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追忆母爱的散文,作者用极其朴实和凝练的文字,叙述了“我”在双腿瘫痪后和母亲如何面对苦难这一人生命题。
文章篇幅不长,内容也极其简单。作者把笔墨凝聚到一点——面对“我”的寻死觅活、暴怒无常,母亲小心翼翼顺着“我”,反复唠叨叫“我”出去“看花”。然而,母亲这个最简单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等到妹妹推着“我”去北海公园看花时,母亲已离世多年了。
文章开头写道“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于是憎恨一切美好的事物,以至于砸玻璃、摔东西。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作者用动词“躲”,叠词“悄悄”“偷偷”,写出了母亲的小心和耐心。
在第二个片段中,“我”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树叶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不经意地一“挡”,却表现出她的心细如发——怕落叶容易引起“我”的伤感。接着母亲用试探、商量的语气,央求“我”到北海看菊花。征得“我”同意后,母亲“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还絮絮叨叨说了一大通“我”小时候的事,以至于高兴过了头,无意间说到了她觉得应该隐讳的“跑”和“踩”,又悄悄地出去了。这里,我们读出的还是母亲的小心、细心和耐心。
史铁生这样说过:“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但母亲却把自己的“不幸”都隐藏了起来。文章中有一句话值得品味:“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是啊,此时母亲的心中也只有“我”了,哪有心思侍弄花草呢?母亲的隐忍包含着多少爱意啊。
然而,这份母爱,“我”却一点都感受不到,或者说,即使感受到了,也丝毫不起一点作用。
在第一个片段中,对于母亲的建议,“我”不但没有响应,反而大发脾气,是更严重的自暴自弃,是喊着“我不去”“我可活着什么劲”,是“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第二个片段中,“我”勉强答应母亲的提议,但仍未能成行。“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从这句话语中可以明显感受到“我”对母亲的态度是极其厌烦的。
双腿残疾的病魔无形之中在“我”的内心化作一堵墙,挡住了母爱的光芒。因此,史铁生的这篇追忆,就是他对母亲的追悔。
“我”双腿瘫痪,怨恨老天不公,却不知道一心扑在“我”身上的母亲已是病入膏肓。“她常常肝疼得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这些话语的背后,字字带泪,句句泣血。
文章最后,史铁生用了一段类似简笔的描写,勾勒了菊花盛开时的色彩和状态,与前面的叙述部分断然分开,造成了很大的空白点,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和强大的阅读冲击力。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抒发对母亲的怀念,甚至对母亲只字不提?其实,作者表面写花,其实就是在写母亲。“我”在妹妹的陪同下,“去北海看花”,这迟到的醒悟,是对母亲最后的怀念,也是以实际行动告诉母亲,“我”已经彻底明白了母亲的那句“要好好儿活”:像淡雅黄色的花,平平淡淡地活着;像白色的花,有尊严地、高贵地活着;更像紫色的花那样激情地活着,不屈服于挫折……
有人讲,“史铁生无法行走,却会飞”,我认为,母亲就是他那一双隐形的翅膀。
文章篇幅不长,内容也极其简单。作者把笔墨凝聚到一点——面对“我”的寻死觅活、暴怒无常,母亲小心翼翼顺着“我”,反复唠叨叫“我”出去“看花”。然而,母亲这个最简单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等到妹妹推着“我”去北海公园看花时,母亲已离世多年了。
文章开头写道“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于是憎恨一切美好的事物,以至于砸玻璃、摔东西。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作者用动词“躲”,叠词“悄悄”“偷偷”,写出了母亲的小心和耐心。
在第二个片段中,“我”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树叶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不经意地一“挡”,却表现出她的心细如发——怕落叶容易引起“我”的伤感。接着母亲用试探、商量的语气,央求“我”到北海看菊花。征得“我”同意后,母亲“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还絮絮叨叨说了一大通“我”小时候的事,以至于高兴过了头,无意间说到了她觉得应该隐讳的“跑”和“踩”,又悄悄地出去了。这里,我们读出的还是母亲的小心、细心和耐心。
史铁生这样说过:“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但母亲却把自己的“不幸”都隐藏了起来。文章中有一句话值得品味:“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是啊,此时母亲的心中也只有“我”了,哪有心思侍弄花草呢?母亲的隐忍包含着多少爱意啊。
然而,这份母爱,“我”却一点都感受不到,或者说,即使感受到了,也丝毫不起一点作用。
在第一个片段中,对于母亲的建议,“我”不但没有响应,反而大发脾气,是更严重的自暴自弃,是喊着“我不去”“我可活着什么劲”,是“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第二个片段中,“我”勉强答应母亲的提议,但仍未能成行。“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从这句话语中可以明显感受到“我”对母亲的态度是极其厌烦的。
双腿残疾的病魔无形之中在“我”的内心化作一堵墙,挡住了母爱的光芒。因此,史铁生的这篇追忆,就是他对母亲的追悔。
“我”双腿瘫痪,怨恨老天不公,却不知道一心扑在“我”身上的母亲已是病入膏肓。“她常常肝疼得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这些话语的背后,字字带泪,句句泣血。
文章最后,史铁生用了一段类似简笔的描写,勾勒了菊花盛开时的色彩和状态,与前面的叙述部分断然分开,造成了很大的空白点,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和强大的阅读冲击力。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抒发对母亲的怀念,甚至对母亲只字不提?其实,作者表面写花,其实就是在写母亲。“我”在妹妹的陪同下,“去北海看花”,这迟到的醒悟,是对母亲最后的怀念,也是以实际行动告诉母亲,“我”已经彻底明白了母亲的那句“要好好儿活”:像淡雅黄色的花,平平淡淡地活着;像白色的花,有尊严地、高贵地活着;更像紫色的花那样激情地活着,不屈服于挫折……
有人讲,“史铁生无法行走,却会飞”,我认为,母亲就是他那一双隐形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