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底线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19830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加这个活动我很高兴,也很激动。昨天接到远东兄的电话,让我代表丛刊编辑来发言。其实我更愿意代表我个人。我对严老师是有感情的,我现在在丛刊工作,从工作岗位上说是接了严先生的班,但是在學术上,我觉得离接班还很远。
  我读本科的时候,在座的严老师和孙老师就是授课老师。那个时候,严老师的《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还没成书,只是讲义,孙玉石老师的《<野草>研究》也还没出书。到后来我读博士的时候,孙老师和吴老师是我导师组的老师,赵园老师是我博士论文的评阅人。所以在这个场合,我想祝严老师生日快乐,也想对各位老师表示感谢。
  四年前,2009年的11月1号,北京大雪,现代文学馆举行了一次会议。参加会议的老师可能都印象深刻。那天开幕式之后,本来是想取消拍大合影的,因为雪下得很大。但是很多从外地来的朋友都希望跟严老师照相,不想错过机会,所以尽管那天雪很大,我们还是照了相。从中也可以看出严老师在我们学生以及学人心目当中的位置。我自己是特别愿意把我自己看成严老师和孙老师的学生的,因为他们就是我本科时候的老师。我那时候还有点作家梦,想当作家。严老师讲课,我也觉得有点单一,有点枯燥,不太好听,上课也不好好听讲,经常读小说读课外书。考试的时候就抄抄摘摘,结果严老师还给了我及格,那个时候分数不是百分制,就是及格和不及格,所以我觉得可能是严老师认为我抄得还算认真。
  多年以后,我到现代文学馆工作,严老师那本《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出版,题一句客气的话送给我。那个时候我想起严老师给我及格的那一幕,那一幕到现在我想起来还有些心跳,这一辈子也不会忘。刚才有的老师讲严老师给自己喜欢的学生打电话,虽然我从来没接到过严老师这样的电话,但我坚决认为我是严老师的学生。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在丛刊开会,严老师力辞丛刊编委。他说自己身体不太好,年纪也大了,希望年轻人接上,今天是最后一次做,说完以后他就告辞,让我们继续开会。我和远东去送,出来之后,严老师说你们不要送了,你俩回去开会。那个时候严老师身体不太好,人又很瘦弱,慢慢地向远方走去。这个时候我看远东兄眼角挂着眼泪,我一看远东的眼泪,心情十分复杂。另外还有一个,我读本科的时候,1983年的一天,严老师走进教室,头跟今天差不多一样光。有同学就说老师那么老,会不会有八十岁。我们也不知道,就觉得严老师那年差不多就八十岁了。结果今年终于八十岁了,好像还是当年那样。所以我也希望严老师永远八十岁不要老去。
  最后我想说一点我的感想和内心的纠结。赵园老师也讲到,我们好像离学术远了。我不知道是不是各位老师也感觉到了我们当下的世风不好。我现在渐渐地感受到这点,而且很多时候感触很深。我想说什么意思呢?我就想说丛刊这样一个工作岗位,丛刊这样一个刊物,丛刊和北大,和现代文学研究会,和我们诸位学入学者,关系非常密切。这样的一个历史,这样一个优良的持重的学术传统,我想怎样能够在我们这一代编辑的岗位上继承发扬下去。我常常感受到一些学术以外的东西,比如说行政权力和利益的交换,比如说权力与学术的某种不太和谐的关系,都存在着,常常让人无可奈何,不过有严老师和诸位前辈老师作为榜样,我会努力坚守学术底线,坚守学术诚信。
  (傅光明,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中国老舍研究会副会长)
其他文献
今天是严先生八十华诞,我非常高兴。现在交通方便,从长沙到这里只要6个小时。来了以后,我见到严先生满面红光,精神也好。来之前,不少同事、熟人、朋友,尤其是学界的许多人,托我代表他们向严先生祝贺八十寿辰。作为学生,我对刚才高远东老师讲的“严上加严”有所想。“严上加严”大概说的是严老师很严。其实这句话就我个人感受来说,既是真相,又是假象。  说是真相,是我们作为学生而言的。记得当年单独到严先生家里去的时
期刊
今天的这个会非常有意义。我们可以夸大点说,北京大学现代文学这个学科,以王瑶先生为首,是一个具有开辟意义的单位。尽管以后其他地方也有很多新的成果,但就开辟的意义、开头的意义来说,北大的这个历史地位是无法改变的。而在开辟者中间,我觉得两个人不得不提,一个是王瑶先生,另外一个就是严家炎先生。  严先生比我大两岁,我入学的时候,他是副博士研究生,然后调去工作了。我的导师是王瑶先生,但是在我心目中实践的榜样
