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以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台为例,阐述了建构电视节目制作实战训练教学模式的意义,指出了实战训练教学模式的实现路径,认为技能训练不是唯一目的,要将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教育,团队合作互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纳入技能训练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关键词】节目制作;实战训练电视节目制作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离开了技能训练,电视节目制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电视实务教育最为典型的特征是职业化。所谓职业化,就是以培养满足电视实务需求的人才为出发点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包括课程设计、内容选择和教学环节的安排等等。
一直以来,电视节目制作的技能教育基本上采用的是案例情境教学方式。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指教师设定某个特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个特定情境中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为了让学生对电视节目制作有更多的感性认识,一般授课教师都会选择一些电视节目作为案例,通过研讨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与实践联系起来,用所学的理论与方法实际完成根据课堂内容布置的作业,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008年以来,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台(以下简称中传电视台)依托独有的硬件技术支撑,积极探索在新媒体环境下培养电视节目制作人才的模式,相继开设了20多门实践教学课程,摸索出一种实战训练教学新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制作了包括电视直播、新闻资讯、综艺、访谈、纪录片、微电影等在内的20多档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
一、实战训练教学模式的含义与特点
实战训练教学模式是一种将实践作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一切以实战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从而使教学理论与实践环环相扣,教学体系更加贴近实际。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负责指导学生电视节目采制各个环节的实践。教师职能及教学体系的转变,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参与电视节目制作,提升自身专业水平,避免传统教学模式有可能存在的重复松散、枯燥无味的弊端。
实战训练教学与情境案例教学最大的区别是,实战训练依托的是一档正在学校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节目,参与训练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节目生产流程,在规定的时间内采访制作出成片进行播出。
具体来讲,实战训练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依托由指导教师制作的一档电视节目,按照电视台的安排,这档节目有确定的播出时间和播出数量。
第二,指导教师不仅要根据节目内容的需求设计课程,还要同时指导学生参与相关节目制作,并兼顾每一个环节。
第三,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除了要完成理论课时的学习,还要制作一定数量的电视节目。
第四,节目播出前,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安排,将节目上传到初审文件夹后,通过技术部、台领导的审核后,才能播出。通过这些流程,使学生具体体验节目制作播出的每一个环节。
二、实战训练教学的内容
从上述对实战教学的界定可以看到,参与实战训练教学的教师要对整个电视节目流程有高度的驾驭能力,同时理论课程的设置要与节目制作的需求高度契合。理论课程仅仅是实战训练教学的一小部分内容,从选题策划、拍摄制作、稿件修改、演播室节目录制、后期剪辑和播出到播出后节目的讲评,指导教师要紧密跟踪、指导节目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在真实的节目生产环境下,体验专业媒体的生产规范、专业要求
(一)硬件设置与校外正规媒体无缝对接,缩小与就业岗位需求的实际差距
以技术支撑为特点的电视节目制作课程,对硬件设施的要求更为严格,为了实现与校外正规媒体的无缝对接,应尽量缩小学生在校学习与就业的落差。中传电视台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遵循前沿、高端的理念,在硬件设施上基本满足了不同节目形态的生产需求。以新闻为例,学生们基本上使用Sony EX280高清摄像机。80平米与100平米全景演播室的改造,为新闻资讯类、演播室访谈娱乐类等节目的录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中传电视台目前配备有专业的摄录设备和数字播控机房,还拥有高标清演播室,苹果、大洋、索贝、新奥特等后期非线性编辑实验室、线性编辑实验室、广播直播实验室、听音教室、混录棚等。2011年,中传电视台完成了全台网建设,建成后的全台网实现了八网融合,打造了中传网络电视台新的硬件平台,包括大洋制作及媒资网、索贝新闻制播网、全台视频监控网、统一通信电话网、校园网、数据安全中转网、智能管理网、网络电视台网站。2013年,中传电视台与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合作共建目前国内高校最高水平的10讯道(7+1+2)高清/3D转播车,这种转播车与当下央视等校外正规媒体的配置基本相当。这个“电视航母”的引入,不仅提升了中传电视台的技术装备水平,也为学生实践提供了更优质的平台。现在,中传电视台已经形成了网络化系统模式和操作流程。网络化非编软件大大简化了新闻的制播流程,为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体验;智能化管控系统让所有设备的使用情况和所有栏目的制作进度一目了然。
