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片段一】
师:我给同学们出一道数学题,看谁回答得快又准确。1+1=?
(生愕然,齐声回答,并大笑)
师:回答得很好!如果把它作为一道作文题,我想也难不住同学们吧。好,给你们3分钟时间,以“1+1=?”为题拟一个作文提纲。(生动手列提纲)
师:提纲拟好了先放在一边。老师这里有一篇别人写的文章发给你们,跟自己的提纲比较一下,看看它的优点在哪里。(发第一篇文稿)
师:谁来读一下这篇文章?(一生读)
师:下面,你们可以七嘴八舌地说说这篇文章的优点有哪些,我们不说人家的缺点,在背后说人家的坏话不是好同志。(生笑,自由讨论,然后纷纷举手)
生:有具体的心理描写。
生:有动作描写。
生:有环境描写。
师:不错,这些描写的确让文章显得有血有肉,那么这些描写来源于什么呢?
生:来源于作者亲身经历的一次劳动。
师:很好!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写作的素材要来源于……
生(齐):生活!
师:有生活气息。(板书:言之有物)
【片段二】
师:我再发一篇文章给你们,看看感觉如何?(发第二篇文稿)
师:谁再来读读这篇文章?(一生读)
师:这篇文章怎么样?
生(齐):好!
师:好在哪?分组讨论一下。(生讨论后发言)
生:语句优美,文采好。
师:回答得很好,但我们今天暂且不谈文采的问题。
生:构思新颖。
师:很好,能不能具体说说。(板书:新)
生:第一篇是“1+1=2”,但这篇文章很大胆,说“1+1=1”,与众不同。
师:如果小时候,你爸爸问“1+1=?”你回答说“1”,会怎样?(做敲打动作)
生:头上长包。(大笑)
师:这种与众不同的感觉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生:吸引读者。
生:让人耳目一新。
师:怎样做到与众不同呢?
生:要尽量与平常想的不一样。
师:对,这叫求异性思维,打破原先在大脑中形成的定势。(板书:打破定势)每个人生活都有不同习惯,是生活中形成的定势。生活中好的定势一定要坚持。
生:比如饭前要洗手。(全班笑)
师: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有一定的生活规律。但写作时就要尽量打破定势,构思出新颖的文章来。此外,这篇文章还有什么优点?
生:显得大气。
师:具体说说。
生:第一篇只谈一次劳动,然后得到一点启示。这篇文章不同,想到了国家,想到了民族。
师:这样显得主题怎样?
生:深刻多了。(几乎是同声)
师:(板书:深刻)是的,这篇文章由生活、学校、家庭想到上一代人的作风,再想到国家和民族。写文章就是要将主题放到国家、民族、社会或人生的背景当中去,才能显得主题深刻,显得大气。
【赏析】学生的作文都带有其生活经历的印记,他们接触的人与事各异,笔下的文章也势必不相同。然而多数学生的文章常常语言干瘪无味:写人物毫无个性,千人一面;写事件平铺直叙,平淡无奇。构思不新颖,更谈不上主题深刻。语言和思维是作文的两大根基,怎样摆脱写作的平庸,是由学生认识和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决定的。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巧妙地运用比较式教学法,让学生去发现其差距,然后顺势引导,做到水到渠成。“片段一”让学生通过把自拟的提纲与教师提供的第一篇文章相比较,懂得作文应该从生活中来,从作者真切细腻的体验中来,从心灵与生活的碰撞而引起的震颤中来。“片段二”指导学生通过第一篇与第二篇文章的比较,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自身以外的世界。通过比较,学生发现,第一篇文章其实很平庸,很自然地发现第二篇文章“高”在哪里,这真是一山更比一山高。不仅达到了教学目的,还激发了学生要写好文章的欲望。教师只有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把写作真正作为一种创造,一种能给人带来精神愉悦、体验创造价值的手段,学生的情感才能自由抒发,在广阔的写作天地中妙笔生花。(作者单位:江西省德兴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email protected]
师:我给同学们出一道数学题,看谁回答得快又准确。1+1=?
