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师》2010年第6期的“百家讲坛”栏目发表了江苏省特级教师管建刚的文章《“发现”与“观察”:孰轻孰重?》。管老师从儿童作家蒋方舟的写作经验上得出“发现题材,是最最重要的写作才能”。继而提出“发现题材”靠的是“发现”,而不是“观察”。最后提出作文教学要取得真正的突破,就必须从“外在的观察”走向“内在的发现”;作文教学只有大力着眼于“发现”,而不是“观察”,才有大的转变。管老师认为习作教学中,“发现”重于“观察”。
我们都知道,管建刚老师在习作教学中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实践,形成了自己对习作教学的一些想法,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他的有些观点是对过去习作教学经验的颠覆,比如轻指导重修改,等等。但是,说在习作教学中“发现”比“观察”重要,笔者认为有失偏颇。在此,关于“观察”的重要性,笔者想说说自己的见解,期待和各位老师对此问题展开讨论,共同弄清习作教学的基本原则。
第一、观察——获得素材的重要途径
观察是什么?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也是感受生活的主要途径。通过观察,周围世界那些鲜明的形象、色彩、音响,像一幅幅图画,会久远地保留在儿童的记忆里。世界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他研究院门口的石碑上刻下了“观察、观察、再观察”的名句,以此来强调观察对于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对于习作教学,观察同样非常重要。作文首先需要内容。从根本上说,它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生活是习作的源泉,而观察是通向生活之门的一条路。著名特级教师高万同指出: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动用自己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去看、听、尝、触摸,体验事物的形、色、声、味及触感。是的,我们应该带孩子们去观察自然,那是艺术语言的发源地。观察生活是正确认识生活的前提。观察得越多越仔细,对生活的认识越全越深,可写的内容越多,言语就越丰富。作文要写得好,必须在头脑里积累客观事物大量的表象,表象直接参与作文心理过程,而没有观察,就没有表象,没有表象的“库存”,作文必然是空话套话,言之无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直接经验,积累丰富的、鲜明的表象,为作文提供大量的素材,就不会苦于“没东西可写”。
第二、观察——准确表达的重要前提
“随便看看”或“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地听,是说不出所以然、写不出好文章的。只有主动地、有意识地、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完整的、具体的印象。在此基础上认真进行分析和抽象,才能综合、概括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做出准确、生动的描述。这说明观察除了感知因素外,还含有思维因素。学生获得的感性材料越丰富、越全面,形成的概念就越准确,也就越容易由某个观察到的事物联想到其他有关事物。这些体验和想法,会为作文带来生命的活力。善于观察不仅是小学生学好语文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他们今后工作、继续学习和人格完善所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只有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充分领略生活的美好,才能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不足与弊端。
管建刚老师特别强调“发现”在学生习作中的重要性。“发现”是什么呢?著名特级教师潘文彬说:“作文教学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帮助学生练就一双‘作文的眼睛’,让他们用自己的这双眼睛去观察纷繁的世界,体验多彩的生活。学生一旦拥有了这双‘作文的眼睛’,他们就会发现路边的一株柔嫩的小草,东方的一缕晨曦,雨后荷叶上的一滴晶莹的水珠……”你看!“发现”离不开观察,它是观察的延伸,也可以这么说,“发现”的实质就是一种细心的观察。生活是具体的、灵动的,需要仔细观察,用心去体验,这样,才会有真切的感受,才会有准确的表达。
第三、观察——习作训练的重要能力
观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作文教学应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在“教学评价”部分指出:“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在第三学段习作阶段目标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茅盾先生说:“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特级教师潘文彬说:“在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然而不少学生却熟视无睹,鲜有发现。在他们的眼里,平日的生活就是上学、回家、写作业,如此简单的循环而已。”由此可见,善于观察生活,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感受生活的情趣,对于写好习作是何等的重要呀!因此,可以这么说,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习作教学的重中之重。
古人说得好:“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当儿童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积累了很多见闻,就能够自然地“薄发”,就不愁不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很多值得写的人和事了。“发现”与“观察”究竟孰轻孰重,我想大家应该明白了吧。
我们都知道,管建刚老师在习作教学中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实践,形成了自己对习作教学的一些想法,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他的有些观点是对过去习作教学经验的颠覆,比如轻指导重修改,等等。但是,说在习作教学中“发现”比“观察”重要,笔者认为有失偏颇。在此,关于“观察”的重要性,笔者想说说自己的见解,期待和各位老师对此问题展开讨论,共同弄清习作教学的基本原则。
第一、观察——获得素材的重要途径
观察是什么?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也是感受生活的主要途径。通过观察,周围世界那些鲜明的形象、色彩、音响,像一幅幅图画,会久远地保留在儿童的记忆里。世界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他研究院门口的石碑上刻下了“观察、观察、再观察”的名句,以此来强调观察对于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对于习作教学,观察同样非常重要。作文首先需要内容。从根本上说,它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生活是习作的源泉,而观察是通向生活之门的一条路。著名特级教师高万同指出: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动用自己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去看、听、尝、触摸,体验事物的形、色、声、味及触感。是的,我们应该带孩子们去观察自然,那是艺术语言的发源地。观察生活是正确认识生活的前提。观察得越多越仔细,对生活的认识越全越深,可写的内容越多,言语就越丰富。作文要写得好,必须在头脑里积累客观事物大量的表象,表象直接参与作文心理过程,而没有观察,就没有表象,没有表象的“库存”,作文必然是空话套话,言之无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直接经验,积累丰富的、鲜明的表象,为作文提供大量的素材,就不会苦于“没东西可写”。
第二、观察——准确表达的重要前提
“随便看看”或“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地听,是说不出所以然、写不出好文章的。只有主动地、有意识地、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完整的、具体的印象。在此基础上认真进行分析和抽象,才能综合、概括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做出准确、生动的描述。这说明观察除了感知因素外,还含有思维因素。学生获得的感性材料越丰富、越全面,形成的概念就越准确,也就越容易由某个观察到的事物联想到其他有关事物。这些体验和想法,会为作文带来生命的活力。善于观察不仅是小学生学好语文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他们今后工作、继续学习和人格完善所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只有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充分领略生活的美好,才能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不足与弊端。
管建刚老师特别强调“发现”在学生习作中的重要性。“发现”是什么呢?著名特级教师潘文彬说:“作文教学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帮助学生练就一双‘作文的眼睛’,让他们用自己的这双眼睛去观察纷繁的世界,体验多彩的生活。学生一旦拥有了这双‘作文的眼睛’,他们就会发现路边的一株柔嫩的小草,东方的一缕晨曦,雨后荷叶上的一滴晶莹的水珠……”你看!“发现”离不开观察,它是观察的延伸,也可以这么说,“发现”的实质就是一种细心的观察。生活是具体的、灵动的,需要仔细观察,用心去体验,这样,才会有真切的感受,才会有准确的表达。
第三、观察——习作训练的重要能力
观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作文教学应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在“教学评价”部分指出:“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在第三学段习作阶段目标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茅盾先生说:“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特级教师潘文彬说:“在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然而不少学生却熟视无睹,鲜有发现。在他们的眼里,平日的生活就是上学、回家、写作业,如此简单的循环而已。”由此可见,善于观察生活,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感受生活的情趣,对于写好习作是何等的重要呀!因此,可以这么说,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习作教学的重中之重。
古人说得好:“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当儿童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积累了很多见闻,就能够自然地“薄发”,就不愁不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很多值得写的人和事了。“发现”与“观察”究竟孰轻孰重,我想大家应该明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