(二)采编教师拥有媒体从业经历,为学生提供专业化节目指导
美国《纽约时报》前编辑简·罗伯特曾经说过:“足够的职业经验是讲授新闻课程最主要的资格。”为了能够按照校外正规媒体的栏目种类创办不同的节目,同时为了适应开设相关课程、指导学生生产制作准专业的电视节目要求,中传电视台从一开始就严把进人关,要求采编指导教师必须拥有较长时间的校外正规媒体工作经历。以采编教师为例,有校外正规媒体工作经历的占到了90%以上。有的采编教师读博士留校之前,在央视或省级卫视工作10年之久,是台里的业务骨干。他们熟悉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的整个环节,熟练掌握电视摄像、采访、稿件撰写、后期编辑和包装合成等技术要求,指导学生游刃有余。以研发部符绍强、邓瑜等教师为例,他们均有在央视长期工作的背景。这些指导教师实践经验丰富,校外正规媒体的工作经验为实战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这种做法也是借鉴国际惯例,以一向以重视实战经验为特色的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为例,该校采编专业共有教师35人,其中,有20年以上实践经验的10人,占到28.5%,有10-20年实践经验的13人,占到37%;有10年以下实践经验的9人,占到26%;完全没有实践经验的1人,占到2.8%,情况不明的2人,占到5.7%①。這个专业中所有教师都兼职做编辑工作,即便他们已经被冠以“教授”的头衔,他们仍然与外界有割舍不断的关系。 (三)依托相关学科背景,创办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
不同类别的电视节目,有着不同的生产流程,需要不同的制作技能。为了向学生教授最为前沿和专业的内容,中传电视台要求教师根据个人的学科背景和专业实践,创办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截至2016年3月,中传电视台创办了包括新闻资讯、纪录片、综艺、访谈、电视直播等在内的栏目近20档。这些栏目的指导教师基本上都具备栏目所属专业的学科背景,或者具备在校外正规媒体相似节目的全职工作经历。以《中传新闻》为例,指导教师均在校外正规媒体的新闻部工作过,有着丰富的一线经验。同时,这些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涵盖了校外正规媒体的所有节目类型,最大限度地照顾到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需求,学生可以在这里找到与自身专业相契合的节目实训课程。
(四)根据栏目内容设置课程内容,根据节目生产安排课程节奏
实战训练教学模式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将课程放置到一个真实的节目生产流程中。电视台播出的节目就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有益载体。所以在中传电视台,从事采编教学的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创办一档电视节目,根据电视节目设计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在开设的近20门实践课程中,与节目紧密联系的课程占到了90%以上。以“演播室人物访谈节目的策划与制作”这门课程为例,它依托的节目是25分钟的《传媒人》。理论课程的内容根据节目所涉及的环节设置,具体包括以下要点:(1)访谈类节目的界定与现状,(2)访谈类节目的基本形态,(3)访谈类节目的策划要点,(4)访谈类节目的结构与问题设计,(5)访谈类节目的元素构成与分析,(6)演播室录制的工种和注意的事项,(7)演播室节目后期编辑与包装分析。
这门课程涵盖了节目生产的前期策划、中期采访录制以及后期制作的每一个环节,内容讲授与节目生产高度契合。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节目生产中,指导自己的实践,检验学习的效果。
(五)压缩理论内容 ,加强实训实践
从现在的专业课教材来说,许多深奥的理论似乎不太适合电视节目制作课程的学习。从学校的主流教学模式来讲,大量的课程还是满堂灌,较多采用的是情境案例法。这些案例往往是他人采访制作的节目,虽然有一定的情景意识,但是与自己动手制作的节目相比,教师的讲解未必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学生接受起来效果也大打折扣。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上,实践教学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基本上是后者远远多于前者。以64课时的实践课为例,理论课时为16个学时,实操课程为48个学时;以48课时的实践课为例,理论课程为12个学时,实践课程为36个学时。以“演播室录制的工种和注意事项”一讲为例,理论课程占时很少,只是使学生对每一个工种有大致的了解。更多的时间用在实操上。在演播室实战录制以前,指导教师会要求学生提前一个小时到场,在现场对每一个工种再做一次详细的讲解。同时在录制的整个流程中,指导教师与技术部负责教师全程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讲解,使学生在真实的录制环境下,迅速调整、掌握要领和技能。
