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准备好了吗?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1002333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做教师?
  想到了孔子,任何艰难险阻都泯灭不了他对教育的激情,四十三年的从教生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已然成为中国教师精神的象征;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扎根帕夫雷什中学二十三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他以一生践行了自己的誓言,也为教师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建议;想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陶行知先生;想到了“要做一辈子小学教师”的斯霞老师……他们都是教师,各自有着独特而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他们共同演绎着“教师之道”,那是对教育的虔诚、痴迷与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品格、至善的人格修养;是探索教育真谛,追求真知灼见的气魄与才华。他们总是给予我们启迪与力量,引领我们不断追寻教育的理想,自觉成长为优秀的教师。
  仅仅仰望先贤、引经据典,是不够的。时代的发展,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成为新课程的坐标。核心素养直接指向“人”的培养,指向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培育,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既有观念转型,也有素养更新,老师,你准备好了吗?
  一、 儿童立场,让核心素养培育有魂
  学期结束,家长们来拿素质报告书,将近中午的时候,一位爸爸走进了我的办公室,瘦高的个儿,看上去挺斯文。他告诉我,他是小煦的父亲。
  小煦,我们班的一个大女孩儿,坐在教室倒数第二排。平时不大言语,属于那种比较乖巧的中等生。“小煦读书非常好,特别有感情,好多次我夸奖她读得赛过我呢!”或许是我真诚的肯定,打开了小煦爸爸的话匣子,他开始和我讲述是如何培养这个女儿的。我非常吃惊地听着,我从来不知道,我教了两年多的小学生是这样一个女孩:会背《三字经》《弟子规》及《论语》的很多篇章;熟背二三十篇历年高考的优秀作文及培根、爱因斯坦等很多外国名家的格言警句;爱读散文,爱自言自语,会一个人同时扮演故事中不同的角色,津津有味地把故事串说一遍。今年教师节前夕,小煦在《读者》上看到一篇写教师的文章,她非常喜欢,告诉爸爸,要把它背下来,作为送给老师们的节日礼物。小姑娘背了十多遍,几千字的文章背得熟练而有感情……“孩子回来说,您表扬她的礼物最有意义,但并没有让她在全班背诵。”小煦爸爸笑着说,“呵呵,小丫头闷闷不乐了好些天,不许我们再提这个事儿了。”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当下的儿童,投向现实的小语课堂,我们不难发现,知识本位、应试教育依然存在,唯书本、唯分数,遮蔽了育人目标,忽视了综合素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在教学中被割裂着,教材中的知识、技能可以较好地落实,而教材背后的课程目标却被虚化、异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被抹杀。正如案例中的“我”,为什么不知道学生小煦有这么多喜好?平时把教学的注意力放在了两头,对中间段的学生,往往因为他们的“安静”而有些忽略。为什么没有让小煦背诵?上语文课,怕耽误了进度,自以为是否给她展示并不重要,反正已经表扬了。就这样,我们的教育,“人”在失落,我们的教师,目中缺失了一些人。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师专业发展,首先就要求我们观念上从“语文教学”转为“语文教育”,我们要明白,我们语文教师首先是儿童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有儿童立场,要每时每刻、全心全意将每一个儿童放在心里,将培养“人”作为我们教育的根本目标,这才是“核心素养”提出的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儿童立场,是对儿童的理解。教师既要细致地观察、耐心地倾听、友善地走近、自然地融入,更要主动科学地研究儿童,准确掌握他们的性格、兴趣、经验储备、发展水平等各方面的特点,面向“每一个”,努力实现“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朱熹:《论语注》)。
  儿童立场,是对儿童的尊重。无论是聪明伶俐的还是笨拙幼稚的,无论是乖巧听话的还是调皮捣蛋的,教师眼中有“人”,有“这一个”,尤其是信息化时代、多元化社会,造就了更多有独特的个性、别趣、才能的儿童,需要教师理解、善待。
