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书记,今天是冬至,都兴吃饺子,我给你端来了饺子,快趁热吃吧!”2017年12月22日中午,在禹州市苌庄乡杨圪垯村的村委大院,该村脱贫户贺燕端着一大碗热腾腾的水饺,找到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赵建增表达感激之情。
贺燕今年23岁,几年前她的母亲身患重病去世,为了给亲人治病,本来贫困的家庭又欠了不少外债。2015年驻村工作队入村后,贺燕和父亲贺栓紧成为驻村工作队牵挂的对象。
“驻村工作队对俺像亲人一样,他们为俺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使俺有了固定的收入,还四处张罗为闺女找工作。”贺燕64岁的老父亲贺栓紧激动地说,“去年俺家脱了贫,如今吃不愁穿不愁住不愁。你说,俺咋能忘了党和政府的大恩呢!”
“贺栓紧父女只是俺村100多户脱贫户的一个代表。这几年,精准扶贫政策让俺村绝大多数贫困群众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该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新华介绍。
杨圪垯村位于禹州市西北部山区,2004年被确定为省定贫困村。2015年以来,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从解决道路问题着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多方资金给杨圪垯村修建排前路9.14公里、生产路7.39公里,植树7900棵,新建了文化广场。2017年3月杨圪垯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如今的杨圪垯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更有“苌庄小江南”的雅称。
“村民端来一碗饺子,是一片心意,是对我们帮扶工作的肯定。但想到还有个别户未脱贫,这让我们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驻村工作队队员田飞感慨地说。
上面讲的是一碗热腾腾的水饺的故事,下面再讲个一通气呼呼的电话的故事。
“赵书记,到俺家来一趟,看看俺没被评为贫困户冤不冤。”2017年的一天,赵建增接到这个电话后就轻车熟路赶了过去,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铁青着脸站在屋里,也没有一点儿让坐的意思。
“俺去年在外打工,村里可把俺漏掉啦。老房子,孩子小,媳妇出不去,俺一个人要养几口人,要是俺是贫困户,孩子该上幼儿园了,国家给的有补贴,也能减轻俺的负担不是。”问了年轻人一家的情况,赵建增心里有底了,因为他对非贫困家庭的情况做到了一口清。
“你家的情况我了解,家里4口人,只是你经常外出,我们没见过面。虽然你和父亲分户了,但你父亲有私家车,还有不错的生意。房子是老旧了一点儿,但我看了,屋里没有漏水的痕迹,更谈不上危房。你本人在外打工,工种不错,保守地算一个月也4000元,家里还有种地收入和补贴,而2016年贫困户的标准之一就是人均纯收入低于3026元,你也算一算,你家的情况符合吗?”当听到“3026元”这个数字时,年轻人十分惊讶。赵建增接着说:“你对扶贫线不了解,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没有做到家喻户晓,在这里向你道个歉,也希望你帮我们宣传一下政策。”“那是一定的,谢谢赵书记,刚才俺莽撞了。”
脱贫攻坚需要一茬一茬撸起袖子加油干,新驻村第一书记冯民召2017年11月20日履职,与老驻村第一书记赵建增同岗同责。到任伊始,当赵建增讲了这个故事后,冯民召就马上从加强政策宣传入手,于2017年12月6日协调资金7000余元,在全村共设置了五组大喇叭,于每天的早中晚三个时段,通過高音喇叭不间断播放扶贫政策和致富信息,加强了扶贫政策的宣传。现在,新老第一书记合力同心,又为该村协调了一口灌溉深水井,离彻底解决该村灌溉问题又进了一步。
驻村工作队所做的点点滴滴,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位脱贫户在感谢信中写道:“工作小队下乡来,入村入户走出来。精准扶贫点子想出来,帮助贫困家庭富起来。”
“扶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杨圪垯村尽管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可仍存在个别困难户。我们每个驻村工作队队员都应当事不避难,带着义不容辞的使命感,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扑下身子实干,真正成为贫困群众的贴心人。”赵建增和冯民召掷地有声地说,“经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谋划,杨圪垯村将以入选国家乡村旅游工程为契机,借助现存的古窑洞民居等人文景观和颍河环绕村庄所特有的自然风光,以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催生旅游新景点,强力打造乡村旅游,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稳定脱贫。”
贺燕今年23岁,几年前她的母亲身患重病去世,为了给亲人治病,本来贫困的家庭又欠了不少外债。2015年驻村工作队入村后,贺燕和父亲贺栓紧成为驻村工作队牵挂的对象。
“驻村工作队对俺像亲人一样,他们为俺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使俺有了固定的收入,还四处张罗为闺女找工作。”贺燕64岁的老父亲贺栓紧激动地说,“去年俺家脱了贫,如今吃不愁穿不愁住不愁。你说,俺咋能忘了党和政府的大恩呢!”