(六)高強度栏目播出任务,保证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实战
以《中传新闻》为例,一周两次播出,每周制作时间达到了35分钟。演播室人物访谈节目《传媒人》一个月播出一期,每期节目时长25分钟。许多嘉宾都是业界和学界的精英,学生在掌握人物访谈类节目的策划、采访、演播室录制、后期剪辑等各个环节技能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份难得的精神滋养。创办三年来,该栏目已经制作播出将近30期节目。参加该课程学习的学生每个人在同一岗位可以得到5次训练的机会。有了数量的积累,上一次所犯的错误就有机会在下一次得到改正,从而避免在未来的工作岗位再犯类似的错误。
在西方,有所谓的“体验式学习”理论,该理论源自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验学习”, 在国外的发展源远流长,其研究史可直溯杜威、皮亚杰等人。体验式学习注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环境和活动,让学习者透过个人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觉悟并进行交流和分享。体验式学习法对于电视制作课程的意义在于,可以广泛地将校园媒介实践应用于课程学习。人们发现,有些人有更多的经验,人们获取经验的多少与他们实际接触的事物的多少和参与的程度都有关。一定数量的节目生产,可以更多地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不同的环境,获取更多的体验。“人们将经历过经验学习的学生与那些没有经历过经验学习的学生相比较,发现前者确实具有一定的优势。”②
(七)确定时长确定时段的播出压力,“倒逼”师生的专业化生产
中传电视台按照专业媒体要求打造的播出系统,在技术上保证了节目能够按时播出,实现了节目的大众化传播。因为有严格的技术指标与播出时间的压力,师生在课程一开始就进入了实战状态,如果理论课程的讲授与实训环节不匹配,节目的播出就可能受到影响。经济学界有所谓“倒逼机制”,“倒逼机制”可应用于多个领域,以末端逼上端,改善经济发展模式。本文所说的 “倒逼机制”是指因为存在播出的压力,存在大众化传播的压力,从节目生产的最后环节“倒逼”生产者在最初的生产中就要尽可能地以专业化理念和技能生产节目。
(八)密切关联新媒体发展,培养学生“全媒体”观念和能力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受到了巨大冲击,手机、移动设备的客户端应用为媒体拓展了内容展示渠道,全媒体传播需要整合多种媒体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语言。为了使学生树立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全面互动和互补的 “全媒体”观念,学习新媒体客户端的制作运营方法是创新实践教学的重点。
首先是新媒体实践教学内容的增加。中传电视台新闻部、技术部、研发部等部门推出专属微信、微博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传媒人》栏目,自创办伊始,就注册了微信公众号。节目录制之前,就开始向社会推送嘉宾简历以及录制要点,并向社会征集观众。学生在前期策划时就将新媒体的内容考虑在内,这种推送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新媒体的写作和设计知识,也解决了节目录制现场观众征集的问题。节目录制结束的当晚,将当天的微信推送上线,按照推送后阅读与转发量的多少,评定微信推送的质量。 其次是微杂志的制作。由于电视线性传播的特点,为了实现节目的二次传播,让更多的学子分享嘉宾的精彩思想,在视频节目的基础上,制作微杂志版《传媒人》。每期节目从策划到播出,都按照微杂志的需求和风格,制作来源于视频又不全同于视频的微杂志《传媒人》,内容包括指导教师寄语、嘉宾留言、访谈实录、节目策划案、制片人、主持人手记等板块。杂志注重视觉化传播,在编排上注重文字与图片的配合,重点突出。
三、实战训练教学并非仅仅局限于技能训练
电视节目制作实战训练教学的主要内容以技能训练为主,但是技能训练并不是课程的唯一目的。在课程讲授与节目制作中,将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教育,团队合作互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我学习纳入实战训练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制作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的同时,也取得了课程之外的一些效果。
(一)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精神是电视职业化教育的灵魂,没有职业道德的技能有可能会变成摧毁职业的利器。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指导教师应该将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课程以及节目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以《中传新闻》为例,指导教师印制了节目制作手册,内容大到栏目播出规范,小到耳机使用技巧。从进入新闻部的第一天开始,学生必须按照手册的规范严格要求自己。
《传媒人》是一档演播室人物访谈节目,环节复杂,前期策划与后期合成任务较重,栏目组一开始就将每一个工种的内容与职责告知每个学生,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并严格遵守每一道工序的规范。如何正确使用摄像机?如何正确操作大洋非线性编辑?一个通行的做法是允许速度慢,但不允许违规操作。在演播室录制环节, 为了不影响节目录制,所有的学生必须将手机放置在演播室外并设置成静音。同时,录制结束后,必须将移动过的物品回归原位,并向参与录制的教师表示感谢后再离开。虽然这是一些小的细节,但是一个学生的职业素养往往就是从这些细微处养成的。
