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教学是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备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其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构建有效课堂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性呢?
一、创设化学情境
1、创设问题情境
在化学教学中创设一种问题情景,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去,从而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比如,电解原理的教学,溶液里所起的变化,学生根本看不见。为了探索电解原理,我设置以下几个问题:(1)通电前CuCl2溶液里存在哪些离子?(2)通电前这些离子是如何运动的?(3)通电后又是如何运动的?(4)如何判断两极产物?(5)在这个过程中,电子是如何转移的?
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分析、总结,然后实验验证。学生不但掌握了电解CuCl2溶液的原理,而且还可以触类旁通。
2、创设错误情境
在化学教学中,设置错误情景,是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明辨是非的好方法,从而更能加深学生的思维深度。如强碱与强碱溶液的混合PH的计算,我设置了这样的一道题目及其学生易采取的错误解法:室温下PH=13的NaOH溶液和PH=11的Ba(OH)2溶液等体积混合,求混合溶液的PH。
解:混合溶液的氢离子的物质的量为:n(H+)=10-13mol/L×VL+10-11mol/L×VL=101×10-13Vmol混合溶液的氢离子浓度为:C(H+)=101×10-13Vmol/2VL=5×10-12mol/L,所以混合溶液的PH为11.3学生通过分析,不能很快找出错误所在。于是我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判断错误的原因。原来,混合后的氢离子的物质的量与混合前不守恒,不能直接加和。我问:“如何计算呢?”学生利用(OH-)守恒计算得到结果却是PH=12.7适时的错误设置能使一些易混,难以掌握的知识得到强化,打破学生固有的“错误模式”,使学生积极探索,获取知识。
3、创设实验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和直观教具提供的是最鲜明的形象,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如在讲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性质时,我用棉花包住过氧化钠粉末后放在石棉网上,用胶头滴管向上滴几滴水,不一会儿,棉花竟剧烈燃烧起来,学生惊奇地问:“水能使棉花着火啊!”我问:“真的是水使棉花着火了吗?里面有没有其它物质?”学生通过讨论,查找有关内容弄明白。原来,棉花里面包有Na2O2粉末,遇水反应产生O2,棉花达到着火点,O2又有助燃作用,使棉花剧烈燃烧起来。有个学生忽然发问:“老师,过氧化钠可作供氧剂,那么它是怎样供氧的?”对于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我适时点拨,若把一包过氧化钠给你们,实现其供氧目的,你们能否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设计一套供氧装置吗?咱们比一比谁的设计方案合理、可行、方便,就用谁的。一下子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于是纷纷设计。
二、以导促学
以学生作为课题教学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要求教师要少讲精讲,在教师少讲的背景下,如何来提高课堂效率,如何以导促学,最大化地调动学生自学、互学?“导学案”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教师把知识点设计在导学案上,让学生通过自学、互学、交流讨论及教师适时点评、讲解,一节内容就能得以轻松得解决,一份成功的导学案要能很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个成功的导学过程应包括:“激发”、“学习”、“引导”和“练习”四个部分。激发,重在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使学生学得有信心、有兴趣。学习,有自学、对学、互动、交流等,实现学生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真学,体现真自主、真合作、真交流,做到以学定教,以学促教,以学评教。引导,学习方法指导,促使学生思考与讨论,总结规律,同时也包括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练习,有目标、有计划地练,有选择性,有层次性地练,以练评学。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导学模式:(1)基础知识课:激趣导入,提出问题→自主合作,解决问题→展示汇报,反馈点拨→巩固训练,拓展提高→当堂测试,课堂小结;(2)复习课:激趣导入,梳理知识→典题尝试,汇报点拨→变式训练,拓展提高→反思整理,归纳总结→评价反馈,布置作业;(3)试卷讲评课:激趣导入,呈现统计→自主合作,找准错因→优错例展,方法指导→变式训练,巩固提高→当堂测试,课堂小结
三、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职责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教师在平常教学时应教给学生什么情况下该小组合作,如何进行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应考虑以下几点:(1)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个性差异,思维活跃程度,性别因素,按“互补互助,协同发展”的原则,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人数一般以5~8人为宜,小组内分工合理,相互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角色互换,从而真正做到合作中学习,学习中合作。(2)要求各个同学在个人思考分析的基礎上,展开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互帮互助,共同进步,避免学生不思考就合作,乱合作,假合作。(3)鼓励学生对出现的疑难或问题多谈自己的见解,在合作时教师应科学分配时间以提高效率,教师的职责是促使学生在宽松、自主的状态下研讨、学习和探索,教师巡视,适时给予指导。
四、有效评价
以评促教,通过合理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后续学习。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多样的评价,如:成果展示,积分评价,最佳个人奖,最佳小组奖等,教师在评价中要以正面引导为主,及时表扬鼓励,对出现的错误也应循循善诱,肯定成绩,指导方法,可先让学生对自己的成果进行自评,同学互评,最后由教师提出指导性的建议,也可师生共评,对好的经验给予肯定和推广,对不足的地方教师应在保护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前提下,明确指出,并耐心得引导。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多种方法,以上只是经过笔者自身经验总结出的一些简单体会,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只有精心地设计教学方法,才能够更好地优化化学教学课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化学情境
1、创设问题情境
在化学教学中创设一种问题情景,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去,从而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比如,电解原理的教学,溶液里所起的变化,学生根本看不见。为了探索电解原理,我设置以下几个问题:(1)通电前CuCl2溶液里存在哪些离子?(2)通电前这些离子是如何运动的?(3)通电后又是如何运动的?(4)如何判断两极产物?(5)在这个过程中,电子是如何转移的?
