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培养学生适应互动教学方式
教学不仅是知识、能力的提高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良好习惯的培养过程,所以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即培养习惯”。可见,我们要想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互动,培养学生习惯互动教学方式首当其冲。教师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进行互动时,除了要清楚自己教学特长和不足,熟悉教学内容,还必须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状况、心理特点、兴趣、意志、品质等,从而提供适当的互动方式。如,有些教师在进行公开课时,为了求新求变,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进行准备,尝试与平时课堂差别较大的教学方式,效果却不理想。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忽略了学生因素,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必将是失败的课堂。
有效的课堂教学互动不是依靠“临场发挥”就能实施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更加重要,包括把握好学生的基础状况,寻找学生知识能力的“固着点”和“生长点”,并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适应这样的教学方式。
2.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师生之间应建立平等的关系。没有尊重,便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师要尊重学生,尤其是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积极的表现。教学不再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简单搭配,而是教学相长的统一体。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多数教师已经注意这个问题,比如过去教师走进课堂常这样开头“上节课我给大家讲了……,这节课我再给大家讲……”,现在却变成了“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研究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研究……”,语言的变化折射出教师调低姿态、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育人观念。
同样,生生之间也应建立平等的关系。避免有意无意地按学习成绩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否则可能就只有少数尖子生跟教师配合唱戏,其他学生则沦为观众。比如,在一些分组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合理搭配,倡导学生之间的互相协助,互相尊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的参与课堂,融入课堂,让课堂真正意义上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课堂。
要进行教学互动,应从良好的人际互动、和谐的情感互动出发,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互动的情感基础,是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必备前提。
3.巧置问题情景,创建互动平台
3.1 借助发散性问题,拓展互动宽度;借助发散性问题激发学生间的互动,这在物理方面显得尤为突出。物理学科特点决定了在课堂设计上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创设发散性的问题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扩大互动的空间。例如,我们常见的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通过此类问题的设置,既能大大提高学生自身的应变能力和应用能力,也大大激发了他们自我展现的欲望和互动激情。
3.2 利用实验的可动性,增加互动的时效性;物理科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能力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实验的可动性特定决定了在实验时,学生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和操作空间,与此同时,学生的眼、手、脑、心都可以得到应有的施展。为了完成一个电路,为了实现一个现象,为了获取一组数据,为了验证一个结果,学生需要彼此间的密切合作,需要互相的帮助和协作,总之,实验为学生的互动提供了无法替代的操作空间。要想充分发挥其作用,教师在执教实验课时教师要特别注意教学的设计,绝不要过多的干涉学生的思维和活动,要让他们尽可能的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彼此的协助亲身去体验实验,去发现在实验中具有启迪意义、教学价值的问题,去发现规律总结方法等等。
3.3 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增加互动途径;学生互动受性别、性格、空间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性别相同,空间位置较近的学生之间容易产生互动,互补型性格的学生之间也较易发生互动。适当遵循互动规律,有利于建立积极适宜的互动。低年级学生由于组织能力、自控能力较低,宜于多设计同桌间、前后桌之间的两人合作学习活动。高年级学生适宜多设计四人组学习活动,增大互动的人际空间。在设计合作学习活动时,要兼顾到组与组之间的影响,教师对小组的影响,小组对成员个人影响,以此开发多种互动渠道。
3.4 设计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在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丰富,思路打得开,往往会产生“触类旁通”之感。所以课堂上除了教师准备丰富的材料、设计丰富的情景外,还要引导学生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带到课堂上来,使课堂上的每个人都成为互动的信息源泉,让学生在彼此的互相交流中不断地丰富自己,提升自己,成为互动的中心。另外,教师在设计教学互动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展互动,还可以进行游戏性互动。如:在讲授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时,可以借助多名学生组成队列来展示机械波产生的过程,其他学生可以观察并总结机械波的特点。这样,学生在多种多样活泼有趣的情境中,真正地做到了动手、动脑、用心,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习惯。
4.巧妙引导、灵活调控,激发互动热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课堂的情况常常难以预测,教师应有充分的准备,针对课堂互动状况进行灵活调控,适时激发课堂互动的热情,才能达到理想的互动效果。在对课堂组织调控中,教师要避免“一放就乱,一收就死”,“放”不是放任和放纵,“收”也不是让学生“只许老老实实,不准乱说乱动”,要追求最佳的契合度,放中有收、收中有放、收放自如。一句古诗说的好:“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对课堂教学互动的调控,教师要保持适时、适度原则,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总用“要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口号来一遍遍地呼唤,而要借景生情,用感人的事例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去感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重要性。
