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由于孩子年龄小,自控力差等因素使得在有限课堂时间内,课堂有效性不能充分发挥。通过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充分肯定孩子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孩子学习习惯培养等方式可使孩子学习积极性提升,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积极性;课堂有效性
数学,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数学课程标准》2018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行、普及性和发展性。但由于孩子年龄小,自控力差[1],仍会导致数学教学不能收获很好的效果。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如果老师正确引导,孩子学习兴趣提升积极配合,自然会使课堂活泼有趣,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1.小学数学教学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
传统的“填鸭”教育方式根深蒂固,教育者在课堂上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讲解,单方面的灌输难免枯燥,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部分老师将提升学生成绩为目标,“题海战术”仍是教育常用手段,通过大量做题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这样往往不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与新课程改革目标背道而驰。老师在教学中缺乏思维和方法的创新,会使教学成果事倍功半,学生接受死的知识点,很难活学活用,影响自身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1.2未充分认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数学这门学科系统性和思维性较强,多数学生会由于认为难度较大而缺乏学习兴趣[2],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会忽略这点,在课堂上只是力求完成教材任务,而忽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一节课中,老师的说话、演示、板书占据了大部分时间,面对老师的呆板教学,学生往往会出现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
1.3未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
小学教育,尤其是低年龄段学生的教育,教师的任务除了是传授知识以外,还应注重孩子的学习习惯养成。低年龄段的学生,尤其是才入学学生,自我中心意识重,规矩意识不强,在课堂上边听边玩,扰乱课堂秩序,若老师不注重引导很有可能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到高年级后独立思考问题能力不强,课堂参与积极性不佳,直接导致教师教学效果不佳。
2.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2.1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步入课堂时,老师可打破传统严肃的开场方式,利用多媒体播放带有数学问题的动画,亦或设计小游戏抓住孩子眼球,合理诱导,巧设悬念[3],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对于孩子的积极发问和回答问题,及时给予肯定,甚至可以发放一颗糖果或是橡皮作为奖励,虽然这些小东西在家里都是唾手可得,但是孩子会认为通过自己思考努力得到的嘉奖更值得开心,从而更能调动孩子们的课堂积极性,使课堂氛围更加活泼,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对新知识的探索,提高课堂有效性。
2.2注重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培养孩子数学素养意识
数学课堂上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会比较抽象,在课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生活中探索,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例如让孩子步量1千米的距离,利用手机自带的运动软件,可既能让孩子亲身体验1千米到底是多远,也可以观察孩子的步数和大人的步数,再启发换算孩子一步的距离,大人一步的距离,从而引发更多的数学问题的思考。在教学重量单位时,课后建议家长带孩子去超市观察各种食品包装袋上的计重单位,也可以让孩子亲自去称称不同重量的大米,从而让他们对所学知识有更直观的感受。再回到课堂,老师巩固知识点时,学生有过直观的体会,因而会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
2.3以人为本,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肯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充分调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应该考虑到孩子可能出现的各种情绪。例如在表扬孩子时很少赞扬他们的努力过程,仅仅说一句“好”,“不错”并且成为口头禅时,学生就会对这样的表扬失去兴趣,他们体会不到“好”到哪里,为什么“不错”,尤其是对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在学习积极性上更是一种打击。因此教师应多观察孩子平时学习生活表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让孩子在学习活动中具有良好心态和表现,从而使课堂效果有效提升。
2.4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孩子独立思考能力
培根曾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将受益无穷。小学生自控力差,但依从性好,尤其是对老师安排的每一件事毕恭毕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纪律性,时效性,同时要与家长积极沟通,联手帮助孩子好的习惯养成。
小学是一个人基础思维能力养成阶段,从小学开始对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对养成独立思考能力,对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意义重大。[4]待孩子拥有良好学习习惯后,老师和家长要循循善诱,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在培养初期,要充分树立孩子信心,设障不易太难,克服一定问题后,可适当给予孩子一点实质的奖励,让孩子体会到独立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快乐感,徐徐渐进,帮助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养成。
3.结语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让孩子们养成良好数学素养,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将受益无穷。让孩子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效的获得知识、养成良好习惯,是我们老師责无旁贷的责任。以上几点思考在实践中得到一定成效,但我们还是应该不断探索课程目标,实时创新教学方法,为教育事业贡献我们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冬香.如何在小学教学课堂中提升学生的积极性[J].读与写杂志,2018,01(2):58.
[2]周海艳. 关于小学数学教育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分析[J]. 环球人文地理,2013(8):151.