“贺栓紧父女只是俺村100多户脱贫户的一个代表。这几年,精准扶贫政策让俺村绝大多数贫困群众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该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新华介绍。
杨圪垯村位于禹州市西北部山区,2004年被确定为省定贫困村。2015年以来,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从解决道路问题着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多方资金给杨圪垯村修建排前路9.14公里、生产路7.39公里,植树7900棵,新建了文化广场。2017年3月杨圪垯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如今的杨圪垯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更有“苌庄小江南”的雅称。
“村民端来一碗饺子,是一片心意,是对我们帮扶工作的肯定。但想到还有个别户未脱贫,这让我们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驻村工作队队员田飞感慨地说。
上面讲的是一碗热腾腾的水饺的故事,下面再讲个一通气呼呼的电话的故事。
“赵书记,到俺家来一趟,看看俺没被评为贫困户冤不冤。”2017年的一天,赵建增接到这个电话后就轻车熟路赶了过去,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铁青着脸站在屋里,也没有一点儿让坐的意思。
“俺去年在外打工,村里可把俺漏掉啦。老房子,孩子小,媳妇出不去,俺一个人要养几口人,要是俺是贫困户,孩子该上幼儿园了,国家给的有补贴,也能减轻俺的负担不是。”问了年轻人一家的情况,赵建增心里有底了,因为他对非贫困家庭的情况做到了一口清。
“你家的情况我了解,家里4口人,只是你经常外出,我们没见过面。虽然你和父亲分户了,但你父亲有私家车,还有不错的生意。房子是老旧了一点儿,但我看了,屋里没有漏水的痕迹,更谈不上危房。你本人在外打工,工种不错,保守地算一个月也4000元,家里还有种地收入和补贴,而2016年贫困户的标准之一就是人均纯收入低于3026元,你也算一算,你家的情况符合吗?”当听到“3026元”这个数字时,年轻人十分惊讶。赵建增接着说:“你对扶贫线不了解,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没有做到家喻户晓,在这里向你道个歉,也希望你帮我们宣传一下政策。”“那是一定的,谢谢赵书记,刚才俺莽撞了。”
脱贫攻坚需要一茬一茬撸起袖子加油干,新驻村第一书记冯民召2017年11月20日履职,与老驻村第一书记赵建增同岗同责。到任伊始,当赵建增讲了这个故事后,冯民召就马上从加强政策宣传入手,于2017年12月6日协调资金7000余元,在全村共设置了五组大喇叭,于每天的早中晚三个时段,通過高音喇叭不间断播放扶贫政策和致富信息,加强了扶贫政策的宣传。现在,新老第一书记合力同心,又为该村协调了一口灌溉深水井,离彻底解决该村灌溉问题又进了一步。
驻村工作队所做的点点滴滴,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位脱贫户在感谢信中写道:“工作小队下乡来,入村入户走出来。精准扶贫点子想出来,帮助贫困家庭富起来。”
“扶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杨圪垯村尽管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可仍存在个别困难户。我们每个驻村工作队队员都应当事不避难,带着义不容辞的使命感,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扑下身子实干,真正成为贫困群众的贴心人。”赵建增和冯民召掷地有声地说,“经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谋划,杨圪垯村将以入选国家乡村旅游工程为契机,借助现存的古窑洞民居等人文景观和颍河环绕村庄所特有的自然风光,以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催生旅游新景点,强力打造乡村旅游,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