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传统的教学思想就是约束并限制学生“动”,强制其听课,对于学生来说,就像是捆住了他们的手脚,让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既然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我们在教学中,何不顺势而为,让他们快乐地“动”起来.因此,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成为我们教师永不停止的探索与追求.
【关键词】 数学;学习;动
一年级的小学生,天真活泼、爱玩好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上,很容易就开了小差,或小动作不断.传统的教学思想就是约束并限制学生“动”,强制其听课,而这种管束,对于学生来说,就像是捆住了他们的手脚,让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既而也束缚了他们的思维.针对这一情况,课堂上我采用顺势而为的方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儿童的“六大解放”.
一、小小手指舞起来,快乐有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小学生对数的理解离不开直观实物,而手指就是他们随身携带的最实用方便的“实物”.在教学“认识10以内的数”时,我让学生试着用一只手表示0~9这十个数,0~5都会,6~9,基本都不会.我则教给他们:6,7都是用大拇指表示5,加1个手指,就是6,加2个手指就是7;8的表示方法就是取汉字“八”的字形,9也是象形.以前只知道一只手能表示5以内的数,现在一只手就能表示10以内的数了.这样,既好玩又锻炼了手指的灵活性,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建立了手指数与10以内数一一对应的关系,促进学生走向对数的本质的理解.
二、小小嘴巴动起来,儿歌助趣
小学生的天性都喜欢动嘴说,儿歌就以其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好玩又有趣的特点,在课堂上深受学生的喜爱.如,在教学“10的分与合”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10个小圆片分成两部分,并交流得出10的分与合的各种情况,我出示这样一首《凑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一起走,四六四六多快乐,五五凑成一双手.”学生一边诵读着歌谣,一边还用之前学会的手指操表示相应的数,10的分与合轻松掌握并记牢.起初接触“看图列式计算”时,学生出错概率比较高,于是我又搬出这样一首儿歌帮助他们理解记忆:“大括号,小问号,弄清题意最重要,问号在中加加加,问号在旁减减减,算完还要回头看,细心检查我最棒!”
实践证明,对于一些难以记忆、不易理解、容易出错的教学难点,如果采用儿歌的形式加以归纳总结并灵活运用,可以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会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富有活力和乐趣.
三、问题情境演起来,横生妙趣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果能让一些静态的事物动起来,那一定会更吸引学生的眼球.例如,“求原来是多少”的问题,就是一年级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难点.像这样一题:小兔采了3个蘑菇,地里还剩下4个蘑菇,地里原来有多少个蘑菇?刚开始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很多学生口头回答都知道是7个,但列出来的算式却是7-3=4(个),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并没有急于去讲解,而是邀请7名学生上台出演7个小蘑菇,我友情出演小兔子.3个“小蘑菇”被我这只“兔子”采到了一边,“地里”还剩下4个“小蘑菇”,我就问:这题让我们求什么?生:地里原来有几个蘑菇?我追问:这里说的原来,指的是什么时候?生:是还没有采的时候.师: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还原出原来的样子,如何还原呢?话音刚落,台下的学生一个个的就像小指挥家一样,用手势指挥那3个刚被“采走的小蘑菇”回到原来的“地里”.师:地里原来有几个蘑菇?生:7个.师:是怎么得到7个的?生:把采了的3个放回去和剩下的4个合在一起就行了.师:那么算式应该是?生:4 3=7.由此,问题解决了,學生还在情境故事中意犹未尽.
四、数学游戏做起来,饶有兴趣
游戏活动自然是一年级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式.好的数学游戏不仅可以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造条件,而且能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还能大大提高教学的时效性,我在教学“认识5以内的数”一课时,在学习了数字4的读写后,我设计了“抢凳子”这一游戏活动:4名学生围着3张凳子绕圈,其余同学拍手唱歌,歌声停下来时,4名同学奋力抢凳子,但最终会有一人淘汰.通过这个游戏,不仅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而且让他们直观地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3多1,3比4少1.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异常高涨.
五、互换角色练起来,相得情趣
课堂上,我常和学生互换身份,我当学生.当我读题时,会故意将题读错,让小老师们来给我找碴.如,将“从左数起的第3个物体圈起来”读成“将从左数起的3个物体圈起来”,将“从大到小排列”读成“从小到大排列”等等.一旦发现我的错误,学生都异常兴奋,瞪大眼睛,竖起耳朵想继续找我的“茬”,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听课专注度,还让他们意识到,读错一个字、一个词或一个数,都直接影响到做题的正确率,从而使他们从小养成细心审题,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六、结 语
将数学的学习和各种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动增趣,在“玩”中学,“趣”中练,切合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不失为低年级数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 数学;学习;动
一年级的小学生,天真活泼、爱玩好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上,很容易就开了小差,或小动作不断.传统的教学思想就是约束并限制学生“动”,强制其听课,而这种管束,对于学生来说,就像是捆住了他们的手脚,让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既而也束缚了他们的思维.针对这一情况,课堂上我采用顺势而为的方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儿童的“六大解放”.
