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儿童自卑问题是如今社会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深入了解儿童自卑问题,找出解决方法,必须首先寻求原因。通过对自卑儿童的观察与访谈交流,总结出三方面儿童自卑问题的原因。一是家庭原因,二是学校原因,三是自身原因。儿童自卑问题是多方面原因结合产生的,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关键词】:儿童;自卑 ;原因
引言
小学儿童时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阶段,并且儿童时期的社会化过程非常重要,会对儿童的一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儿童自卑现象少数是由于先天残疾、家庭背景等原因造成的,而大多数自卑儿童都是由于先天后天形成的,本文着重分析由于后天因素造成儿童自卑的原因,原因分为三类:家庭原因、学校原因、个人原因。
一、家庭原因
日常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不良暗示是造成儿童自卑主要原因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和态度的确会触动到孩子心灵上自尊、自信的一面,也对孩子的性格养成、精神成长起到重要作用——平时适当对孩子进行积极的表扬,时常赞赏孩子,哪怕是一点小小的进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是巨大的鼓励和动力,而这样的孩子的性格也往往自信活泼,乐于表达自己,善于沟通;反观另一种情况,经常受到批评,事情做不好、玩具不小心弄坏、学习成绩下降等无论事情大小,只要是家长认为不对的事情就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批评,责备孩子什么都做不好,甚至打骂孩子。从这样的家庭中熏陶出来的孩子往往会有极端的性格,一种是冲动型,另一种是沉默型,冲动型往往在青春期表现的更为明显,而在十岁左右,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时,儿童往往选择沉默,选择被动接受,久而久之在意识方面变成了家长口中常说的什么都做不好、学习差劲、没有前途的孩子,自卑、不自信、怯懦的心理接踵而至,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我们都说家庭是心灵的港湾,是倾诉的窗口,每天发生有趣的事情自然要和家人分享,特别是儿童时期。在外面,也许孩子顾忌或不愿意与其他人分享倾诉,但无论在哪里,特别是在家中,父母一定是孩子表达和互动的最佳对象。与父母经常沟通的孩子,不但会和父母“交朋友”,形成一种和谐健康的亲子关系,而且在语言表达方面和精神塑造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如果父母不懂得与孩子交流的正确方法,且日常生活中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互动较少,这不仅使孩子平时所接受来自于家庭的关爱较少,而且孩子长期在压抑的家庭环境中也会导致所折射出的非健康的心理状态的概率大大增加。往往自卑的孩子都不愿意表达自己,哪怕是在家里,而且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关爱程度小也是导致孩子自卑的重要原因。
毋庸置疑,子女问题是每个单亲家庭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在物质条件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精神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需求方面由生存条件的物质饱暖向人心灵的健全转变。大多数人已达成共识:即使物质条件再丰富,如果孩子缺少了精神支柱,缺少了来自于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那么这个孩子的世界也是不完整的,物质是可以弥补的,但精神方面却是无可替代的。因此,很多孩子可以接受物质条件匮乏,但具有和睦温馨气氛的完整的家庭,而不愿接受单亲家庭。由于单亲家庭中的各种变故,尤其是父母离异对未成年的孩子的精神方面无疑会造成巨大的打击与伤害,容易形成与一般家庭孩子心态、认知水平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并表现出较多的情绪和情感问题,经常出现焦虑、敏感、冲动、感情脆弱等情绪问题。性格方面极易产生自卑心理,刻意远离人群、拒绝交往,久而久之抗拒人际交往,养成孤僻、极端的人格。
二、学校原因
不难发现,上课积极发言,与教师畅所欲言的孩子在生活中也都善于表达,性格开朗且思维敏捷;相反,在课堂中从不发言,怯于和老师们交流的孩子,内在中往往体现出内向、怯懦的性格。俗话说,会叫的鸟儿有食吃。在学校中,教师着重管理扰乱纪律、性格顽皮的外向性格的学生,大部分时间与说教自然会消耗在这些学生身上,而被忽视的往往是躲在角落里、怕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的学生,即使发现学生孤僻安静的性格,却往往会被标榜为守纪律的好学生,却没有发现这类“好学生”内心隐藏的自卑的种子正在滋长。教师对学生缺乏观察与关心、发现问题处理方法不当是儿童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之一。
