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能够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加积极的情感体验,深层次地感悟到作品的内涵,体会到语言学习的美感和魅力,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大有帮助。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资源。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地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促使学生在获得丰富的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能力;培养;策略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把握语文教学内容中的美学资源,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人物美、语言美和形象美等等,促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汲取到文学作品中的精华,从而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一、开展对比学习,帮助学生体会人物形象美
美和丑是在对比中产生的。对比是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的表现手法。作者运用对比来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能够让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读者在阅读中也会不由自主地在头脑中构建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形象深入人心、跃然纸上。对比还是一种学习方法。许多文学作品在人物描寫方面都有着相同或相似之处,如果能够将这些阅读素材进行对比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加明显。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对比的学习方式,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同一篇文章中不同的人物形象或不同文章中相似的人物形象,促使学生体会到人物的形象美。
例如,在学习《故乡》这篇课文时,我就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对比学习,帮助学生深刻体会了人物的形象美。文中,鲁迅先生多处运用对比这一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首先,作者在回忆童年闰土形象的时候,通过少年闰土与少年的“我”的对话,突出了少年闰土的无所不知和“我”的少见寡闻,生动刻画了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和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形象。其次,作者将闰土、杨二嫂二十年前后的形象进行对比,将中年闰土和杨二嫂与少年的宏儿和水生进行对比,既反映了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的毒害,也突出了未受环境毒害的少年们的纯朴善良。在教学中,我着力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人物的外表和内心的前后反差,促使学生在对比学习中体会了文中少年们的形象美。
二、开展朗读活动,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美
朗读将文章的无形语言转化成了生动的有声语言,是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一种有效方式。要想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朗读无疑是最好选择。学生一边朗读课文,一边在脑海中构建文字营造的优美意境,再通过抑扬顿挫的声音来强化意境的美,能够促使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逐渐增强。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朗读活动,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我就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来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作者在写作时将普通话与北京味儿巧妙融合,运用灵动的语言让济南的冬天的水、山等景物活了起来,同时运用充满乡土气息的口语使得文章雅俗共赏,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的佳作。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听朗读录音,引导学生欣赏文中带着京味儿的语言特色,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然后,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朗读课文,交流和讨论怎样将文章的语言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之后,我又组织全班学生开展了诵读比赛,促使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了文章的语言美。
三、开展想象联想,引导学生欣赏文章意境美
鼓励学生大胆、合理的想象,帮助学生拥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前提条件,也是提升学生语感能力的有效方法。文学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留白,尤其是古诗词,寥寥几笔却勾勒出丰富的意境,让文学作品充满了意境美。因此,在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应抓住文章的留白处,鼓励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合理推理和想象,从有限的语言文字中拓展出无限的具象意境,促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例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这首古诗词时,我就鼓励学生对古诗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联想,以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中的意境美。这首古诗词虽篇幅短小、意境常见,但是只要将这九种景物组合起来,一幅秋郊夕照图就跃然纸上。再加上一个“断肠”二字,为荒凉的秋景图又笼罩上了一缕愁思,引发了读者无尽的联想。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诗人,去大胆地想象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在荒凉的古道上游荡的情景,从而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对古诗词中的意境美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总而言之,“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学生美学探究道路上的“眼睛”,引领着学生去感知、品味和体会文学作品中的美好语言、意境和情感,从而促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戴少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吉林教育,2008(7).
[2]于春霞,逯艳东.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J].吉林教育,2007(10).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能力;培养;策略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把握语文教学内容中的美学资源,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人物美、语言美和形象美等等,促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汲取到文学作品中的精华,从而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一、开展对比学习,帮助学生体会人物形象美
美和丑是在对比中产生的。对比是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的表现手法。作者运用对比来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能够让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读者在阅读中也会不由自主地在头脑中构建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形象深入人心、跃然纸上。对比还是一种学习方法。许多文学作品在人物描寫方面都有着相同或相似之处,如果能够将这些阅读素材进行对比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加明显。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对比的学习方式,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同一篇文章中不同的人物形象或不同文章中相似的人物形象,促使学生体会到人物的形象美。
例如,在学习《故乡》这篇课文时,我就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对比学习,帮助学生深刻体会了人物的形象美。文中,鲁迅先生多处运用对比这一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首先,作者在回忆童年闰土形象的时候,通过少年闰土与少年的“我”的对话,突出了少年闰土的无所不知和“我”的少见寡闻,生动刻画了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和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形象。其次,作者将闰土、杨二嫂二十年前后的形象进行对比,将中年闰土和杨二嫂与少年的宏儿和水生进行对比,既反映了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的毒害,也突出了未受环境毒害的少年们的纯朴善良。在教学中,我着力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人物的外表和内心的前后反差,促使学生在对比学习中体会了文中少年们的形象美。
二、开展朗读活动,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美
朗读将文章的无形语言转化成了生动的有声语言,是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一种有效方式。要想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朗读无疑是最好选择。学生一边朗读课文,一边在脑海中构建文字营造的优美意境,再通过抑扬顿挫的声音来强化意境的美,能够促使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逐渐增强。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朗读活动,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我就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来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作者在写作时将普通话与北京味儿巧妙融合,运用灵动的语言让济南的冬天的水、山等景物活了起来,同时运用充满乡土气息的口语使得文章雅俗共赏,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的佳作。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听朗读录音,引导学生欣赏文中带着京味儿的语言特色,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然后,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朗读课文,交流和讨论怎样将文章的语言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之后,我又组织全班学生开展了诵读比赛,促使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了文章的语言美。
三、开展想象联想,引导学生欣赏文章意境美
鼓励学生大胆、合理的想象,帮助学生拥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前提条件,也是提升学生语感能力的有效方法。文学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留白,尤其是古诗词,寥寥几笔却勾勒出丰富的意境,让文学作品充满了意境美。因此,在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应抓住文章的留白处,鼓励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合理推理和想象,从有限的语言文字中拓展出无限的具象意境,促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例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这首古诗词时,我就鼓励学生对古诗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联想,以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中的意境美。这首古诗词虽篇幅短小、意境常见,但是只要将这九种景物组合起来,一幅秋郊夕照图就跃然纸上。再加上一个“断肠”二字,为荒凉的秋景图又笼罩上了一缕愁思,引发了读者无尽的联想。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诗人,去大胆地想象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在荒凉的古道上游荡的情景,从而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对古诗词中的意境美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总而言之,“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学生美学探究道路上的“眼睛”,引领着学生去感知、品味和体会文学作品中的美好语言、意境和情感,从而促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戴少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吉林教育,2008(7).
[2]于春霞,逯艳东.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J].吉林教育,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