(二)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动性
在节目制作环节,按照校外正规媒体栏目的人员架构组合学生。选课学生被安排在现有栏目参与节目制作,根据在栏目中的表现,学生分别担任制片人、主编、导播、节目责编、摄像、主持人等,實现自我管理、自我提升。根据栏目生产的需要,制片人负责节目的整体策划与播出,负责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一个小组设有组长,负责每期节目的生产,每个小组内部又有不同的分工,这样环环相扣,保证了节目的顺利录制。此外,对一些技术性强的岗位,如导播、摄像等,则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使其更加专业化。
“以老带新”使团队得以迅速成长,“传、帮、带”的方式,可以使高年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进一步加深,也使新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教师应该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指导教师最重要的职责是为学生提供制作节目的条件并提供必要的指导。
实践证明,栏目运行两年以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许多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在学生的自我管理下都得以完成。例如,许多嘉宾都是学生通过嘉宾微博联系到的,节目的微信推送也是学生自我管理的结果。学生们在这样的节目组,不仅收获了技能、收获了友谊,也培养了奉献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三)加深了师生感情,增强了学生对电视台的归属感
在这个课程体系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课堂上,教师依然是教师;节目制作中,教师又是节目总监。通过节目,教师与学生拥有了共同创作的经历。这种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为密切。
言传身教是实战训练课程最主要的特点。通过节目,教师与学生有了更多的交集,教师的一言一行、专业知识都会直接影响学生。所以,指导教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以《传媒人》栏目为例,除了每个学期四周的理论课程学习,师生可以见面以外,为了保证栏目的正常化生产,每周例会、每次策划会、每次演播室录制、每期节目录制完成后的讲评会、学期总结会,教师都要与学生见面。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加深了彼此的信任与理解。
除了人际传播外,微信群的互动也消除了师生间的隔阂,师生感情更为融洽,增加了彼此对节目的认可度,和对电视台的归属感。注释:
①②黄鹂:《美国新闻教育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9-150页、121页。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台研发部主任,新闻传播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关键词】节目制作;实战训练电视节目制作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离开了技能训练,电视节目制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电视实务教育最为典型的特征是职业化。所谓职业化,就是以培养满足电视实务需求的人才为出发点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包括课程设计、内容选择和教学环节的安排等等。
一直以来,电视节目制作的技能教育基本上采用的是案例情境教学方式。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指教师设定某个特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个特定情境中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为了让学生对电视节目制作有更多的感性认识,一般授课教师都会选择一些电视节目作为案例,通过研讨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与实践联系起来,用所学的理论与方法实际完成根据课堂内容布置的作业,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008年以来,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台(以下简称中传电视台)依托独有的硬件技术支撑,积极探索在新媒体环境下培养电视节目制作人才的模式,相继开设了20多门实践教学课程,摸索出一种实战训练教学新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制作了包括电视直播、新闻资讯、综艺、访谈、纪录片、微电影等在内的20多档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
一、实战训练教学模式的含义与特点
实战训练教学模式是一种将实践作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一切以实战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从而使教学理论与实践环环相扣,教学体系更加贴近实际。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负责指导学生电视节目采制各个环节的实践。教师职能及教学体系的转变,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参与电视节目制作,提升自身专业水平,避免传统教学模式有可能存在的重复松散、枯燥无味的弊端。
