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59-01
随着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各种电教手段纷纷走进课堂,它们直观形象、生动灵活、开放地展示教学的信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优化、丰富了课堂教学。
多媒体课件就是根据课文内容,巧妙地利用计算机制作一个可执行、可操作的文件。它能用优美的直观图片、音乐、影像将学生带到课文情境中,为理解、感悟文章的内容起到促进作用,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在信息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教师已经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文字、图像的处理,制作简单的课件,但我们更需要做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来提高学生的素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直接效果就是:改变学生学习自由度、自由活动空间、信息空间、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与教师、同学交流,从“学什么”走向“怎样学”。这样,学生现实和未来不仅可以继承一些必要的前人积累的知识,还可以通过实践使自己转向对知识的分析、判断、选择和创造性的运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教育的最终目标。如何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才算科学有效呢?结合应用实践,现对多媒体的使用谈几点浅见。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可以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把生活中的情境带入课堂,给学生创造多看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多媒体课件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有序排列,大大增加了语文课堂的信息量。给学生的“看”创造了机会,使学生的眼睛活了起来。
《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述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们的学生以前都是从书上或电视中了解过秦兵马俑,都是没有目的地去欣赏,也可能大部分学生是“只知其名而不知其人”,今天要让学生只是通过阅读课文来感受了解,激发情感,有点牵强。于是,我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与秦兵马俑来个面对面接触,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欣赏秦兵马俑。
在上《秦兵马俑》一课时,我在互联网上收集了许多有关兵马俑的资料。在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看了一段录像,初步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当我看到学生盯着画面,欣赏秦兵马俑,不由自主地发出“啊”的赞叹时,我知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民族自豪感被激起。然后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让学生通过品读文中列举的数字、采用作比较的方法,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考虑到大多数学生不了解篮球场到底有多大,我又把秦兵马俑与整个学校面积作比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更直观地感受其宏伟气势。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件兵马俑都是艺术珍品,感受兵马俑的栩栩如生、千人千面,我先让学生诵读课文第十自然段的排比句,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再让学生观察我从网上查找的几张不同神态的秦兵马俑图片,观察它们的神态,仿照“有的( ),好像在( )”句式写话。当我看到学生写出了好的句子时,我知道多媒体帮了大忙。 有了多媒体,我们的课堂活跃了,有了多媒体,我们离历史更近了。
二、激活思维,维持注意
试验表明,成年人的注意力最多能集中15分鐘,而我们的课堂却有40分钟左右,对于小学生来说让他们维持如此之长时间的注意力几乎不可能。所以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在课堂紧张的学习中,根据学生情况,结合教学内容用小故事、小笑话,或用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常识,或用精彩的图片、影音材料缓解学生疲劳,维持学生的兴趣。多媒体的使用为激活学生思维,维持学生注意提供了更为灵活、方便的途径。
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阅历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在教学实践中就存在学生的思维方式上的欠缺。因而,涉及思维方式转换的内容往往是教学中的难点。而无论是抽象思维还是形象思维,都离不开心象的操作。符号与心象的转换,既能让学生准确而透彻地把握所学知识,又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多媒体的超越时空,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的特点正适合解决这个问题。恰当使用,能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由文字符号到心象的转换。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因为我和学生谁都没有去过维也纳,缺乏感性的认识,也就更难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如果还是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空洞苍白,已无法满足教和学的需求,也难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在当今信息技术已融入我们的生活,无处不在、并深深影响着我们学习的大背景下,我尝试运用了信息技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展开教学,在教学中,多媒体课件一幅幅展现美丽的维也纳迷人风采的图片,在舒缓的音乐声中,交替呈现,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情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学生诵读课文的语言文字自然有了独特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意境。可以说,这既是课文的需要,也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需要,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替代的。
四、及时反馈,集中复习
训练后需要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一节课结束前需要检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所以说即时反馈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环节。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学手段的束缚,教与学之间的反馈方式比较单一,检查训练结果,常用方法有二:一是让学生读,师生互评,再作修改;二是课后打印学生作业,到下一节课印发展示,然后师生一起评议修改。借助读的方式反馈,传递信息既模糊不清,又一闪即逝;借助打印方式,反馈滞后,不及时。两种方式都会影响反馈效果。借助多媒体既可促使师生良性互动,又能及时而有效地反馈教学情况。如学生的写字,我在实物投影上当堂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写字作业,展示的学生很自豪,对其他学生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多媒体课件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能够真正做到课内课外相得益彰,知识技术相互融合,达到了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需要实现的师生交流主要包括知识传授、知识导航、行为导航、情感沟通的目的,也达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情趣的目的。
总之,使用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手段的一次革命,是教学现代化的标志。但如何合理的用其所长,以切实达到优化课堂、提高效率的作用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做到用之有度、用之常新。
