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语言素材的积累,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读,放眼于写,致力于知识积累,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式有三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积累语言的兴趣;读写结合,开展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外延伸,拓展积累实践。
[关键词]语言素材;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9-372(2)2-8-2
[作者简介]袁丽萍(976—),女,广西贺州人,本科,广西南宁市青秀区埌西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年版)》指出:“要培养学生读书看报、阅读的好习惯。在阅读中,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南宋诗人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也正说明了锻炼积累语言素材的重要性。因此,提高学生语言素养,丰富语言积累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积累语言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而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与追求,从而成为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动力。
为了让学生产生对语言积累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如:故事会、朗诵比赛、演讲活动、辩论会、知识抢答赛及编写连环画等。这些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积极性,又能从不同角度锻炼学生语言积累的能力,还能检验学生的语言积累。活动中,学生看到语文学习不再是简单、枯燥的过程,而是丰富多彩的。
二、读写结合,开展语言文字的训练
入编教科书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隽永含蓄、发人深省,它们都是学习语文、提高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凭借。丁有宽先生说过:“阅读和写作是个互逆的过程。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加有力。”“读”与“写”是不可分离的,不能把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看成不相干的两回事。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告诉我们注意读与写要并重。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读,放眼于写,致力于知识积累及能力发展。
(一)品读课文,积累语言
一位教师在执教《九寨沟》第三自然段时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自读感悟,总体感知
师:万山丛中的几条山沟有什么神奇之处?它又是一个怎样的童话世界呢?让我们一同前往去欣赏欣赏吧!
师: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说说你欣赏到了哪些美景?
(学生自读,交流)
2.身临其境,朗读回味
师:两岸山树映入水中,清幽的环境使人恍如踏入仙境,河道纵横,水流奔腾,构成了数不清的瀑布和溪流,多姿多彩,令人神往。大家看屏幕。
(多媒体展现九寨沟迷人的自然风光,学生聚精会神地观看,时不时地发出惊叹之声)
师:如此神奇秀丽的风景,如此美丽的画面,真想永远把它留在我们心中。让我们在朗读中再来回味一番吧。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内化语言,感悟提升
师:你们的朗读,给大家带来了听觉上的享受,真是精彩!如果你能用上一些好词、好句或者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欣赏到的美景,那就更精彩了。选择你觉得最美的一处或几处景物,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描述。
(学生边看影片边练习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位教师非常注重朗读的指导,在朗读中、在欣赏中让学生领悟读的乐趣,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该教师还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反复品读之后,水到渠成地让学生进行写话练习,这样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乐于表达。只有当学生的语言丰富起来的时候,学生说话或习作时才会灵活,才可以随时作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调用词句,从而组合出生动、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话语来。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以课本为载体,巧妙指导积累方法
学生只有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说话、习作时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而语言积累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有水滴石穿的功夫。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还应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
.积累词语可以采用扩词、换词、归类等方法。如教学课文《九寨沟》时可以运用换词方法,让学生想一想除了“体态粗壮的金丝猴”还可以是怎样的金丝猴。
2.积累段、篇可以采用朗读、分析、背诵、摘抄等方法。如分析,即分析选材、文章结构和表达、修辞方法等。如《庐山云雾》一课中的第二自然段,就采用了总分的方法。
3.积累语言素材则可通过摘录、概括、复述等形式。
当然,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机械地进行教学,而应巧妙地把这些方法融入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只有深钻教材,充分利用课本,挖掘课文中的多元积累因素,在4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渗透语言积累方法,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时,通过分析课文,教师了解到运用恰当比喻使文章生动形象是本篇课文的特色,也是写景作文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抓住比喻句这一关键点,首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句子“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感悟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及运用比喻的效果。接着,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互助学习,找出与课文相关的比喻句。然后,又出示几段运用比喻手法的文字,供学生赏析、积累语言,体会在平时的表达或写作中运用打比方的手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是例子。”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不仅仅是学习故事、体味情感,更重要的是凭借课文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因此,让我们在指导学生读课文的同时,灵活地仿照这些“例子”,多写、多练。
三、课外延伸,拓展积累实践
重视积累是我国语言教育的优良传统,所谓厚积薄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只有在大量的积累中锻炼语感,语文素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才能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但积累语言材料光靠加强课文的朗读和背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课外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积累,正所谓“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积累语言,不仅要在课堂上,还要在生活中。语文积累只有在广阔的天地里,才能实践、生长。为此,教师除了让学生熟读、背诵课文,勤练笔外,还必须引导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去扩大视野。
.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阅读室、画廊、板报、图书角、班级简报等阵地的作用,丰富学生的阅读素材。
2.运用统一的“阅读卡”,让学生摘抄文章的精彩片段、妙词佳句、成语格言,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采取定向的专题阅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课外的一些文学名著中去获取养料,如阅读文学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从科普知识书籍中收集素材,如《少儿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从人物故事中,积累精神财富,如《科学家的故事》《中华美德故事》;还可以从少儿杂志中积累生活元素,如《儿童读物》《校园童谣》《故事大王》等杂志。使学生在读中收集素材,在读中整理素材,在读中交流、成长、提高。
参考文献:
[]宋小玲.在阅读中提高学生写作能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6().
