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还是不变?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vide20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本课堂》之经验笔谈中指出了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学生自主学习目标不明确,自主学习兴趣不浓。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觉得语文教学应该与时俱进,不变,就不能适应现在的课堂要求,不变就可能在教改中被淘汰:我们要变,要改变我们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我们课堂教学中,的确应该根据具体的内容,改变我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思考如何让那个学生更感兴趣,让学生敢于质疑,让学生主动探讨,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变课堂为学堂。
   而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不变的,教学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这次去肥城听省优质课,感受很深。在一中市教研员让我们每人领一份教材,解读一下,设计一个教学思路,然后集合,交流!拿到教材,我和李老师都有些蒙,我得有十几年没教过初一了,《最后一课》这篇文章离我似乎挺遥远的,李钦凯刚参加工作,教材也不熟,时间紧迫,我俩决定一起研讨,确定方案,最终通过求助、查阅资料、解读教材,和李钦凯研讨,确定了我们的教学环节:小弗朗士的一节法语课,迅速浏览课文,联系课文中的有关句子说一说;小弗朗士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品读课文,品读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感受他的成长;小弗朗士的一节德语课,结合课文所学,感受小弗朗士的心里,体会他的情感,写一写。三个环节,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听说读写兼顾,而且注意了重点品读,自我感觉不错,和一中的刘智老师一交流,他也是大加赞赏,可是市教研员崔老师不以为然,要求我们继续研读教材,并叫来高青的语文教研员郭老师一起研讨,先由一中潘老师说她的设计,潘老师刚提出了自己教学设计中的第一个问题,就被郭老师问的哑口无言,你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学生会怎样回答?如果没有对教材足够的把握,这些我们怎么可以预测?后来,崔老师和郭老师领着我们一起解读教材,设计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一晚上可以说是把课文嚼的稀巴烂,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词里涵盖着怎样的思想,怎样的情感,都逐一解读,最终确定了教的立足点:小弗朗士的成长。主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抛出后,学生可能会有怎样的答案,每个大问题下设计怎样的问题追问等等都进行了预设,由此我也深刻的感受到,作为语文课堂,我们应该以不变应万变,在万变的形式中,我们始终应该细读文本,知道“教什么”,比设计怎么教更重要。
   崔老师在这次省优质课后也写了一篇《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浅谈小说的解读与教学》里面提到了一堂好课的标准,她说:“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许多教师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心中想的是“怎么教”的方法问题。比如怎样导入、怎样利用多媒体、设计什么活动、怎样把握教学的节奏、怎样体现“合作”等等。然而,王荣生教授在《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一文中却这样认为: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么教”服务于“教什么”。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那么无论在教学方法上玩什么花招、树什么大旗,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语文课。
   可见,“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老老实实把课文读明白,认认真真把教学内容(教什么)想清楚,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前提。
   如何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呢?孙绍振老师提倡对作品进行有效的分析。教师只有对文本有意识地进行深入细致地阅读,才能发现其中独特的教学价值,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才能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有效开启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尤其是面对不可重复的经典文本,更要舍得下大气力、下真功夫细读,绝不能隔靴搔痒、空乏说教。
   也就是说,面对文本,教师“读出了什么”决定了课堂“教什么”,“教什么”决定了“怎么教”。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示来表明合理的备课流程:
   文本细读(对作品的有效分析)——找到“这一篇”作品的独特价值——确定核心教学价值与合宜的教学内容——开始教学设计。让我们守住课堂教学之根本,在多变的课改中找到我们语文的诗意栖居,让朗朗的读书声回到课堂,让学生和老师同呼吸,让学生和语文共成长。
其他文献
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综合处理和控制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将这些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并按需要配上声音,进行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过程。如今,多媒体教学已广泛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并以其形象直观、内容丰富等特点受到了师生的广泛欢迎。但是,多媒体教学在运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误区亟待改进。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新课
期刊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语文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模式,为把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能够使教学达到最优化,为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起到了越来越明显的支撑作用。可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
期刊
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能加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群体的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张扬,促进课程三维目标的达成。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收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青睐。   一、优化组合为原则   由于大班人数较多,如果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班就达到十六组以上之多,教师在辅导小组讨论时,难以做到到每个小组去倾听和指导。
期刊
当前的教育改革的力度越来越大,对语文的要求也有着与时俱进的变化,比如,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越来越高,随之,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着越来越高深的要求。不仅如此,中学教学中,作文作为一个侧重考察表达和书写能力的板块,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中学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的探究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更加能够提高学生其他各方面的素质。   下面,我们就从中学作文的教学现状和教学策略两方面来谈一下中学的作文教
期刊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教会学生阅读,让学生自己能在阅读中领悟语言的美感,领悟作品的美好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在语文教学中应及时准确总结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1.阅读教学中没有很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很多情况下,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分析多,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成了“陪读生”,这严重违背了阅读教学的目标及宗旨。学生是学
期刊
议论文是高中生写作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而很多学生自以为占有了事实论据,议论文写作就万事大吉。事实上,学生议论文析例处于“趋中”状态,文章丝毫不能打动阅卷者。关于原因,很多教师会简单地归咎于学生不会紧扣中心论点处理论据。事实上,高分议论文决不能仅仅停留于在事实论据和论点之间简单地钩连起关系,高分议论文是思想的产物,更是靠思想来打动阅卷者,使之动性,动情,动心。而这就涉及到议论文析例走出“趋中”状态,
期刊
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提倡生本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生本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在更深层次的推进过程中,要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前置准备问题的设计   两堂生本研讨课实践的经验教训告诉人们,前置准备问题的设计入口要低,再低些,简单,再简单些。问题的设计口径要宽些,选择余地大些,以梯度呈现则更合适些。   毕竟,生本
期刊
古人写诗主张“情真而语直”,白居易也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是否有真情实感历来就是品评作文的主要标准。记叙文尤其需要表达真情实感,但是,学生写作时往往是想写出真情实感却又苦于“无源头活水”。究其原因,是他们没有打开情感的闸门,没有调动情感的内存,没有触发情感的按钮。要问世间“情”为何物,答案是“情”首先是生命之“真”:“高山流水”是真诚的友情;“舐犊情深”是本真的亲情;“落叶归根”是乡土之
期刊
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是一首豪放大气、催人奋进的激越之作,全词分上下两片,共计44个字,表达精警凝练,形象生动传神,意韵深邃悠长。学习此词,浅尝辄止,诵读一二,是断然不能领悟词作真意的。品读词作需要旁征博引,深挖细嚼,非如此则不能体悟毛泽东大气磅礴中的精微深义和浅易平实中的曲折微妙。   词作上片写景明理,由理及景。“人生易老天难老”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期刊
培根曾说:“一切知识的获得都是记忆,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开始。”可见,拥有强大的记忆力就拥有了一个满满的智力库,它能唤醒人们身上巨大的潜能和力量,帮助人们取得非凡的成就。在璀璨的历史星河中,许多运筹帷幄的政治家、纵横四海的军事家、才思泉涌的文学家、技艺精湛的艺术家,都因其惊人的记忆力而获取巨大的成功。因此,记忆力对于一个人非常重要,尤其对于正在完成原始积累的高中生更为重要。那么,如何让身处繁重作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