  兒童立场,是满足儿童的实际需要。儿童需要学习语文,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语文核心素养,但他们更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渴望被关注、体贴,渴望得到老师的信任和支持,渴望实现梦想赢得成功,这是他们生命成长的强烈诉求,这也应该是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好语文,更要时刻给予儿童心灵的慰藉和满足,哪怕会打乱预定的教学程式,哪怕在追求课堂效益的当下,也要慢下来,停一停,听儿童倾诉、给儿童展示,让他们感受到教育无处不在,成长温暖而幸福。
  儿童立场,是对儿童真诚、博大的关爱。教师会欣赏儿童,也会善意地批评;会对他们严格要求,也会宽容他们的失误;会耐心等待儿童的成长,更会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教师会以身示范,做道德之师,也是儿童的玩伴,和他们亲密无间……最重要的是,所有的一切都来自教师心底对他们真正的无私的大爱,就像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的那样:“我的儿童从清晨到深夜每分钟都得在我的额上注视,在我的唇边推擦。我的心和他们的心是粘合的,他们的幸福是我的幸福,他们的欢乐是我的欢乐……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
  儿童立场,是把学习和发展的权利还给儿童。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小学语文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儿童,而不是“小大人”,要赋予这个“人”更基本更丰富的“童年概念”。教师的语文教学要顺应儿童的天性,认同每一个儿童都潜藏着学习的可能性,都拥有无限的未来。教师全身心地呼唤着语文学习中的儿童,虔诚地让儿童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义无反顾地将“教语文”还位于“学语文”。教师努力创设儿童要学的条件,总是把教学的逻辑起点建筑在对儿童的认识上,从儿童的立场解读文本,从儿童的需要确定教学目标,为儿童的发展选好教学内容,为儿童的亲历设计教学过程,为儿童体验学习的成功而多元评价。   教师具有儿童立场,心中有儿童,眼里有儿童,将语文教育真正转向“人”的教育,承诺儿童对幸福的追求,使儿童获得自由和尊重,释放灵性与梦想,实现生命的自我创造与完整的成长,这是教师的神圣使命,是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之魂。
  二、 审美鉴赏,让核心素养培育有根
  課堂上,悠扬的古琴声中,我轻轻地吟诵着:“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实在是喜欢季羡林先生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备课的时候,情不自禁地一遍遍读着,背着。此刻,带着这份爱,爱季先生的人品,爱他溢满真情的文字,我为我的学生吟诵着。不需要繁琐的分析,不需要生硬的说教、朗读、品味、体验。渐渐的,向往之情,沉醉之意,让同学们纷纷地举起了手:“老师,我很喜欢这一段。”“我也想试着背一背。”“没想到研究梵学的季先生还这么浪漫,太神奇了”……
  “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同学们和我一同走进了妙不可言的夹竹桃,走近了学界泰斗季羡林。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应该充分彰显学科的基本属性,关注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说到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还在于“语言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阅读与思考,激发审美想象,感受语言魅力,领悟真善美,并逐步学会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与情感,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如果说,审美鉴赏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是一个很有激情、很敏感、细腻,很率性、优雅的人。他(她)会感动得流泪,会兴奋地欢呼,会难过地呜咽,会生气地顿足,而这一切,皆因为他(她)眼中的文字。语文课本、经典作品,那一篇篇镌刻着人类追求文明的烙印,蕴藏着人类文化的精粹,散发着经典魅力的锦绣华章,不仅仅是语文教师每天都在接触并用来教学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这些锦绣华章深深地吸引着语文教师因语文教育而生,“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语文教师,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苏霍姆林斯基在《苏格兰文学》发表过一封他致语文教师的公开信,表白他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我对语言诗歌般的音韵的爱恋之情,如同瞩目于一位绝色美女一样,她像太阳,照得你每一根线都清晰明亮……”著名作家韩少功说:“唯有语言可以从历史的深处蔓延开来,成为民族最后的指纹,最后的遗产。”