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分析、总结,然后实验验证。学生不但掌握了电解CuCl2溶液的原理,而且还可以触类旁通。
2、创设错误情境
在化学教学中,设置错误情景,是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明辨是非的好方法,从而更能加深学生的思维深度。如强碱与强碱溶液的混合PH的计算,我设置了这样的一道题目及其学生易采取的错误解法:室温下PH=13的NaOH溶液和PH=11的Ba(OH)2溶液等体积混合,求混合溶液的PH。
解:混合溶液的氢离子的物质的量为:n(H+)=10-13mol/L×VL+10-11mol/L×VL=101×10-13Vmol混合溶液的氢离子浓度为:C(H+)=101×10-13Vmol/2VL=5×10-12mol/L,所以混合溶液的PH为11.3学生通过分析,不能很快找出错误所在。于是我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判断错误的原因。原来,混合后的氢离子的物质的量与混合前不守恒,不能直接加和。我问:“如何计算呢?”学生利用(OH-)守恒计算得到结果却是PH=12.7适时的错误设置能使一些易混,难以掌握的知识得到强化,打破学生固有的“错误模式”,使学生积极探索,获取知识。
3、创设实验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和直观教具提供的是最鲜明的形象,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如在讲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性质时,我用棉花包住过氧化钠粉末后放在石棉网上,用胶头滴管向上滴几滴水,不一会儿,棉花竟剧烈燃烧起来,学生惊奇地问:“水能使棉花着火啊!”我问:“真的是水使棉花着火了吗?里面有没有其它物质?”学生通过讨论,查找有关内容弄明白。原来,棉花里面包有Na2O2粉末,遇水反应产生O2,棉花达到着火点,O2又有助燃作用,使棉花剧烈燃烧起来。有个学生忽然发问:“老师,过氧化钠可作供氧剂,那么它是怎样供氧的?”对于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我适时点拨,若把一包过氧化钠给你们,实现其供氧目的,你们能否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设计一套供氧装置吗?咱们比一比谁的设计方案合理、可行、方便,就用谁的。一下子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于是纷纷设计。
二、以导促学
以学生作为课题教学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要求教师要少讲精讲,在教师少讲的背景下,如何来提高课堂效率,如何以导促学,最大化地调动学生自学、互学?“导学案”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教师把知识点设计在导学案上,让学生通过自学、互学、交流讨论及教师适时点评、讲解,一节内容就能得以轻松得解决,一份成功的导学案要能很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个成功的导学过程应包括:“激发”、“学习”、“引导”和“练习”四个部分。激发,重在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使学生学得有信心、有兴趣。学习,有自学、对学、互动、交流等,实现学生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真学,体现真自主、真合作、真交流,做到以学定教,以学促教,以学评教。引导,学习方法指导,促使学生思考与讨论,总结规律,同时也包括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练习,有目标、有计划地练,有选择性,有层次性地练,以练评学。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导学模式:(1)基础知识课:激趣导入,提出问题→自主合作,解决问题→展示汇报,反馈点拨→巩固训练,拓展提高→当堂测试,课堂小结;(2)复习课:激趣导入,梳理知识→典题尝试,汇报点拨→变式训练,拓展提高→反思整理,归纳总结→评价反馈,布置作业;(3)试卷讲评课:激趣导入,呈现统计→自主合作,找准错因→优错例展,方法指导→变式训练,巩固提高→当堂测试,课堂小结
三、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职责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教师在平常教学时应教给学生什么情况下该小组合作,如何进行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应考虑以下几点:(1)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个性差异,思维活跃程度,性别因素,按“互补互助,协同发展”的原则,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人数一般以5~8人为宜,小组内分工合理,相互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角色互换,从而真正做到合作中学习,学习中合作。(2)要求各个同学在个人思考分析的基礎上,展开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互帮互助,共同进步,避免学生不思考就合作,乱合作,假合作。(3)鼓励学生对出现的疑难或问题多谈自己的见解,在合作时教师应科学分配时间以提高效率,教师的职责是促使学生在宽松、自主的状态下研讨、学习和探索,教师巡视,适时给予指导。
四、有效评价
以评促教,通过合理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后续学习。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多样的评价,如:成果展示,积分评价,最佳个人奖,最佳小组奖等,教师在评价中要以正面引导为主,及时表扬鼓励,对出现的错误也应循循善诱,肯定成绩,指导方法,可先让学生对自己的成果进行自评,同学互评,最后由教师提出指导性的建议,也可师生共评,对好的经验给予肯定和推广,对不足的地方教师应在保护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前提下,明确指出,并耐心得引导。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多种方法,以上只是经过笔者自身经验总结出的一些简单体会,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只有精心地设计教学方法,才能够更好地优化化学教学课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