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喜欢用“狗”骂人?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ter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才,在网上看到一篇名为《人凭什么用“狗”来骂人?》的文章,大意是说狗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人类怎么能用“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这类的说法来骂狗或含沙射影借狗骂人呢?
   “狗是人类的朋友”这句话,我们几乎随处可以听到,不过我对于这句话只赞成一半。不管是从“人类”这个群体上还是从“狗”这个群体上来说,“狗”毫无疑问是“人类”的好朋友。但我们知道,每个群体都是由“个体”组成的,从物种上来说,狗确实是人类的朋友,但從个体上来说,你家的狗是你的好朋友,未必是我的好朋友;反过来说也是一样,我家的狗未必是你的好朋友。
   人之所以用“狗”来骂人,因为“狗”生活在人类的世界里,总是因为效忠它的主人或守护它的地盘而对另外的“人类个体”形成对立感和危机感。比如我家有一只狗,那么我家的狗是狗,你当然也是人类,但我家的狗到底是不是你的好朋友?
   这就要打个问号了。我认为至少在混熟之前,你是不能把我家的狗当成好朋友的。因为我的狗只效忠于我,它不效忠你。反过来说也是一样,当看见别人家的狗,至少在混熟之前,我是不会把它当成我的好朋友的——尽管我也是人类。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比如去到农村里,就经常会有散养的狗对着你叫。虽然我们不能和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计较,但客观来说,那种狗对着你叫的处境还是会让很多人觉得不舒服,甚至恐惧,这就是我说的对立感和危机感,你会感觉到它似乎正把你当成坏人一样在进行质疑和威吓。当然,有的人可能没有这样的经历,或者说有的人可能不怕狗,所以他们感受不到为什么会有人怕狗,但对于绝大多数觉得害怕的人来说,怕的并不是“狗”本身,而是“陌生”,因为陌生而产生的恐惧。
   人们之所以用“狗”来骂人,并不是不承认“狗”这个群体对“人类”这个群体的友好和忠诚,而是在作为“个体”之间出现“对立感”的时候,“狗”表现出来的架势所会给“人”带来的不适感。人用“狗”骂人,骂的其实是狗在与人处于“个体对立”时的态度。比如你在野外遇到狗,一般它们都会躲着你,而一旦你出现在它的家门口或是它在主人的身边,那么它就会龇牙咧嘴对着你大叫,所谓“狗仗人势”,大概也就由此而出吧!
   当我开始理性分析“狗是人类的朋友”这句话的时候,有的人可能就认为我不爱狗。其实我是很爱狗的,只是我不会因为我爱狗而觉得别人都应该和我一样爱狗甚至是爱我的狗,我也不会因为我爱狗而觉得我的狗对所有人都是友好和无害的。
   我家也养着狗,正因为我深知我的狗会“狗眼看人低”,会“狗仗人势”,会让人不适,所以在有客人来到我家的时候,我的狗只要一叫,我都会大声地训斥它。在我的理解里,它的叫声会对我的客人传递某种敌意,而我对狗的训斥又会传递给客人某种温暖,至少算是人与人之间某种适当的礼数。
   如果我去某户人家做客,如果他家的狗对着我大叫而主人却视而不见、毫无态度,我会认为这是一个不太懂礼数的人。
   对于狗,爱是一种情感,怕是一种本能,防是一种理智。所以,爱狗最好的方式不是一再地宣称“狗是人类的好朋友”,而是承认我们的狗可能会对别人造成不适甚至是造成伤害,理解别人可能会对狗产生的恐惧与不安。有理解才会有防备,当我们遇见陌生狗的时候才能更好地预防被咬,反过来说也是一样;我们也要预防我们的狗对别人造成伤害,这才是对狗最理性的爱——比如遛狗要牵绳子,比如有小孩子来家里的时候要适当地做出某些隔离或对小孩子做出某些叮嘱。
   狗被偷、狗被汽车轧、狗咬人或因为咬人而被打死……这类事情在社会上层出不穷,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主人过于迷信“狗是人类的朋友”这句话, 因为自己爱狗,以为自己的狗对别人都一样友好,或以为别人都会和我们一样爱我们的狗,结果害得狗狗被人打死、被人偷走、被车轧,这到底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狗?