实战训练教学与情境案例教学最大的区别是,实战训练依托的是一档正在学校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节目,参与训练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节目生产流程,在规定的时间内采访制作出成片进行播出。
具体来讲,实战训练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依托由指导教师制作的一档电视节目,按照电视台的安排,这档节目有确定的播出时间和播出数量。
第二,指导教师不仅要根据节目内容的需求设计课程,还要同时指导学生参与相关节目制作,并兼顾每一个环节。
第三,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除了要完成理论课时的学习,还要制作一定数量的电视节目。
第四,节目播出前,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安排,将节目上传到初审文件夹后,通过技术部、台领导的审核后,才能播出。通过这些流程,使学生具体体验节目制作播出的每一个环节。
二、实战训练教学的内容
从上述对实战教学的界定可以看到,参与实战训练教学的教师要对整个电视节目流程有高度的驾驭能力,同时理论课程的设置要与节目制作的需求高度契合。理论课程仅仅是实战训练教学的一小部分内容,从选题策划、拍摄制作、稿件修改、演播室节目录制、后期剪辑和播出到播出后节目的讲评,指导教师要紧密跟踪、指导节目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在真实的节目生产环境下,体验专业媒体的生产规范、专业要求
(一)硬件设置与校外正规媒体无缝对接,缩小与就业岗位需求的实际差距
以技术支撑为特点的电视节目制作课程,对硬件设施的要求更为严格,为了实现与校外正规媒体的无缝对接,应尽量缩小学生在校学习与就业的落差。中传电视台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遵循前沿、高端的理念,在硬件设施上基本满足了不同节目形态的生产需求。以新闻为例,学生们基本上使用Sony EX280高清摄像机。80平米与100平米全景演播室的改造,为新闻资讯类、演播室访谈娱乐类等节目的录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中传电视台目前配备有专业的摄录设备和数字播控机房,还拥有高标清演播室,苹果、大洋、索贝、新奥特等后期非线性编辑实验室、线性编辑实验室、广播直播实验室、听音教室、混录棚等。2011年,中传电视台完成了全台网建设,建成后的全台网实现了八网融合,打造了中传网络电视台新的硬件平台,包括大洋制作及媒资网、索贝新闻制播网、全台视频监控网、统一通信电话网、校园网、数据安全中转网、智能管理网、网络电视台网站。2013年,中传电视台与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合作共建目前国内高校最高水平的10讯道(7+1+2)高清/3D转播车,这种转播车与当下央视等校外正规媒体的配置基本相当。这个“电视航母”的引入,不仅提升了中传电视台的技术装备水平,也为学生实践提供了更优质的平台。现在,中传电视台已经形成了网络化系统模式和操作流程。网络化非编软件大大简化了新闻的制播流程,为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体验;智能化管控系统让所有设备的使用情况和所有栏目的制作进度一目了然。
(二)采编教师拥有媒体从业经历,为学生提供专业化节目指导
美国《纽约时报》前编辑简·罗伯特曾经说过:“足够的职业经验是讲授新闻课程最主要的资格。”为了能够按照校外正规媒体的栏目种类创办不同的节目,同时为了适应开设相关课程、指导学生生产制作准专业的电视节目要求,中传电视台从一开始就严把进人关,要求采编指导教师必须拥有较长时间的校外正规媒体工作经历。以采编教师为例,有校外正规媒体工作经历的占到了90%以上。有的采编教师读博士留校之前,在央视或省级卫视工作10年之久,是台里的业务骨干。他们熟悉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的整个环节,熟练掌握电视摄像、采访、稿件撰写、后期编辑和包装合成等技术要求,指导学生游刃有余。以研发部符绍强、邓瑜等教师为例,他们均有在央视长期工作的背景。这些指导教师实践经验丰富,校外正规媒体的工作经验为实战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这种做法也是借鉴国际惯例,以一向以重视实战经验为特色的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为例,该校采编专业共有教师35人,其中,有20年以上实践经验的10人,占到28.5%,有10-20年实践经验的13人,占到37%;有10年以下实践经验的9人,占到26%;完全没有实践经验的1人,占到2.8%,情况不明的2人,占到5.7%①。這个专业中所有教师都兼职做编辑工作,即便他们已经被冠以“教授”的头衔,他们仍然与外界有割舍不断的关系。 (三)依托相关学科背景,创办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
不同类别的电视节目,有着不同的生产流程,需要不同的制作技能。为了向学生教授最为前沿和专业的内容,中传电视台要求教师根据个人的学科背景和专业实践,创办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截至2016年3月,中传电视台创办了包括新闻资讯、纪录片、综艺、访谈、电视直播等在内的栏目近20档。这些栏目的指导教师基本上都具备栏目所属专业的学科背景,或者具备在校外正规媒体相似节目的全职工作经历。以《中传新闻》为例,指导教师均在校外正规媒体的新闻部工作过,有着丰富的一线经验。同时,这些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涵盖了校外正规媒体的所有节目类型,最大限度地照顾到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需求,学生可以在这里找到与自身专业相契合的节目实训课程。
(四)根据栏目内容设置课程内容,根据节目生产安排课程节奏