收稿日期:2011-05-15
教学不仅是知识、能力的提高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良好习惯的培养过程,所以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即培养习惯”。可见,我们要想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互动,培养学生习惯互动教学方式首当其冲。教师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进行互动时,除了要清楚自己教学特长和不足,熟悉教学内容,还必须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状况、心理特点、兴趣、意志、品质等,从而提供适当的互动方式。如,有些教师在进行公开课时,为了求新求变,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进行准备,尝试与平时课堂差别较大的教学方式,效果却不理想。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忽略了学生因素,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必将是失败的课堂。
有效的课堂教学互动不是依靠“临场发挥”就能实施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更加重要,包括把握好学生的基础状况,寻找学生知识能力的“固着点”和“生长点”,并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适应这样的教学方式。
2.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师生之间应建立平等的关系。没有尊重,便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师要尊重学生,尤其是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积极的表现。教学不再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简单搭配,而是教学相长的统一体。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多数教师已经注意这个问题,比如过去教师走进课堂常这样开头“上节课我给大家讲了……,这节课我再给大家讲……”,现在却变成了“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研究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研究……”,语言的变化折射出教师调低姿态、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育人观念。
同样,生生之间也应建立平等的关系。避免有意无意地按学习成绩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否则可能就只有少数尖子生跟教师配合唱戏,其他学生则沦为观众。比如,在一些分组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合理搭配,倡导学生之间的互相协助,互相尊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的参与课堂,融入课堂,让课堂真正意义上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课堂。
要进行教学互动,应从良好的人际互动、和谐的情感互动出发,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互动的情感基础,是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必备前提。
3.巧置问题情景,创建互动平台
3.1 借助发散性问题,拓展互动宽度;借助发散性问题激发学生间的互动,这在物理方面显得尤为突出。物理学科特点决定了在课堂设计上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创设发散性的问题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扩大互动的空间。例如,我们常见的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通过此类问题的设置,既能大大提高学生自身的应变能力和应用能力,也大大激发了他们自我展现的欲望和互动激情。
3.2 利用实验的可动性,增加互动的时效性;物理科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能力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实验的可动性特定决定了在实验时,学生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和操作空间,与此同时,学生的眼、手、脑、心都可以得到应有的施展。为了完成一个电路,为了实现一个现象,为了获取一组数据,为了验证一个结果,学生需要彼此间的密切合作,需要互相的帮助和协作,总之,实验为学生的互动提供了无法替代的操作空间。要想充分发挥其作用,教师在执教实验课时教师要特别注意教学的设计,绝不要过多的干涉学生的思维和活动,要让他们尽可能的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彼此的协助亲身去体验实验,去发现在实验中具有启迪意义、教学价值的问题,去发现规律总结方法等等。
3.3 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增加互动途径;学生互动受性别、性格、空间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性别相同,空间位置较近的学生之间容易产生互动,互补型性格的学生之间也较易发生互动。适当遵循互动规律,有利于建立积极适宜的互动。低年级学生由于组织能力、自控能力较低,宜于多设计同桌间、前后桌之间的两人合作学习活动。高年级学生适宜多设计四人组学习活动,增大互动的人际空间。在设计合作学习活动时,要兼顾到组与组之间的影响,教师对小组的影响,小组对成员个人影响,以此开发多种互动渠道。
3.4 设计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在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丰富,思路打得开,往往会产生“触类旁通”之感。所以课堂上除了教师准备丰富的材料、设计丰富的情景外,还要引导学生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带到课堂上来,使课堂上的每个人都成为互动的信息源泉,让学生在彼此的互相交流中不断地丰富自己,提升自己,成为互动的中心。另外,教师在设计教学互动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展互动,还可以进行游戏性互动。如:在讲授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时,可以借助多名学生组成队列来展示机械波产生的过程,其他学生可以观察并总结机械波的特点。这样,学生在多种多样活泼有趣的情境中,真正地做到了动手、动脑、用心,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习惯。
4.巧妙引导、灵活调控,激发互动热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课堂的情况常常难以预测,教师应有充分的准备,针对课堂互动状况进行灵活调控,适时激发课堂互动的热情,才能达到理想的互动效果。在对课堂组织调控中,教师要避免“一放就乱,一收就死”,“放”不是放任和放纵,“收”也不是让学生“只许老老实实,不准乱说乱动”,要追求最佳的契合度,放中有收、收中有放、收放自如。一句古诗说的好:“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对课堂教学互动的调控,教师要保持适时、适度原则,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总用“要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口号来一遍遍地呼唤,而要借景生情,用感人的事例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去感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重要性。
收稿日期:2011-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