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不是中学教育的“终点站”

来源 :教育界·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sancai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与大学教育目标的不同导致两者教育之间的“断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基于大学生“幸福感”调查,本文认为中学教育不能把高考当作“终点站”,而应转变教育理念、定位于人才培养的“中转站”以及相应的课程与方法的变革。
  【关键词】高考 中学教育 大学教育
  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是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一个完整系统,它不仅是一个由浅入深的知识体系,更是人的成长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如果把任何一个阶段割裂开来,不仅失去知识上的系统性,而且会在人成长过程中形成“断层”,给人的发展带来障碍。我国目前中学的应试教育就充分再现了这一“断层”特点。
  对大学二年级学生关于“幸福感”的问卷调查显示: 70%的学生感到“大学生活没有中学生活更幸福”;15%的学生回答“没感觉”;仅1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活更幸福。其中,感到“中学生活更幸福”的同学大部分属于“失落型”,即多数渴望进步,但因目标不明而精神不振。因为在中学阶段有“高考”这一明确目标的导向,感到生活紧张而激越。但进入大学后,旧目标实现了,而新目标又没树立起来,故而感到大学生活的迷茫。再加上大学生活自主性特点,失去中学老师的跟踪式指导与监督,尤其当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学生会倍感孤独和无助;另一部分则是高中阶段名列前茅的同学,进入大学后因学习方法等不适应而落后于其他同学,因难以接受心理的落差而感到消极和自卑;还有一部分同学初入大学就被各种“协会”等大学生团体所吸引,每天忙于应付各种业余活动,结果到期末发现学习成绩不尽人愿,感到苦恼与懊悔;回答“没感觉”的同学基本是“玩乐型”,认为度过废寝忘食的高中阶段,到大学后理应放松一下自己,于是便随遇而安,或沉迷于网络,或坠心于恋爱等,至于学习则以混个文凭为满足;感到大学生活幸福的同学大多是“进取型”,即在高中阶段就树立起远大的人生目标,他们很清楚中学和大学只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不同阶段,故而进入大学后他们很快就能将学习和生活目标从中学转移到大学,并依据新的奋斗目标制定大学生活规划,投入到大学自主学习的生活中,甚至由于摆脱了中学时代老师的监督与指导,使自己的学习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可见,多数大学生都要经历一个“痛苦的大学适应过程”。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首先是体制因素。如同老一代教育家余立先生所言,“当前最突出的衔接问题是大学和中学的衔接,在大学中反映出来诸多问题,并非大学教育的缺陷,而是中小学教育的‘后遗症’。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这种断裂大多归咎于两种教育目标的不同。中学教育关注的是升学率,而大学教育注重的是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培养。这两种不同的教育目标导致了中学教育对大学教育的茫然,大学教育对中学教育的漠然”。其次是中学教育导向问题。尽管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熟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每一个中学教师都清楚中学教育只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中转站”,既要“承前”,在小学教育基础上实施中学教育;更要“启后”,不仅完成中学教育目标,也要为学生顺利开始大学生活奠定基础。但在强大的“升学率”压力下,多数教师还是选择一种“急功近利”的方法,即把高考当作中学教育的“终点站”,只管把学生送出中学校门,而不告诉学生出门后的路该怎样走。其结果是,升入大学的同学要经历一个“痛苦的适应阶段”,而踏入社会的同学自然也要经历类似的过程。
  首先,中学教育理念由培养“应试型人才 ”转变为培养“素质型人才”。基于应试教育理念以“一切为了升学”为目标;基于素质教育理念以“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为目标。前者出于急功近利的动机,忽略学生的人性特点,视学生同课程、教材和管理制度一样均为打造升学“商品”的原材料,因而,在教育管理和教学组织方法上往往违背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具体表现为“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跟踪式”的监督与评价机制以及“表演式”的成果取向;后者出于对人类未来的责任感,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组织相应的课程、教材以及制定相应的检查、评价与激励制度,为学生的终身成长实施中学阶段的教育影响。
  其次,课程与方法变革集中到学生自主性能力培养上来。众所周知,我国的应试教育培养出世界一流的“考试型”人才,无论中小学生奥林匹克竞赛,还是大学生的托福和雅思考试,我们的成绩远远高出其出题专家教授的预想。然而,在自主学习和综合能力方面,我们的学生则相差甚远。就拿美国中小学教育而言,美国的小学生就会利用图书馆,这一点令我们的大学生都望尘莫及。这不能不是我国教育的悲哀和失败。关于学生自主性学习,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上的‘会学’。”让学生掌握“能学”本领,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变“灌输式”为“引导式”教学,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让学生“想学”,就要摆脱应试教育 “以考大学为目的”的思想,实行课程多样化。
  可见,高考不是中学教育的“终点站”,不仅如此,就终身教育而言,大学也不是教育的终点站,同样是学生整个成长历程中的“中转站”。搞好中学教育“中转站”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通过教育体制的改革为中学教育提供正确导向,又要通过中学教育自身变革,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找准自己的定位,转变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和行为习惯,履行“义务教育”要求,做好中学与大学的衔接,才能消除中学教育的“后遗症”,才能保证自己辛苦培养的学生可持续发展与成长。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正经历着不断的创新与发展。新课标改革对初中物理课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校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断深化创新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
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思考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老师就要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学习过程,体会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
简述我国生活垃圾的特点,包括城市垃圾的产量、垃圾的主要成分和影响垃圾产量的主要因素等。介绍了我国较成熟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堆肥法、填埋法、焚烧法,蚯蚓床法和热解法,
阅读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方法。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学好语文。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优
目的:研究温阳解郁汤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HPA轴的影响,初步探讨其抗抑郁作用的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灌胃0.9%氯化钠溶液,温阳解郁汤
在北师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八章第一节《平均数》的教学中,加权平均数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形成难点的原因有:(1)需要在具体情境中对大量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计算,基于本市学考的要
1.题目的写作论文题目要用最简洁、恰当的词语来准确表达论文的中心内容,恰如其分地反映研究的范围和达到的深度;在结构上应该是一个以名词为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一般不采用动宾词
相异构想是学生在学习之前形成的错误思维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指导实验操作、实施充分变式、利用正向关联、完善知识结构等方法,将学生从“相异构想”的羁绊中解放出来,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