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现在的课堂教学越来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主体。但在强调学生主体的同时,有些教师却找不到自己了。一些人认为教师的角色已不重要了,课堂上唱主角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这就造成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淡化甚至缺失,这成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教师主导作用缺失的表现
1.忌言讳讲,甚至把少讲或不讲作为新课改的标志。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推进,当教师意识到要把“一言堂”转向学生的“自主探究”之后,这个舞台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原本作为主角的教师开始忌讳讲了,甚至有人把少讲或不讲作为新课改的标志,有的学校还做出了一节课只能讲多少分钟、一次讲课连续不能超过多少分钟的限制。新课改把教师定位为乐队中的第一小提琴手,如果现在“平等中的首席”都不演奏了,这个乐队还有谱么?其实“讲”不等于满堂灌,“问”也不等于启发式,关键是“讲(问)什么、怎样讲(问)”。
2.忌讳批评,甚至回避教师在价值引导上的责任。教师因怕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或怕影响自己课堂的“顺利进行”,在对学生鼓励表扬的同时,却忽略、回避了对其不足、不全甚至错误的答案的评价。其实评价本该有分析,有评判,对于学生正确或接近正确的回答要引导其找出证据,提升其价值,完善其表达,对不正确的回答,在肯定其勇气和主动性的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地指出问题所在。教师有义务让学生看清楚自己的立场,好课总能体现一种正确价值观的引导,缺乏引导或引导不恰当的,都称不上是好课。
3.忌讳思考,甚至出现了用多媒体代替大脑、形式代替思考的倾向。“课不够,课件凑”,这已成了目前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开课上的普遍现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一旦沦为表演的工具,就从一种有力的教学辅助手段变成了“彩色垃圾”。面对眼花缭乱的多媒体产品,完全有理由担心这种形式很可能会代替教师的思想。教学是需要想象和感悟的,如果思想都走不动了,教师成长的路也就无法延伸了。
二、教师主导作用的实施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固然要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也要考虑一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固然重要,但教师的主导性一刻也不能忽视。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这是讲教学的方法,要突出教师的教,也就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怎么体现的呢?
1.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师的职业特点上。教师的职责是什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给学生传授学业知识,这就是引导,这里就显出教师的主导作用。试想没有教师的“导”,则何以“传道授业解惑”?普通学校的教学任务就是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要完成这种教学任务,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离不开教师的教。
2.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上。一篇课文怎么教,运用什么方法,教些什么,等等,都要教师预先设计好,预先做好安排。教师总不能拿到一篇课文,毫无目标地随便叫学生来读吧,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因材施教”,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那些课堂教学搞得好的,重要的是教学方法得当,由于使用了比较恰当的教学方法,才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而教学方法怎么确定,也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来选择的。
3.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教学程序的组织和安排上。一堂课分哪几个步骤,教学过程的次序怎么安排,要通过哪几个教学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安排。教学程序的组织和安排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好坏,关系到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而这一切的教学程序中的各种活动,决定因素在于教师。虽然参加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自始至终都是由教师在指导学生去完成各种教学活动。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去感知材料,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这些都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安排,去组织实施。这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就是教学的全过程。
4.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学生的点拨和引导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那么怎么引导呢?这就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绝不能以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就放任学生自己去学习,这种放羊式的教学带来的后果,已有过深刻的教训。教师在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应及时适当地予以点拨。当然,这种点拨不是教师代替学生去包揽一切教学活动。那不叫“导”,叫“注”。当然“导”得太多了,就会变成“注”的。再说“教学”活动,本身是两方面的,是教和学的关系,而且“教”放在先,可见这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要。没有教师的“教”和“导”,就没有学生的“学”。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素养”为指导理念。创新教学思维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教师主导作用缺失的表现
1.忌言讳讲,甚至把少讲或不讲作为新课改的标志。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推进,当教师意识到要把“一言堂”转向学生的“自主探究”之后,这个舞台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原本作为主角的教师开始忌讳讲了,甚至有人把少讲或不讲作为新课改的标志,有的学校还做出了一节课只能讲多少分钟、一次讲课连续不能超过多少分钟的限制。新课改把教师定位为乐队中的第一小提琴手,如果现在“平等中的首席”都不演奏了,这个乐队还有谱么?其实“讲”不等于满堂灌,“问”也不等于启发式,关键是“讲(问)什么、怎样讲(问)”。
2.忌讳批评,甚至回避教师在价值引导上的责任。教师因怕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或怕影响自己课堂的“顺利进行”,在对学生鼓励表扬的同时,却忽略、回避了对其不足、不全甚至错误的答案的评价。其实评价本该有分析,有评判,对于学生正确或接近正确的回答要引导其找出证据,提升其价值,完善其表达,对不正确的回答,在肯定其勇气和主动性的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地指出问题所在。教师有义务让学生看清楚自己的立场,好课总能体现一种正确价值观的引导,缺乏引导或引导不恰当的,都称不上是好课。
3.忌讳思考,甚至出现了用多媒体代替大脑、形式代替思考的倾向。“课不够,课件凑”,这已成了目前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开课上的普遍现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一旦沦为表演的工具,就从一种有力的教学辅助手段变成了“彩色垃圾”。面对眼花缭乱的多媒体产品,完全有理由担心这种形式很可能会代替教师的思想。教学是需要想象和感悟的,如果思想都走不动了,教师成长的路也就无法延伸了。
二、教师主导作用的实施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固然要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也要考虑一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固然重要,但教师的主导性一刻也不能忽视。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这是讲教学的方法,要突出教师的教,也就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怎么体现的呢?
1.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师的职业特点上。教师的职责是什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给学生传授学业知识,这就是引导,这里就显出教师的主导作用。试想没有教师的“导”,则何以“传道授业解惑”?普通学校的教学任务就是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要完成这种教学任务,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离不开教师的教。
2.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上。一篇课文怎么教,运用什么方法,教些什么,等等,都要教师预先设计好,预先做好安排。教师总不能拿到一篇课文,毫无目标地随便叫学生来读吧,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因材施教”,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那些课堂教学搞得好的,重要的是教学方法得当,由于使用了比较恰当的教学方法,才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而教学方法怎么确定,也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来选择的。
3.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教学程序的组织和安排上。一堂课分哪几个步骤,教学过程的次序怎么安排,要通过哪几个教学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安排。教学程序的组织和安排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好坏,关系到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而这一切的教学程序中的各种活动,决定因素在于教师。虽然参加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自始至终都是由教师在指导学生去完成各种教学活动。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去感知材料,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这些都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安排,去组织实施。这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就是教学的全过程。
4.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学生的点拨和引导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那么怎么引导呢?这就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绝不能以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就放任学生自己去学习,这种放羊式的教学带来的后果,已有过深刻的教训。教师在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应及时适当地予以点拨。当然,这种点拨不是教师代替学生去包揽一切教学活动。那不叫“导”,叫“注”。当然“导”得太多了,就会变成“注”的。再说“教学”活动,本身是两方面的,是教和学的关系,而且“教”放在先,可见这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要。没有教师的“教”和“导”,就没有学生的“学”。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素养”为指导理念。创新教学思维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