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提倡生本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生本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在更深层次的推进过程中,要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前置准备问题的设计
两堂生本研讨课实践的经验教训告诉人们,前置准备问题的设计入口要低,再低些,简单,再简单些。问题的设计口径要宽些,选择余地大些,以梯度呈现则更合适些。
毕竟,生本课堂是学生展示前置准备成果的平台,而前置准备阶段对问题的设计,则直接关乎到学生是否好学、都能学、方便学,尤其是面对初次尝试生本学习的学生。一个从教者,如果设计的问题充分地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设计的问题简单明了,易于操作,换句话说,教者设计的问题适合于群体学生学习,学生对这些问题感兴趣,那么,学生就会饶有兴味地去阅读,上网查阅,整理资料,由此直接进入生本学习的深层次领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就不会“走弯路”和“兜圈子”。郭思乐教授曾说过:再简单一些,让学生走进去,让学习变成他们最喜爱和最乐于从事的事情,让学习是欢乐的、友爱的、有效的,这是最符合学生天性的事情。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问题设计的简单化,也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设计就可以漫无边际,相反,正是这些环节在考量着教者的心机和智慧。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
课堂的和谐来自学生自身的调节,营造“零干预”的课堂氛围,才是生本课堂的至高境界。
生本课堂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以学定教,不教而教。教者的责任就在于引领学生自觉热情地投入学习,学会阅读,学会感悟,学会品味。通过课堂读、写、说成果的展示,达到提升能力、重塑灵魂、净化心灵的目的。因此,在课堂展示环节,教师无需预设太多,只需要静心倾听,适时点拨,适当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无痕的引领,有针对性地诱发和有创意地调控就够了。因为只有这样,这种近乎于“零干预”的课堂氛围的营造,才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展示环节静心思考,自由发挥,才可以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碰撞思维、闪现智慧火花的舞台。
郭思乐教授曾引用老子的话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由此推演到“事得一以顺”:找到了事情的真正本体,事情就会变得顺利,学是教的本体,教原本就是用来帮助学的。这段话说明,学往往比教来得顺利和容易得多,教不一定能把事情都说清楚,教师的教,永远替代不了学生自身的阅读感悟和尽兴的展示。
《礼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两堂公开课还让人们明白:学生展示中绝不能以教者的过多讲述作为补充,展示中无需教者多插话,多引导,太紧催。换句话说,教者如果不完全摆脱传统教育的桎梏,想放手又不彻底放,患得患失,或者急躁催促,学生的展示效果乃至学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总之,是花,总会开放,是人,本有学习的天性,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只要提供足够的养分,给学生成长的时间和空间,静待花开,学生肯定就能张扬个性,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前置准备问题的设计
两堂生本研讨课实践的经验教训告诉人们,前置准备问题的设计入口要低,再低些,简单,再简单些。问题的设计口径要宽些,选择余地大些,以梯度呈现则更合适些。
毕竟,生本课堂是学生展示前置准备成果的平台,而前置准备阶段对问题的设计,则直接关乎到学生是否好学、都能学、方便学,尤其是面对初次尝试生本学习的学生。一个从教者,如果设计的问题充分地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设计的问题简单明了,易于操作,换句话说,教者设计的问题适合于群体学生学习,学生对这些问题感兴趣,那么,学生就会饶有兴味地去阅读,上网查阅,整理资料,由此直接进入生本学习的深层次领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就不会“走弯路”和“兜圈子”。郭思乐教授曾说过:再简单一些,让学生走进去,让学习变成他们最喜爱和最乐于从事的事情,让学习是欢乐的、友爱的、有效的,这是最符合学生天性的事情。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问题设计的简单化,也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设计就可以漫无边际,相反,正是这些环节在考量着教者的心机和智慧。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
课堂的和谐来自学生自身的调节,营造“零干预”的课堂氛围,才是生本课堂的至高境界。
生本课堂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以学定教,不教而教。教者的责任就在于引领学生自觉热情地投入学习,学会阅读,学会感悟,学会品味。通过课堂读、写、说成果的展示,达到提升能力、重塑灵魂、净化心灵的目的。因此,在课堂展示环节,教师无需预设太多,只需要静心倾听,适时点拨,适当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无痕的引领,有针对性地诱发和有创意地调控就够了。因为只有这样,这种近乎于“零干预”的课堂氛围的营造,才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展示环节静心思考,自由发挥,才可以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碰撞思维、闪现智慧火花的舞台。
郭思乐教授曾引用老子的话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由此推演到“事得一以顺”:找到了事情的真正本体,事情就会变得顺利,学是教的本体,教原本就是用来帮助学的。这段话说明,学往往比教来得顺利和容易得多,教不一定能把事情都说清楚,教师的教,永远替代不了学生自身的阅读感悟和尽兴的展示。
《礼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两堂公开课还让人们明白:学生展示中绝不能以教者的过多讲述作为补充,展示中无需教者多插话,多引导,太紧催。换句话说,教者如果不完全摆脱传统教育的桎梏,想放手又不彻底放,患得患失,或者急躁催促,学生的展示效果乃至学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总之,是花,总会开放,是人,本有学习的天性,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只要提供足够的养分,给学生成长的时间和空间,静待花开,学生肯定就能张扬个性,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