其实更多时候儿童愿意在学校中敞开心扉,与人交流,因为同龄人较多的地方,儿童的心理防御机制会降低,同时与人交际、表现自己的欲望和自信心也会显著提升。因此,学校是儿童彰显自己个性,表达自己想法的最佳地点。一个性格开朗,善于交流的儿童在学校中往往会竭尽所能表现自己,在同龄人中展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会结交班级中很多朋友,自然会有更多的同学愿意和他一起玩;相反,性格孤僻的学生即使把他们放在同龄人群里,他们仍很难敞开心扉表现自己,朋友较少,同学们自然不愿意和他在一起学习和娱乐。因此,学校是否为儿童们提供适当相互交流的时间、场所、活动等条件因素也是塑造儿童健康性格的标尺之一。
三.自身原因
儿童小学时就开始注重自身形象和仪表,而一个人的身材、相貌、肤色等,都可能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有些女孩子认为自己身材矮小、相貌丑陋,觉得没有其他女孩子漂亮,从而产生了自卑心理。而男孩子中,由于身体状况和发育时间参差不齐,有些男孩子身材矮小或过度肥胖,经常遭到同龄人的嘲笑,继而产生了自我否定、不自信的自卑心理。
一个孩子出现自卑或不自信的心理的另一原因就是不良自我暗示。不良的自我暗示往往是受到家庭和学校长时间的消极熏陶,具体表现为:拒绝与人过多交往、做事不认真,容易放弃、觉得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觉得自己任何方面都不如其他人。不愿意参加课外活动是孩子外向与内向、自信与自卑的原因与表现。愿意参加课外活动,喜欢主动与同龄人娱乐交朋友的儿童,通常自信开朗;相反,不善于交际的儿童,通常被动参加集体活动,在同龄人中时常隐藏自己,不愿成为人群的焦点,其性格与表现相互影响,久而久之会形成恶性循环——自卑心理导致不善于交际、同辈关系恶劣,而这种现象让儿童更加强化了他们的自卑心理,逐渐形成抗拒与人交往,孤僻的性格。
四、结语
儿童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可归结于家庭、学校和自身三大方面,而每个自卑儿童都具有各自的特殊性,每个儿童产生自卑心理的表现和原因千差万别,同时又具有普遍性和同一性。若要找出克服儿童自卑心理的普遍方法,过程漫长且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对大量自卑儿童展开个案,了解其自卑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归纳出自卑儿童的普遍原因并形成体系,为今后关于儿童自卑心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茵素·金·柏格,特雷西·史丹纳.儿童与青少年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10.37-40.
【关键词】:儿童;自卑 ;原因
引言
小学儿童时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阶段,并且儿童时期的社会化过程非常重要,会对儿童的一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儿童自卑现象少数是由于先天残疾、家庭背景等原因造成的,而大多数自卑儿童都是由于先天后天形成的,本文着重分析由于后天因素造成儿童自卑的原因,原因分为三类:家庭原因、学校原因、个人原因。
一、家庭原因
日常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不良暗示是造成儿童自卑主要原因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和态度的确会触动到孩子心灵上自尊、自信的一面,也对孩子的性格养成、精神成长起到重要作用——平时适当对孩子进行积极的表扬,时常赞赏孩子,哪怕是一点小小的进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是巨大的鼓励和动力,而这样的孩子的性格也往往自信活泼,乐于表达自己,善于沟通;反观另一种情况,经常受到批评,事情做不好、玩具不小心弄坏、学习成绩下降等无论事情大小,只要是家长认为不对的事情就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批评,责备孩子什么都做不好,甚至打骂孩子。从这样的家庭中熏陶出来的孩子往往会有极端的性格,一种是冲动型,另一种是沉默型,冲动型往往在青春期表现的更为明显,而在十岁左右,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时,儿童往往选择沉默,选择被动接受,久而久之在意识方面变成了家长口中常说的什么都做不好、学习差劲、没有前途的孩子,自卑、不自信、怯懦的心理接踵而至,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我们都说家庭是心灵的港湾,是倾诉的窗口,每天发生有趣的事情自然要和家人分享,特别是儿童时期。在外面,也许孩子顾忌或不愿意与其他人分享倾诉,但无论在哪里,特别是在家中,父母一定是孩子表达和互动的最佳对象。与父母经常沟通的孩子,不但会和父母“交朋友”,形成一种和谐健康的亲子关系,而且在语言表达方面和精神塑造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如果父母不懂得与孩子交流的正确方法,且日常生活中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互动较少,这不仅使孩子平时所接受来自于家庭的关爱较少,而且孩子长期在压抑的家庭环境中也会导致所折射出的非健康的心理状态的概率大大增加。往往自卑的孩子都不愿意表达自己,哪怕是在家里,而且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关爱程度小也是导致孩子自卑的重要原因。