走向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比以往更强烈地呼唤爱国意识、民族性格,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从娃娃们认字开始,就要责无旁贷地运用好言语教育的力量,唐诗宋词、国学经典、中国近现代名家小品等等,陪着同学们背诵、积累,和他们一道亲近母语、认同母语,带着对民族语言的深情,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做有根的现代中国人。
  语文教师,应该体味语言文字的精妙。备课,决不只是看看教参,抄抄教案,借鉴名师的教学设计,而是要潜心会本文,反复读、熟练读,在语言文字中虚心涵泳、探幽索微、仔细吟味,直至读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读到理解透彻,获得精深的义理,有了审美欣赏,不由得深深地叹服。教师首先被语言文字感动,才能以真情意、真见识打动学生,这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课堂,绝不是满堂讲、一味问或是机械练,而是教师以热烈饱满的激情、抑扬顿挫的语音、真切深刻地体悟,示范着、引领着、激发着,让学生在熏陶感染中,也把那些优美的语言文字当作朋友,虽然或许有千年之远,千仞之遥,却可以和他们晤面交谈,没有了时间与空间之限,没有了尊卑和亲疏之分,在精神的自由交流,心灵的对话与撞击中去寻求人生的意义,去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审辩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语言能力的关键是思维,审美鉴赏离不开思维,尤其是审辩思维。而我们当下的语文教学却普遍存在着思维含量的缺失,一些看似热闹、精致的课堂,只有“必须”“确定”,没有“也许”“不对”;学生在教师的强势启发与精心诱导下,配合着教师,按照教师为他们准备的路线来学习,在预定的轨道上收获,丧失了面对文本时的自由态度、批判精神与对话能力,丧失了通过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并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自主建构知识的可能性,丧失了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体验、感悟,提炼学习方式的可能性,从而阻碍了他们将学习指向改造现实生活、开拓未来生活的道路。教师只有从自身开始,提升思维能力,运用审辨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的独特认识,并进而对自己的思维自我监控,自我批判,突破局限,拒绝盲从,并与创造性思维相结合,更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才能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之思维力的培育以激发和支持。
  审美鉴赏,以及孕育其间的文化积淀、家国情怀等,这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这根基扎得深,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美、欣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
  三、 教育智慧,让核心素养培育有效
  ◇学习《公仪休拒收礼物》那天,是我最开心的一天。您让我们分小组用表演课本剧的方式汇报学习收获。我们小组可是花了不少工夫,背台词、做道具,同学们点评的时候,都夸我们演得最像,我们得到了最佳表演奖。要是能经常这样上语文课就好了。
  ◇刘老师,您能在课堂上多给我们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讲一些奇闻轶事吗?如果全都是语文书上的,一点儿也不新鲜。还有,每天课前五分钟的“悦读时光”,为什么到期末复习的时候就暂停呢?我们喜欢分享读书心得,交流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我们不怕做PPT浪费时间。
  ◇你总鼓励我们提问、追问,还要求我们课堂上认真听同学的发言,可以补充、反驳,也可以质疑。你有时候不太像老师,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在课堂上辩来辩去,谁有道理听谁的,谁的观点很新颖,你就和他握手、拥抱。你有说错写错的时候,我们翻着词典纠正你的错,你也不生气,立刻说“对不起”“谢谢”,你犯过的错,我们一般都不会再犯了。   ◇刘老师,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上《第一次抱母亲》。学完课文后,您给我们读了您写给妈妈的信,您哭了。我们全班都很感动,好多女生也哭了。我们听您的建议,也给自己的妈妈写了封信,对妈妈
  说:“我爱你!”
