一步要做什么,同学们明白吗?
生2:我知道,他是想先算小括号里的12 6=18,再算中括号里的18×5得90,最后用360÷90就得到4了。
师:是呀,顺序没错,计算也很细心,只是表达起来有点儿小问题!谁能帮帮他?
生3:脱式计算应该是这么做的:没有计算的都要抄下来,先算的不要抄,把得数写下来就行了。
生4:我想问问你:“=”是什么符号?
生1:等号!
生4:对了,等号表示的是相等!你这么做,一会儿等于18,一会儿等于90,一会儿又等于4,就不相等了。
师:就是这个道理!为了保证每一步都相等,先算的我们就写出得数,没算的就要原封不动地抄下来。
(生1在黑板上写出了正确的过程。师注意到生1写得特别工整,等号都是用直尺画的。)
师:对了吗?生1真会学习!另外,我特别喜欢他画的等号!一位数学家认为,用两条平行且完全相等的线段来表示相等,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他写的完全是数学家心目中的等号!
游刃有余地解牛的庖丁,依附的是对牛的透彻、精准的把握。对于生1的错误,究其原因是他只知道“=”是为了得出结果,而这种模糊的感知其实在很多学生身上都存在,甚至有些学生还会自豪地认为自己知之甚多。却都不知自己忽视了“=”最根本的含义:表示相等。很显然,这位教师对“=”的理解是十分理性的。正是因为拥有了这种理性,他不仅看到了学生思维成果的合情成分、正确成分,而且还给了学生们一个思考与表达的空间,让他们也拥有了一个对“=”的理性思考,从而才拥有了精彩的对话。
二、点睛
“睛”是龙之精华。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是课堂的灵魂。只有学生的“点睛”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活灵活现,我们的课堂才能熠熠生辉。
1.在“引”中“点睛”
一位名师曾经说过:“蜂蜜是蜜蜂自己酿的,老师要学养蜂人,把学生带到有花蜜的地方,其他的事让他们自己做就好了。在我们用欣赏钦佩的眼光去看待那些孩子在名师们的课堂上创造一个个精彩时,细细想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老师都在“引”字上下足了工夫。
孩子们的智慧是不容小觑的。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在他们陷入“困境”时,有时我们只需要适时地推一把,智慧的火花就能在他们之中闪现,从而点亮课堂。
2.在“评”中“点睛”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愿和力量。课堂上,孩子会有成功,也会存在失败。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适度的评价。通过“评”,让学生在拥有良好的自信心之余,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和持久性,从而促使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潜能,点亮课堂。
我们可以回头看看在上“中括号”一课时那位犯错误的学生,他之所以在修改时能把等号写得如此工整,我想除了他加深了对“=”的感悟外,更重要的是因为老师的那一句“我觉得你的想法好像没错,我能明白你每一步要做什么”给予了他信任与支持。当最后老师又用一句“他写的完全是数学家心目中的等号”来肯定他的做法时,我想对他的影响又是深远的。这也是我们数学所应关注的东西。
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没有一堂课是没有缺陷的,但只要我们秉承“画龙点睛”之术:“教”的相对弱化,“学”的绝对凸显,课堂就会因此而充满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