   我看,这要比狗到底是不是人类的朋友更值得思考。
其他文献
亲戚读高二的孩子来我家,向我请教作文能得高分的“诀窍”。我哪有什么诀窍,只是谈了点自己的拙见。之后,我拿出几本《杂文月刊》,说:“有时间你读读,注意每篇文章的写作方法及遣词造句,对你写作能力的提高会大有益处。”他选一篇文章读起来,还没有读完就摇头说:不行,不符合老师讲的模式,老师不会让我们这样写。我愕然。   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到中学乃至到大学,做的许多事情都有“模式”都被要求循规蹈矩,从不敢
期刊
讽是一种精妙的讥刺,擅讽者以妙语做针,往往一擊便中要害。这很像名医针砭,不同之处在于病患常常满怀期待,对名医感恩戴德;而被讽者却不会认为自己“有病”,更不会以为讽者是在“治病救人”。被讥讽而生恐惧、痛苦、悲伤乃至恼羞成怒,极易对讽者造成伤害,所以讽刺这件事,是极其危险的。优伶,是对中国古代以乐舞谐戏为业艺人的统称,其时归入下九流的职业,然而有谁知道恰恰是优伶这种时人以为“下贱”的人却最擅讽且敢讽呢
期刊
马未都曾讲过一个故事。一个父亲跟儿子及其朋友吃饭,吃完后,父亲跟儿子说:“你这个朋友,不可深交。”儿子不解,父亲解释道:“你看他夹菜时,习惯把筷子插到菜里翻上来,扒拉两下夹起自个儿的菜,根本不顾及别人,这种人就很自私。”   儿子不信,认为每个人的吃饭习惯不同,不可苛求。   父亲又说:“如果他生活窘迫,面对着美味佳肴,吃相不雅可以理解;可你这位朋友是生意人,并不困苦,如此吃相,实在太自私、狭
期刊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这封家书,因其饱含宽容和礼让之德而让世人传诵数百年。   史载,康熙某年,张英在安徽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了宅基地纠纷,彼此各不相让。情急之下,张家驰书一封直抵京城,请宰相大人处置。宰相知悉此事莞尔一笑,信手写下上面这首诗交给家仆带回。家人见信,主动折墙,后退三尺。吴家感其义,也后退三尺,
期刊
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为官者,特别是官阶较高有权有势之人,不管他在职在位是好是坏,只要退休“软着陆”,退休后定能过上“人上人”的日子。而在有的官员看来,哪怕是自己在岗在位碰了“红线”,到退休时还没“东窗事发”,退休后就可平安无事,安享晚年,过天伦之乐生活了。上述的看法和想法若是在以前也许没人质疑,可如今这种看法和认识却不合时宜,成了“老黄历”。   最近笔者触网,就看到这样一则新闻:退休6年后,中国
期刊
提到“官僚主义”,人们可说是“老相识了”。“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是孪生兄弟,兄弟俩随着官场的诞生而诞生,也随着官场的发展而“成长”。人们与之斗争,一直是“斗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说起“电子化官僚主义”,可能好些人还较为眼生,甚至还未听说过。它是何物?要认识它的“庐山真面目”,还是让我们先看看前些时日新华每日电讯一篇名为《基层干部吐槽被微信工作群“绑架”:上班要带五六部手机》的报道吧!
期刊
吃过早饭,黄大妈穿上薄外套,去菜市场买菜。   坐35路,12站后,到东门站下,转12路,坐5站,到西直门下,再步行400多米,就到西郊菜场了。黄大妈家附近就有一个菜场,不过,那个菜场的菜贵一点,而这个菜场的菜便宜一些,似乎也新鲜一些。黄大妈办了老年卡,坐车免费,只是来回路上差不多要多花一个半小时。黄大妈觉得是值得的。   在常买菜的那家摊位,黄大妈挑好了青椒、白菜、萝卜、西蓝花,交给摊主过秤
期刊
家门口新开工一条地铁,直到即将开通,我才从手机上看到信息。一关注便来了问题,每天躺到床上,都能隐约感到来自远处地下机器运转的声响。心里默念,一定是地铁工人在加班加点。每每不禁感慨,这个城市有多少你看不到身影的建设者,有多少没日没夜的奉献者。   地铁开通了,那熟悉的声响,每天晚上还是可以听到!难道是地铁来回运行时发出的噪声?奇怪的是,晚上11点以后,地铁应该停止营运了,那声音依稀还在!!儿子寒假
期刊
握手,也许是当今人际交往最常见的礼节。老夫活这几十年,虽不像达官名人那样握手频繁,曾也握过形形色色人的手。握手的感觉千差万别,那“手法”似乎有这样几种。   象征型。或叫应付型。这是社会交往中,最常见的握手了。或大庭广众之中的团体交流,或街头路遇半生半熟的人,或某种会议虽不认识但却同时参会的人,出于礼貌,或主动握,或被动握,用力的大小,不紧不松,不温不火,握到为止,应付而已。没有特殊关系的男女之
期刊
读了姜胜群先生《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杂文月刊》2021年3月上原创版),笔者想起了一个故事:民国初年,著名金石学家、国学大师王国维邀请当时已经退位的小皇帝溥仪到家中做客。当其给溥仪展示自己珍藏半生的古董字画、金石玉器时,溥仪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兴趣,反而随手指了几件,告诉王国维说这些都是假的。王国维不服,凭自己的美学、史学造诣,他不相信这些经过自己精挑细选的古董是假货,何况,小皇帝并没有仔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