  ◇你喜欢用生动的词语,特别喜欢用排比句,听起来很有劲,也很美。不过嘛,我更喜欢你幽默的时候,冷不丁冒一句加双引号的词儿,逗得我们大笑,你却一本正经的样子,哈哈。
  喜欢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喜欢什么样的语文教师,儿童,有自己的标识。面对现实中仍存在着的枯燥乏味的课堂和沉重的课业负担,儿童是个探索者、发现者的天性被压抑,他们“被学”“厌学”,渐失了最为珍贵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个性,失去了童年的幸福。而“核心素养”的提出,正是源于工业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变,带给人们对教育目标的深刻反省:工业时代的产业工人以及专业化的“知识劳动者”将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必须以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培养指向,找到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DNA,才能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又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核心素养的培育,呼唤课堂重构,去追求更现代、更活泼、更高效的课堂,去寻求更符合学生发展、社会需求、时代背景的,更能体现教育特质和内涵发展的,更“温和、轻快、自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的智慧教育。
  设置清晰准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哪些语文知识,掌握哪些语文能力,获得怎样的情感体验,培养怎样的语文学习习惯等,教师了然于胸。这样的目标设计基于《语文課程标准》,基于具体的文本,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尤其是要基于学生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既要呈现学生学习的起点,凸显重点,突破难点,又要体现当下核心素养培育的价值抉择:彰显个性发展,彰显创新精神培养,彰显生动活泼发展。
  确定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有其独自承担的个性化任务:从言语教育的立场出发,关注话语形式,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因而,“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师需要科学、智慧地确定教学内容,以专业视角赋予课文的“原生价值”以“教学价值”,凭借和依托教材对其进行“再开发”,选择、组织、重构,使“教材”成为“学材”,引导学生学习他们想学的知识,学习有用的知识,并最终形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激发语文学习的内在动力。儿童愿不愿意学习,是由学习动机决定的。具有内在动力时的自主学习是效率最高、记忆最佳的一种学习类型。动力从何而来?首先,点燃学习兴趣。教师用精彩的画面、生动的故事、新奇的问题、适度的竞争等,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致盎然地走进文本;其次,营造教学氛围。教师真情流露、童心四溢、幽默风趣,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小朋友们的大朋友,有时也变成了孩子,和他们一起玩、一起想、一起学,课堂宽松而愉悦;再者,培养求知动机。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激励,明确学习的价值和责任,促使其学习动机由外部向内部转化。
  引导亲历语文学习的过程。教师鼓励学生对课文,对学习提出问题,给他们尝试、探索的机会,耐心地等待、真诚地聆听,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和他们交流协商,引导他们共同讨论。教师不会直截了当地告知答案,也不会滔滔不绝地讲个精透,只是在学生错误的地方纠正;在他们遗漏的地方补充;在他们成功的地方欣赏;在他们不懂的地方点拨。教师会把自己放得很低,由衷赞赏学生独特的感悟;也会藏起自己的风采,将课堂的精彩留给学生;还会坦诚地暴露自己的不足,向学生虚心学习。教师也清楚地知道,“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教师会打通课内外,引导同学们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装扮生活。语文学习的过程被师生看作是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彼此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教师和学生相濡以沫,投入全部的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共同发现着语文之美、探讨着语文之道、分享着语文之乐、创生着语文之果,幸福地成长着。
  鼓励积极的自我评价。教师的评价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学习,还应该能引出学生的最佳表现,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使评价本身成为学生一种有意义的教育经历。教师鼓励学生思考,而不仅仅是记住或复述事实;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地解决新问题,而不仅仅是一板一眼地会做习题;鼓励学生监控并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自我调整、自我激励,以寻求学习的最佳策略,而不仅仅是跟着老师学习、听着老师评价;鼓励学生“博学”,由教科书去快乐地探究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而不仅仅只是做课堂的主人。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关注结果,更关注学习的过程;既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教师应该要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解,并能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不断丰富、提升自己对语文课程的认识,使之更全面、更清晰、更坚实、更有创见,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教育思想,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教育智慧,提升教学艺术,形成教学风格,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结出硕果。
