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基地,应满足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学生加强职场竞争力必备的条件,也是良好的社会交往不可缺少的方面。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于岗位的认知力和执行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职场生活和职业规划。对促进学生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提升自我职业核心能力,对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的达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目前,高职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表现出的职业核心能力不尽人意,在团队协作、职业沟通、自我管理、解决问题、创新创业、信息处理、职场礼仪、执行力、领导力等能力缺失,不能很好的融入企业,发挥出自己的专业能力。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在实际工作中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使得高职毕业生专业能力米有很好的发挥,不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些阻碍。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措施来提高毕业生的核心能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办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限制,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开展情况并不理想,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工作仍需进一步改进。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生涯中专业能力之外所必需的、可迁移的基本能力,它能让人自信和成功的展示自己,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和应用,它是就业人士就业、再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所必备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何种专业,都须拥有的职业能力,是帮助人事业成功的基石。
近年来,国内学者就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开展了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学者袭开国、顾雪英通过编制问卷提炼分析,认为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结构由认识自我的能力、认识环境的能力、确定目标的能力、制定计划的能力以及反馈修正的能力这5个因子构成。根据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和结构,综合能力的含义,我们把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界定为:团队协作能力、职业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职场礼仪、执行力能力、领导能力等等。职业核心能力是衡量高职生在掌握了专业技能后能否实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助推器,直接影响到高职生能不能有效完成职场工作、融入职场生活,顺利按计划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
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不畅的原因
(一)职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不健全
在高职院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几乎都以课程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来的方式进行,进而多数采取笔答试卷方式来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的测试方式只能有效的测试出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记忆力的好坏,无法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财务问题分析能力、决策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掌握情况进行有效测试。众多高職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有本校教师成为主导力量,没有聘请企业人员参与其中。所以,对于人才培养的效果好坏只有本校教师自我通过试卷考试方式进行测评,没有企业人员通过职业核心能力标准进行测试,以至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及效果都属于“闭门造车”。
(二)确定目标缺乏个性化
确定目标的能力指综合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确定自己职业发展每个阶段的目标的能力。高职生普遍不清楚职业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哪些具体途径与阶段,没有认真探索职业目标的可行性、与自我的匹配性、阶段目标的延续性等,自我分析的结果与职业目标的选择存在脱节现象,导致高职生在职业选择时应付,大多数人职业目标都一样,比如5-10年左右成为总经理之类的目标,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制定符合其个性化发展的职业目标
(三)生源整体质量不高,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力度需加强
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大多数学生在之前的学习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在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过程中,要求培训对象具备一定的综合素养。针对这样的学生,高职院校需要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力度,不仅要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且也要重视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
三、高职院校培育应用型人才的路径
(一)提高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意识
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意识。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来说,不仅要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更要加大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职业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职场礼仪、执行力能力、领导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从而进一步满足不同岗位需求,为企业输送更为全面的人才。
(二)构建可行可控可持续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开展产教深度融合
根据专业定位的调整,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可控性和可持续性,调研企业人才需求,切实保障企业用人质量标准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保障专业教学内容动态精准对接地方经济发展特征与行企最新需求,定制人才培养知识体系,结合企业的知识要求,利用多年的人才培养经验,采用“生产性实习基地培养模式”“认证培训模式”“接单制实习模式”等多种途径,形成校企统一认识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教育要求专业教师必须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具有较强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这样才能为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供可靠保障。因此,这就要求高职专业教师走进企业进行社会实践锻炼,提高自我专业实践技能,加大社会服务力度,了解专业领域前沿态势,参与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等,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除此之外,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多元化建设,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参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测试标准的制定、参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测试等众多人才培养过程中来。
(四)转变评价方式,构建差异化的评价体系
评价方式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职业决定着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长期以来,社会本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评价方式进一步凸显了职业教育的功利性,忽略了学习者全面发展的诉求。面对各类社会生源,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评价方式需要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将以人为本作为构建评价体系的基本价值取向。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以人为本的评价体系必须要从高职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基本逻辑起点出发,从关注社会需求和学习者发展两个方面要求出发,从团队合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制定职业素质评价标准,从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应用等方面制定基础能力评价标准,毕业设计情况等方面制定综合能力考核标准。
结束语
职业核心能力的提高关乎到每一个毕业生的职场生活,每一个学生的背后是一个个家庭,更联动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项惠及民生的系统工程。学校在推动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工作中积极作为,贴近市场不断创新,坚持改革提升办学内涵,搭建桥梁促进校企合作,最终的目标是为了毕业生能高质量就业,实现精彩人生,体现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周道.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4):71-74.