随着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各种电教手段纷纷走进课堂,它们直观形象、生动灵活、开放地展示教学的信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优化、丰富了课堂教学。
多媒体课件就是根据课文内容,巧妙地利用计算机制作一个可执行、可操作的文件。它能用优美的直观图片、音乐、影像将学生带到课文情境中,为理解、感悟文章的内容起到促进作用,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在信息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教师已经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文字、图像的处理,制作简单的课件,但我们更需要做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来提高学生的素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直接效果就是:改变学生学习自由度、自由活动空间、信息空间、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与教师、同学交流,从“学什么”走向“怎样学”。这样,学生现实和未来不仅可以继承一些必要的前人积累的知识,还可以通过实践使自己转向对知识的分析、判断、选择和创造性的运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教育的最终目标。如何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才算科学有效呢?结合应用实践,现对多媒体的使用谈几点浅见。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可以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把生活中的情境带入课堂,给学生创造多看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多媒体课件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有序排列,大大增加了语文课堂的信息量。给学生的“看”创造了机会,使学生的眼睛活了起来。
《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述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们的学生以前都是从书上或电视中了解过秦兵马俑,都是没有目的地去欣赏,也可能大部分学生是“只知其名而不知其人”,今天要让学生只是通过阅读课文来感受了解,激发情感,有点牵强。于是,我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与秦兵马俑来个面对面接触,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欣赏秦兵马俑。
在上《秦兵马俑》一课时,我在互联网上收集了许多有关兵马俑的资料。在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看了一段录像,初步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当我看到学生盯着画面,欣赏秦兵马俑,不由自主地发出“啊”的赞叹时,我知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民族自豪感被激起。然后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让学生通过品读文中列举的数字、采用作比较的方法,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考虑到大多数学生不了解篮球场到底有多大,我又把秦兵马俑与整个学校面积作比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更直观地感受其宏伟气势。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件兵马俑都是艺术珍品,感受兵马俑的栩栩如生、千人千面,我先让学生诵读课文第十自然段的排比句,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再让学生观察我从网上查找的几张不同神态的秦兵马俑图片,观察它们的神态,仿照“有的( ),好像在( )”句式写话。当我看到学生写出了好的句子时,我知道多媒体帮了大忙。 有了多媒体,我们的课堂活跃了,有了多媒体,我们离历史更近了。
二、激活思维,维持注意
试验表明,成年人的注意力最多能集中15分鐘,而我们的课堂却有40分钟左右,对于小学生来说让他们维持如此之长时间的注意力几乎不可能。所以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在课堂紧张的学习中,根据学生情况,结合教学内容用小故事、小笑话,或用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常识,或用精彩的图片、影音材料缓解学生疲劳,维持学生的兴趣。多媒体的使用为激活学生思维,维持学生注意提供了更为灵活、方便的途径。
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阅历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在教学实践中就存在学生的思维方式上的欠缺。因而,涉及思维方式转换的内容往往是教学中的难点。而无论是抽象思维还是形象思维,都离不开心象的操作。符号与心象的转换,既能让学生准确而透彻地把握所学知识,又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多媒体的超越时空,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的特点正适合解决这个问题。恰当使用,能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由文字符号到心象的转换。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因为我和学生谁都没有去过维也纳,缺乏感性的认识,也就更难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如果还是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空洞苍白,已无法满足教和学的需求,也难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在当今信息技术已融入我们的生活,无处不在、并深深影响着我们学习的大背景下,我尝试运用了信息技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展开教学,在教学中,多媒体课件一幅幅展现美丽的维也纳迷人风采的图片,在舒缓的音乐声中,交替呈现,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情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学生诵读课文的语言文字自然有了独特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意境。可以说,这既是课文的需要,也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需要,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替代的。
四、及时反馈,集中复习
训练后需要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一节课结束前需要检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所以说即时反馈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环节。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学手段的束缚,教与学之间的反馈方式比较单一,检查训练结果,常用方法有二:一是让学生读,师生互评,再作修改;二是课后打印学生作业,到下一节课印发展示,然后师生一起评议修改。借助读的方式反馈,传递信息既模糊不清,又一闪即逝;借助打印方式,反馈滞后,不及时。两种方式都会影响反馈效果。借助多媒体既可促使师生良性互动,又能及时而有效地反馈教学情况。如学生的写字,我在实物投影上当堂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写字作业,展示的学生很自豪,对其他学生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多媒体课件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能够真正做到课内课外相得益彰,知识技术相互融合,达到了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需要实现的师生交流主要包括知识传授、知识导航、行为导航、情感沟通的目的,也达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情趣的目的。
总之,使用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手段的一次革命,是教学现代化的标志。但如何合理的用其所长,以切实达到优化课堂、提高效率的作用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做到用之有度、用之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