期刊
经由为学、修身、孝悌、忠恕、仁爱、义权、诚敬、正直诸道,一路走来,盈科后进,移步换景,此刻,我们终于来到了“中庸”之道的门前。  众所周知,近代以来,“中庸”之道,饱受诟病,以其“虚伪”者有之,以其“骑墙”“两面光”“随风倒”甚至“卑怯”者亦有之。鲁迅在其杂文《最艺术的国家》中,曾以不无讽刺的口吻感叹:“呵,中国真是个最艺术的国家,最中庸的民族。然而小百姓还要不满意,呜呼,君子之中庸,小人之反中庸
期刊
摘要:羯鼓源于羯族,兴起于丝绸之路,开元天宝年间盛行于中土,并为玄宗君臣所喜好,成为盛唐之音的一种代表。宋朝歌词之风兴起,羯鼓以独奏、伴奏、协奏的演奏方式参与到宋人歌舞之中,为宋词的创作与表演注入了豪放旷逸的气质,成为丝路风尚与中土文艺结合的一个典范。宋词演唱之风消歇之后,主流音乐中的羯鼓使用随之衰落,羯鼓几近消亡。近代以来,在蒙古族音乐中尚有使用。  关键词:羯鼓 应用 形制 宋词演唱  词产生
期刊
李白的《敬亭山》,应该是他的诗作至少是五绝的代表作之一,“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诗中的“孤云”之“孤”与“众鸟”之“众”固然是强烈的多与少的对照,但“孤云”意象是否另有寄托呢?觅迹寻踪,早于李白三百多年,我们就曾在陶渊明的诗中看到它的身影。  陶渊明的诗多次写到高天的云,“霭霭停云,漾漾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这是时年四十的他写于晋安帝元兴三年(404)的《停云》,那凝而不散的云是写实也是
期刊
最近纪念活动还是比较密集的。樊骏先生去世后,我们组织了一批纪念文章,一直拖到了2013年才出版,题目挺好:“告别一个学术时代”。我自己觉得一次次参加这种活动,实际上是我个人的一个告别仪式。我从来没有“我是为学术而生”的这种想法,也不希望是这样。大家的志向还是有点不同的,所以我不认为有清浊高下之分,都是个人的选择而已。 2014年是王瑶先生诞辰一百周年,2013年是唐弢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唐先生纪念活
期刊
我就接着赵园,也说说我的故事。我也有赵园那样的记忆。记得当年报考北大的时候,我非常紧张。我在“文革”中确实写过一些东西,后来通过一位朋友把这些文章给严老师,是严老师向王瑶先生推荐我的。我被录取以后,又发生了戏剧性的事情。因为当时严老师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的时候,就举了我这个例子,使我在贵州非常出名,出名以后就引起一些反感,于是有一群人联合起来,向北大写了一封匿名信,告我说“文革”后期我曾经写过文章批
期刊
今天是严家炎老师的寿辰,我自己觉得也像过生日一样。按照刚才说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烧进去?我这几年参加过几次严老师的讨论会,我觉得在学术方面,我们赞佩老师,跟随老师。他的贡献,刚才孙老师、钱老师已经说得比较全面了。所以我想换个话头。我建议咱们北大中文系搜集各种各样典故,其中就可以把“严加严”收录进去。因为刚才我们发言的各位,有一半以上都提到。  我们研究生复试的时候,在文学史楼,我就感觉到严老师
期刊
今天有机会参加严老师的活动,我感到非常高兴。前面孙玉石老师提到了,严老师发表的学术成果不是特别多的,他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我们现代文学学科的基础性建设和文学史研究、编写以及学生培养这些方面,我觉得这个概括非常精确,我个人的体会也是如此。  时间过得非常快。三十一年之前的春天,我从北大毕业,秋天我就跟严家炎老师攻读中国现代文学硕士学位。虽说过去三十多年了,却还像去年或者前年发生的事情一样。当时,我办完
期刊
我是做了发言准备的,因为我参加了严老师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编写。我的记忆不错,因为我刚才翻到严先生年谱的时候,发现就是2002年。从2002起,到2010年4月这个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已经经历了八年左右的时间。八年间多次在严先生的照应下参加,多次与严先生辩论、沟通、请教。严先生严谨和创新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年轻一辈的学者提出来的,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