毋庸置疑,子女问题是每个单亲家庭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在物质条件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精神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需求方面由生存条件的物质饱暖向人心灵的健全转变。大多数人已达成共识:即使物质条件再丰富,如果孩子缺少了精神支柱,缺少了来自于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那么这个孩子的世界也是不完整的,物质是可以弥补的,但精神方面却是无可替代的。因此,很多孩子可以接受物质条件匮乏,但具有和睦温馨气氛的完整的家庭,而不愿接受单亲家庭。由于单亲家庭中的各种变故,尤其是父母离异对未成年的孩子的精神方面无疑会造成巨大的打击与伤害,容易形成与一般家庭孩子心态、认知水平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并表现出较多的情绪和情感问题,经常出现焦虑、敏感、冲动、感情脆弱等情绪问题。性格方面极易产生自卑心理,刻意远离人群、拒绝交往,久而久之抗拒人际交往,养成孤僻、极端的人格。
二、学校原因
不难发现,上课积极发言,与教师畅所欲言的孩子在生活中也都善于表达,性格开朗且思维敏捷;相反,在课堂中从不发言,怯于和老师们交流的孩子,内在中往往体现出内向、怯懦的性格。俗话说,会叫的鸟儿有食吃。在学校中,教师着重管理扰乱纪律、性格顽皮的外向性格的学生,大部分时间与说教自然会消耗在这些学生身上,而被忽视的往往是躲在角落里、怕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的学生,即使发现学生孤僻安静的性格,却往往会被标榜为守纪律的好学生,却没有发现这类“好学生”内心隐藏的自卑的种子正在滋长。教师对学生缺乏观察与关心、发现问题处理方法不当是儿童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之一。
其实更多时候儿童愿意在学校中敞开心扉,与人交流,因为同龄人较多的地方,儿童的心理防御机制会降低,同时与人交际、表现自己的欲望和自信心也会显著提升。因此,学校是儿童彰显自己个性,表达自己想法的最佳地点。一个性格开朗,善于交流的儿童在学校中往往会竭尽所能表现自己,在同龄人中展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会结交班级中很多朋友,自然会有更多的同学愿意和他一起玩;相反,性格孤僻的学生即使把他们放在同龄人群里,他们仍很难敞开心扉表现自己,朋友较少,同学们自然不愿意和他在一起学习和娱乐。因此,学校是否为儿童们提供适当相互交流的时间、场所、活动等条件因素也是塑造儿童健康性格的标尺之一。
三.自身原因
儿童小学时就开始注重自身形象和仪表,而一个人的身材、相貌、肤色等,都可能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有些女孩子认为自己身材矮小、相貌丑陋,觉得没有其他女孩子漂亮,从而产生了自卑心理。而男孩子中,由于身体状况和发育时间参差不齐,有些男孩子身材矮小或过度肥胖,经常遭到同龄人的嘲笑,继而产生了自我否定、不自信的自卑心理。
一个孩子出现自卑或不自信的心理的另一原因就是不良自我暗示。不良的自我暗示往往是受到家庭和学校长时间的消极熏陶,具体表现为:拒绝与人过多交往、做事不认真,容易放弃、觉得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觉得自己任何方面都不如其他人。不愿意参加课外活动是孩子外向与内向、自信与自卑的原因与表现。愿意参加课外活动,喜欢主动与同龄人娱乐交朋友的儿童,通常自信开朗;相反,不善于交际的儿童,通常被动参加集体活动,在同龄人中时常隐藏自己,不愿成为人群的焦点,其性格与表现相互影响,久而久之会形成恶性循环——自卑心理导致不善于交际、同辈关系恶劣,而这种现象让儿童更加强化了他们的自卑心理,逐渐形成抗拒与人交往,孤僻的性格。
四、结语
儿童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可归结于家庭、学校和自身三大方面,而每个自卑儿童都具有各自的特殊性,每个儿童产生自卑心理的表现和原因千差万别,同时又具有普遍性和同一性。若要找出克服儿童自卑心理的普遍方法,过程漫长且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对大量自卑儿童展开个案,了解其自卑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归纳出自卑儿童的普遍原因并形成体系,为今后关于儿童自卑心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茵素·金·柏格,特雷西·史丹纳.儿童与青少年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10.37-40.