一、小小手指舞起来,快乐有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小学生对数的理解离不开直观实物,而手指就是他们随身携带的最实用方便的“实物”.在教学“认识10以内的数”时,我让学生试着用一只手表示0~9这十个数,0~5都会,6~9,基本都不会.我则教给他们:6,7都是用大拇指表示5,加1个手指,就是6,加2个手指就是7;8的表示方法就是取汉字“八”的字形,9也是象形.以前只知道一只手能表示5以内的数,现在一只手就能表示10以内的数了.这样,既好玩又锻炼了手指的灵活性,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建立了手指数与10以内数一一对应的关系,促进学生走向对数的本质的理解.
二、小小嘴巴动起来,儿歌助趣
小学生的天性都喜欢动嘴说,儿歌就以其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好玩又有趣的特点,在课堂上深受学生的喜爱.如,在教学“10的分与合”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10个小圆片分成两部分,并交流得出10的分与合的各种情况,我出示这样一首《凑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一起走,四六四六多快乐,五五凑成一双手.”学生一边诵读着歌谣,一边还用之前学会的手指操表示相应的数,10的分与合轻松掌握并记牢.起初接触“看图列式计算”时,学生出错概率比较高,于是我又搬出这样一首儿歌帮助他们理解记忆:“大括号,小问号,弄清题意最重要,问号在中加加加,问号在旁减减减,算完还要回头看,细心检查我最棒!”
实践证明,对于一些难以记忆、不易理解、容易出错的教学难点,如果采用儿歌的形式加以归纳总结并灵活运用,可以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会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富有活力和乐趣.
三、问题情境演起来,横生妙趣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果能让一些静态的事物动起来,那一定会更吸引学生的眼球.例如,“求原来是多少”的问题,就是一年级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难点.像这样一题:小兔采了3个蘑菇,地里还剩下4个蘑菇,地里原来有多少个蘑菇?刚开始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很多学生口头回答都知道是7个,但列出来的算式却是7-3=4(个),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并没有急于去讲解,而是邀请7名学生上台出演7个小蘑菇,我友情出演小兔子.3个“小蘑菇”被我这只“兔子”采到了一边,“地里”还剩下4个“小蘑菇”,我就问:这题让我们求什么?生:地里原来有几个蘑菇?我追问:这里说的原来,指的是什么时候?生:是还没有采的时候.师: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还原出原来的样子,如何还原呢?话音刚落,台下的学生一个个的就像小指挥家一样,用手势指挥那3个刚被“采走的小蘑菇”回到原来的“地里”.师:地里原来有几个蘑菇?生:7个.师:是怎么得到7个的?生:把采了的3个放回去和剩下的4个合在一起就行了.师:那么算式应该是?生:4 3=7.由此,问题解决了,學生还在情境故事中意犹未尽.
四、数学游戏做起来,饶有兴趣
游戏活动自然是一年级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式.好的数学游戏不仅可以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造条件,而且能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还能大大提高教学的时效性,我在教学“认识5以内的数”一课时,在学习了数字4的读写后,我设计了“抢凳子”这一游戏活动:4名学生围着3张凳子绕圈,其余同学拍手唱歌,歌声停下来时,4名同学奋力抢凳子,但最终会有一人淘汰.通过这个游戏,不仅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而且让他们直观地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3多1,3比4少1.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异常高涨.
五、互换角色练起来,相得情趣
课堂上,我常和学生互换身份,我当学生.当我读题时,会故意将题读错,让小老师们来给我找碴.如,将“从左数起的第3个物体圈起来”读成“将从左数起的3个物体圈起来”,将“从大到小排列”读成“从小到大排列”等等.一旦发现我的错误,学生都异常兴奋,瞪大眼睛,竖起耳朵想继续找我的“茬”,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听课专注度,还让他们意识到,读错一个字、一个词或一个数,都直接影响到做题的正确率,从而使他们从小养成细心审题,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六、结 语
将数学的学习和各种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动增趣,在“玩”中学,“趣”中练,切合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不失为低年级数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