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企业在制定纠正措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企业实例,就如何制定和落实纠正措施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纠正措施;原因分析;整改
在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中,纠正措施的制定和落实,是避免质量问题重复发生的根本保证,也是判断一个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正常、有效运行的重要标尺。在历次质量认证审核、二方审核中,对纠正措施的制定和落实,都是审核员审核的重点。为什么有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为什么上次发现的质量问题这次又出现了,问题就出在没有制定和落实有效的纠正措施。对于什么是“纠正”,什么是“纠正措施”,GJB1405A--2006标准给出了明确的解释,我们最缺乏的是对其真正的理解与落实。
笔者结合自己的审核经历和本企业的实际做法,谈谈如何制定和落实纠正措施,与同行交流,共同提高纠正措施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一、在制定纠正措施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少企业在纠正措施的制定上存在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和态度不端正,制定的纠正措施在应付。一些部门领导,轻视质量管理过程,看重产品实物质量。对出现的质量问题,急于把问题马上解决了,不分析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更不善于制定和落实纠正措施。在质量部门要求其采取纠正措施时,就随便写上几条措施,应付了事,认识和态度不端正。
2、真正的原因没有找出来,纠正措施不是“对症下药”。这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中时有发生,把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没有找出来,就随意制定了纠正措施,这相当于小李得病,老李吃药,不可能解决问题。
3、怕得罪人,对主要问题没有采取纠正措施。一些单位质量意识淡漠,质量文化氛围不好,出了质量问题,怕得罪人,对主要问题没有采取纠正措施,反倒对次要问题采取了纠正措施,避重就轻,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纠正措施不是责任单位制定的,是质量部门“代替”责任部门制定的。这种情况在不少企业存在,责任部门以“工作忙”、“人员紧缺”等理由,不愿意查找原因并制定纠正措施,质量部门为了完成整改,不得不“代替”责任部门制定纠正措施。一些单位因质量部门制定的措施没有与责任单位进行沟通和确认,结果在执行过程出现争议,不便于措施的落实。
5、纠正措施和原因分析不能一一对应。具体表现在:有的原因分析时是3条原因,但制定的纠正措施只有2条;有的原因分析是工艺上的问题,而纠正措施确在操作者身上;有的原因分析是供应商的问题,确没有给供应商反馈问题并要求其采取纠正措施等。
6、纠正措施不具体,可操作性差。纠正措施是大话和套话,如:加强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强化员工的质量意识、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等等。
7、纠正措施没有可检查性。表面上看起来采取了不少纠正措施,如,进一步完善工艺、细化工艺文件等,但大多数纠正措施没有可操作性和检查性,对是否落实了纠正措施,提供不出证据。
8、把扣罚当成了纠正措施。不少单位和领导,把对质量问题的责任追究,当成了纠正措施,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审核过程中经常发现,对责任者进行了通报批评和扣罚,但没有制定和落实纠正措施。
二、如何制定和落实好纠正措施
知道了在制定纠正措施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只要端正态度,认真分析,就能较好的制定和落实纠正措施。这里列举我们企业的两个案例,看看如何制定和落实纠正措施。
案例一:2013年10月18日,质保部对生产过程中报废元器件进行了统计分析,将多次出现质量问题的9种进口器件委外进行DPA分析,分析结果证实,有3种器件不合格(有翻新痕迹)。工厂召开了专题质量分析会,并召集存在质量问题的供应商到厂参加会议。会议确定了如下六条措施:
⑴质保部出具退货意见书,生产部对这3种不合格器件退回供应商;
⑵要求3家供应商对器件采购情况、问题器件对我厂产品影响情况进行分析说明,并提出纠正措施,形成书面报告交质保部;
⑶今后对工厂无法测试和筛选的集成电路全部送广州五所进行DPA鉴别试验,合格后方可验收入库;
⑷对已装机的这3种同批号器件,质保部负责进行质量跟踪,发现问题后,立即与用户协商确定纠正措施;
⑸今后凡出现翻新痕迹的进口器件,其DPA鉴别试验费用由供应商承担;出现1次翻新痕迹的进口器件,直接取消其供应资格;
⑹质保部对已发现问题的这3家供应商供应的同型号器件的其他批次器件,继续委外进行鉴别;质保部对其他供应商供应的这3种型号器件送广州五所进行鉴别。
以上措施的落实情况由质保部负责检查并考核。