  四、 读书反思,让核心素养培育有源
  静静的夜,一卷书,一杯茶,让自己的心境远离喧嚣,浸润在书的芬芳里。忽而吟诵着“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幽幽怨怨地走来,清丽雅致,才情横溢。忽而置身于蟋蟀唱歌、蜘蛛织网的乐趣与奇妙中,在法布尔的《昆虫记》里,品味着“哲学家一般的思,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和抒写”,对大自然的生命,就理应如此的尊重和热爱。忽而又在书中找到了自己,“马小跳”“桑桑”的老师,像么?忽而又和杜威对话:谢谢你的“教育信条”,“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校?什么是教材?”,让我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教育概念,让我思考自己的教育信念是什么……我静静地读着、思着、写着,不仅仅是为了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更重要的是,我的学生需要我这样的阅读。为了示范、激励、点拨、帮助我的学生,我读开去,读精透,在数千年来不计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斓锦缎中,在一些突然彻悟的瞬间,我和我的学生彼此相伴,一路相随,成为真正的读者,看见了一个真实灵动的世界,感受到生命与成长的亮丽。   老师,你读书吗?“没有时间”“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得过且过”等,造成了当前有些教师“读书少,少读书,不读书”。核心素养的培育向传统的教师角色提出了挑战,教师必须成为首席“学习官”,成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悦读、积累、写作,不仅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核心素养,也理应成为教师的生存方式。
  读书要自觉。教师需要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的情境实践知识。知识哪里来?首先是从书中学习。《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四条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终身学习”,要求教师“把握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动向,跟上教育理论和知识学习的发展步伐,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使学习成为自身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教师应该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并将从书中所学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构建起深厚广博的人文基础,增加自己的人文底蕴,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文气质滋养学生,并最终培养起自己的人文精神。
  读书要广泛。教师不仅要深读语文教学书籍,时刻关注它的前沿发展,还要全面阅读教育经典,教育家传记,文史等中外名著。其中,有两类阅读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师比较匮乏,亟待重视的。一是儿童文学的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进入教材,学生们喜欢儿童文学,课内读,课外也在读。小学语文教师不懂儿童文学,就很难有效地指導学生的阅读,也不能更好地为学生推荐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培养阅读的能力,甚至面对阅读量远远超过自己的学生,遭遇无法沟通、缺少分享的尴尬。大量阅读儿童文学精品佳作,提高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才会成为如今学生们喜欢的语文老师。二是哲学类书籍的阅读。哲学,人的世界观、方法论。有什么样的哲学思想,必然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站在哲学的高度,去体察、去考量教育的问题,我们会有“洞天石扉,訇然洞开”的感受。小学语文教师读经典哲学著作,多一些“我是谁”“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本源性追问,会帮助我们发现生命的根基,认识自身的价值,以获得对现实的深刻洞见和对未来的神圣使命。
  且读且思且行。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读书、思考、实践;再反思,再实践,再读书……用审视的眼光读书,边读边结合自己的实践,表达出自己的主张;用批判的眼光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问题,寻求突破,以提高教学艺术。小学语文教师,读,自觉而广泛;思,独立而深刻;行,主动而智慧。不人云亦云,不固步自封,拒绝重复,拒绝平庸,始终坚持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走自己的路,积累自己的个体经验,以独一无二的“我”,做“这一个教师”。小学语文教师追求着读写的快乐、创造的快乐、超越的快乐,并使之成为自己生活的习惯与享受,成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不竭之源。
  应对核心素养的培育,老师,你准备好了吗?
