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本课堂》之经验笔谈中指出了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学生自主学习目标不明确,自主学习兴趣不浓。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觉得语文教学应该与时俱进,不变,就不能适应现在的课堂要求,不变就可能在教改中被淘汰:我们要变,要改变我们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我们课堂教学中,的确应该根据具体的内容,改变我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思考如何让那个学生更感兴趣,让学生敢于质疑,让学生主动探讨,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变课堂为学堂。
而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不变的,教学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这次去肥城听省优质课,感受很深。在一中市教研员让我们每人领一份教材,解读一下,设计一个教学思路,然后集合,交流!拿到教材,我和李老师都有些蒙,我得有十几年没教过初一了,《最后一课》这篇文章离我似乎挺遥远的,李钦凯刚参加工作,教材也不熟,时间紧迫,我俩决定一起研讨,确定方案,最终通过求助、查阅资料、解读教材,和李钦凯研讨,确定了我们的教学环节:小弗朗士的一节法语课,迅速浏览课文,联系课文中的有关句子说一说;小弗朗士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品读课文,品读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感受他的成长;小弗朗士的一节德语课,结合课文所学,感受小弗朗士的心里,体会他的情感,写一写。三个环节,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听说读写兼顾,而且注意了重点品读,自我感觉不错,和一中的刘智老师一交流,他也是大加赞赏,可是市教研员崔老师不以为然,要求我们继续研读教材,并叫来高青的语文教研员郭老师一起研讨,先由一中潘老师说她的设计,潘老师刚提出了自己教学设计中的第一个问题,就被郭老师问的哑口无言,你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学生会怎样回答?如果没有对教材足够的把握,这些我们怎么可以预测?后来,崔老师和郭老师领着我们一起解读教材,设计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一晚上可以说是把课文嚼的稀巴烂,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词里涵盖着怎样的思想,怎样的情感,都逐一解读,最终确定了教的立足点:小弗朗士的成长。主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抛出后,学生可能会有怎样的答案,每个大问题下设计怎样的问题追问等等都进行了预设,由此我也深刻的感受到,作为语文课堂,我们应该以不变应万变,在万变的形式中,我们始终应该细读文本,知道“教什么”,比设计怎么教更重要。
崔老师在这次省优质课后也写了一篇《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浅谈小说的解读与教学》里面提到了一堂好课的标准,她说:“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许多教师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心中想的是“怎么教”的方法问题。比如怎样导入、怎样利用多媒体、设计什么活动、怎样把握教学的节奏、怎样体现“合作”等等。然而,王荣生教授在《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一文中却这样认为: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么教”服务于“教什么”。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那么无论在教学方法上玩什么花招、树什么大旗,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语文课。
可见,“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老老实实把课文读明白,认认真真把教学内容(教什么)想清楚,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前提。
如何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呢?孙绍振老师提倡对作品进行有效的分析。教师只有对文本有意识地进行深入细致地阅读,才能发现其中独特的教学价值,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才能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有效开启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尤其是面对不可重复的经典文本,更要舍得下大气力、下真功夫细读,绝不能隔靴搔痒、空乏说教。
也就是说,面对文本,教师“读出了什么”决定了课堂“教什么”,“教什么”决定了“怎么教”。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示来表明合理的备课流程:
文本细读(对作品的有效分析)——找到“这一篇”作品的独特价值——确定核心教学价值与合宜的教学内容——开始教学设计。让我们守住课堂教学之根本,在多变的课改中找到我们语文的诗意栖居,让朗朗的读书声回到课堂,让学生和老师同呼吸,让学生和语文共成长。
而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不变的,教学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这次去肥城听省优质课,感受很深。在一中市教研员让我们每人领一份教材,解读一下,设计一个教学思路,然后集合,交流!拿到教材,我和李老师都有些蒙,我得有十几年没教过初一了,《最后一课》这篇文章离我似乎挺遥远的,李钦凯刚参加工作,教材也不熟,时间紧迫,我俩决定一起研讨,确定方案,最终通过求助、查阅资料、解读教材,和李钦凯研讨,确定了我们的教学环节:小弗朗士的一节法语课,迅速浏览课文,联系课文中的有关句子说一说;小弗朗士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品读课文,品读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感受他的成长;小弗朗士的一节德语课,结合课文所学,感受小弗朗士的心里,体会他的情感,写一写。三个环节,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听说读写兼顾,而且注意了重点品读,自我感觉不错,和一中的刘智老师一交流,他也是大加赞赏,可是市教研员崔老师不以为然,要求我们继续研读教材,并叫来高青的语文教研员郭老师一起研讨,先由一中潘老师说她的设计,潘老师刚提出了自己教学设计中的第一个问题,就被郭老师问的哑口无言,你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学生会怎样回答?如果没有对教材足够的把握,这些我们怎么可以预测?后来,崔老师和郭老师领着我们一起解读教材,设计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一晚上可以说是把课文嚼的稀巴烂,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词里涵盖着怎样的思想,怎样的情感,都逐一解读,最终确定了教的立足点:小弗朗士的成长。主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抛出后,学生可能会有怎样的答案,每个大问题下设计怎样的问题追问等等都进行了预设,由此我也深刻的感受到,作为语文课堂,我们应该以不变应万变,在万变的形式中,我们始终应该细读文本,知道“教什么”,比设计怎么教更重要。
崔老师在这次省优质课后也写了一篇《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浅谈小说的解读与教学》里面提到了一堂好课的标准,她说:“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许多教师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心中想的是“怎么教”的方法问题。比如怎样导入、怎样利用多媒体、设计什么活动、怎样把握教学的节奏、怎样体现“合作”等等。然而,王荣生教授在《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一文中却这样认为: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么教”服务于“教什么”。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那么无论在教学方法上玩什么花招、树什么大旗,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语文课。
可见,“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老老实实把课文读明白,认认真真把教学内容(教什么)想清楚,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前提。
如何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呢?孙绍振老师提倡对作品进行有效的分析。教师只有对文本有意识地进行深入细致地阅读,才能发现其中独特的教学价值,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才能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有效开启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尤其是面对不可重复的经典文本,更要舍得下大气力、下真功夫细读,绝不能隔靴搔痒、空乏说教。
也就是说,面对文本,教师“读出了什么”决定了课堂“教什么”,“教什么”决定了“怎么教”。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示来表明合理的备课流程:
文本细读(对作品的有效分析)——找到“这一篇”作品的独特价值——确定核心教学价值与合宜的教学内容——开始教学设计。让我们守住课堂教学之根本,在多变的课改中找到我们语文的诗意栖居,让朗朗的读书声回到课堂,让学生和老师同呼吸,让学生和语文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