实战训练教学模式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将课程放置到一个真实的节目生产流程中。电视台播出的节目就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有益载体。所以在中传电视台,从事采编教学的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创办一档电视节目,根据电视节目设计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在开设的近20门实践课程中,与节目紧密联系的课程占到了90%以上。以“演播室人物访谈节目的策划与制作”这门课程为例,它依托的节目是25分钟的《传媒人》。理论课程的内容根据节目所涉及的环节设置,具体包括以下要点:(1)访谈类节目的界定与现状,(2)访谈类节目的基本形态,(3)访谈类节目的策划要点,(4)访谈类节目的结构与问题设计,(5)访谈类节目的元素构成与分析,(6)演播室录制的工种和注意的事项,(7)演播室节目后期编辑与包装分析。
这门课程涵盖了节目生产的前期策划、中期采访录制以及后期制作的每一个环节,内容讲授与节目生产高度契合。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节目生产中,指导自己的实践,检验学习的效果。
(五)压缩理论内容 ,加强实训实践
从现在的专业课教材来说,许多深奥的理论似乎不太适合电视节目制作课程的学习。从学校的主流教学模式来讲,大量的课程还是满堂灌,较多采用的是情境案例法。这些案例往往是他人采访制作的节目,虽然有一定的情景意识,但是与自己动手制作的节目相比,教师的讲解未必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学生接受起来效果也大打折扣。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上,实践教学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基本上是后者远远多于前者。以64课时的实践课为例,理论课时为16个学时,实操课程为48个学时;以48课时的实践课为例,理论课程为12个学时,实践课程为36个学时。以“演播室录制的工种和注意事项”一讲为例,理论课程占时很少,只是使学生对每一个工种有大致的了解。更多的时间用在实操上。在演播室实战录制以前,指导教师会要求学生提前一个小时到场,在现场对每一个工种再做一次详细的讲解。同时在录制的整个流程中,指导教师与技术部负责教师全程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讲解,使学生在真实的录制环境下,迅速调整、掌握要领和技能。
(六)高強度栏目播出任务,保证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实战
以《中传新闻》为例,一周两次播出,每周制作时间达到了35分钟。演播室人物访谈节目《传媒人》一个月播出一期,每期节目时长25分钟。许多嘉宾都是业界和学界的精英,学生在掌握人物访谈类节目的策划、采访、演播室录制、后期剪辑等各个环节技能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份难得的精神滋养。创办三年来,该栏目已经制作播出将近30期节目。参加该课程学习的学生每个人在同一岗位可以得到5次训练的机会。有了数量的积累,上一次所犯的错误就有机会在下一次得到改正,从而避免在未来的工作岗位再犯类似的错误。
在西方,有所谓的“体验式学习”理论,该理论源自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验学习”, 在国外的发展源远流长,其研究史可直溯杜威、皮亚杰等人。体验式学习注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环境和活动,让学习者透过个人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觉悟并进行交流和分享。体验式学习法对于电视制作课程的意义在于,可以广泛地将校园媒介实践应用于课程学习。人们发现,有些人有更多的经验,人们获取经验的多少与他们实际接触的事物的多少和参与的程度都有关。一定数量的节目生产,可以更多地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不同的环境,获取更多的体验。“人们将经历过经验学习的学生与那些没有经历过经验学习的学生相比较,发现前者确实具有一定的优势。”②
(七)确定时长确定时段的播出压力,“倒逼”师生的专业化生产
中传电视台按照专业媒体要求打造的播出系统,在技术上保证了节目能够按时播出,实现了节目的大众化传播。因为有严格的技术指标与播出时间的压力,师生在课程一开始就进入了实战状态,如果理论课程的讲授与实训环节不匹配,节目的播出就可能受到影响。经济学界有所谓“倒逼机制”,“倒逼机制”可应用于多个领域,以末端逼上端,改善经济发展模式。本文所说的 “倒逼机制”是指因为存在播出的压力,存在大众化传播的压力,从节目生产的最后环节“倒逼”生产者在最初的生产中就要尽可能地以专业化理念和技能生产节目。
(八)密切关联新媒体发展,培养学生“全媒体”观念和能力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受到了巨大冲击,手机、移动设备的客户端应用为媒体拓展了内容展示渠道,全媒体传播需要整合多种媒体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语言。为了使学生树立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全面互动和互补的 “全媒体”观念,学习新媒体客户端的制作运营方法是创新实践教学的重点。