[2]王红益.略谈如何提高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版,28(3).
[关键词]语言素材;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9-372(2)2-8-2
[作者简介]袁丽萍(976—),女,广西贺州人,本科,广西南宁市青秀区埌西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年版)》指出:“要培养学生读书看报、阅读的好习惯。在阅读中,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南宋诗人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也正说明了锻炼积累语言素材的重要性。因此,提高学生语言素养,丰富语言积累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积累语言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而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与追求,从而成为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动力。
为了让学生产生对语言积累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如:故事会、朗诵比赛、演讲活动、辩论会、知识抢答赛及编写连环画等。这些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积极性,又能从不同角度锻炼学生语言积累的能力,还能检验学生的语言积累。活动中,学生看到语文学习不再是简单、枯燥的过程,而是丰富多彩的。
二、读写结合,开展语言文字的训练
入编教科书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隽永含蓄、发人深省,它们都是学习语文、提高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凭借。丁有宽先生说过:“阅读和写作是个互逆的过程。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加有力。”“读”与“写”是不可分离的,不能把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看成不相干的两回事。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告诉我们注意读与写要并重。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读,放眼于写,致力于知识积累及能力发展。
(一)品读课文,积累语言
一位教师在执教《九寨沟》第三自然段时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自读感悟,总体感知
师:万山丛中的几条山沟有什么神奇之处?它又是一个怎样的童话世界呢?让我们一同前往去欣赏欣赏吧!
师: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说说你欣赏到了哪些美景?
(学生自读,交流)
2.身临其境,朗读回味
师:两岸山树映入水中,清幽的环境使人恍如踏入仙境,河道纵横,水流奔腾,构成了数不清的瀑布和溪流,多姿多彩,令人神往。大家看屏幕。
(多媒体展现九寨沟迷人的自然风光,学生聚精会神地观看,时不时地发出惊叹之声)
师:如此神奇秀丽的风景,如此美丽的画面,真想永远把它留在我们心中。让我们在朗读中再来回味一番吧。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内化语言,感悟提升
师:你们的朗读,给大家带来了听觉上的享受,真是精彩!如果你能用上一些好词、好句或者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欣赏到的美景,那就更精彩了。选择你觉得最美的一处或几处景物,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描述。
(学生边看影片边练习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位教师非常注重朗读的指导,在朗读中、在欣赏中让学生领悟读的乐趣,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该教师还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反复品读之后,水到渠成地让学生进行写话练习,这样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乐于表达。只有当学生的语言丰富起来的时候,学生说话或习作时才会灵活,才可以随时作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调用词句,从而组合出生动、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话语来。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以课本为载体,巧妙指导积累方法
学生只有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说话、习作时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而语言积累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有水滴石穿的功夫。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还应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
.积累词语可以采用扩词、换词、归类等方法。如教学课文《九寨沟》时可以运用换词方法,让学生想一想除了“体态粗壮的金丝猴”还可以是怎样的金丝猴。
2.积累段、篇可以采用朗读、分析、背诵、摘抄等方法。如分析,即分析选材、文章结构和表达、修辞方法等。如《庐山云雾》一课中的第二自然段,就采用了总分的方法。
3.积累语言素材则可通过摘录、概括、复述等形式。
当然,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机械地进行教学,而应巧妙地把这些方法融入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只有深钻教材,充分利用课本,挖掘课文中的多元积累因素,在4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渗透语言积累方法,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时,通过分析课文,教师了解到运用恰当比喻使文章生动形象是本篇课文的特色,也是写景作文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抓住比喻句这一关键点,首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句子“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感悟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及运用比喻的效果。接着,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互助学习,找出与课文相关的比喻句。然后,又出示几段运用比喻手法的文字,供学生赏析、积累语言,体会在平时的表达或写作中运用打比方的手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是例子。”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不仅仅是学习故事、体味情感,更重要的是凭借课文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因此,让我们在指导学生读课文的同时,灵活地仿照这些“例子”,多写、多练。
三、课外延伸,拓展积累实践
重视积累是我国语言教育的优良传统,所谓厚积薄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只有在大量的积累中锻炼语感,语文素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才能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但积累语言材料光靠加强课文的朗读和背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课外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积累,正所谓“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积累语言,不仅要在课堂上,还要在生活中。语文积累只有在广阔的天地里,才能实践、生长。为此,教师除了让学生熟读、背诵课文,勤练笔外,还必须引导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去扩大视野。
.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阅读室、画廊、板报、图书角、班级简报等阵地的作用,丰富学生的阅读素材。
2.运用统一的“阅读卡”,让学生摘抄文章的精彩片段、妙词佳句、成语格言,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采取定向的专题阅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课外的一些文学名著中去获取养料,如阅读文学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从科普知识书籍中收集素材,如《少儿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从人物故事中,积累精神财富,如《科学家的故事》《中华美德故事》;还可以从少儿杂志中积累生活元素,如《儿童读物》《校园童谣》《故事大王》等杂志。使学生在读中收集素材,在读中整理素材,在读中交流、成长、提高。
参考文献:
[]宋小玲.在阅读中提高学生写作能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6().
[2]王红益.略谈如何提高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版,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