[3]邱礼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教学研究, 2012(17):327
[4]李绍乐.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资助思考能力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31):282-283.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积极性;课堂有效性
数学,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数学课程标准》2018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行、普及性和发展性。但由于孩子年龄小,自控力差[1],仍会导致数学教学不能收获很好的效果。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如果老师正确引导,孩子学习兴趣提升积极配合,自然会使课堂活泼有趣,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1.小学数学教学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
传统的“填鸭”教育方式根深蒂固,教育者在课堂上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讲解,单方面的灌输难免枯燥,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部分老师将提升学生成绩为目标,“题海战术”仍是教育常用手段,通过大量做题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这样往往不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与新课程改革目标背道而驰。老师在教学中缺乏思维和方法的创新,会使教学成果事倍功半,学生接受死的知识点,很难活学活用,影响自身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1.2未充分认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数学这门学科系统性和思维性较强,多数学生会由于认为难度较大而缺乏学习兴趣[2],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会忽略这点,在课堂上只是力求完成教材任务,而忽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一节课中,老师的说话、演示、板书占据了大部分时间,面对老师的呆板教学,学生往往会出现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
1.3未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
小学教育,尤其是低年龄段学生的教育,教师的任务除了是传授知识以外,还应注重孩子的学习习惯养成。低年龄段的学生,尤其是才入学学生,自我中心意识重,规矩意识不强,在课堂上边听边玩,扰乱课堂秩序,若老师不注重引导很有可能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到高年级后独立思考问题能力不强,课堂参与积极性不佳,直接导致教师教学效果不佳。
2.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2.1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步入课堂时,老师可打破传统严肃的开场方式,利用多媒体播放带有数学问题的动画,亦或设计小游戏抓住孩子眼球,合理诱导,巧设悬念[3],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对于孩子的积极发问和回答问题,及时给予肯定,甚至可以发放一颗糖果或是橡皮作为奖励,虽然这些小东西在家里都是唾手可得,但是孩子会认为通过自己思考努力得到的嘉奖更值得开心,从而更能调动孩子们的课堂积极性,使课堂氛围更加活泼,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对新知识的探索,提高课堂有效性。
2.2注重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培养孩子数学素养意识
数学课堂上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会比较抽象,在课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生活中探索,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例如让孩子步量1千米的距离,利用手机自带的运动软件,可既能让孩子亲身体验1千米到底是多远,也可以观察孩子的步数和大人的步数,再启发换算孩子一步的距离,大人一步的距离,从而引发更多的数学问题的思考。在教学重量单位时,课后建议家长带孩子去超市观察各种食品包装袋上的计重单位,也可以让孩子亲自去称称不同重量的大米,从而让他们对所学知识有更直观的感受。再回到课堂,老师巩固知识点时,学生有过直观的体会,因而会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
2.3以人为本,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肯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充分调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应该考虑到孩子可能出现的各种情绪。例如在表扬孩子时很少赞扬他们的努力过程,仅仅说一句“好”,“不错”并且成为口头禅时,学生就会对这样的表扬失去兴趣,他们体会不到“好”到哪里,为什么“不错”,尤其是对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在学习积极性上更是一种打击。因此教师应多观察孩子平时学习生活表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让孩子在学习活动中具有良好心态和表现,从而使课堂效果有效提升。
2.4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孩子独立思考能力
培根曾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将受益无穷。小学生自控力差,但依从性好,尤其是对老师安排的每一件事毕恭毕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纪律性,时效性,同时要与家长积极沟通,联手帮助孩子好的习惯养成。
小学是一个人基础思维能力养成阶段,从小学开始对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对养成独立思考能力,对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意义重大。[4]待孩子拥有良好学习习惯后,老师和家长要循循善诱,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在培养初期,要充分树立孩子信心,设障不易太难,克服一定问题后,可适当给予孩子一点实质的奖励,让孩子体会到独立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快乐感,徐徐渐进,帮助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养成。
3.结语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让孩子们养成良好数学素养,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将受益无穷。让孩子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效的获得知识、养成良好习惯,是我们老師责无旁贷的责任。以上几点思考在实践中得到一定成效,但我们还是应该不断探索课程目标,实时创新教学方法,为教育事业贡献我们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冬香.如何在小学教学课堂中提升学生的积极性[J].读与写杂志,2018,01(2):58.
[2]周海艳. 关于小学数学教育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分析[J]. 环球人文地理,2013(8):151.
[3]邱礼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教学研究, 2012(17):327
[4]李绍乐.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资助思考能力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31):28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