首先是新媒体实践教学内容的增加。中传电视台新闻部、技术部、研发部等部门推出专属微信、微博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传媒人》栏目,自创办伊始,就注册了微信公众号。节目录制之前,就开始向社会推送嘉宾简历以及录制要点,并向社会征集观众。学生在前期策划时就将新媒体的内容考虑在内,这种推送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新媒体的写作和设计知识,也解决了节目录制现场观众征集的问题。节目录制结束的当晚,将当天的微信推送上线,按照推送后阅读与转发量的多少,评定微信推送的质量。 其次是微杂志的制作。由于电视线性传播的特点,为了实现节目的二次传播,让更多的学子分享嘉宾的精彩思想,在视频节目的基础上,制作微杂志版《传媒人》。每期节目从策划到播出,都按照微杂志的需求和风格,制作来源于视频又不全同于视频的微杂志《传媒人》,内容包括指导教师寄语、嘉宾留言、访谈实录、节目策划案、制片人、主持人手记等板块。杂志注重视觉化传播,在编排上注重文字与图片的配合,重点突出。
三、实战训练教学并非仅仅局限于技能训练
电视节目制作实战训练教学的主要内容以技能训练为主,但是技能训练并不是课程的唯一目的。在课程讲授与节目制作中,将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教育,团队合作互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我学习纳入实战训练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制作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的同时,也取得了课程之外的一些效果。
(一)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精神是电视职业化教育的灵魂,没有职业道德的技能有可能会变成摧毁职业的利器。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指导教师应该将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课程以及节目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以《中传新闻》为例,指导教师印制了节目制作手册,内容大到栏目播出规范,小到耳机使用技巧。从进入新闻部的第一天开始,学生必须按照手册的规范严格要求自己。
《传媒人》是一档演播室人物访谈节目,环节复杂,前期策划与后期合成任务较重,栏目组一开始就将每一个工种的内容与职责告知每个学生,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并严格遵守每一道工序的规范。如何正确使用摄像机?如何正确操作大洋非线性编辑?一个通行的做法是允许速度慢,但不允许违规操作。在演播室录制环节, 为了不影响节目录制,所有的学生必须将手机放置在演播室外并设置成静音。同时,录制结束后,必须将移动过的物品回归原位,并向参与录制的教师表示感谢后再离开。虽然这是一些小的细节,但是一个学生的职业素养往往就是从这些细微处养成的。
(二)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动性
在节目制作环节,按照校外正规媒体栏目的人员架构组合学生。选课学生被安排在现有栏目参与节目制作,根据在栏目中的表现,学生分别担任制片人、主编、导播、节目责编、摄像、主持人等,實现自我管理、自我提升。根据栏目生产的需要,制片人负责节目的整体策划与播出,负责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一个小组设有组长,负责每期节目的生产,每个小组内部又有不同的分工,这样环环相扣,保证了节目的顺利录制。此外,对一些技术性强的岗位,如导播、摄像等,则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使其更加专业化。
“以老带新”使团队得以迅速成长,“传、帮、带”的方式,可以使高年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进一步加深,也使新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教师应该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指导教师最重要的职责是为学生提供制作节目的条件并提供必要的指导。
实践证明,栏目运行两年以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许多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在学生的自我管理下都得以完成。例如,许多嘉宾都是学生通过嘉宾微博联系到的,节目的微信推送也是学生自我管理的结果。学生们在这样的节目组,不仅收获了技能、收获了友谊,也培养了奉献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三)加深了师生感情,增强了学生对电视台的归属感
在这个课程体系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课堂上,教师依然是教师;节目制作中,教师又是节目总监。通过节目,教师与学生拥有了共同创作的经历。这种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为密切。
言传身教是实战训练课程最主要的特点。通过节目,教师与学生有了更多的交集,教师的一言一行、专业知识都会直接影响学生。所以,指导教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以《传媒人》栏目为例,除了每个学期四周的理论课程学习,师生可以见面以外,为了保证栏目的正常化生产,每周例会、每次策划会、每次演播室录制、每期节目录制完成后的讲评会、学期总结会,教师都要与学生见面。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加深了彼此的信任与理解。
除了人际传播外,微信群的互动也消除了师生间的隔阂,师生感情更为融洽,增加了彼此对节目的认可度,和对电视台的归属感。注释:
①②黄鹂:《美国新闻教育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9-150页、121页。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台研发部主任,新闻传播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