(生愕然,齐声回答,并大笑)
师:回答得很好!如果把它作为一道作文题,我想也难不住同学们吧。好,给你们3分钟时间,以“1+1=?”为题拟一个作文提纲。(生动手列提纲)
师:提纲拟好了先放在一边。老师这里有一篇别人写的文章发给你们,跟自己的提纲比较一下,看看它的优点在哪里。(发第一篇文稿)
师:谁来读一下这篇文章?(一生读)
师:下面,你们可以七嘴八舌地说说这篇文章的优点有哪些,我们不说人家的缺点,在背后说人家的坏话不是好同志。(生笑,自由讨论,然后纷纷举手)
生:有具体的心理描写。
生:有动作描写。
生:有环境描写。
师:不错,这些描写的确让文章显得有血有肉,那么这些描写来源于什么呢?
生:来源于作者亲身经历的一次劳动。
师:很好!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写作的素材要来源于……
生(齐):生活!
师:有生活气息。(板书:言之有物)
【片段二】
师:我再发一篇文章给你们,看看感觉如何?(发第二篇文稿)
师:谁再来读读这篇文章?(一生读)
师:这篇文章怎么样?
生(齐):好!
师:好在哪?分组讨论一下。(生讨论后发言)
生:语句优美,文采好。
师:回答得很好,但我们今天暂且不谈文采的问题。
生:构思新颖。
师:很好,能不能具体说说。(板书:新)
生:第一篇是“1+1=2”,但这篇文章很大胆,说“1+1=1”,与众不同。
师:如果小时候,你爸爸问“1+1=?”你回答说“1”,会怎样?(做敲打动作)
生:头上长包。(大笑)
师:这种与众不同的感觉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生:吸引读者。
生:让人耳目一新。
师:怎样做到与众不同呢?
生:要尽量与平常想的不一样。
师:对,这叫求异性思维,打破原先在大脑中形成的定势。(板书:打破定势)每个人生活都有不同习惯,是生活中形成的定势。生活中好的定势一定要坚持。
生:比如饭前要洗手。(全班笑)
师: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有一定的生活规律。但写作时就要尽量打破定势,构思出新颖的文章来。此外,这篇文章还有什么优点?
生:显得大气。
师:具体说说。
生:第一篇只谈一次劳动,然后得到一点启示。这篇文章不同,想到了国家,想到了民族。
师:这样显得主题怎样?
生:深刻多了。(几乎是同声)
师:(板书:深刻)是的,这篇文章由生活、学校、家庭想到上一代人的作风,再想到国家和民族。写文章就是要将主题放到国家、民族、社会或人生的背景当中去,才能显得主题深刻,显得大气。
【赏析】学生的作文都带有其生活经历的印记,他们接触的人与事各异,笔下的文章也势必不相同。然而多数学生的文章常常语言干瘪无味:写人物毫无个性,千人一面;写事件平铺直叙,平淡无奇。构思不新颖,更谈不上主题深刻。语言和思维是作文的两大根基,怎样摆脱写作的平庸,是由学生认识和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决定的。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巧妙地运用比较式教学法,让学生去发现其差距,然后顺势引导,做到水到渠成。“片段一”让学生通过把自拟的提纲与教师提供的第一篇文章相比较,懂得作文应该从生活中来,从作者真切细腻的体验中来,从心灵与生活的碰撞而引起的震颤中来。“片段二”指导学生通过第一篇与第二篇文章的比较,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自身以外的世界。通过比较,学生发现,第一篇文章其实很平庸,很自然地发现第二篇文章“高”在哪里,这真是一山更比一山高。不仅达到了教学目的,还激发了学生要写好文章的欲望。教师只有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把写作真正作为一种创造,一种能给人带来精神愉悦、体验创造价值的手段,学生的情感才能自由抒发,在广阔的写作天地中妙笔生花。(作者单位:江西省德兴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