  (刘红,教授级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首批培养对象,江苏省小语会
  学术委员,南京市府西街小学校长)
其他文献
一、 基本笔画,形象书写  纵观小学语文课本,书后习题都有按笔顺描红书写的要求。把握生字的结构,认清汉字的笔顺,对于初学汉字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按照笔顺要求,写好每一个汉字,才能为将来自学汉字埋下伏笔,为写出遒劲有力、美观大气的汉字打下基础。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基本笔画的教学尤为重要,教师应尽量用直观的手段,提高基本笔画教学的形象化和趣味性。  苏教版一上《识字1》中,要求掌握书
期刊
【案例背景】  这是一节让我绞尽脑汁而不得其解的公开课,我选择了六上说明类文章——《麋鹿》。在选课文时,同事们就提醒我:“这节课不好上哦……”词语的对比品析,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的“自主学习单”填写,说明方法的对比及拓展延伸……我极尽所能地思虑着、周全着……可是接连几次试上的结果,都不令人满意。我陷入了瓶颈。这时,听我试上的研训员朱老师一语点醒梦中人:“这些字词、说明方法的准确运用,
期刊
苏教版四上《春联》一课,以短小精悍的篇幅、通俗活泼的形式、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春联的作用、种类、特点以及读背春联的好处。  一、 在师生交流中走进春联  上课伊始,教师和学生聊起了春联:有的学生说春联起源于桃符,有的学生说春联有“春帖”“门对”等别称,有的学生说春联对仗的特点,有的学生说明太祖朱元璋除夕之前的圣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还有的学生说春联在明清盛行,并成为中华民族特有
期刊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情不自禁地吟诵着这句诗。父亲是一位教师,每一本笔记的扉页上都工工整整地写着这十二个字,也是因为父亲的缘故,我选择了教师职业。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父亲送给我一本《陶行知文集》,这是一本教育著作,初读感觉书很厚,枯燥无味。父亲告诉我:“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了晓庄师范,提出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影响中外。”带着对陶行知先生的崇敬之情,我和父亲一起,挑一些
期刊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如何从一篇篇课文具体的语言中挖掘、选择和确定有效的语言文字运用价值点,是语文教师难以承受,又不得不直面的问题。  纵观语文阅读教学,还是存在着目标不明、训练不实、效率低下等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够深入。不少教师仍然满足于教参上既定的教学目标,不愿越雷池一步,课堂教学侧重于内容的理解,教学重心偏向于文章“讲了什么”,不去深
期刊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也有人说,一个孩子就是一首诗!因为,儿童有着最纯真的童心,在他们的眼里,虫儿会说话,风儿会唱歌,草儿会跳舞,云朵也有家。而儿童诗就是拥有这样率真的儿童情感,丰富的儿童想象,新颖巧妙的构思,童稚优美的意境,是易于儿童接受的文学形式。美学大师朱光潜认为:“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给孩子一个有诗的童年,有益于提升儿童的人文素养,有助于他们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期刊
最近,参加了一些教研活动,发现有些教师过分强调“表达”,总是想方设法从课文中找寻一些训练点,让学生练习表达。有些设计是自然巧妙,恰到好处;而有些就牵强生硬,不伦不类。如苏教版四上“诚信美德”主题单元的《九色鹿》一文,就出现了一些不太和谐的课堂情景。  【镜头1】当学习到“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想象“调达”的誓言,说出“天打五雷轰”“死无葬身之地”“不得好死”等话
期刊
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都需要与他人交流,在现代社会,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公民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6—8岁是儿童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口语交际的学习尤为重要。如何开展口语交际的学习呢?我认为首先要从培养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入手。如果学生对口语交际形成浓厚的兴趣,他就会主动地、快乐地参与口语交际的学习,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就会积极地得到落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对学生口语交际
期刊
校本研修,是以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研究起点,以学校为研究阵地,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问题和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为目标指向的实践性研究。它是一个超越了校本教研的概念,“是融合于教学活动之中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教育教学实践行动中的一种形式,而不是游离于教育教学实践行动之外的活动”。校本研修融工作、学习于一体,它不旨在改变教学实践,更在于加深教师对于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解,
期刊
当前,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教师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把握学段及课时目标,明确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识字、学词、学句,训练朗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初步的阅读能力,为阅读课外读物打好基础。笔者以二年级课文《大禹治水》为例,尝试探索“导学互助”阅读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 预设目标,导学引领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第一学段阅读的叙述,在教学课文《大禹治水》前,我认真研读了文本,预设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