对这个质量问题的处理,共确定了六项纠正措施,每一项措施都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查性。在审理不合格品、质量归零、处理外场技术质量问题时,一定要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纠正措施,切忌把纠正措施确定为“强化员工质量意识”、“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加强对供应商的控制”等等。空洞的措施必然无法执行,没有效果,自然使质量整改工作就走了形式。
案例二:2013年12月,总装分厂在进行2013-4批209#机的高温恢复测试时发现:57部209#机控制分机有27部陆续出现不自检、工作不正常、FPGA集成电路程序无法加载等问题。
技术部门对问题进行了多次排查处理,对其中4部不合格产品测试时发现,元件板所用印制板的印制线不通,由此判定印制线不通是造成209#机控制分机故障的原因。
经查,存在问题的印制板为多层板,由××公司加工,批次为1339批,共加工70件。为此,质保部组织召开了印制板不合格品审理专题会。经过与会人员充分发表意见,最终形成如下纠正措施:
1、将209#机所有装配在该批印制板上的器件全部拆下平移。
2、为确保产品实物质量,考虑到BGA封装器件拆装需进行植球,存在技术质量风险,故对该印制板上所装的3只BGA封装的集成电路做报废处理,重新装配新器件。
3、生产部暂停××公司一个批次该印制板的加工。××公司立即对1339批印制板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和原因分析,形成故障归零报告提交工厂质量保障部,经我方组织评审通过后,方可恢复该印制板的加工资格。
4、××公司加工的该批印制板全部作报废处理。
5、××公司要举一反三,自查提供给工厂其它批次的该印制板是否存在类似问题,并将自查报告交工厂质量保障部。
6、此起质量问题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初步估算共45万元,按规定向××公司進行质量索赔。
这个不合格品审理后确定的纠正措施,涉及到对本批产品的处理;印制板生产单位要查清原因,形成归零报告;要求××公司举一反三,自查提供给集团公司其它批次的该印制板是否存在类似问题;按规定对其进行质量索赔和暂停一个批次该印制板的加工等。每一条措施都可操作、可检查,没有大话和套话。
结束语
纠正措施的制定和落实,不仅需要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更需要有关人员深入实际,通过分析、试验验证等手段,找出质量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并“对症下药”。只有制定有效的纠正措施,才能真正解决质量问题;只有可落实的纠正措施,才能杜绝质量问题的重复发生。
作者简介:
刘蕊静,陕西宝鸡人,1984年出生,陕西凌云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质量保障部质量管理师;
周利红,陕西宝鸡人,1975年出生,陕西凌云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质量质量管理师。
关键词:纠正措施;原因分析;整改
在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中,纠正措施的制定和落实,是避免质量问题重复发生的根本保证,也是判断一个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正常、有效运行的重要标尺。在历次质量认证审核、二方审核中,对纠正措施的制定和落实,都是审核员审核的重点。为什么有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为什么上次发现的质量问题这次又出现了,问题就出在没有制定和落实有效的纠正措施。对于什么是“纠正”,什么是“纠正措施”,GJB1405A--2006标准给出了明确的解释,我们最缺乏的是对其真正的理解与落实。
笔者结合自己的审核经历和本企业的实际做法,谈谈如何制定和落实纠正措施,与同行交流,共同提高纠正措施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一、在制定纠正措施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少企业在纠正措施的制定上存在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和态度不端正,制定的纠正措施在应付。一些部门领导,轻视质量管理过程,看重产品实物质量。对出现的质量问题,急于把问题马上解决了,不分析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更不善于制定和落实纠正措施。在质量部门要求其采取纠正措施时,就随便写上几条措施,应付了事,认识和态度不端正。
2、真正的原因没有找出来,纠正措施不是“对症下药”。这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中时有发生,把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没有找出来,就随意制定了纠正措施,这相当于小李得病,老李吃药,不可能解决问题。
3、怕得罪人,对主要问题没有采取纠正措施。一些单位质量意识淡漠,质量文化氛围不好,出了质量问题,怕得罪人,对主要问题没有采取纠正措施,反倒对次要问题采取了纠正措施,避重就轻,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纠正措施不是责任单位制定的,是质量部门“代替”责任部门制定的。这种情况在不少企业存在,责任部门以“工作忙”、“人员紧缺”等理由,不愿意查找原因并制定纠正措施,质量部门为了完成整改,不得不“代替”责任部门制定纠正措施。一些单位因质量部门制定的措施没有与责任单位进行沟通和确认,结果在执行过程出现争议,不便于措施的落实。