[2]周新海,张萍.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路径探索[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4):85-88.
基金项目:本文系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核心能力分会研究项目(项目编号:CVCC19055)的研究成果之一。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在实际工作中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使得高职毕业生专业能力米有很好的发挥,不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些阻碍。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措施来提高毕业生的核心能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办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限制,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开展情况并不理想,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工作仍需进一步改进。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生涯中专业能力之外所必需的、可迁移的基本能力,它能让人自信和成功的展示自己,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和应用,它是就业人士就业、再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所必备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何种专业,都须拥有的职业能力,是帮助人事业成功的基石。
近年来,国内学者就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开展了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学者袭开国、顾雪英通过编制问卷提炼分析,认为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结构由认识自我的能力、认识环境的能力、确定目标的能力、制定计划的能力以及反馈修正的能力这5个因子构成。根据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和结构,综合能力的含义,我们把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界定为:团队协作能力、职业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职场礼仪、执行力能力、领导能力等等。职业核心能力是衡量高职生在掌握了专业技能后能否实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助推器,直接影响到高职生能不能有效完成职场工作、融入职场生活,顺利按计划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
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不畅的原因
(一)职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不健全
在高职院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几乎都以课程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来的方式进行,进而多数采取笔答试卷方式来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的测试方式只能有效的测试出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记忆力的好坏,无法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财务问题分析能力、决策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掌握情况进行有效测试。众多高職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有本校教师成为主导力量,没有聘请企业人员参与其中。所以,对于人才培养的效果好坏只有本校教师自我通过试卷考试方式进行测评,没有企业人员通过职业核心能力标准进行测试,以至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及效果都属于“闭门造车”。
(二)确定目标缺乏个性化
确定目标的能力指综合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确定自己职业发展每个阶段的目标的能力。高职生普遍不清楚职业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哪些具体途径与阶段,没有认真探索职业目标的可行性、与自我的匹配性、阶段目标的延续性等,自我分析的结果与职业目标的选择存在脱节现象,导致高职生在职业选择时应付,大多数人职业目标都一样,比如5-10年左右成为总经理之类的目标,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制定符合其个性化发展的职业目标
(三)生源整体质量不高,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力度需加强
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大多数学生在之前的学习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在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过程中,要求培训对象具备一定的综合素养。针对这样的学生,高职院校需要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力度,不仅要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且也要重视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
三、高职院校培育应用型人才的路径
(一)提高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意识
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意识。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来说,不仅要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更要加大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职业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职场礼仪、执行力能力、领导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从而进一步满足不同岗位需求,为企业输送更为全面的人才。
(二)构建可行可控可持续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开展产教深度融合
根据专业定位的调整,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可控性和可持续性,调研企业人才需求,切实保障企业用人质量标准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保障专业教学内容动态精准对接地方经济发展特征与行企最新需求,定制人才培养知识体系,结合企业的知识要求,利用多年的人才培养经验,采用“生产性实习基地培养模式”“认证培训模式”“接单制实习模式”等多种途径,形成校企统一认识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教育要求专业教师必须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具有较强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这样才能为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供可靠保障。因此,这就要求高职专业教师走进企业进行社会实践锻炼,提高自我专业实践技能,加大社会服务力度,了解专业领域前沿态势,参与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等,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除此之外,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多元化建设,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参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测试标准的制定、参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测试等众多人才培养过程中来。
(四)转变评价方式,构建差异化的评价体系
评价方式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职业决定着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长期以来,社会本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评价方式进一步凸显了职业教育的功利性,忽略了学习者全面发展的诉求。面对各类社会生源,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评价方式需要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将以人为本作为构建评价体系的基本价值取向。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以人为本的评价体系必须要从高职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基本逻辑起点出发,从关注社会需求和学习者发展两个方面要求出发,从团队合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制定职业素质评价标准,从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应用等方面制定基础能力评价标准,毕业设计情况等方面制定综合能力考核标准。
结束语
职业核心能力的提高关乎到每一个毕业生的职场生活,每一个学生的背后是一个个家庭,更联动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项惠及民生的系统工程。学校在推动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工作中积极作为,贴近市场不断创新,坚持改革提升办学内涵,搭建桥梁促进校企合作,最终的目标是为了毕业生能高质量就业,实现精彩人生,体现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周道.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4):71-74.
[2]周新海,张萍.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路径探索[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4):85-88.
基金项目:本文系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核心能力分会研究项目(项目编号:CVCC19055)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