5、纠正措施和原因分析不能一一对应。具体表现在:有的原因分析时是3条原因,但制定的纠正措施只有2条;有的原因分析是工艺上的问题,而纠正措施确在操作者身上;有的原因分析是供应商的问题,确没有给供应商反馈问题并要求其采取纠正措施等。
6、纠正措施不具体,可操作性差。纠正措施是大话和套话,如:加强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强化员工的质量意识、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等等。
7、纠正措施没有可检查性。表面上看起来采取了不少纠正措施,如,进一步完善工艺、细化工艺文件等,但大多数纠正措施没有可操作性和检查性,对是否落实了纠正措施,提供不出证据。
8、把扣罚当成了纠正措施。不少单位和领导,把对质量问题的责任追究,当成了纠正措施,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审核过程中经常发现,对责任者进行了通报批评和扣罚,但没有制定和落实纠正措施。
二、如何制定和落实好纠正措施
知道了在制定纠正措施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只要端正态度,认真分析,就能较好的制定和落实纠正措施。这里列举我们企业的两个案例,看看如何制定和落实纠正措施。
案例一:2013年10月18日,质保部对生产过程中报废元器件进行了统计分析,将多次出现质量问题的9种进口器件委外进行DPA分析,分析结果证实,有3种器件不合格(有翻新痕迹)。工厂召开了专题质量分析会,并召集存在质量问题的供应商到厂参加会议。会议确定了如下六条措施:
⑴质保部出具退货意见书,生产部对这3种不合格器件退回供应商;
⑵要求3家供应商对器件采购情况、问题器件对我厂产品影响情况进行分析说明,并提出纠正措施,形成书面报告交质保部;
⑶今后对工厂无法测试和筛选的集成电路全部送广州五所进行DPA鉴别试验,合格后方可验收入库;
⑷对已装机的这3种同批号器件,质保部负责进行质量跟踪,发现问题后,立即与用户协商确定纠正措施;
⑸今后凡出现翻新痕迹的进口器件,其DPA鉴别试验费用由供应商承担;出现1次翻新痕迹的进口器件,直接取消其供应资格;
⑹质保部对已发现问题的这3家供应商供应的同型号器件的其他批次器件,继续委外进行鉴别;质保部对其他供应商供应的这3种型号器件送广州五所进行鉴别。
以上措施的落实情况由质保部负责检查并考核。
对这个质量问题的处理,共确定了六项纠正措施,每一项措施都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查性。在审理不合格品、质量归零、处理外场技术质量问题时,一定要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纠正措施,切忌把纠正措施确定为“强化员工质量意识”、“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加强对供应商的控制”等等。空洞的措施必然无法执行,没有效果,自然使质量整改工作就走了形式。
案例二:2013年12月,总装分厂在进行2013-4批209#机的高温恢复测试时发现:57部209#机控制分机有27部陆续出现不自检、工作不正常、FPGA集成电路程序无法加载等问题。
技术部门对问题进行了多次排查处理,对其中4部不合格产品测试时发现,元件板所用印制板的印制线不通,由此判定印制线不通是造成209#机控制分机故障的原因。
经查,存在问题的印制板为多层板,由××公司加工,批次为1339批,共加工70件。为此,质保部组织召开了印制板不合格品审理专题会。经过与会人员充分发表意见,最终形成如下纠正措施:
1、将209#机所有装配在该批印制板上的器件全部拆下平移。
2、为确保产品实物质量,考虑到BGA封装器件拆装需进行植球,存在技术质量风险,故对该印制板上所装的3只BGA封装的集成电路做报废处理,重新装配新器件。
3、生产部暂停××公司一个批次该印制板的加工。××公司立即对1339批印制板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和原因分析,形成故障归零报告提交工厂质量保障部,经我方组织评审通过后,方可恢复该印制板的加工资格。
4、××公司加工的该批印制板全部作报废处理。
5、××公司要举一反三,自查提供给工厂其它批次的该印制板是否存在类似问题,并将自查报告交工厂质量保障部。
6、此起质量问题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初步估算共45万元,按规定向××公司進行质量索赔。
这个不合格品审理后确定的纠正措施,涉及到对本批产品的处理;印制板生产单位要查清原因,形成归零报告;要求××公司举一反三,自查提供给集团公司其它批次的该印制板是否存在类似问题;按规定对其进行质量索赔和暂停一个批次该印制板的加工等。每一条措施都可操作、可检查,没有大话和套话。
结束语
纠正措施的制定和落实,不仅需要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更需要有关人员深入实际,通过分析、试验验证等手段,找出质量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并“对症下药”。只有制定有效的纠正措施,才能真正解决质量问题;只有可落实的纠正措施,才能杜绝质量问题的重复发生。
作者简介:
刘蕊静,陕西宝鸡人,1984年出生,陕西凌云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质量保障部质量管理师;
周利红,陕西宝鸡人,1975年出生,陕西凌云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质量质量管理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